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戏剧大师易卜生的现实主义创作

2014-01-17颜琪

青年文学家 2014年5期
关键词:易卜生现实主义戏剧

摘 要:戏剧,作为一种高度融合的综合表现形式,不仅可以用来表达剧作家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抒发情感陶冶情操;还可以化作战斗的武器,向统治阶级开炮。作为现代戏剧的灵魂代表人物易卜生,将毕生的热血都献给了戏剧的创作上。他的剧作,不仅丰富了世界戏剧文化的宝库,而且还开辟了戏剧现实主义之路。从他的剧作里,我们不难发现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腐化。本文从其选题来源、戏剧语言、人物选构、表现手法以及舞台艺术等方面探知一二。

关键词:文学;戏剧;易卜生;现实主义

作者简介:颜琪,1991年11月出生。女,湖北监利人,武汉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编辑出版方向。

[中图分类号]:I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5-0-02

早在十九世纪中期,欧洲各国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阶级矛盾进一步深化,腐败、罪恶、黑暗等丑恶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暴露无遗。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杜撰传奇性、浪漫性的故事,忽视客观现实的浪漫主义思潮消散在时代的潮流中,取而代之的是真实、深刻地解剖社会,展现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挖掘社会本质的现实主义思潮。在戏剧领域,现实主义崛起,以真实、具体、细腻的描述社会现实为基础,揭露并批判社会黑暗,同情生活在资产阶级压榨下的苦难人民。

一、人物简介

亨克利·易卜生(1828—1906)——挪威戏剧家、诗人,现实主义戏剧的开山鼻祖。从小就喜欢参加社会活动的他,目睹家庭的荣辱兴衰,为其戏剧创作积累了素材。他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创作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剧”,《布朗德》和《培尔·金特》是其“社会问题剧”的创作开端。1869—1891年是易卜生创作的鼎盛时期,主要作品有《社会之柱》、《人民公敌》、《玩偶之家》、《群鬼》、《野鸭》等。这些剧作取材于现实生活,旨在揭露资产阶级政客的丑恶嘴脸,资本主义民主的虚伪与道德的堕落。易卜生所开创的“社会问题剧”推动了欧洲戏剧的革新与发展,被后人誉为“现代戏剧之父”。

二、易卜生现实主义创作

(一)选题来源

无论从哪一阶段的创作来说,易卜生选题来源都离不开挪威的社会现实,体现他一贯的艺术反映生活的美学主张。早期的浪漫主义戏剧,如《觊觎王位的人》取材于历史上的一次王位之争,号召人民团结一致改革挪威现实社会。浪漫主义场景与传奇人物形象地结合在彰显强烈的艺術魅力的同时仍不忘表达对现实改造的愿望。中期是其现实主义创作的鼎盛时期,《玩偶之家》通过对来自普通家庭主妇“娜拉”出走行为的描述,探讨妇女觉醒的问题,批判资本主义金钱社会的丑态,反映了易卜生对整个金钱世界的不满与愤恨。即便是在象征主义色彩浓重的晚期创作阶段,也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如《建筑师》就是通过“杰出的建筑专家”这个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也有难以超越自身的局限,蕴藏着事业的辉煌与人生幸福的矛盾的现实生活意义。由此可见易卜生的剧作是既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二)戏剧语言

纵观易卜生的戏剧语言风格,大体经历了从诗剧向白话文的转变。其早期的浪漫主义创作阶段,《凯蒂琳》、《武士冢》、《诺尔玛,或政治家的爱情》等都是诗剧的代表作。他的第一个剧本《凯蒂琳》属于无韵诗体三幕剧。这部作品除了在舞台提示上采用散文形式外,人物台词全部运用诗文的句式,语言凝练且含蓄,更偏向心理的描绘,使得与一部分读者产生了距离感。到了中期现实主义的创作阶段,戏剧语言转向白话体写作风格。他最早用白话体写作的剧本《群鬼》,展示了当时在社会普遍流行的语言,比如私生女吕嘉纳在语言上靠近小资产阶级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修辞表现了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意味着这样的语言修辞对那些懂得利用他人的惧怕心理来建立意识形态界限的人来说是一件有效的武器。用易卜生的指导思想来说,即是:“我所描述的是人,因而我不能让他们使用上帝的语言”。[8]他把戏剧中那些矫揉造作的东西统统抛弃掉,对话极其简练、深刻。由他开创的通俗易懂的对话一直被戏剧界看作写作的典范,而这种简练独特的语言对演员的诠释也提出了挑战,由此又推动了一场演出技巧的革命。

(三)戏剧人物

(1)人物的选构与使命

从易卜生的25篇剧作来看,戏剧的人物构成大都来自于具有激进意识的中小资产阶级,不可否认这与易卜生所代表的阶级和意识形态是分不开的。强劲的革命呼声也激发了易卜生的政治热情,在他的剧作里戏剧人物大都背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如在《武士冢》、《诺尔玛,或政治家的爱情》、《觊觎王位的人》等主人公所具备的革新精神与品质、人生梦想以及批判的对象都反映了剧作家呼唤挪威人民奋发图强,走自我解放的道路。现实主义代表作《玩偶之家》、《群鬼》、《社会之柱》、《人民公敌》等则直接披露社会的种种现实问题,痛斥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与堕落,呼吁中小资产阶级分子从睡梦中清醒过来,捍卫自己的真理并肩作战,抨击资本主义的罪恶。

(2)人物性格

在人物性格的描述方面,易卜生戏剧里的人物大多是激进地,具有革新意识且富有独立自主精神的挪威中小资产阶级。易卜生需要这些人物代表为自己的思想发言,反映他对现实社会改造、政治革新的热情。在《武士冢》里面外形英俊,骁勇善战的海盗甘达尔夫一心复仇,他在爱上了美丽善良的南方姑娘布兰卡之后,最终从残酷粗暴的性格走向了正直、温和。易卜生花费大量笔墨描述男主人公性格的变化曲线,就是想告诉现代挪威人民如欲谋求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务必把过去北方刚毅尚武的气质和今天南方的温和仁爱结合起来,剧作家的政治思想暗藏在了人物的形象性格转述上;同样在《玩偶之家》里面,娜拉倔强、叛逆的一面,与其说是妻子对丈夫言行的无声反抗,倒不如说是剧作家自己对于男权社会下妇女依附地位的不满,“娜拉出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的思考,社会需要更多具备这些品质的“娜拉”勇敢地站起来,联结起来,改变现实生活中不合理的结构。

(四)戏剧结构

在易卜生一些优秀的戏剧中,不难发现“回溯法”是易卜生经常运用的手法之一,可以说运用回溯的手法架构剧本是易卜生戏剧创作的鲜明特征。所谓回溯法,即戏剧某些重要的情节在幕前已经发生,幕启时的戏是幕前情节发展的后果。这两种回溯都是顺应情节的发展出现的,节省了剧作家的笔墨,使戏剧结构更加紧凑,很好地表现了戏剧冲突与人物性格,推动了柯洛克斯泰与海尔茂之间的矛盾,为娜拉与海尔茂之间的冲突与发展作了铺垫。这种手法给读者留有较大的思索空间,激发人们的探知兴趣,引人寻味。

(五)舞台艺术

与易卜生所强调的现代剧的主旨一致,故事应源于生活且反映现实,戏剧应重在“写实”,揭示人生世相的本来面目。他总是将其品的背景设置于普通的环境之中,与古典主义戏剧的创作理论相反,易卜生认为戏剧环境越普通、越被观众所熟悉,剧本才越有意义。正如伟大的现实主义剧作家萧伯纳所言:“莎士比亚将普通人搬上了戏剧舞台,但是却没有把普通人的生活环境搬上去。是易卜生填补了莎士比亚所遗留的缺憾,他不仅创作出了普通人,而且创作出了普通人在自己环境里的生活。发生在他的舞台形象上的故事,同样也发生在我们这些普通人身上。”同样以《玩偶之家》为例,该剧如实地展示出现实主义的戏剧环境。这是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普通人家的丈夫、妻子和孩子,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喜怒哀樂。没有华丽的服饰,没有绚丽的灯光效果,没有宏伟的背景场面,反对浮华虚假,拒绝一切虚假不实,极力地贴近现实生活的普通场景。男女主人公与其说是在舞台上表演,不如说是在舞台上生活。

(六)结局的处理

在易卜生大多数现实主义戏剧里,戏剧的结局并非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圆满”。相反,大多数剧作结局的处理出乎读者所料,引人深思。这也许就是易卜生所想要达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自我标榜民主自由的那张虚伪面具的目的。《玩偶之家》里女主人公娜拉的出走,揭露了虚伪的夫妻关系,猛烈地抨击资本主义利己主义的社会,震动了男权社会;《群鬼》里欧士华最后病情恶化成白痴,只会呼喊:“太阳!”令人战栗的结局,谴责那些迫害妇女的吃人礼教;《人民公敌》里男主人公斯多克芒至死不渝的坚持真理,无情地嘲笑资产阶级的假民主制度、假人道主义、坑人的法律和骗人的新闻,却同样无法逃避男主人公本身所固有的性格缺陷的局限性……这些不完美的结局正是易卜生所想要还原给读者一个真实的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面孔,告诫人民必须正视现实社会的各种弊病。

三、“伟大的问号”——易卜生

作为现代戏剧之父的易卜生,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创造的一生。他的剧作,改变了欧洲戏剧创作的道路,以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用最简洁的剧情把社会问题和舞台艺术结合起来。普列汉诺夫曾满怀激情地指出:“亨利克·易卜生死了,现代世界文学里最吸引人的作家之一离开了舞台。作为一个剧作家,他几乎高于跟他同时代的所有的作家。”确如挪威作家克努特·哈姆生所言,挪威文学能跻身世界文学之林,易卜生的功劳最大。易卜生在戏剧领域和新的社会伦理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革新者;揭露虚伪的理想与道德,在剧中提出问题并进行激烈的争论,就是伟大的“易卜生主义的精华”。

猜你喜欢

易卜生现实主义戏剧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新法律现实主义
伦理困境与易卜生晚期戏剧的经典性
戏剧类
易卜生长诗《在高原》的自然意象
寻找被忽视的那个易卜生——评《易卜生诗剧研究》
探索艺术和生活的多种可能——易卜生《培尔·金特》的多重视角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