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伦理视域中经济发展方式的三重转变
2014-01-08娄成武高进
娄成武 高进
摘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变革,是以追求生产力高度发展和人类最全面发展和谐统一的目标为根本出发点。从发展伦理视角观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个覆盖时空领域深度和广度的重要命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认知上看,是数量到质量、速度到结构、单极到全面的转变;从价值上看,是价值取向、价值重心和价值标准的转变;从途径上看,是产业结构、支撑要素、发展时段和发展动力的转变。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伦理;价值
中图分类号:F0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3)09-026-05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既要覆盖时空领域的深度和广度,又要符合社会发展的伦理目标。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马克思概括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一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因此,追求生产力高度发展和人类最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是马克思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伦理基石。与此同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动力。基于此,在发展伦理视域中,从认知、价值和途径的维度,揭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内涵,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一、认知转变: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种认知的转变。这种认知转变源于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改革开放的前30年里,我们更多地关注经济增长的速度,关注GDP的总量,可以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然而,目前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我国经济运行存在很多无法回避的问题,例如,以依靠物资消耗为特征的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与保护生态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粗放式外延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部分产能过剩等问题日益明显。以解决现存问题为出发点,党和政府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经济发展战略理念,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过分强调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从保持经济良性运行的认知上,实现了从强调经济增长到关注经济发展的转变。
1.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
认知的转变表现为从经济增长强调数量到经济发展关注质量的转变。“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就业人数的增加、资金的积累和技术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数量的扩大意味着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及国民收入年增长率等指标的增长,但是,“仅仅是经济的增长,如人口和财富的增长所表明的,在这里也不能称作是发展过程。因为它没有产生在质上是新的现象,而只有同一种适应过程,象在自然数据中的变化一样。”“经济增长着眼于短期”,注重量的累积,是量变的过程;而“经济发展所关心的是生产的长期持续增长”,是在量的累积基础上,实现质的变化。经济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增长表明的经济总量增加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例如,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方面的演进,以及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如资源的节约、环境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如果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经济发展,则可能导致“有增长无发展”的局面。发展是积极的推动,更强调经济发展对社会的正向作用和影响,而经济增长更多强调数字的量度,对社会既可以产生正向作用又可以产生负向作用。因此,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是关注经济认知转变的重要体现。
2.从速度到结构的转变
认知的转变表现为从经济增长强调速度到经济发展关注结构的转变。由于经济增长重视速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GDP增长率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特别是近20年来,连续实现8%左右的增长率,实属不易。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要求产业结构、资源配置及国民收入分配等与之相适应,单纯的高速容易产生经济过热问题。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调整要素投入结构,实现从主要依靠增加能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转变;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从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调整城乡与区域结构,实现从城乡区域生活条件等差距较大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转变;调整需求结构,实现从内需外需失衡、投资消费失衡到拉动内需稳定外需、增加投资扩大消费的转变。通过对国民经济存量的调整,主要是对已形成的各种传统结构进行改革、改造和优化升级,通过对国民经济的增量进行优化和升级,主要是把握好投资方向、投资结构,促进结构优化,实现国民经济的各种比例关系协调与合理;加快结构升级,实现依靠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创新达到国民经济结构的高级化。
3.从单极到全面的转变
认知的转变表现为从经济增长强调经济单极到经济发展关注社会全面的转变。“增长战略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达到经济总生产。”对此,经济增长既是目的,也是手段。然而,经济增长的效果并非局限于经济领域:一方面,经济增长需要代价,“像其他任何事情一样,经济增长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经济增长可以在不产生任何不利条件的情况下实现,那么人人都会完全赞成”;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是一个适应过程,“增长带来的好处与增长造成的动荡的代价相比是不值得的,或者增长应当逐步实现,这样社会就有尽可能长的时间来适应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变化。”因此,囿于经济领域单纯强调经济增长的速度与数值,忽视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忽视分配的公平与正义,需要付出增长的代价。正如恩格斯指出:“人类这种无限制的征服自然和发展生产力在当代已走到了尽头,人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发展不纯粹是一个经济现象,不仅仅包括人民生活的物质和经济方面,还包括其他更广的方面。因此,“应该把发展看为包括整个经济和社会体制的重组和重整在内的多维过程。除了收入和产量的提高外,发展显然还囊括制度、社会和管理结构的基本变化以及人们态度,在许多情况下,甚至还有人们习惯和信仰的基本变化。”而且,“我们必须把发展看成是涉及到社会结构、人的态度和国家制度以及加速经济增长、减少不平等和根除绝对贫困等主要变化的多方面过程。发展就其实质上讲,必须代表全部范围的变化”。
二、价值转变:从物本发展到人本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种价值转变。这种价值目标转变源于我国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理念的升华。人类生存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离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表现为物质的生产与丰富,正是生产力的这种决定作用,使经济活动中的人往往产生对物质的崇拜和依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拥有物品多少决定对需要的满足程度。物质的数量掩盖了人需要的满足,至少是等同于人需要的满足,所以,人们更多地重视物质财富的增长甚至是更简单的综合指标——GDP的增长。人类经济价值体系直接表现为物本经济。在物本经济为价值核心的主导下,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地侵蚀人类的利益与边界。工业文明的进步伴随着有害消费者健康的假冒伪劣产品、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欺诈行为屡禁不止;失业及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被等同于总量经济增长,现代体制的建立,以及消费欲望与专业野心的扩散。可是,在最基本的意义上看,这些都不是发展:它们至多是可以促进真正发展的社会变革。”因此,在经济发展的核心价值体系中,需要实现从物本经济到人本经济的回归与转变。
1.价值取向转变
在起点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价值取向的转变。价值取向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前进方向,也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评估标准。在以物本经济为价值取向的支配下,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必然以物本为基础,并且,人和制度需要服从和服务于物本经济,物质的数量累积和速度提升是社会经济的选取方向,是引领经济领域各行业、各层次追寻的旗帜,但是,在物质积累丰富激流中的个人,已经演变为物本趋于发达的工具。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都是围绕着物质数量的累积而展开的。但是“在任何一个共同体中,不受伦理限制的力量都是粗鄙的,破坏性的”。物本经济的无限发展,侵蚀了人类社会应然世界的道德边界,人类社会的走向偏离了维系生存发展的轨道。因此,维护人的社会价值主体地位,实现人的自我展现,亟需经济发展方式以人本经济为价值取向,经济目标的实现必然以人本为基石,政策的制定和制度的运转应该服从和服务于人本经济。
2.价值重心转变
在过程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价值重心的转变。健全的发展应当建立在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之上,“因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最终都是更大目的的手段,这个目的就是保护人类的发展。”以人本经济作为经济发展方式的价值重心,必须改变凌驾于人本之上物本经济的发展。因为,物质的发展本身是为人服务的,旨在改善人的生存条件,提高生命的质量,促进人的自我发展和价值实现。可是,不能以“黑窑工”方式来谋取个体经济的繁荣,也不能以“暴力拆迁”来换取城市化的发展,原有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的以牺牲个人基本尊严和生存权利来实现物质极大丰富和生产力提高的问题值得深思。物本发展方式的基础是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甚至技术拜物教,涉及到政府行政部门,就是权力不受约束,政府行为公司化;涉及到企业,就是单纯追求利润,不承担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责任;影响到个人,就是消费主义至上,追求奢华虚荣。
3.价值标准转变
在结果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是价值标准的转变。发展的价值标准是效率与公平的平衡性发展,这是物本经济与人本经济的显著区别。物本经济的发展注重物质增长的数量和质量,追求GDP量的扩张,过于强调发展的效率,导致效率与公平的失衡性发展。由于发展机会的不平等和结果分配的不平等,使得部分弱势群体社会成员产生“相对剥夺感”,社会上的“仇富”心理开始蔓延,个人上访和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最终影响到社会发展的和谐稳定。物本发展方式还造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全面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态危机、信用危机、食品危机等。人本经济的发展关注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关注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关注社会发展机会的公平,关注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同时,人本经济发展关注公平,并不是以抑制和牺牲发展效率为代价,不是从单纯注重效率转变为单纯注重公平,而是注重发展效率与公平的平衡性,注重发展效率与公平的协调性。
三、途径转变:从传统发展到科学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种途径转变。这种途径转变源于传统发展途径的难以为继与科学发展方式的积极有效。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发展途径主要依靠发展支柱性产业、发展粗放型经济、发展资源高耗型经济等,这种发展方式创造了改革开放后30年的经济发展良好局面,但是,发展是动态的无限的持续过程,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要素和发展动力却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不平衡的经济结构都难以维持经济发展在较高起点上继续前进。因此,从途径上必须建立积极有效的科学发展方式适应现阶段的经济发展。
1.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改变传统发展模式下支柱型的经济发展,实现科学发展指导下结构型经济发展的转变。因为,“坚信公正的要求是结构性的和体制性的,而不仅仅是行为的或者可简化为政策改变。”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等方面加以调整。推动需求结构调整,以扩大国内需求为基点,改变对出口外向型经济的依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的协同发展。推进要素投入结构的调整,改变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要素投入方式,实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创新、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现代管理方式的转变。促进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劳动报酬,增加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逐步改变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局面。推动城乡结构调整,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市农村经济一体化的转变。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改变生产力布局不合理的局面,加强区域之间的沟通与协调。通过结构优化,促进经济结构的各种比例关系协调合理发展。通过结构升级,实现国民经济的高度化或高级化。
2.有效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从传统的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这种转变关键是依靠科技创新。从既有的约束条件来看,我国的自主创新应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跨越式创新、集群式创新和协作整合式创新。因此,必须大力培养科技研发人才,为科技创新培育良好的人才队伍;必须大力增加科技创新的投入,在物力和财力上为科技创新提供物质基础;必须科学制定鼓励科技创新政策,为掌握重要领域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有效支持。通过科技创新,促使社会供求结构演化升级;通过科技创新,优化资源要素合理配置;通过科技创新,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改造。有效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谋求经济长远发展的主动权,取得长期竞争领先优势,从而使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脱离传统依靠资源消耗的模式窠臼,实现现代依靠科技创新为引挚的科学发展。
3.科学注重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方式。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实现经济发展从资源型到生态型的转变,实现经济发展从政绩型到统筹型的转变,实现经济发展从短期型到可持续型的转变。因为,“任何一种经济都是建立在一种生态环境之上的,绿色是生命之色,是最基本的商业‘底色。”因此,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工作,通过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突出抓好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及重点企业的高耗能、高排放,有效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造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技术等,不断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从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追求绿色GDP,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4.加快推进新型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要动力来源于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个途径。在对内改革方面,与传统改革相比,从决心上加强改革攻坚力度,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从领域上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在产权制度、收入分配、财税机制等关键领域节点实现经济发展的根本性转变。解决政府“越位”、“错位”、“缺位”问题,真正做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从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在对外开放方面,积极利用改革积累的有利成果,有效发挥我国在国际经济分工中的人力、政策等比较优势,以互利共赢为根本出发点,拓宽国际经济合作的途径。在实施“引进来”战略过程中,改变原有的初级外贸加工模式,实现具有高科技含量附加值的加工贸易升级,促进外资投向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同时,贯彻落实“走出去”战略,加强与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探索积极有效投资合作方式,夯实南南合作的基石,注重与发达国家的经贸投资,注意防范和化解境外投资风险。
四、结语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目标是促进经济的全面、健康、快速及可持续发展。采用何种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落脚点,方向比速度重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追求转变的形式,而是必须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必须突破束缚经济发展的瓶颈障碍,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伦理诉求。传统的经济增长,一方面为我国积聚了改革的红利,另一方面这种增长是建立在科技的片面进步、能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被破坏基础之上的,其中科技只问“可能”,不问“应该”。由此在科技、能源与环境的循环中,形成了失调、失控、失衡的局面,从而形成工业文明对经济的异化。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现实回归。转变认知是前提,转变价值是核心,转变途径是关键,最终转变到优化、平衡、有序、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