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缺失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2014-01-17胡冰

青年文学家 2014年5期
关键词:归因德育对策

摘 要:目前,有些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淡薄,对生命缺乏基本的尊重,很大程度上反映和折射出数十年来我国国民教育特别是有关生命德育教育缺失与生命伦理观的丧失。本文试通过对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探讨开展对大学生生命伦理道德教育的有效尝试。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伦理;德育;归因;对策

作者简介:胡冰(1970-),女,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5--02

一、生命伦理的概念

生命伦理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关注、尊重、珍爱、欣赏乃至敬畏。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生存意识的教育:敬畏生命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许多挫折、考验,会面临自身无法逾越的生死考验,有些甚至是灾难性的,大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大学教育在传授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应给大学生传授一些生存知识和生存危机的应对方法,让大学生学处处理,以提高他们的自我防范能力,防止伤害事件的发生。

(二)生命磨炼教育:磨砺生命

如今的大学不再是象牙塔,同样面临很多社会上的纷繁复杂。大学生不仅要应对繁重的学习任务、还要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不尽如人意的感情困惑。这些因素,常常使大学生无所适从。如何增强大学生的抗挫能力,让大学生意识到苦难本身是生活的一部分,在苦难和挫折面前保持开朗乐观的心境,成了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三)人际关系教育:包容生命

生命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具备生存的同一感,即要学会对不同價值取向的人能共通、共融、和谐相处。对他人的态度也应是充分理解、宽容与友善。学会用沟通而非极端手段解决问题。

二、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归因分析

(一)主观因素

1.自我同一性的缺乏

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大学生正值人格发展的这一阶段,他们习惯于反省自我、思考人生,探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他们在确定自我同一性的旅途上,不可避免地会经历矛盾和彷徨,以至迷失自我,诱发心理疾患。当这种心理障碍和困惑达到一定程度时,则易导致心理异常,乃至出现危及生命的现象。

2.耐挫力的差异

所谓耐挫力是指当个体遇到挫折时,能积极主动地摆脱困境并使其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的能力。耐挫力强,则可以化解挫折带来的影响,尽力克服困难,积极解决问题,创造性地完成任务,从而增进知识和才干,培养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的能力,形成积极向上、坚忍不拔的个性特征;耐挫力弱,则会消极悲观,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和目标,对个体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形成不良的个性。

3.情绪不稳

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也是他们情绪最丰富、最复杂的时期。对待事物缺乏冷静、理智的思考,容易急躁、冲动,缺乏社会经验以及对情绪的控制能力,遇到突发事件,极易产生过激行为,给自身、他人或社会造成危害。这种冲动性的情绪在群体中往往会变得更激烈。

(二)、社会因素

1.社会环境

学校作为学生系统地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培养的场所,对学生生命观的形成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教育正在不知不觉中抛弃了人类时期的人文主义价值理念,例如对生命、自由、希望、公正、平等、爱和美的追求。学校教育大多是“应试教育”模式,课堂偏重于知识的灌输,而缺乏对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的思考与引导,甚至对于有关生命的基本常识也缺乏教授。有的大学生不堪重负,觉得上大学并不轻松,甚至比上高中的压力还要大,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与就业压力面前,他们不得不再次违心地选择考研,继续艰难辛酸的求学之旅。

2.家庭原因

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生命观的养成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结构的变化等都可能有直接关系。一般来说,生活在和谐的家庭关系里的大学生,性格大多外向,待人接物热情,对生活态度也较积极乐观,生活中,他们即便遭遇挫折,也能正确面对,积极寻找办法处理。相反,生活在成员关系淡薄的家庭里的大学生,较难与人亲近,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敌意,表现在对生命的态度上也不够珍惜,极歇产生极端行为。

3.同伴关系

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彼此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不尽相同,因而容易产生矛盾。走上自杀之路的大学生往往是人际沟通能力较弱,不善于也不乐于与人交往的学生,他们更容易受到人际关系的困扰。

4.学业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整合力发生了较大变化,生活节奏日趋加快。伴随着竞争的加剧,各种思潮的冲击已经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和行为以及大学生生命观的形成。究其表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自我,忽视集体和他人的利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升学、就业尤其关心,不再过分依靠国家、集体的力量,转而强调个人奋斗、依靠实力,强调竞争。结果导致有的学生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一旦个人目标无法通过“努力”而实现,有的会采取自暴自弃甚至威胁他人生命的行为。

(2)追求实际,忽视对人格修养的提炼。许多同学把精力集中在外语、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上,对思想品德修养这类“务虚”课程不感兴趣,片面认为这些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课程没用,表现出极端功利性、实用性的倾向。在与人交往方面,有些同学平时只和家庭出身好或学习好的同学交往,以期从中获得“好处”。

(3)生命意识淡薄,缺乏责任感。由于国内外一些报刊、影视媒体中对悲观厌世情绪的不当渲染、对自杀行为的细致描述等,在不同程度上悄然影响着缺乏足够辨别和判断能力的青年学生。一些大学生对自身生存权力和利益产生曲解,将放弃生命看做是自身的一种权利,与他人无关,表现出生命意识淡薄,缺乏对生命的珍惜和呵护。

三、开展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对策

(一)强化“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生命伦理教育理念

传统德育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东西,比如:在内容上,偏重说教,过于知识化,脱离现实生活。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德育,其实是从生活世界中抽取出来的、比较教条化的且缺乏道德情感的东西,学生很难从自身的需要中找到与之相一致的契合点,无法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在德育方法上,强调灌输,忽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由于不能触及道德结构的核心,即道德信念,造成学生道德行为的不确定与不稳定。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这对矛盾关系上,教育者往往居高临下,被教育者往往被动“接受”。由于缺乏与学生的心灵沟通,造成两者表面上的理解、思想上生分的局面。在评价机制上,学校偏重道德认知,忽视道德行为。而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重视表决心、做保证、写体会等这些形式的东西,缺乏对学生知行合一的综合评价,这在客观上也助长了学生“光说不做”的不良习惯。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关注生命德育理念的教育,不仅要侧重知识传授,更应注重日常行为养成,以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的教学和学生工作。要引导大学生学会与他人、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既珍视自己的生命,又同样不能忽略对他人生命,包括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灵生命的珍视。要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关注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引导大学生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传统的生命价值教育。

(二)、增强生命伦理教育的实效性

1.构建和谐校园

和谐社会的建立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生命伦理教育就是从自身的和谐开始,逐步扩大到社会的和谐。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一个能体现生命价值的人,必定是一个和谐的人;一个和谐的人,在社会中,一定是一个热爱社會,热爱他人的人。和谐社会强调以人为本,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校长必须以教师为本,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本。学校的管理,学校的制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的各种活动的开展,学校德育的管理,都应该与生命教育融为一体,这样的生命教育才能更为有效。

2.促进人文学科发展

中国并不缺少生命伦理道德教育的本土资源,传统的人文学知识交织着儒道释的生命理念与智慧,可谓博大精深。儒家对生命价值的体现与重视,道家与道教对生命的豁达态度与逍遥境界,佛教对待生命的外在超越从各个角度折射了其对于生命教育的意义与价值的理解。但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传统的人文学在高校地位日渐衰落,其边缘化的状况令人担忧,造成生命伦理道德教育的开展缺少重要的力量支撑。高校如果再不重视传统人文学科的地位与作用,不在大学生中的普及人文社科知识,尤其是不在理工科学生中进行推广,那么预防自杀只是一句空话。

3.生命伦理教育应该贯穿生命的全过程

既要教导学生珍惜爱护自己的生命,又要注意尊重和保护别人的生命和尊严。学会如何与人和谐相处是生命伦理教育的核心任务。因此,为大学生提供生涯辅导服务是生命伦理教育的重要任务,协助他们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学会自觉反省自己的人生目标。当前生命伦理道德教育应该: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个人独特的生命;实践并活出天地人我共融共在的和谐关系。辅导大学生认识生命存在的意义,从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充实和丰富生命的内涵;引导大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我信念,进而发展潜能,实现自我;增进人际关系技巧,提升对人的关怀;协助大学生建立正确人生观,陶冶健全的人格。

4.将生命伦理教育的理念贯穿于各门课程教学之中

加强生命伦理教育,不仅要开设课程,还要把生命伦理道德教育的理念贯穿于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教师在讲授各门课程的同时,就要尽量帮助学生摆脱生命的困惑,以获得快乐与成功的幸福人生。目前,各高校均配备了德育教师、心理辅导教师以及辅导员、班主任,这些人员都应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向导。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采取多种形式,开设生命教育的课程。生命教育课程不仅带领学生认识自身的生命,还要认识自然生命、他人生命、社会生命乃至宇宙生命,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阔。因此,完全可以汇聚各个专业、各个领域的专家,组成专门的教育团队,推行有效的生命伦理道德教育。

5.生命伦理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要走出课堂,走入社会

为让大学生切身感悟生命的价值,学校应当将生命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课时安排,充分利用团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专题性的生命教育活动。目前,各高校已将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它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接触社会、锻炼才能的机会。然而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为将来就业或走向社会做准备,而是可以成为开展生命伦理道德教育的良好平台,作为进行大学生生命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应当鼓励和支持学生到最贫困的地区,体验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疾苦;或是到医院、殡葬场所等去感受残缺的生命与死亡的不幸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往往是受教育者身边的事情,最能触及灵魂深处,也最易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

人类认识自己的历程每前进一步都十分艰难。现如今,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伦理教育,不仅要在理论上艰苦探索,更需要在实践上进行创造性的研究。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及发展特点进行生命伦理道德教育对提高思政工作的效果将会起着积极作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需要用心灵关怀每一位学生,用行动去感化每一位学生,用生命去滋润每一位学生,要让教育不仅仅是停留在知识、技能的传授上,要重新赋予教育以生命的内涵,让每一位学生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张英等:5生命意识的文化底蕴与生命教育的抉择6,载5湘潭师范学院学报6(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

[2]冯建军:5生命道德教育的提出及其内涵6,载5现代教育论丛6, 2003年第6期。

[3]王岳川:5东西方文化评论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03页。

[4]石心桥.自杀预防:从心理咨询到生命教育——当代大学生自杀问题的重新审视[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4feea0010094a3.html.

[5]戴劲松;刘阳.调查:青少年生命教育缺失现状及相关对策分析[EB/OL].http://www.jyb.cn/xwzx/gnjy/zhbd/t20080202_140849.htm

猜你喜欢

归因德育对策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诊错因 知对策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