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及经验研究
2014-01-17郭延春
摘 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中国,是我党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探索并不断完善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而不断发展完善。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应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中国共产党无疑又是一次重大的挑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经验研究
作者简介:郭延春(1983.05-),男,陜西延安人,延安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2011级),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5--0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三次飞跃
在19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以陈独秀和李大钊为首的革命先烈首先举起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旗。但是在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有许多中国领导人其实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谛。甚至一味的照搬欧洲 和苏联的模式,结果在第一次国内革命和第二次国内革命中,部分领导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导致两次革命损失惨重,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伟大领袖毛泽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和苏联的经验,并以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提出了“实事求是的理论原则”,严厉的批判了我党中脱离实际,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主义者。提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紧密有机的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革命的的生死攸关时刻,毛泽东的理论实践挽救了革命,挽救了我党,这也成就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毛泽东同志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在中国的先河,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的灵魂,毛泽东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同时还应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从这一理论出发,毛泽东制定了农村包围城市,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工农统一战线。所以中国民主革命的最终胜利,其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胜利,更进一步地说就是唯物论和辩证法在中国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起到最关键性的人物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文革动乱的十年,中国经济一片萧条,国民思想顽固守旧。面对政治斗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邓小平同志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提出了伟大的改革开放的策略。并要求我党全面解放思想、进一步强调实事求是的作风,对我国到底改建立怎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中国的现状是一穷二白,无法与资本主义强国比,但应以中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和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总的来说,邓小平与毛泽东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对马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观的唯物论为出发点的,面对现实,承认与西方的差距,以此来寻求更加适合中国发展的方针政策。长期以来中国人的思想僵化,闭关锁国的观念在国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这是一种扭曲的社会观念。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打破常规的顽固守旧思想,形成一套符合中国的具体实际,能够把中国带向富强民主的新时代之路,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体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勇敢地举起了改革开放的大旗,为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吹响了号角。
邓小平理论在唯物史观的发展中又取得了新的成就,他对中国的社会本质,社会主义发展的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论提出了详细的论述,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践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邓小平不仅在唯物史观上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更在辩证唯物主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没有过多的在理论上对“斗争哲学”进行批判,而是通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抨击了“斗争哲学”的片面性。从“一国两制”,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论断中,邓小平理论仍属于初步探索阶段,但已为辩证法的中国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三次飞跃是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批判继承了前任国家领导人的理论实践,最终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主义重大战略决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防、科技、教育以及诸多方面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正在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力的迈进。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也应做出新的回应。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也就是旧唯物主义是以物为本,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人及其实践为本,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以实际为本,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人为本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心。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尊重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经验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许多学者、教授热议的重要话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仅仅是一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相结合,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进行哲学概括,与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相互结合。结合的过程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表现的形式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在具体化方面,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相结合;三是,在民族化方面,就是用人民群众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原理,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风格、中国特色。
还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的简单相加,而是以新的形态,立足新的时代、依托新的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到挽救民族存亡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去。
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社会,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不同意识形态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但从没有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化”影响长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由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得来的,并且验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性和向导性,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同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还将一如既往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伟大进程。
参考文献:
[1]孙伟平,张羽佳.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考[J ].哲学研究,2006(6) .
[2]刘明芝.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然性[J ]. 发展论坛,200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