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2 368例病原学分析
2014-01-22张旭光卢仕仰黄从付汪培勤饶福光万智
张旭光,卢仕仰,黄从付,汪培勤,饶福光,万智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居儿童发病率首位。该病常见病原微生物有细菌、病毒和非典型病原体,包括支原体和衣原体。笔者选取本院因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进行细菌、病毒和非典型病原体病原联合检测,旨在了解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感染分布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03/2013-03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儿科收治住院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2 368例,其中男1 769例,女599例;年龄1个月至14岁,其中1~3个月534例,~6个月344例,~1岁486例,~3岁711例,~6岁251例,>6岁42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中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1]。
1.3 纳入标准 (1)符合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2)年龄1个月至14岁;(3)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支气管肺炎,毛细支气管炎伴有喘息者,哮喘合并感染者;(2)化脓性扁桃体炎、败血症、轮状病毒肠炎、脑炎脑膜炎等合并症者。
1.5 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时采静脉血,常规检测生化、心肌酶谱等,痰培养采用负压吸痰器吸取咽深部分泌物,置无菌试管内进行细菌培养。血清支原体抗体、衣原体抗体、柯萨奇病毒IgM抗体、腺病毒IgM抗体、军团杆菌IgM抗体、呼吸道合胞病毒抗体均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
2 结果
本次共检测2 368例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病原总阳性率为695例(29.35%),其中细菌阳性标本为151例(21.73%),非典型病原体阳性标本为193例(27.77%);病毒阳性标本为217例(31.22%),混合感染为134例(19.28%)。
细菌阳性标本中,革兰阳性菌为98例(64.90%);革兰阴性菌为50例(33.11%),其他菌为3例(1.99%),细菌阳性标本中,前6位细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45例(45.92%),大肠埃希菌18例(18.37%)、金黄色葡萄球菌13例(13.27%),表皮葡萄球菌9例(9.18%),产气葡萄球菌8例(8.16%),鲍氏不动杆菌5例(5.10%)。
非典型病原体阳性标本中,血清支原体抗体呈阳性者为133例(68.91%),血清衣原体抗体呈阳性者为58例(30.05%),其中血清支原体、衣原体同时阳性为22例,嗜肺军团杆菌阳性为2例(1.04%)。
病毒阳性标本中,呼吸道合胞病毒阳性为102例(47.00%),腺病毒阳性为73例(33.64%),柯萨奇病毒阳性为8例(3.69%),混合病毒感染阳性为34例(15.67%)。
3 讨论
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是儿科最常见疾病,其感染占儿科住院患儿的24.5%~65.2%[2],其病原包括有细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及不典型的微生物(如支原体、衣原体等)、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本次统计全年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2 368例患儿,共计检出呼吸道病原总阳性率为695例(29.35%),低于国内其他医院报道的51%~65.4%[3,4],可能与本院病毒检测项目少有关。
在细菌感染病例中,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为最常见的细菌病原,占首位,这与以前的报道[5]一致。
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肺炎支原体肺炎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中,非典型病原体阳性标本中,血清支原体抗体呈阳性者共为133例,占总阳性检出率为19.14%,略低于病毒感染31.22%。与深圳儿童医院依据相一致,说明本地区肺炎支原体感染现象普遍,提示肺炎支原体成为深圳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4]。
在发达国家,病毒感染占主要地位,25.9%~37.6%。而国内病毒感染为25.7%~49.5%,其中上海地区病毒总阳性率为40.5%,北京地区32%,重庆地区32.6%,昆明地区25.7%,南京地区49.5%[5-8],差异较大,可能与地区、检测条件、检测病毒种类有关。本研究表明,病毒阳性标本为217例(31.22%),病毒感染总阳性率为14.82%(351/2 368),病毒感染高于细菌感染。在病毒感染病例阳性标本中统计,呼吸道合胞病毒为首位,其次是腺病毒、柯萨奇病毒。这与其他城市研究相一致[6-9]。随着病毒的演变生物医学学科的发展,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呼吸道感染标本中不断发现新的病原性病毒,如人偏肺病毒、SARS冠状病毒、冠状病毒NL63、冠状病毒HKU1、人博卡病毒、C组鼻病毒、KI多瘤病毒、WU多瘤病毒等[10]。由于病毒多种多样,变异较快,是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感染源,且与地区、季节、年龄、人口流动等有很大关系。
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进行病原学研究在临床上非常重要,可以为患儿合理用药,正确选择药物提供可靠依据,为临床医师治疗疾病提供理论依据。由于本次检测病毒种类较少,不够全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71-1108.
[2] 车大钿,陆权,陆敏.2000年上海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4,6(2):136-138.
[3] 董琳,周晓聪,陈小芳,等.温州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及细菌耐药性检测[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6,8(5):369-372.
[4] 邓继岿,郑跃杰,袁雄伟,等.深圳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监测[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3):249-251.
[5] 王亚娟,姚德秀,燕润菊,等.北京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3):159-162.
[6] 陆敏,曾玫,陆权,等.上海地区小儿急性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临床流行病学特征[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5,5(3):152-155.
[7] 王莉佳,刘恩梅,赵晓东,等.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病毒病原学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5,20(12):735-737.
[8] 樊茂,吴茜,倪林仙,等.昆明地区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学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5):539-541.
[9] 田曼,施圣云,秦铭,等.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0,28(2):120-123.
[10] 万江,杨树杰,程黎.小儿呼吸道感染病毒检测新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2):321-322.
(收稿日期:2014-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