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写作范式的多元化语篇功能*
2014-01-22宋姝锦
宋姝锦
(郑州大学文学院,郑州450000)
一、引 言
关键词写作是一种基于词典体发展而来的新兴文本组织方式,是指以词条方式进行叙事的一种创新写作,被广泛应用到书籍撰写与新闻报道中。关键词写作范式以“关键词”作为词目,通过对词目进行叙述,从而深入阐释某一特定论域范畴。选取的关键词词目是该论域的核心所在,彼此之间互相平等而又血脉相通;叙文写作形式多样,且具有开放性。如此篇新闻:
(1)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举行记者会
七大关键词聚焦“稳中求进科学发展”
本报北京3月6日电 (记者温素威、贺勇)3月6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举行记者会,主题为“稳中求进,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厉以宁,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
关键词:稳中求进
……
关键词:收支结构
……
关键词:投资环境
……
关键词:地方债务
……
关键词:实体经济
……
关键词:粮食增产
……
关键词:转基因技术
……(人民日报,20120307)
这篇新闻用提炼出的七个关键词对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举行记者会的主题——“稳中求进,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进行陈述、展开分析。新闻以七个关键词为叙述焦点,以词条展开方式展开叙述,关键词及其叙文组成了七个相对独立的类词条,组合形成了典型的关键词写作范式语篇。
在关键词写作范式中,一组关键词从不同的侧面或角度对同一中心思想或主要内容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设题,与其所统领的叙文共同构成一组并列式的词条。这些词条较少有轻重主次之分,每一个词条既相对独立,又相对集中地进行叙述,将同时进行的或较为纷繁复杂的事理,叙述得有条不紊、层次清晰。在信息爆炸时代,关键词写作这种新兴的写作范式因重点突出、以简驭繁的特征近些年被广为接受、普受喜爱,呈现出旺盛的活力与蓬勃生命力,说明这种写作范式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满足了大众的需求。
比较既有的写作范式,关键词写作范式以关键词为切入点,写作手法灵活多样而又具有穿透力,通过论述在某一论域中起到核心作用的关键词,从而构建起由子论域统合而成的整体论域。这是一种易于掌握,便于写作,而又能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写作手法。除了语篇写作的实践意义,关键词写作范式的理论发展还集中展示了多元化的语篇功能意义。
二、关键词写作范式的信息加工功能
信息加工在信息管理学中是指:“为了满足用户的不同要求,以原生信息为对象,通过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创造再生信息的活力。”(倪晓建1998:3)
从信息加工的定义可以看出,信息加工的目的是“满足用户的不同要求”,通过不同层次的加工处理,赋予原生信息以新的价值、新的意义、新的活力。原生信息必须经过加工,才能发挥其价值,使信息真正成为新的资源,为人们所利用。关键词写作范式的理论设置就是一种基于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的写作方式。这种写作方式能够将纷繁复杂且零星散乱的信息进行组织和整理、概括抽象,进行深度加工,使信息发挥其最大的资源价值。
1.信息的概括性
信息,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运动特征的最新反映,它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当今的社会成了信息大爆炸的社会,知识裂变速度加快,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知识更新周期。有专家指出,在18世纪,知识半衰期为80-90年,19世纪到20世纪初缩短到30-40年,20世纪50年代为15年,70年代为8-9年,80年代为3-5年,90年代后缩短到1-2年,进入21世纪,整个社会的劳动结构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大多数从业人员是创造、处理信息,整个社会的运作都基于对信息的创造、加工、复制、交流和运用,从而大大促进了知识的创造与传播,使得几乎半年就是一个知识半衰期。人们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发布和接受信息,以少对多,以小应大,才使得包容大量信息却简明扼要的这种方式得到广泛接受。
但是,自然状态下存在的原始信息,一般来说都是感性的、无序的、零碎的、不系统的,而且其中或多或少会掺杂一些不确定和不真实的因素,其组合结构也往往是不规则的松散结构。当人们面对着浩如烟海而又纷繁复杂的知识信息时,往往会感到手足无措,无所适从。而即使是一类信息,它也会有多个侧面、多种呈现角度、反映多个主题,使人很难清晰准确地把握其要点。要使这些原始信息能被传递运用,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就必须进行清理、归总、提炼、整合。关键词写作就是应这种信息概括需求而生的新兴写作范式。
关键词是一种特殊的词语类型,其所指是在某一事物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部分等,就像提供打开一扇门的钥匙。词语,是语言中的最小音义结合体,是最基本的表达单位,也是最直接、最自然、最容易记忆的语言单位。词是表示概念的外部形式(葛本仪1985:99),大多数词的词汇意义是对客观世界中事物、现象和关系的概括反映。因此,当人们读到一个词语时,不仅看到它的形,还会想到它的义,想到它所概括的现象事实;同样,基于语言的经济性与处理信息最优化原则,人们在加工信息时,总是倾向于以最简单的语言形式表达最丰富的语义内涵。关键词写作范式就是用一系列词语对原始信息进行梳理整合,使散落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信息系统化、清晰化、科学化,以最明晰、直接、快速的方式传递信息的主要内容,易于作者表达与读者接受。
作者在正确、深入认知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的主要内容进行高度概括或提炼,通过关键词写作范式对原生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信息资源由隐性结构凸显为显性结构,信息内容由隐含到凸显,使文本信息容量增大,用户不用接触到原生信息,也能够对其中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快速、清楚地掌握信息的主要方面和关键点,消除对信息理解的不确定性,便于信息吸收与消化。佛教文化研究员陈耳东在其著作《佛教文化的关键词》的后记中阐释选取关键词写作范式进行佛教文化宣传工作的原因时指出:“只要抓住佛教文化的关键词,就可以用最短的时间、花最少的气力,了解和认识佛教文化的最基本知识。”“文化研究关键词”系列丛书的主编陶东风也指出“无论是整体学术史,还是某个杰出的理论家、思想家的学术体系,其精华常常凝聚在几个核心概念即关键词中。……一本通过关键词介绍西方文化研究方法的书,能够抓住文化研究的核心,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关键词是思想的灵魂,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及其叙文,也就抓住了信息的核心价值。如陶东风所编的“文化研究关键词”系列丛书就抓住了“文化研究”、“现代性”、“意识形态”、“互文性”和“文化与文明”六个在文化研究领域中最为基础与核心的关键词。作者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这六个关键词进行了系统、详尽、清晰的论述;对于要进行文化研究或者想了解文化研究工作的读者来说,首先掌握和理解这六个关键词,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为这六个关键词正是文化研究领域的最基本知识和灵魂所在。
又如张凤阳《政治哲学关键词》一书,用“人权”、“自由”、“民主”、“共和”、“宪政”、“公民”、“代表”、“精英”、“公共领域”、“公共责任”、“契约”、“程序”、“协商”、“妥协”、“宽容”、“怨恨”、“政治动员”、“治理”、“合法性”、“话语”、“规训”、“社会记忆”22个政治哲学关键词对政治哲学领域进行了概念的梳理、明晰和辨析,为政治哲学领域的交流和对话提供了最基本的平台,将复杂、多变、具有争议性的政治哲学领域概括具化为22个词语,通过对这22个词语进行专业化的阐释,政治哲学的核心领域清晰、明确、规范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廓清了政治哲学的言语环境与思想内核,表现出了关键词写作范式具有的概括某一特定领域庞杂的信息内容的强大功能。
2.信息的组织性
原生信息是以一种散乱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事物的信息含量巨大而且芜杂,要将散乱的信息组织成条理清晰、结构分明的形式,才能有效的传递信息,发挥信息资源的最大价值。
对事件进行叙述的过程,是将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同叙述顺序二者结合的过程,并根据二者之间的关系选择叙述的方式与信息组织结构。当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与叙述顺序相同,则为顺叙;当二者之间是完全相反的,则为倒叙。如果有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情发生在同一时间内,由于语言的线性特点决定了不能同时叙述两件事情,所以作者就得将这同一时间内的许多事件进行分叙,即分别逐一进行叙述,话分两头,说完一件,再说另一件。
进行分叙时,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件在时间上处于同一时间,在顺序上是平行并列关系,而在内容上,可以相互联系,也可以相互独立。在叙述的过程中,作者为了清楚交待他的叙述方式是话分两头,先说一件,再说另一件,往往会使用一定的语言手段进行标示,如我国古典的记叙类文章常常用“按下XX不表,且说XXX”的话语形式表达。
在关键词写作范式中,关键词及其叙文是对单独事件的叙述,这些事件属于同一个论域,处于同一时空当中,要对它们进行叙述,也要运用分叙手法。关键词在这里的功能就是标示话题转换、事件切换,标示一个事件叙述结束,开始叙述另一个事件,将处于同一时空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件按照分叙的叙述方式组织起来,清晰明了,严谨准确。
另一方面,在关键词写作范式中,关键词的作用是充当信息连接点,用关键词将散乱的信息整合起来,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使整个论域内的信息成为一个整体。请看下面一则新闻报道:
(2)
背水一战中破釜沉舟 闪转腾挪后发力击石
什么是真正的英雄?站在悬崖边,仍能破釜沉舟,力挽狂澜。什么是最完美的复仇?以对手最擅长的方式,送上致命一击。满盘搏杀,刀光剑影,在一盘被成为血战之局的对弈中,古力将命运紧紧握在手中。这场当今世界棋界的霸主之战,在这对绝代双骄的演绎下,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最高潮。
关键词 血战
你出招,我防守,然后反击,双方昨天开场后充满气势的见招拆招,气氛之紧张,几乎令人窒息。
对于古力和李世石,俞斌曾有过一段精彩的点评。“这两个人一碰上,大多数时候是古力在追杀李世石,如果追到,小李就成了刀下鬼。如果被李世石逃过一招,等他扔出小李飞刀,古力就危险了。”而昨天,扮演追杀角色的,成了李世石。在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古力气魄十足地放任小李来攻击超级大龙,结果在李世石刀锋舞动之下,古力闪转腾挪,招法精彩绝伦,最终扬长而去。眼见攻击无果,小李只得黯然认输。
关键词 气势
强手,超强手,最强手!无论中方的周睿羊还是韩方的洪性志,昨天在解说中不断提到这几个词汇。
古力与李世石是一生的对手,今后注定还要交手无数次。只要对上了, 两个人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样给予对手心理上的沉重一击,输棋可以,但气势绝不可以输。古力和李世石的气势较量,分量或许比技术层面还重。这不仅仅是一个冠军的问题,而关系到今后遭遇时的心态,谁都不肯让步。
关键词 心脏
“古力有一颗强大的心脏,了不起啊。”站在悬崖边,李世石只要再进一步,一切就将结束。但古力濒临绝境时的沉着和冷静,让同是职业高手的周睿羊感叹不已。毕竟,仅仅一天之前,古力刚刚遭受了精神上的巨大打击,一盘几乎到手的胜利“飞”了,而仅隔一天的古力,重新找到搏杀时的勇猛,转换时的冷静,收放自如,其心理调整能力之强,即便在高手中也极为罕见。
2比2战平,这场跌宕起伏的巅峰对决终于再度回到起点,五番棋变成单局决胜。展望明天的比赛,古力十分淡定:“无论胜负,都很正常。最重要的是下出对得起棋迷的精彩名局。”对于最终决战,随队的俞斌坦言,就看谁的意志力更顽强,心脏更强大。“下到这个时候,大家已经完全知根知底了,就看临场发挥。”而无论胜负古力与李世石的此番对决过程跌宕,已经令全世界的棋迷大呼过瘾。(新民晚报,20110428)
上述一篇新闻报道,将一盘棋局记述得犹如武侠小说巅峰对决,用“血战”、“气势”和“心脏”三个关键词切分为三段最为精彩,也是最能够吸引读者的内容,夹叙夹议,述评结合,丰富多彩。
此篇新闻报道的作者并没有运用传统的写作手法进行新闻创作,而是采用关键词写作范式,选取“血战”、“气势”和“心脏”三个关键词对新闻内容进行组织和梳理,消解了传统倒金字塔结构的平铺直述,使得新闻作者能够游刃有余地在不同的信息单元之间转换,而不会受到任何由于内容断裂而对述评产生的限制;并且,也使得较为分散的信息单元,通过关键词之间的衔接,形成了一个语篇整体。整篇新闻报道,分而统之亦可,合而为一也行,充分显示出了关键词写作范式具有的灵活、自由、多变的信息组织形式,而关键词就在其中起到了标示话题转换、事件切换的信息组织功能。
3.论域的介入性
关键词在《辞海》中的定义为:“指从文章中选取出来的,对表达全文主题内容有关键作用的词语。学术论文正文之前,一般都要列出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416页)中的定义为:“指能体现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的中心概念的词语。”其在《新中国60年新词新语词典》中的定义为:“①最能体现学术论文中主要观点的词语。②泛指能反映人们关注的事件或现象的词语。”本论文通过分析研究,认为关键词是这样一类词语:客观存在于且仅存在于特定论域空间内,对论域空间的形成具有核心作用,向上具有阐释性,向下具有统领性,具有稳定的语言形式与语义内涵,其客观所指通常为一个概念、一种现象或一类事件。关键词是取自特定论域,反映论域的关键主题和中心内容;反过来,如果要进入特定论域,掌握其中心内容和关键信息,从关键词入手,就是最有效的途径。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运用关键词写作范式进行撰写的理论书籍,无一不是将关键词看作为介绍和深入某一论域的切入口与深化点。作者通过自身的学术修养以及对某一论域的认知深度、广度,有针对性地挑选关键词,并对其进行或详细或精辟的阐释,从而将某一论域的核心内容和关键信息展现给读者。读者要想掌握某一论域,首先可以先了解其核心概念,即关键词的具体内容,从而再进一步深入进去,获取细节信息和具体内容。
哈贝马斯在《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词典》(2009)的前言中说:“《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词典》中的‘关键’(key)一词,是用来打开事物的锁钥,从而使你能够将它们带走,然后加以利用。”《十七大报告关键词解读》也认为“从对十七大报告关键词的解读入手进而获得对十七大精神的全面领会和细致把握,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路径和方法。”黄擎(2012)在其论文中总结了我国学者在当代文学中运用关键词写作范式进行研究的几种形式,其中就包括“以关键词为着力点对当代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命题和文学现象进行捕捉和探究”、“对当代文学的某一特定阶段发展进行专题性研究”、“有的是聚焦关键词,按年度对当代文学的研究重点和状况进行勾勒”、“从关键词角度进行分体文学的研究”、“从关键词角度对地域文学进行研究”、“从关键词视角对具体的作家作品进行研究”等多种形式,这些研究手法都是以关键词为论域的切入点,对论域进行纵切面或横切面的研究。
如赵一凡主编修订的《西方文论关键词》(2006)选取了83个关键词,以一词一文的形式对西方文学及文化批评理论当中的关键概念和时新词汇予以明确阐释。每一篇文章都是一篇研究性的论文,作者都是常年研究西方文论或讲授相关课程的资深学者和专家,来自海内外3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这些论文先提供有关词语的简明扼要的概念解说和背景介绍,而后对每一个概念的发展衍变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梳理辨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作者的自家见解,以供读者学习、研究。
要详细、深入的介绍西方文学及文化批评的理论知识,是一件庞杂而混乱的事情;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内容,找到一个清晰、明确而又科学可靠的叙述角度就极为重要。从西方文论的关键概念入手,在分析这些概念的过程中,将整个西方文论的核心知识介绍给读者,以对词语的选择为经,以对词语及其相互关系的阐释为纬,形成了一张以关键词为节点的西方文论知识网,从任意一个关键词都能够进入西方文论这一广阔的知识领域。
关键词能够充当论域的切入点,主要是因为:第一,人们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深入,循序渐进。第二,任何学科领域或理论范畴,都有自己既定的术语、概念、思想和定理,这些术语、概念、思想和定理就是这个论域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是一个论域里最常见、最重要、最基本的词语,是一个论域的基石,该论域的其他内容都围绕它们展开,从而这些关键词也就成为了认识问题的切入点和基本点,只有先掌握住它们,才能通过它们走进该论域复杂多变的内部领域。它们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一扇扇围绕其展开的问题之门。这也是为什么关键词写作范式在小说领域未形成大的气候,却在理论书籍的撰写领域蔚为大观的原因之一。
运用关键词写作手法进行编写的理论书籍最早出现在文学理论领域,洪子诚、孟繁华所编的《当代文学关键词》(2002),赵一凡主编修订的《西方文论关键词》(2006),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2002),南帆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99个词》(2003),廖炳惠的《关键词200——文学与批评研究的通用词汇编》(2006),严翅君、韩丹、刘钊的《后现代理论家关键词》(2011),谭善明的《20世纪西方修辞美学关键词》(2012)。
其后,我国各个学科的一大批学者也运用这种方式纷纷对本学科的理论核心、学者思想、学术体系等进行综述排列,如业宏、鹰飞的《经济学210个关键词》(2005),叶舒宪、彭兆荣、纳日碧力戈著的《人类学关键词》(2006),王人博等著的《中国近代宪政史上的关键词》(2009),闫广林、徐侗的《幽默理论关键词》(2010),夏锦文的《法哲学关键词》(2013),张凤阳等的《政治哲学关键词》(2014)等。
一些出版社,针对某一更大的理论范畴,推出了“关键词丛书系列”,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关键词丛书”,包括《文学关键词》、《传播学关键词》、《心理学关键词》、《语言学关键词》、《政治学关键词》等17部著作。
勿庸置疑,这种写作范式在我国迅速发展壮大,从学界领域跳出,进入到了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从理论进入到民间,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场景。各个领域都开始进行关键词写作,探寻、梳理、讲解、评论自己领域内的核心、重点、关键要素。如《杉杉关键词:91个关键时刻的91个故事》(2008)、《我的青春我做主:大学校园的24个关键词》(2009),《科学发展观关键词》(2008)、《2008年代值得关注的 95个关键词》(2009)、《广州关键词》(2009),《影响孩子一生的12个关键词》(2010)、《妊娠分娩育儿关键词》(2012)、《人文江南关键词》(2013)、《人生 50个关键词》(2013)等文章书籍亦是。
陈平原(2008a)点评这种现象说:“关键词的独特魅力从学界蔓延到百姓的日常生活,各行各业都有了自己的‘关键词’图书。”在讨论到当今中国学界,为什么“关键词写作”具有如此强大生命力的时候,陈平原(2008a)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通过清理各专业术语的来龙去脉,达成基本共识,建立学界对话的平台;第二,理解各‘关键词’自身内部的缝隙,通过剖析这些缝隙,描述其演变轨迹,达成对于某一时代学术思想的洞察。”可见,由于“关键词”能够作为所属论域的切入口,因此,各个学科、领域纷纷采用关键词写作范式对自身进行梳理、整合和分析,成为一种为学者、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写作手法。目前,采用关键词写作范式进行撰写的书籍多如牛毛,仅笔者收集所知已有上千本。
三、关键词写作范式扩展的文本功能
1.提高文本的开放性
关键词写作范式是一种单元共同体结构。单元共同体是指“依据一定的事件构成章节,再分别将多寡不同的章节组成单元,每一单元既相对独立,又相对集中地讲述一个事件或问题的一种结构方式。”(《写作艺术大辞典》)关键词写作范式本身所具有的本质性特征——词条展开式叙事,各词条内部具有自足性与相对独立性,各词条之间随写作需求可不断连续、增补、链接的空间扩展性——有的著作关键词条可多达几百条——决定了其高度的开放性与“可写性”。祝克懿(2010)曾将这种文本间性用函数关系描写为y=f(x),f决定兼容其他源文本的自变量y集合的面貌,源文本看成是随当下文本结构需求变化而变化的因变量x集合。并系统总结为:“从索绪尔的组合关系到聚合关系,克里斯蒂娃发展出语篇结构线性组合与层级组合贯通的系统空间,使语篇研究有了展示互文互动关系的场域。克里斯蒂娃正是从巴赫金和索绪尔两种体系的语言学核心理念中整合并发展出更加注重体系性、关系性、空间性的超语言学的互文理论体系。”(祝克懿2012)这种开放性与“可写性”表现在作者的叙事视角与读者的阅读方式两个方面,实践的实为克里斯蒂娃互文性理论宏观、动态、多元的语篇理论。(祝克懿2013)
1.1 作者的叙事视角
关键词写作范式是一种以词条展开方式进行叙事的写作手法,它的微观结构包括作为词目的关键词和作为叙文的叙述部分。其中关键词是作者从特定论域中选取出来的,对理解和掌握此论域起到关键作用的词语。作者在进行写作之前,必须充分掌握此论域的信息,只有这样,他才能准确地判断哪些词语是关键词。在进行写作时,作者以非聚焦型的视角出现,以散点透视的方式进行观照,提供所有信息。
非聚焦型视角是一种传统的无所不知的视角类型。叙述者是一个全知者的形象,他居高临下地观察和叙述,了解所有信息,选取关键词,并对其进行叙述。在叙述的过程中,叙述者能够随意转变位置,可以任意从一个方面转移到另一个方面,不受视野和时间限制。
1.2 读者的阅读方式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与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选择、调节、控制的。比如,当人们想粗略地知道一本书的内容和要背诵一本书时所采取的阅读方式就会大不相同。
在传统的写作范式中,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读者无论是什么样的阅读目的,都必须按照从头到尾的线性阅读方式进行阅读,即使只是需要了解一篇文章的梗概,也不能跳过事情发展的前因后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读者的阅读方式。
关键词写作范式是一种散点透视的叙事方式,每一个关键词与其叙文形成一个对内自足的个体,具有独立性,使读者可以从任何地方介入,只选择自己关注的,而不用担心遗漏了什么,或者因为阅读不完整而有碍于理解。这与传统的线性阅读方式大不相同,是一种开放性的阅读。读者可以从任何一个关键词开始阅读,也可以止于任何一个关键词;可以只阅读某一个关键词及其叙文,也可以通篇阅读;还可以只读关键词,就可以把握全文的核心内容,从而略去对叙文的阅读,以达到略读的目的。这种叙事方式,就赋予读者以极大的阅读自由度。
2.扩大文本的空间性
关键词写作范式是一种典型的空间连接方式。空间链接是叙事文中的序列组织方式,是指“序列按空间关系或空间位置组合。空间连接是对传统的时间、因果连接的反叛。”(胡亚敏2004:126)“在这里,逻辑关系和时间关系都退居次要地位或者干脆消失,而其结构组成依赖于各因素之间的空间关系。”(托多洛夫2008:80)读者不再是通过一个个的动作序列来解读文本,而是打乱时间让读者从空间去解读文本内容。
2.1 关键词写作范式的层级性
这种文本的空间性首先表现为关键词写作范式的层级性。关键词写作范式自上而下至少分为3个层次:论域→关键词→叙文。可表示如下:
图1:关键词写作范式的层级性
论域是第一个层次,关键词是第二个层次,叙文构成第三个层次。自下而上看,第三个层次叙文通过第二个层次的关键词与论域发生关系。第二层次的关键词(群)共同构成该论域的核心范畴,形成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层级系统。自上而下,一个特定论域分解成若干个关键词,每一个关键词又扩展成叙文,信息量不断地增加与深入,形成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层级系统。
2.2 关键词之间的环形空间
关键词写作范式的空间性还表现为一种环形空间,这种环形空间主要存在于各个关键词之间。
一般来说,由于关键词总是依赖于特定的论域,是对一个主题的阐述。因此,关键词总是以关键词群的形式出现,即一组关键词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或角度对同一中心思想或主要内容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多重展开,从而与其所统领的释文共同构成并列式的词条。这些词条较少有轻重主次之分,每一个词条既相对独立,又相对集中地进行讲述,将同时进行的或较为纷繁复杂的事理,叙述得有条不紊、层次清晰。
这些处于同一论域下的关键词群,共同支撑此论域。以论域核心点为圆心的环形,关键词就是环形上的一个个节点,它们或是平行展开,或是顺序展开,缺一不可。
四、结 语
关键词写作范式是一种创新性的写作手法,不仅具有传统线性写作手法的传递信息、储存信息、叙事描写的功能,而且由于其独特的马赛克式拼接组织形式,使其发展出了提炼信息、组织信息和切入特定论域的信息加工功能,并拓展了文本的开放性和空间性,呈现出一种蓬勃发展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