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汤显祖儒佛思想的交替转换
2014-01-17任雪
摘 要 :汤显祖作为我国一位伟大的戏曲家,其所处的时代正是明代社会各种思想汇聚并发展的时期,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使得汤显祖身上呈现出儒、佛思想的交替转换,其一生徘徊于“儒检”和“游仙”之间,二者在其身上无法融合,而是以此消彼长的趋势长期存在,伴其一生。
关键词:汤显祖;儒家思想;佛教思想;思想转换
作者简介:任雪(1990.10-),女,陕西西乡人,西南大学文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从事古代文学元明清方向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5-0-02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别署清远道人,晚年自号茧翁,江西临川人。我国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和进步思想家。著有戏曲四种,世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其所处的时代正是明代社会各种思想汇聚并发展的时期,先后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王阳明的心学和唐宋派的反复古思潮,在这些纷繁复杂的思想环境下,汤显祖也表现出思想的多样性,其一生徘徊于“儒检”和“游仙”之间。
一、前期:儒家思想为主,佛教思想为辅
汤显祖从小接受传统的封建教育,形成了他“忠君爱民”、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而这种儒家思想源于他的家学。汤显祖曾说:“家君恒督我以儒检”。[1]23其父汤尚贤“家为严君,乡称畏友” [2]4知识渊博,性情刚直,更有一股救世的“侠”气。曾捐粮救济灾民,掷金修桥铺路,而他这种表现为“侠风”的“入世”思想对汤显祖产生深刻的影响。
隆庆四年冬,汤显祖乡试中举,便赶赴北京,为进士考试作准备,但他在隆庆五年和万历二年考试中均落第,如果说这两次的考试可能是他对做八股文还不是很熟悉,但万历五年、万历八年的落榜却有客观原因,因首辅张居正的从中作梗,希望能拉拢汤显祖,从而为自己的儿子走“后门”。封建官场的腐败并没有击退汤显祖“入世”的热情,终于在万历十一年被录取为同进士,观政于北京礼部。为官期间,汤显祖恪尽职守,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公允正直的态度,后因不受新首辅的招致,而出为南京太常寺博士;不接受上司的拉拢,而长期担任闲职;因上《论辅臣科臣疏》而被贬徐闻。即使如此,汤显祖仍怀着“报国为民”的思想,在当地发展教育,并提倡“贵生”思想。其积极地“入世”精神也在其作品《牡丹亭·劝农》出有生动的表现,太守杜宝重视农业,下乡视察农业生产,给农民赠牛鞭、插花、赏酒,这一系列行为。正是汤显祖本人的写照,其也有诗云:“今日班春也不遲,瑞牛山色雨晴时。迎门竞带春鞭去,更与春花插两枝。” [3]105
这期间,汤显祖的思想有很大的变化。汤显祖早年曾师从泰州学派学者罗汝芳。其“百姓日用是道”和“生生之仁”思想对汤显祖影响颇大,这也使得“心学”成为了汤显祖追求的一个方向,使得“情”的思想在汤显祖心中的萌生。汤显祖曾两次与罗汝芳相聚一起,听其讲学,对这位导致他背离程朱理学的启蒙恩师,亦是终生怀念。汤显祖曾回忆道:“十三岁时,从明德先生游。血气未定,读非圣之书。所游四方,辄交其气义之士,蹈厉靡衍,几失其性。中途复见明德先生,叹而问曰:‘子与天下士,日泮涣悲歌功颂德,意何为者?究竟于性命如何?何时可了?久之有省,知生之为性是也,非食色性也之生;豪杰之士是也,非迂视圣贤之豪,其豪不才。如世所才,其才不秀。” [1]1227而正是此时,汤显祖的思想开始有很大的改变。而他的名作《牡丹亭》也深受“心学”的影响,从以往的单纯叙述故事和描写人物到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对人物情感的关怀。
这一时期的佛教思想也是汤显祖复杂思想的组成部分,虽然其并未成为主流,但也有很大的影响。佛教思想主要源于其祖父汤懋昭,汤懋昭是个热衷于求仙慕道德隐士,四十岁后,远离闹市,隐居于临川县酉塘庄,并以“酉塘”自号。从此“闭户潜修,或赋诗以言志,或弹琴以娱情。” [2]2。正因为受这种佛教思想的影响,使得汤显祖在积极“入世”的同时,也不时流露出向佛的情绪,如隆庆四年汤显祖秋试中举后,在游览南昌云峰寺时,对着莲花池照影搔头,玉簪不慎掉入水中,便在寺壁题诗:“搔首向东林,遗簪跃复沉。虽为头上物,终是水中云。” [3]16从诗中透露出自己的佛教情怀。早期的汤显祖在“儒检”和“游仙”之间,选择了 “儒检”道路。
二、中期:由儒家向禅宗的转变
万历年间,政治混乱,汤显祖在回顾了“慷慨趋王术”的初衷,瞻望了“别有烟霞质”的归宿后,便萌发了辞官念头,而此时汤显祖接触李贽和达观的思想,并深受影响,更加笃信自己的佛教情怀。
万历十八年,李贽的《焚书》在麻城刊行,汤显祖此时也接触到李贽的思想,一日偶在朋友处得到此书,赞赏备至,并给远方的友人写信到:“有李百泉先生者,见其《焚书》,真畸人也!肯为求其书寄我骀荡否?” [1]1325许多封建卫道家诬李贽为“异端”,汤显祖却称他为超群不凡的“畸人”。在李贽的思想中也存在“出世”和“入世”的两种矛盾价值观,一方面,用禅佛来解脱自己。另一方面,也有救民于水火之中的圣人思想。而这种思想同汤显祖相通,汤显祖努力去研读李贽的著作,一洗胸中之块垒。
其次,在此期间对汤显祖产生深刻影响的达观和尚,万历十八年,二人初次见于南京刑部邹元标住处,此时的汤显祖正是苦闷之际,并在仕宦途中寻求“退”,与达观的会面,朝夕与之讲说佛法,汤显祖被深深触动。加之随后的上疏失败,家庭变故,不满朝廷在矿税上的弊端,汤显祖终于万历二十六年,弃官而去,隐居玉茗堂,也将自己的号由海若改为清远道人,可见其对儒家政治的失望。而此时的汤显祖同达观交往日益密切,万历二十六年十二月达观来访,二人就针对“情”和“理”进行了一番辩论,虽最终谁也没有说服谁,但二人的情谊更加深厚,通过这次同达观的接触,汤显祖更加加深了自己的禅宗思想,并对“情”有更深入的见解,确信人的感情的重要,从而促使其在戏曲创作中对人物内心情感的关怀。此次见面后,汤显祖又给自己立一号,曰“海若士”更表现出自己对“游仙”生活的向往,出世思想也日渐浓厚。而在其诗中也有体现:“中观诚浅悟,大觉有深者。瓶破乌须飞,薪穷火将徙。骷髅半百岁,犹自不知死。顶礼双足尊,回旋寸虚予。” [3]166可以看出禅宗思想的印记。而达观本人也存在“出世”和“入世”的思想矛盾。他虽为出家人,却很关心国事,对朝廷弊端屡表愤懑,甚至最后挺身而出,亲自干预。万历二十八年,矿税大兴,税监横行,达观出走京城呼吁阻止,万历三十一年因“妖书”案被朝廷缉捕入狱,后狱中绝食而死。在此一年前,素为汤显祖敬仰的李贽,也在北京狱中惨死,一连串的打击,使得他更加看清了政治的黑暗和残暴,两面大旗的倒下,也使汤显祖产生了一种旁无所依的孤独感,使他只能从禅宗思想中去寻找寄托,此时汤显祖的出世之心遂成。
三、后期:佛、儒思想并存
晚年的汤显祖虽极力从禅宗思想中去寻找寄托,却又不愿遁入空门。用他自己的话就是“厌逢人世懒生天” [3]169但他不愿从此消沉下去,开始进行《南柯记》和《邯郸记》的创作。而他后期的思想也主要从这两部作品中体现出来。
吴梅曾对后两梦的整体评价是:“邯郸,仙也;南柯,佛也。” [4]712两部戏曲都有明显的佛教思想,故事的主人公均是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顿悟人生,看破现实的昏暗,人情的世态炎凉,终于佛法中寻找慰藉,而这也符合汤显祖当时的心理。
同时,二梦中也表现出汤显祖的儒家功名思想。虽然是梦,但作者也在梦中赋予主人公追求清平世界的政治理想。在《南柯记》中,淳于棼初到南柯郡,戒酒律己,兴利除弊,辛勤治政二十年,终使南柯郡“青山浓翠,绿水渊环,草树光辉,鸟兽费润” [1]2355,一派“夜户不闭,狗足生毛。雨顺风调,民安国泰” [3]17223的景象,淳于棼也深受百姓的愛戴。而这也正是汤显祖在遂昌业绩的写真,这与《牡丹亭》的《劝农》出有相通之处。《劝农》出曾写道:“红杏深花,菖蒲浅芽,春畴渐年华,愚父老香盆,儿童竹马。阳春有脚,经过百姓家。” [5]《邯郸记》中的卢生在开头也曾慷慨自陈生平志向:“大丈夫当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 [1]2456这种“入世”思想也是汤显祖所追求的,他希望能建功立业,但官场带给他的是失望和打击,眼看自己积极进取无望才萌生退隐之心,希望能在佛道思想中寻找慰藉。这同李贽,达观是相同的,一直在“儒检”和“游仙”中徘徊,但从未放弃过其中任何一种追求。两种思想的影响,使得汤显祖弃官归故后,并没有直接遁入空门,也没有意志消沉,而是在隐居的同时仍抱有治民为国的伟大抱负。
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一直伴随汤显祖一生,二者从来都是处于此消彼长的状态,只是在不同的环境下,随汤显祖所需要的精神追求不同而相互转化。
参考文献:
[1]汤显祖.汤显祖全集[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23—2456.
[2]徐朔方.汤显祖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4.
[3]黄文锡、吴凤雏.汤显祖传[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16-172.
[4]毛效同.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712.
[5]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