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汉语中的三个“也好”
2014-01-21樊中元
樊中元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一、 引 言
现代汉语中,有三个形式相同而句法、语义和语用不同的“也好”。例如:
(1) 一曲唱完,陈毅快活地叫道:“唱得好,词也好,呼风唤雨,火烧战船喽。”
(2) 张思德同志试了试,水不很深,便说:“猪不肯过桥,干脆咱们俩和猪一起洗个澡也好。”
(3) 道理已经很简单,河北也好,中国也好,必须转变这种高耗能、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模式。
我们把上例(1)(2)(3)中的“也好”分别记为“也好1”“也好2”“也好3”。关于“也好”的讨论,潘国英、齐沪扬(2009)主要探讨了“也好”的词汇化过程,认为“也好”是从短语到表示情态的词的发展过程,并从委婉用法、句法位置及组合关系的变化角度讨论了“也好”的主要动因和机制。[1]石吉梦(2008)从历时角度考察了“也好”虚化过程以及不同阶段之间的用法联系,也从篇章角度考察了“也好”的几种语义关系。[2]刘春光(2013)从历时角度考察了“也好”的语法化过程,并认为句法位置、语义环境以及“好”的语义虚化等是形成“也好”语法化的条件。[3]季安锋(2008)探讨了“X也好,Y也好”格式语法意义和语用功能,认为“X也好,Y也好”的语义是表示列举,强调范围广,语用上主要在于表达“例举”的形式是表明一定范围上的“任意”。同时,该文也讨论了该格式在语篇上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及表明说话人情感和态度的功能。[4]文章在已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也好”的语法和语义特征,揭示三个现代汉语中“也好”的特征联系和差异,便于对现代汉语的三个“也好”有更深刻的了解。本文语料全部来自于北大语料库,文中引例不再一一注明具体出处。
二、 “也好”的语法特征
(一) “也好1”的语法特征
“也好1”的语法特征可从四个角度来观察。
一是“也好1”本身的组合关系。“也好1”是一个句法组合,是由副词“也”和形容词“好”临时搭配起来的自由短语。根据自由短语的验证条件,“也好1”符合扩展插入法、语义推断法等检验条件。首先,从结构上来看,在“也”和“好”间可插入其他修饰性成分,作结构扩展;或者“好”带补语成分,体现出“好”的形容词范畴特征。例如:
这鱼确实不错,做的味道也好。→ 这鱼确实不错,做的味道也很好。
这鱼确实不错,做的味道也比较好。
这鱼确实不错,做的味道也确实比较好。
这鱼确实不错,做的味道也好。→ 这鱼确实不错,做的味道也好得很。
这鱼确实不错,做的味道也好极了。
二是从“也好1”的句法功能看,“也好1”作句子的谓语中心,具有独立的述谓功能,不能省略。如:
(1) 万馥香唱念做打基本功扎实、形体动作也好。→*万馥香唱念做打基本功扎实、形体动作(?)。
(2) 有的主持人,各方面素质都不错,文化程度也高,工作态度也好。→*有的主持人,各方面素质都不错,文化程度也高,工作态度(?)。
例中,(1)的“也好”充当“形体动作”的述谓成分,(2)的“也好”充当“文化程度”述谓成分,两者都是具体的评述成分,并具有强制性的句法要求,不能省略。
三是从“也好1”所在的句子功能看,由“也好1”做谓语中心的句子往往是处于一个并列复句的后项,并且它不独立完句,具有前依赖性。如:
(1) 万馥香唱念做打基本功扎实、形体动作也好。→*(?),万馥香形体动作也好。
(2) 有的主持人,各方面素质都不错,文化程度也高,工作态度也好。→*(?),工作态度也好。
四是语音特征看,依据句尾重音的原则,“也好”一般读重音。因此,根据“也好1”的句法特征,“也好1”属于短语结构。
(二) “也好2”的语法特征
“也好2”的语法特征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来看。
一是从组合关系看,“也好2”具有相对的融合性,在大部分情况下,“也”和“好”之间不能随意插入其他词语,在结构上比较固化,具有词汇化倾向。如下例中,后面例子的接受程度就较差些:
(1) 走了也好,省得我费心。→?走了也很好,省得我费心。
(2) 这样也好,就不需要我负责了。→?这样也不好,就不需要我负责了。
(3) 也好,就这样办吧。→?也很好,就这样办吧。
二是从句法特征看,“也好2”具有功能的游离性。一方面可以把“也好2”看作是谓词性短语成分,充当谓语,具有述谓功能;另一方面,也可把“也好2”不作为句法成分看待,而作为一个表模态的虚义性语气成分看待,主要表达话语者的主观态度。[5]这时,“也好2”可以省略而不影响命题意义,例如:
(4) 苦闷的是与外界的隔绝。要报看,他们不给;要谈话,他们不准。我们盼望能有个同学来通个消息也好。→苦闷的是与外界的隔绝。要报看,他们不给;要谈话,他们不准。我们盼望能有个同学来通个消息(也好)。
(5) 周恩来和颜悦色地说:“那也好,就留着给我明天早上吃吧!”→周恩来和颜悦色地说:“那(也好,)就留着给我明天早上吃吧!”
两例中的“也好”可以理解为是对事件的陈述,此时“也好”具有述谓功能,但也可理解为表达说话者的主观语气,此时,可进行句法删略而不影响命题意义。
此外,“也好1”和“也好2”相比,“也好1”由于有强烈的述谓功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陈述对象,因此,“也好1”的陈述对象必须在句法上呈现。而“也好2”的述谓功能弱化,在句法上并不强制性地要求成为谓语成分,此时,“也好2”表现出两个特征:一是可以独立成句,可以没有主语成分,陈述对象只是一个心理达及成分,不需要句法体现;二是可以认为是表示认同性或肯定性答语。其词汇化性质更加明显。例如:
(6) 任秋风一下子沉默了,他很久不说一句话。过了一会儿,他喃喃地说:“也好,也好。老康,是个好人。你怎么不早说?既然这样,我就不说什么了。你,能不能不走?”
例中的“也好”独立成句,但可以将其作为主语理解,此时的“也好”似乎处于短语词汇化过程。
(三) “也好3”的语法特征
关于“也好3”的词性,有人认为是助词(吕叔湘,1980),表示容忍或只得如此。[6]侯学超(1998)认为是结构助词,并列连用,在句尾,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一样。[7]刘丹青认为是连词(刘丹青,2008),并认为“也好”作为连词是在语法化过程中,主谓结构内的谓语“也好”经过重新分析后,成为虚词。[8]周刚(2002)也认为作为连词的“也好”形式不能单说,必须以双用形式出现,表示相容的选择关系。这种形式与关联副词的连锁形式相似,而且这种双用形式也不能单说,必须有后续语句接应,即具有黏附性,同时它又具有关联性,可以预示后续句接应。[9]
从“也好1”、“也好2”及“也好3”的语法特征看,“也好1”是一个自由式组合结构,具有强烈的陈述功能,可替代性特征突出,并且任何时候都充当谓语中心。“也好2”结构上具有较强的凝固性,陈述功能弱化。“也好3”已完全成为一个结构凝固的词汇成分,而且是一个具有极强附着性的虚词成分。从词汇化过程看,它们构成下面的斜坡关系:
也好1→ 也好2→ 也好3
句法(非词汇化) > 准词汇化 > 词汇化
上面这个过程反映了“也好”功能属性的动态性,这个动态的变化趋向是“也好”从典型句法范畴→非典型句法范畴/非典型词法范畴→典型词法范畴。“也好”通过去范畴化,句法特征逐渐丧失,而词汇化特征却逐渐增强。不过,这个从句法到词法的过程,不是一个孵化式单向过程,而是虚实并存的过程,因而最终形成共时平面上的三个“也好”并存。
三、 “也好”的语义特征
(一) “也好1”的语义特征
“也好1”是由副词“也”和形容词“好”自由组合起来的句法结构。从意义关系看,它们构成的是“也”+“好”的加合性关系,可进行表层语义的推断。因此,基于两者的加合性语义关系,我们可对“也”和“好”的语义特征分别进行考察,然后再就其整体语义特征进行概括。
根据吕叔湘(1980)[6]、马真(1982)[10]、沈开木(1999)[11]等观点,“也”的基本作用是表达“类同”。例如(引自马真,1982):
(1) 我们也划船,也游泳。
(2) 风停了,浪也小了。
例(1)虽然两件事不同,但从“游玩或运动”等角度看,两者是相类同的两件事,例(2)的“浪小了”和“风停了”是相互联系的两种自然现象,在“缓和、减弱”这一点上相类同。
所谓类同是指某些事物或事件因具有特征上的相同关系而构成的聚合。如果把事物或事件的相同特征表示为P,因P而构成聚合的成员表示为a、b、c等,则类同关系可以表述为:在特征P下,a、b、c……构成一个集合,可形式化为:P:[a、b、c……]。如例(1)、(2) 运用“也”表达的类同关系可以表示为:
(1) 我们在公园的游玩或运动项目(P):[划船(a)、<也>游泳(b)]
(2) 在“风”和“浪”的缓和、减弱上(P):[风停(a)、<也>浪小(b)]
这样的公式表示:a、b、c……具有类同关系,而P是说明[a、b、c……]为什么构成类同,而“也”是说明a、b、c……具有类同关系的标记。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好”解释为“有点多的;使人满意的(跟‘坏’相对)”,这是一个积极性评价词语。那么当表示类同意义的“也”和表示积极评价义的“好”组合起来时,表达的是什么语义关系呢?看下面的例子:
(3) A:你们长官住得好,士兵住得也好,中国真是强大了。
B:清溪投资环境好,政策好,人情好,服务好,投资的效益也好。
(4) A:一般来说,柔顺性好的橡胶,弹性大,耐磨耐寒性也好。
B:她喜欢各类文艺作品,喜欢看电影,管风琴弹得也好。
例(3)中,A表示“士兵”和“长官”一样,都具有“好”的属性,“也”作为类同关系标记,表示在“好”的属性上,两者构成类同关系。同样,在B中,“投资环境”“政策”“人情”“服务”和“投资的效益”都具有“好”的属性,通过“也”表示它们构成类同关系。这两个例子都明显地通过对不同成员的具有相同的“好”评价,来表达这些成员具有类同关系。例(4)中,A表示的“弹性大”和“耐磨耐寒性好”都是橡胶柔顺性好的表现,通过“也”明确地表示在“橡胶柔顺性好”的特征上,两者构成类同关系;在B中,根据说话者的看法,“喜欢各类文艺作品”、“喜欢看电影”、“管风琴弹得好”都属于“她”的爱好或者兴趣特征,因此,在这点上,它们构成类同关系,同样,“也”是表示它们构成类同关系的标记。
我们把“也好1”构成的句式简要形式化为“X+P,Y+也好”,则由“也好1”形成的句式意义可以概述为:“P”和“好”分别表示“X”和“Y”的属性特征,而且“P”表示的属性特征和“好”一样,具有积极性的同向关系。例如:
(5) 她年轻时长得漂亮,歌唱得也好。→*她年轻时长得难看,歌唱得也好。
(6) 市容十分整洁,交通秩序也好。→*市容很混乱,交通秩序也好。
同样,在“P”的属性或特征的程度量级上,两者同属于相近量级范畴。例如:
′(5) 她年轻时长得漂亮,歌唱得也好。→?她年轻时长得有点儿漂亮,歌唱得也好。
′(6) 市容十分整洁,交通秩序也好。→?市容稍微整洁,交通秩序也好。
因此,基于“P”和“好”在属性特征上的同向及量级范畴的同量关系,两者形成特征类同关系,因而,具有这样类同特征的“X”和“Y”也就构成类同成员关系。“也”是表示这种关系的标记成分。这样的话,我们可以概括“也好1”在句式中表达语义特征是:同向近量的类同评价。
(二)“也好2”的语义特征
看下面的例子:
(1) 与会代表指出,即使通过圆桌会议解决部分问题也好。
(2) 论字说画头头是道,待客礼貌,常对客人说:“不买什么,进来看看也好。”
(3) 来院之初,中央领导嘱咐我们要学点知识,哪怕是“目录学”也好。
(4) 没有时间一一查字典细阅,就是看看大小标题也好。
对于例中所要表达的意义,我们可以推理出其语用预设义,即:
′(1) 通过圆桌会议能解决全部问题很好,如果不能解决全部问题,能解决部分问题也好;
′(2) 客人能进来买点什么很好,如果不买什么,能进来看看也好。
′(3) 能学点知识很好,如果不能学点知识,能学点目录学也好。
′(4) 有时间一一查字典细阅很好,如果没有一一查字典细阅,能看看大小标题也好。
上面例中的语义表达实际是有一个相同的语义表述框架:能发生事件A(通过圆桌会议能解决全部问题、客人能进来买点什么、能学点知识、一一查字典细阅)很好,如果不能发生事件A,则发生事件B(能解决部分问题、能进来看看、能学点目录学、能看看大小标题)也好。在这个语义框架中,表现形式有两种情况:一是事件A隐含,如例(1)和例(2),一是事件A呈现,如例(3)和例(4)。
分析这个语义框架,我们发现,首先,该语义框架是一个表达差比性的语义框架,即在“好”的评价层级上,事件A要高于事件B。如上面的例子的意义都蕴涵了下面的比较语义:
″(1) 解决部分问题比解决部分问题更好;
″(2) 买什么比不买什么、进来看看更好;
″(3) 学点知识比学点“目录学”更好;
″(4) 一一查字典细阅比看看大小标题更好。
其次,该语义框架是预期性的语义表述,即事件A是说话者预期发生事件,事件B是反预期事件。在上面各例中,事件A(通过圆桌会议能解决全部问题、客人能进来买点什么、能学点知识、一一查字典细阅)是预期想要发生的事件,事件B(能解决部分问题、能进来看看、能学点目录学、能看看大小标题)是反预期性事件,即不希望发生的事件。
根据事件B的事态特征,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虚拟性反预期,一种是反现实性预期。比较:
(5) 这酒理化指标都合格,降价处理也好啊!(6)当发现没路时,找个有树林的地方休息也好啊!”
这两个例子中,(5)中的事件A是不降价处理,是隐含的,事件B是能降价处理,但是事件B是非现实性的虚拟事件;(6)中的事件A是隐含的,事件B是找个有树林的地方,而事件B也是还未实现的虚拟事件。当事件B是非现实性事件时,该事件往往是表示结果事件,即在预期事件A不能达成的情况下,希望出现事件B的结果。不过,有时,事件B也能作为另外事件的原因事件。例如:
(7) 重要的是趁这样的时机给所有的朋友送一声祝福,哪怕几个字也好,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我在远方的挂念。
该例中,事件B“哪怕几个字”既是前一个事件的结果,同时引导出后面事件的原因。这样就导致“也好2”表达的语义框架的扩展。
(8) 他们比我还紧张,不过这样也好,这说明这也是我工作的一部分。
(9) 总理一边观看一边说:“这也好,屋里养鱼,既可观赏,来了客又能就地取鱼,方便多了。”
这两个例子中,(8)例的预期事件A是“他们不比我紧张”,反预期事件B是“他们比我还紧张”;(9)例的预期事件A是“屋里不养鱼”,反预期性事件B是“屋里养鱼”。和A组不同的是,这里的事件B是已经发生的现实性事件。而且,从语义框架的扩展上看,B组的语义表达大多数是扩展式的框架,即事件B既是事件A的结果,也是后一事件的原因。而且,由于是现实性事件,是话语参与者已知的信息,此时,事件B可以通过指代词来替代,不必重复该事件,如上例(8)中使用“这样”,(9)中使用“这”。有时,连指代词都可以省略。例如:
(10) 他说:“我现在是烟也抽得少了,酒也不怎么喝了,也好,省钱了。”
(11) 有人拍他的门板,肯定是单位的同事,也好,跟他们戏乐一番,别辜负这好时光。
再次,该语义框架是带有主观性语义的表述,即表达了说话者对事件A和事件B的态度和看法,特别是对于事件B而言,是在事件A不能发生状况下的一个主观性的让步期望或选择。经常和表达让步的关联词语搭配使用。例如:
(12) 他仍再次动员刘淑芳留在意大利,哪怕一年也好,甚至表示由他出面帮刘淑芳办理有关手续。
(13) 有几个赛段,队员都想往前冲,即使是争下一个赛段冠军也好,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例(12)中,他希望刘淑芳能长期留在意大利,但是如果不能长期留在意大利,则留一年也可以。“一年”是在他不能使刘淑芳不能长期留下情况下的主观愿望,这种愿望是在让步下的选择;例(13)中,队员都往前冲,希望能争下多个赛段冠军,但是如果不能争下多个赛段冠军,则争下一个也好。“一个赛段冠军”是在不能争下多个赛段冠军下的让步行为。在表达形式上,这两例有表示让步的关联词语“哪怕”“即使”和“也好”配合使用。
因此,“也好2”的语义特征可以表达为:在差比状态下的主观性让步。
比较“也好1”和“也好2”,可以发现:“也好1”是两项或多项并行中的实义评述,“也好1”和其他并行评述项属于同向近量表达,同时,“也好1”的表达必须以其他并行项为前提。以“这鱼确实不错,做的味道也好”来说,“不错”和“也好”构成并列关系,分别对“鱼”和“味道”进行具体评价,并且“不错”和“也好”都是正向性评价,在评价量级上是近量的。同时,“也好1”的出现必须依赖于前项“不错”的存在。
与“也好1”不同,“也好2”表达的语义是差比性评述,而且这个评述是在没有前项评述下出现的,此时,由于没有并行的前项的实义比照,“也好2”的评述性命题义减弱,更多的是凸显说话者主观上的让步义。此时,“也好2”中的“好”的语义产生了蚀失,由对事物属性的描写义蚀失为表示对事件性的评价义,语义上虚化了。虚化之后“也好”体现了明显的模态义,即主要表达说话者对命题逻辑中的命题认知和道义上的主观判断。此时,“也好2”可以被其他表模态义的词语来替换,并具有相同的表义功能。例如:
(14) 不过这样也好,这说明这也是我工作的一部分。→这也行(也可以),这说明这也是我工作的一部分。
(15) 这也好,屋里养鱼,既可观赏,来了客又能就地取鱼,方便多了。→这也行(也可以),屋里养鱼,即可观赏,来了客又能就地取鱼,方便多了。
(三) “也好3”的语义特征
关于“也好3”,吕叔湘(1980)[6]、侯学超(1998)[7]认为是助词,而刘丹青(2008)[8]和周刚(2002)[9]则认为是连词。刘丹青把“也好”看成是后置性连词,他从语法化角度指出,本来是两个以“好”为谓语的分句,如“老王也好,老李也好。”当“也好”语义虚化后,因而就产生结构的重新分析。重新分析后只表示“NP1还是NP2”,本身不能成句,必须另加谓语,如“老王也好,老李也好,都已经同意了”,因而,“也好”成为后置性连词。周刚从其所界定的连词标准出发,认为“也好”不能单说,必须以双用形式出现;“也好”后必须有后续句接应,具有粘附性;“也好”能预示后续句,具有关联性。因而,“也好”是连词。不管助词或是连词,在关于“也好”表达的语义上,大家的看法基本相同。关于“也好3”的语义,我们认为是对“也好2”语义的虚化和扩展而来的。如上面所述,在扩展的“也好2”的语义框架中,“也好2”附着的句子表达的是一个原因事件,它引起了后一句子表达的结果事件。下面是“也好2”的句式。
(1) 他走了也好,我们可以安静一段时间。
(2) 没去过那个地方也好,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期望。
例中,(1)因为“他走了”,而能使“我们可以安静一段时间”,或者说,“他走了”是产生“我们可以安静一段时间”的条件。(2)是因为“没去过那个地方”,而“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期望”,或者说,“没去过那个地方”是“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期望”的条件。而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多个条件造成同一个结果,则可作结构扩展。扩展后的句式就称为“也好3”句式了。如:
′(1) 他走了也好,没走也好,我们都可以安静一段时间。
′(2) 没去过那个地方也好,去过那个地方也好,都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期望。
因此,从语义上看,“也好2”表达的是让步性语义,而“也好3”同样具有让步语义特征。不过,两者不同的是:“也好2”句式表达的是在对某个条件下的让步,而“也好3”表达是在任何条件下的让步,即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产生某种结果的无条件让步。这种无条件让步可以通过在句式中“也好3”和“不论……都、不管……都、无论……都”等关联词的同现来证实。例如:
(3) 无论打击也好,防范也好,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4) 不管是市场干预也好,或是其他办法也好,都不会遏制日元升值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从表达的语义看,我们可以把这两个例子进行语义分解为:
′(3)打击,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防范,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4)市场干预,不会遏制日元升值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其他办法,都不会遏制日元升值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如果我们把“也好3”连接的各项表示为A、B等,而由A、B等为条件产生的结果表示为X的话,根据上面例子的语义表述,则表示无条件让步关系的“也好3”句式的语义可表示为:条件A,或者条件B,都会结果X。因此,从“也好3”连接的成分关系看,A、B等是一种任选性的选择关系。从具体的事例来看,这种任选性的选择关系包括下面几类:
一是正反关系,即A和B两项构成逻辑上的肯定和否定关系。例如:
(5) 不管是侵害了名誉权也好,没有侵害名誉权也好,事后再加以辩解,没有任何意义。
(6) 他表示,我当市长也好,不当市长也好,非要把汽车搞上去不可。
二是反义关系,即A和B构成语义上的相反。例如:
(7) 周进群说,苦也好,乐也好,回家过年的感觉始终是温暖的。
(8) 任你是“土特产”也好,“舶来品”也好,只要一沾“文”气,必能“化”出新境界。
三是相类关系,即A、B等各项属于同一类别的成员关系。例如:
(9) 母亲微微一笑,说:“神也好鬼也好,还是抵不上政策好。”
(10) 就是说,成员国6个也好,9个也好,12个也好,都像是坐在一列火车上,停则同停,行则同行。
(11) 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
潘国英、齐沪扬(2009)等认为,“也好3”是表示列举,而进一步观察,不论是正反关系、反义关系还是相类关系,由“也好3”表达的各项是一种全量列举。正反关系通过肯定和否定关系表达无例外,因而属于全量列举,反义关系通过肯定语义两极而达到全量列举,相类关系是通过对个例的全部同现而达到全量列举。
从列举的指称关系看,“也好3”可以附着于体词性成分后面列举人或事物,例如:
(12) 其实,树叶也好,军舰也好,落水时都遵循同一条规律——阿基米德定律。
(13) 管你是谁,六十岁的老虎屁股也好,二三十岁的老虎屁股也好,都得摸。
(14) 公司+农户也好,专业市场+农户也好,不论哪种形式,只要有助于发展,都可以大力推行。
也可以附着于谓词性成分后面列举事件或属性。例如:
(15) 但依拙见,反激也好,呵斥也好,直指也好,会得的自可横弄竖粘皆成妙谛。
(16) 登月也好,登陆火星也好,在现阶段更重要的是满足人类的好奇心,实现人类的梦想。
(17) 面对现实,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都必须和它们打交道。
刘丹青(2008)认为“也好3”结构的形成是因为“也好”作NP谓语时,由于“也好”虚化而使“NP1+也好,NP2+也好”不能成句,因而在其后面再添加谓语成分形成的。[8]不过,这样的解释存在着问题:一是这种虚化观点是基于在“NP1+也好,NP2+也好”句式下“也好”的同时虚化而形成的,这样就不好说明“也好1”“也好2”和“也好3”之间虚化过程的关联。二是根据刘春光(2013)等,“也X”虚化的句法条件是当“也X”处于“VP+也X”时,由于“VP”的强述谓性,使得“也X”的述谓性变得不稳定,VP开始和“也X”争夺陈述功能,在这种争夺中,VP所表现出来的述谓特性和陈述功能强于“也X”,这样,“也X”就出现了句法功能和位置降级。刘春光的历时考察和我们上面关于“也好”的共时的语法语义考察基本是一致的,因而我们认为,“NP1+也好,NP2+也好,VP”结构的形成不是因为“NP1+也好,NP2+也好”的述谓功能弱化而在句法需要上添加VP,反而,在“NP1+也好,NP2+也好”结构中,因“NP”的指称性,却使“也好”的述谓功能得以增强,“也好”难以产生虚化。[3]另外,从现代汉语的语料上看,能以“NP1+也好,NP2+也好”结构形式运用的句子并不太多,即对“NP1”和“NP2”进行并列性评述时,评述成分大多不采用“也好”双用或多用的重现,而是以“也好”与其他异形成分同现。例如:
(18) 由于他成绩优秀,人缘也好,颇有影响力。(“也好”与“优秀”同现)
(19) 李家的价格公道,饭菜味道也好,食客盈门。(“也好”与“公道”同现)
(20) 他充分肯定了首钢改革的路子对,方向对,走得也好。(“也好”与“对”同现)
根据语法化理论,产生语法化的成分或结构一般是在高频使用下实现的,因此,我们认为,以“NP1+也好,NP2+也好”形式出现的句式很难产生语法化。因此,根据我们的讨论,“也好3”句式的形成是一种句式扩张,是在“也好2”构成的句式基础上的扩张结果,也是“也好2”进一步语义虚化的结果。
通过对“也好3”的考察,我们认为,“也好3”表达的是:全量列举、任选性让步的语义特征。
四、 结 论
根据考察,现代汉语中的三个“也好”是在现代汉语共时状态下并存的而具有语法化过程关系的语言形式。在语法特征上,从“也好1”到“也好2”再到“也好3”的述谓功能逐渐减弱,依附性越来越强,体现了从“自由>较少粘着>更多粘着”的过程,组合关系上也从自由式组合的句法结构逐渐成为凝固性较强的词汇成分。体现了由“可强制性>较少强制性>强制性”的过程。语义上,由“也好1”的表“同向近量的类同评价”,到“也好2”的表“差比状态下的主观性让步”,再到“也好3”的表“全量列举、任选性让步”,语义越来越抽象,主观性越来越强,语义越来越弱化,体现出由“具体义>较少抽象义>更多抽象义”及从“客观性>较少主观性>更多主观性”的过程。同样,语音上也体现了由“完整的音系形式>弱化的音系形式”。
[1]潘国英,齐沪扬.论“也好”的词汇化[J].汉语学习,2009(5):20-27.
[2]石吉梦.“也罢”与“也好”及其相关格式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刘春光.“也X”结构的语法化及其相关问题[M]// 邵敬敏,黄宝珊.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六).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174-188.
[4]季安锋.“X也好,Y也好”格式及其主观性[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2):54-58.
[5]陆丙甫.从语言类型学看模态动词的句法地位[M]// 中国语文杂志社.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306-314.
[6]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26-527.
[7]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21.
[8]刘丹清.重新分析的无标记化解释[J].世界汉语教学,2008(1):5-8.
[9]周刚.连词与相关问题[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8.
[10]马真.说“也”[J].中国语文,1982(4):283-287.
[11]沈开木.语法·理论·话语[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