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推理互文研究*
2014-01-22刘斐
刘 斐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200083)
提 要 汉语推理互文是与互文辞格有着本质区别的一种传统互文形态,互文辞格属于“自足型互文结构”是封闭系统,而推理互文属于“非自足性互文结构”是开放的系统。汉语推理互文的划分根植于语言哲学中的数理思想特别是函数互文理论之中。推理互文根据其推理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类比推理互文、反向推理互文与条件推理互文。互文项存在于小句——句群——文本的不同层级之间,与西方互文性理论极具广泛对话性。
一、引 言
自上世纪60年代法国符号学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创立互文性(intertextualit é)理论至今已近五十年。自上世纪80年代互文性理论引介入中国,亦逾三十余年。三十余年间,互文性理论在我国历经了初步引介期、系统译介期与逐步繁荣期(详见拙文《三十余年来互文性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如何建构具有中国气象的互文性理论成了摆在研究者面前的时代命题。祝克懿(2013)从四个角度全景式展现了互文性理论的多元构成:其一,通过对克氏自传小说《武士》的镜像重现,揭示出该书作为20世纪下半叶法国思想界编年史的历史图景;其二,挖掘出为学界所忽视的中国哲学家张东荪对于克里斯蒂娃互文性思想形成的重大影响;其三,系统阐释了克氏与巴赫金互为成就的关系以及克氏对本维尼斯特结构主义的传承与突破;其四,指出正是因为克氏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引入其符号学之中,才创立了独具一格的解析符号学理论。祝文是互文性研究在中国走过三十年历程之后具有总结性意义的论文,特别是文中对克氏创立互文性理论过程中“张东荪因素”的揭示,对于互文性理论的再认识及互文语篇理论的中国化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随着研究向纵深推进,中西互文之间的关系成了学界较为关注的问题。以往阻碍中西互文深入对话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其一、将类型极为宏富的传统互文仅仅等同于互文修辞格;其二,认为传统互文仅存在于文本内部;其三,将传统互文视为封闭、自足的系统。据我们考察,早在东汉魏晋时期郑玄、服虔、韦昭、孙炎、王肃、杜预等学者已开始系统使用包括“互文”在内的“互 X”类术语(如“互辞”、“互备”、“互见”、“互明”、“互足”等)来指称“文”之间的各类互动关系。我们在《郑玄跨文本互文现象研究》(2013)中指出早在传统互文理论奠基者东汉郑玄的笔下已使用的“互文”指称三类跨文本语言现象:跨文本互文辞格、跨文本缩略互文及跨文本推理互文。推理互文是传统互文的一种重要形态。上世纪70年代,钱钟书《管锥编》(1979:27)在分析《礼记·坊记》:“君子约言,小人先言”时已敏锐察觉到其中蕴含的推理互文:
从君子与小人的相反里用“约”字指君子,含有与“约”字相反的“多”字指小人,用“先”字指小人,含有与“约”字相反的“后”字指君子,此亦互文句格。
钱钟书注意到的这种推理互文在以往研究中往往被归入互文辞格之中。实际上,推理互文是与互文辞格有着本质区别,并与西方互文性理论存在着广泛对话空间的一种传统互文形态。
二、汉语互文辞格与推理互文的区分
1.从话语结构角度看互文辞格与推理互文的区分
袁毓林(1999:308)认为从话语结构的角度看,“互文是话题和述题分别被分类成话题A、话题B……和述题A、述题B……,话题A与述题A构成一个句子,话题B与述题B构成一个句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结构合成一个话语单位。”以典型的互文辞格枚乘《七发》:“越女侍前,齐姬奉后”为例。其话语结构可图示为:
图1:《七发》的话语结构
推理互文的话语结构则与互文辞格完全不同。推理互文的话语结构为:互文项中各有独立的话题(话题A,话题B……),其中话题A与述题A,话题B与述题B……组成互文项,话题A的述题由述题A与述题B’组成(述题B’由述题B推理而来),话题B的述题由述题B与述题A’组成(述题A’由述题A推理而来)。以钱钟书分析过的典型的推理互文《礼记·坊记》:“君子约言,小人先言”为例,因君子与小人言行往往相反,故由“君子约言”可推知“小人多言”,由“小人先言”可推知“君子后言”。其完整表述为:
君子约言,小人多言 ;君子后言 ,小人先言。
在该例中,“君子”与“小人”分别为独立的话题,且话题“君子”的述题由“约言”与“后言”(由小人“先言”而推知)共同组成,而话题“小人”的述题由“先言”与“多言”(由君子“约言”而推知)共同组成。该例推理互文的话语结构可见下页图2。
2.文本“自足/非自足观”的引入与互文辞格、推理互文的区分
西方的文本观大致经历了一个从自足观到非自主足观的转变。西方早期的text专指《圣经》的经文与经句,至中世纪后期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阶段,text开始指称法律条文和文学艺术作品。受索绪尔的影响,西方结构主义文本理论认为文本相当于一个能指,它与所指之间又如“一张纸的两面”密不可分,将文本视为一个自足的系统。总的来说,在威廉·狄尔泰及其之前的解释学中,文本虽然有不同的含义,但均认为“文本具有不可破坏的本义”。
从海德格尔起逐渐否定了所谓“本义”的存在,伽达默尔则肯定了文本具有相对独立性,认为文本和解释共时存在。巴赫金提出的“复调理论”和“文学狂欢理论”提倡文本的互动理解。以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和罗兰·巴尔特为代表的广义互文性理论则彻底打破了文本的自足观,强调文本之间的互涉,将文本视为非自足的系统。
我们将西方文本理论的“非自足观”引入之后,发现互文辞格与推理互文之间存在着本质区别:互文辞格属于封闭、自足的系统,而推理互文属于开放、非自足的系统。
从“自足/非自足”的角度,互文辞格属于“自足型互文结构”,所谓“自足型互文”是指互文结构中隐藏的内容(隐文)能够在该互文结构内部找到。而推理互文则属于“非自足互文结构”。所谓“非自足型互文”是指互文结构中的隐文需要通过推理补出。故互文辞格由于隐文存在于互文结构内部,因此具有确定性,这类互文结构也呈现出封闭性和自足性。而推理互文由于隐文要经过推理才能补出,因此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故而这类互文结构呈现出开放性与非自足性。
三、汉语推理互文的理论基础
汉语推理互文的划分根植于语言哲学中的数理思想特别是互文性理论中的函数互文理论之中。语言学中的数理思想早已存在。早在1894年,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就提出“在基本性质方面,语言中的量和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数学公式有规律地表达出来”,他在《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中进一步将语言学视为几何系统,认为语言学“可以归结为一些待证的定理”。1933年,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代表性人物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也提出了“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这一著名论断。
应该指出的是,互文性理论中也存在数理思想,然而这在以往的互文性研究中一直未引起足够重视。史忠义《“文本即生产力”:克里斯特瓦文本思想初探》(1999)围绕克氏在《符义解析:符义解析探索集》(1969)和《小说文本》(1970)提出“文本是一种生产力”这一命题,在总体检视的基础上,敏锐地注意到了克氏文本思想中的数理思想,注意到了克氏提出的论断:“文本的生产活动以语言为工具,贯穿于语言内部,是一种语言的意义生殖活动;文本有自己独特的逻辑现象,对文本的解读更应采用逻辑手段和数学手段”。实际上,克氏在1969年Seuil出版社出版的《符号学:符义分析探索集》()中已运用莱布尼茨的微积分为其符号学理论服务,提出了表意手段的数字功能(fonction num é rique du signifiant)和表意微分(diff é rentielle signifiante)等概念。在该书《建立复量符号学》一文中克氏提出了“书写量值”与“阅读量值”,认为“诗歌语言的所有关系都可以用同时使用否定和应用方式的函数来格式化”(史忠义译)。此外,克氏还特别注意到中国《易经》中的数学思想,认为在《易经》的八卦和64别卦里数学运算和语言意义的建构密不可分。
图2:“君子约言……小人先言”的推理互文话语结构
克里斯蒂娃在复旦大学所作的《互文性理论对结构主义的继承与突破》(2013)演讲中提及中国哲学家张东荪《思想言语与文化》一文对她创立互文性理论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张东荪(2013:46)在文中也借用函数关系来表述其哲学体系:“从函数关系的观点来看,如说言语是因,而思想是果,固然不对;而说思想是因,言语是果亦同样不对。我只是主张言语、逻辑与哲学思想,三者互相倚靠(interdependent),互相关联(interconnected)而已。”张东荪认为中国人的宇宙观是“唯象论”,并将中国的名学概括为“相关律名学”(correlation logic)。实际上“相关律名学”已蕴含了“象”之间的推理关系,张东荪认为相关律名学“注重于那些有无相生、高下相形、前后相随的方面。这种思想充分表现的是《周易》。”其最显明的表示便是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因为这种思想的方法是想到阳便预想有阴,想到阴亦便预想有阳。二者相待而相成。”故克氏认为在张东荪的哲学体系中阴—阳“对话”取代了上帝,这种区别于西方哲学同一律的哲学思维无疑给克氏以巨大的启迪。
祝克懿《互文:语篇研究的新论域》(2010)将函数原理运用到对互文关系的解释中,提出了函数互文理论。认为互文关系与函数关系一样,揭示的都是映射关系,故将语篇动态语义关系、互涉关系抽象概括为数学函数关系式y=f(x)。其中,f表示交际动因,y为当下文本集合,是变量;x是源文本集合,是因变量。交际动因不同,当下文本建构的需求意向不同,决定进入到当下文本中的源文本成分不同,进入的方式策略不同,文本整合呈现的随变面貌也不同。函数互文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理论意义。我们知道自克氏创立互文性理论之后,西方互文性概念便沿着广义互文与狭义互文两条基本路径向纵深推进。其中吉拉尔·热奈特便是狭义互文性理论的杰出代表,热奈特在1982年发表《隐迹稿本,二级文学》一文,提出了狭义互文性理论的代表性理论即跨文性理论。热奈特所谓的五种跨文本关系是指: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副文性(paratextuality)、元文性(metatextuality)、超文性(Hypertextuality)以及广文性(architextuality)。然而应该指出的是,热奈特提出的五种“跨文性”其划分标准是根据其“抽象程度、蕴涵程度以及概括程度”,这实际上还是一种静态的分类,而函数互文理论的提出则是对热奈特跨文性理论的有力补充。既可以将y=f(x)视为概括五种跨文性的总公式,又可借助函数的映射关系,将彻底的动态观引入互文关系的理论总结之中。从这个角度而言,汉语推理互文与五种跨文性实际上都是函数互文理论的具体表现形态。
四、推理互文的类型
推理互文根据其推理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
1.类比推理互文
这类互文是指因互文项代表的事件间具有相似性而推导出隐文的互文。《尚书正义》卷十《说命中第十三》(2000:297):
(1)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
[传]言服不可加非其人,兵不可任非其才。
[正义]言王者法天施化,其举止不可不慎。惟衣裳在箧笥,不可加非其人,观其能足称职,然后赐之。惟干戈在府库,不可任非其才,省其身堪将帅,然后授之。衣裳言在箧笥,干戈不言所在,干戈云“省厥躬”,衣裳不言“视其人”,令其互相足也。
此处互文中互文项所记载的事件有相似之处(函数关系),都是说(存放于某处的)某物很重要,要经过仔细考察,确认对方称职合格后,才能将此物赐给对方。其中“惟衣裳在笥”只明了衣裳存放于笥(函数变量),却没有说要仔细考察对方,确认对方合格后才能赐予对方。而“惟干戈省厥躬”,交待了要“省厥躬”(函数变量)才能授之,但又没有交待干戈存放之处。这就是孔颖达正义所谓“衣裳言在箧笥,干戈不言所在,干戈云‘省厥躬’,衣裳不言‘视其人’,令其互相足也。”可见此处属于类比推理互文,因为互文项记录的事件有相似性,才据此推导出隐文。故“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的完整表述为:
再如《孝经注疏》卷二《诸侯章第三》(2000:10-11):
(2)在上不骄,高而不危。
[注]诸侯,列国之君,贵在人上,可谓高矣。而能不骄,则免危也。
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注]费用约俭谓之制节,慎行礼法谓之谨度。无礼为骄,奢泰为溢。
[疏]皇侃云:“在上不骄以戒贵,应云居财不奢以戒富。若云制节谨度以戒富,亦应云制节谨身以戒贵。此不例者,互其文也。”
在此处类比推理互文中,“在上不骄”说的是“戒贵”的问题,“制节谨度”说的是“戒富”的问题,二者之间具有相似性,故皇侃认为“在上不骄”和“制节谨度”之间“互其文”,意为据“戒贵”之法(即“在上不骄”),可推导出(在财务方面)如何“戒富”,而据“戒富”之法(即“制节谨度”),又可相应推导出(在修身方面)如何“戒贵”。此处类比推理互文可表示为:
又如《毛诗正义·小雅·鱼藻之什·黍苗》(2000:1078-1079):
(3)《黍苗》五章,刺幽王也。不能膏润天下,卿士不能行召伯之职焉。
[疏]作《黍苗》诗者,刺幽王也。以幽王不能如阴雨膏泽润及天下,其下卿士又不能行召伯之职以劳来士。言卿士不能行召伯之职,则王不能膏润天下,谓不能如宣王也。
此处“互文以相见”是指互文项孔疏指出“不能膏润天下”与“卿士不能行召伯之职焉”之间记叙的事件有类似关系(函数关系),都是说幽王君臣不如前代君臣,二者可通过类比推理推导出隐文。故由幽王的卿士不如能前代召伯(函数变量),可推导出幽王也不能如前代明君宣王;由幽王不能如前代君主(宣王)一样“膏润天下”(函数变量),可推导出幽王的卿士也不如前代名臣召伯一样“以劳来士”。据孔疏可知其完整表述当为:
幽王 不能 如宣王 膏润天下,卿士不能行召伯之职 以劳来士 焉。
2.反向推理互文
这类互文是指根据互文项所代表的事物因性状上的相反性从而反向推导出隐文的互文。《尚书正义》卷二《尧典第一》(2000:33-35):
(4)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氄毛。
上文记叙了上古先民根据昼夜的相对长短及出现的星宿来判断春分、夏至、秋分及冬至(即上文划线处)。其中:
宵中,星虚,以殷仲秋。
[疏]“宵,夜”,《释言》文。舍人曰:“宵,阳气消也”。三时皆言日,惟秋言夜,故传辨之云:“春言日,秋言夜,”也,互著明也。明日中宵亦中,宵中日亦中,因此而推之,足知日永则宵短,日短则宵长,皆以此而备知也。
孔传所谓“春言日,秋言夜,互相备”,是说春分时节只说白昼占据一半时间,秋分时节只说夜晚占据一半时间,实际上都是说“昼夜相等”。孔颖达正义中进一步推导出“明日中宵亦中,宵中日亦中,因此而推之,足知日永则宵短,日短则宵长,皆以此而备知也。”即:
由仲春时节的“日中”推导出“日中宵中”(昼夜长短相同)
由仲秋时节的“宵中”推导出“宵中日中”(昼夜长短相同)
由仲冬时节的“日短”推导出“日短则宵长”(昼短夜长)
孔颖达之所以做出以上推断是因为昼与夜处于一种此消彼长的反向关系(函数关系),故可由昼的情况方向推导出夜的情况,反之亦然,这属于典型的反向推理。故其完整表述为:
又如《礼记正义》卷五十五《缁衣》(2000:1760-1762):
(5)子曰:“大臣不亲,百姓不宁,则忠敬不足,而富贵已过也。大臣不治,而迩臣比矣。”
[注]“忠敬不足”,谓臣不忠於君,君不敬其臣。迩,近也。言近以见远,言大以见小,之。
[疏]“言近以见远”,谓言近臣亲比,则远臣不亲比。云“言大以见小”,谓大臣不治,小臣治也,故云“”也。
郑玄认为“言近以见远,言大以见小”即“近”与“远”,“大”与“小”处于反向关系(函数关系),故孔颖达由“大臣不治”(函数变量)推知“小臣治”,由“迩臣比”(函数变量)推知“远臣不比”,故此处“互言”指反向推理互文,其完整表述为:
玉树不倒,青海长青。抗震救灾行动仍在继续。“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全力做好水利抗震救灾和抗旱防汛各项工作”,“确保水利抗震救灾依法科学统一有力有序有效”。水利部部长陈雷掷地有声的话语已通过广大水利人的努力化为具体行动。大灾显大爱。让我们以生命的名义,集结在大爱旗帜下,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指示精神,按照水利部的抗震救灾部署,抓紧做好水利设施震损情况的核查和评估,抓紧制定水利灾后重建规划,抓紧水利设施应急抢险修复工作,先期启动重点震损水利设施的重建,为建设玉树更加美好的新家园贡献力量!
大臣不治,而迩臣比矣;小臣治,而远臣不比矣 。
再如《周易正义》卷八《系辞下》(2000:372-373):
(6)《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
[疏“]其初难知”者,谓卦之初始,起於微细,始拟议其端绪,事未显著,故难知也。“其上易知”者,其上谓卦之上爻,事巳终极,成败巳见,故易知也。上云其上,则其初宜云下也。初既言初,则上应称末,互文也。“本末也”者,其初难知是本也,其上易知,是末也。以事本,故难知;以事末故易知,故云“本末也”。
据孔疏对“本末也”的解释可知,“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为合叙结构,其常规表述为:
其初难知,本也;其上易知,末也。
孔疏认为“上云其上,则其初宜云下也。初既言初,则上应称末,互文也。”此处互文为反向推理互文,因“本”、“末”之间处于反向对立关系,故上文说“其初”下文则省略了与此相反的“其末”,下文说“其上”则上文省略了与此相反的“其下”。据此可知其完整表述为:
其初 其下 难知,本也;其末 其上易知,末也。
3.条件推理互文
3.1 据源文本推理互文
这类互文是指互文项中所省略的内容(隐文)仅仅依靠互文结构自身无法推导出,而要依靠源文本提供的关系才能推导出。如《仪礼注疏》卷二十七《觐礼第十》(2000:606):
(7)飨礼,乃归。
[郑注]礼,谓食燕也。王或不亲以其礼币致之,略言飨礼,互文也。《掌客》曰:“上公三飨三食三燕,侯伯再飨再食再燕,子男一飨一食一燕。
在这个例子中,据源文本《周礼·秋官·掌客》(2000:1216-1217)“上公三飨三食三燕,侯伯再飨再食再燕,子男一飨一食一燕”可推知,古代“飨”、“食”、“燕”三礼的处理办法往往一样(函数关系)。而当下文本《仪礼·觐礼》“飨礼,乃归(通‘馈’,以礼币致之之意)”,提供了一个函数变量。故据此可推知:若“飨”礼时王有特殊缘故不能亲自到场,可馈以礼币,则“食”、“燕”二礼时王有特殊缘故不能亲自到场,也可派人馈以礼币。其推理过程为:
源文本《周礼·秋官·掌客》:“飨”、“食”、“燕”三礼的处理办法一致
当下文本《仪礼·觐礼》:“飨礼,乃归”
由此推知:“食礼,乃归”,“燕礼,乃归”
再如《礼记正义》卷十一《王制》(2000:419-420):
(8)大国之卿,不过三命,下卿再命。小国之卿与下大夫一命。
[注]不著次国之卿者,以大国之下互明之。
[疏]经直云大国之卿及小国之卿,不云次国,故云“不著次国之卿”。云“以大国之下互明之”者,以大国之卿不过三命,则知次国之卿不过再命,大国下卿再命,则知次国下卿一命,故云“互明之”。
此处的“互明”是指,由当下文本提供的信息“大国之卿,不过三命,下卿再命”推导出“次国之卿不过再命”及“知次国下卿一命”的结论,故云“互相明”。实际上,仅仅依靠当下文本,还无法推导出“次国之卿不过再命”及“知次国下卿一命”的结论,这一结论的得出必须依赖于前文(前句群)的存在(前文中大国与次国官职级别对应的关系)。该例出处如下《礼记正义》卷十一《王制》(2000:395;419):
次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大国之卿,不过三命;下卿再命,小国之卿与下大夫一命。
前文(前句群)“次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中提供了大国、次国、小国中各类官职的级别对应关系。据此可知诸侯国之间卿、大夫的对应关系为:
次国上卿=大国中卿;次国中卿=大国下卿;次国下卿=大国上大夫
小国上卿=大国下卿;小国中卿=大国上大夫;小国下卿=大国下大夫
合并同类项,推导出大国、次国、小国中各类官职级别的对应关系是:
大国中卿=次国上卿
大国下卿=次国中卿=小国上卿
大国上大夫=次国下卿=小国中卿
大国下大夫=次国上大夫=小国下卿
前句群提供了上述关系,当下文本交待“大国之卿,不过三命,下卿再命”,故可得出“次国之卿不过再命”及“知次国下卿一命”的结论。即:
前句群:大国中卿=次国上卿;大国下卿=次国中卿=小国上卿;大国上大夫=次国下卿=小国中卿
当下句群:大国之卿,不过三命,下卿再命
结论:大国中卿与次国上卿均为三命;大国下卿与次国中卿均为再命;次国下卿与小国中卿均为一命。
3.2 据百科知识推理互文
这类互文的特点是仅仅依靠互文项本身无法推知互文项中的隐文而要据百科知识才能推知省略的隐文。如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七(2006:1561):
(9)“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不言周,不言妹喜,此古人互文之妙。自八股学兴,无人解此文法矣。
顾炎武分析的此处互文就是典型的依赖于百科知识的推理互文。该诗意为王朝的衰败灭亡均因为君王重女色的缘故。诗中上句提到“夏”,但下句却未出现夏代的“红颜祸水”妹喜;诗中下句的“褒”指褒姒(古人认为因周幽王宠爱褒姒导致西周灭亡),但上句中却为出现“周”。妹喜亡夏,妲己亡商及褒姒亡周对古人来说属于百科知识,故属于依赖于百科知识的推理互文。其可表示为:
不闻夏殷 周 衰,中自诛 妹 褒妲。
再如《周礼·天官·内宰》(2000:218-219):
(10)比其小大与其粗良。
[疏]云“比其小大与其粗良”者,布帛之等,缕小者则细良,缕大者则粗恶,今言粗不言恶,言良不言细,互见为义也。
由贾疏可知“比其小大与其粗良”的完整表述应是“比其小大与粗恶、细良。”其可表示为:
比其小大与粗 恶 、细 良。
此处互文推导出隐文的关键在于百科知识“布帛之等,缕小者则细良,缕大者则粗恶”,故可知推知隐文“恶”、“细”。
又如《论语注疏》卷一《学而》(2000:8):
(1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注]马曰:“文者,古之遗文。”
[疏]男子後生为弟。言为人弟与子者,入事父兄则当孝与弟也,出事公卿则当忠与顺也。弟,顺也。入不言弟,出不言忠者,互文可知也。
对古人而言,对父要孝,对兄要弟(悌),对君要忠属于百科知识,这就是邢昺疏中所谓“入事父兄则当孝与弟也,出事公卿则当忠与顺也。”故此处隐文也依赖于百科知识推导,其可表述为:
子曰:“弟子入则孝 弟 ,出则 忠 顺,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条件省略互文中还存在交叉的情况,即需根据源文本和百科知识才能推知隐文。如《左传正义》卷十九(文公十五年)(2000:643-644):
(12)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非礼也。日有食之,天子不举,伐鼓于社。
[注]责群阴。伐,犹击也。
诸侯用币于社。
[注]社尊於诸侯,故请救而不敢责之。
[疏]日食者,阴侵阳,故责阴以救日。孔安国《尚书传》云:“凡日食,天子伐鼓于社,责上公。”然则社以上公配食,
孔疏中所谓“日食者,阴侵阳,故责阴以救日”及“社以上公配食”对于古人来说属于百科知识。上文是说日食之后,天子与诸侯不同的处理办法。
对天子而言,日食时“伐鼓于社”,孔颖达在理解此当下文本时联想到源文本伪孔安国《尚书传》:“凡日食,天子伐鼓于社,责上公。”推导出当下文本中说天子“伐鼓于社”有两个目的,一是“责阴”一是“责上公”。
当下文本《左传正义·文公十五年》:(日食,天子)伐鼓于社
百科知识:日食者,阴侵阳,故责阴以救日。
源文本(伪孔安国《尚书传》):凡日食,天子伐鼓于社,责上公。
推导出:凡日食,天子伐鼓于社,责上公亦责阴。
对于诸侯而言,日食时则“用币于社”(诸侯用玉帛在土地神庙里祭祀),原因在于上文《正义》所言:“以社尊,故用币请救,而不敢攻责也。阴侵阳而请阴者,请止而勿侵阳也。”孔颖达在理解当下文本“诸侯用币于社”,联想到百科知识“社以上公配食”,故而推导出诸侯“用币于社”的目的也有两个,一是“请上公”一是“请群阴”。
百科知识:社以上公配食
当下文本:《左传正义·文公十五年》:(日食)诸侯用币于社
推导出:日食,诸侯用币于社,请上公亦请阴
之所以天子敢于“责”,而诸侯只能“请”,则在于尊卑不同,即原文所谓“示有等威,古之道也。”
(天子和诸侯面对日食时表现不同,是为了表示威仪有一定的等级,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
五、结 语
汉语推理互文是与互文辞格有着本质区别的一种传统互文形态,互文辞格属于“自足型互文结构”是封闭系统,而推理互文则属于“非自足性互文结构”是开放的系统。汉语推理互文的发现再次证明传统互文有着宏富的类型,并非仅有互文辞格。且因为推理互文具有非自足性与开放性,因而与西方互文性理论具有更为广阔的对话空间。
汉语推理互文的理论基础存在于语言哲学的数理思想特别是函数互文理论之中。推理省略互文根据其推理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类比推理互文、反向推理互文与条件推理互文。这三种类型的推理互文,实际上正是函数互文理论的具体表现形态。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通过上文的论证,我们发现推理互文的互文项存在于小句内(例10)——小句间(例1、例2等)——句群(例4、例8)——文本间(例7、12)的不同层级之间,则对于中西互文间的对话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以往普遍认为传统只存在于文本内部,而西方互文则揭示了文本间的互动关系,故认为中西互文之间几无对话空间。然而通过对传统推理互文层级的研究,我们发现推理互文也可存在于文本之间。作为语言单位的“文”,在古人眼中处于不同的层级。“文”可以小到仅指独体字,也可以泛指一般的字,还可指整个文本。正是由于古人对于“文”有着强烈的连续统观念,传统互文并不仅仅关注文本内或者文本间的互动关系,而是揭示出处于不同层级的“文”之间的各种关系,而这正是汉语传统互文独特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