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3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新

2014-01-08裴长洪

当代经济研究 2013年9期
关键词:宏观政策经济运行宏观经济

裴长洪

摘要:2013年是“十二五”规划期的承上启下之年,准确把握2013年宏观经济形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3年宏观经济总体上运行基本平稳,增长下行。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各种矛盾,而且相互交织,各行业增长质量参差不齐,未来发展仍需破解结构性矛盾。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不景气的全球经济影响中国经济,经济下行的外部环境充满不确性。国际机构下调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中国经济增长已进入结构性减速新阶段。结构性减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规律。当前,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短期运行问题相互交织,发展经济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增长有利因素仍然存在,通过深化改革和宏观调控政策的不断完善,我们完全有信心达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宏观经济;宏观政策;经济运行;经济增长;结构性减速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3)09-001-1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保持持续高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进入“十二五”规划期,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前所未有的新变化,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许多新矛盾、新挑战、新变化。2013年是“十二五”规划期的承上启下之年,更是对“十二五”规划能否实现具有至关重要性的关键之年。因此,2013年宏观经济走势,倍受国内外各界所关注。2013年时间已经过半,准确判断2013年宏观经济形势,把握特点、分析矛盾、理清原因,对症下药,对于推动2013年中国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总体特征:运行基本平稳、增长下行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3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480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6%。其中,一季度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8622亿元,增长3.O%;第二产业增加值117037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112350亿元,增长8.3%。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7%。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国夏粮总产量13189万吨,比上年增加196万吨,增长1.5%。夏收油菜籽产量1348万吨,比上年增加45万吨,增长3.4%。上半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916万吨,同比下降0。2%,其中猪肉产量2614万吨,增长1.0%。生猪存栏45250万头,同比下降0.6%;生猪出栏342ll万头,增长1.1%。

工业生产运行质量良好。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3%,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集体企业增长5.O%,股份制企业增长10.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7.4%。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轻工业增长8.4%。

固定资产投资势头不减。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8131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0.1%),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57342亿元,增长17.5%;民间投资115584亿元,增长23.4%。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18.7%,中部地区增长23.6%,西部地区增长22.7%。

工业投资乏力、基础设施投资较快。第一产业投资3884亿元,同比增长33.5%;第二产业投资78052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投资99382亿元,增长23.5%。在第二产业投资中,工业投资76572亿元,同比增长16.2%;其中,采矿业投资5454亿元,增长8.8%;制造业投资63257亿元,增长17.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7861亿元,增长14.5%。上半年,基础设施(不包括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投资27262亿元,同比增长25.3%。

房地产投资增长是拉动投资增长的因素。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3682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0.3%),增速比一季度加快O.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3.7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长20.8%,增速比一季度回落O.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8.8个百分点。房屋新开工面积9590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8%;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增长2.9%。全国商品房销售额33376亿元,同比增长43.2%,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8.1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下降5.2%;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46.0%。

商品消费需求基本平稳。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76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4%),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7个百分点。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l 1795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4.5个百分点;商品零售98969亿元,增长13。2%,比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3个百分点。

净出口明显回落,但仍为顺差。上半年,进出口总额19977亿美元,同比增长8.6%,增速比一季度回落4.9个百分点;出口10528亿美元,增长10.4%,回落8.0个百分点;进口9449亿美元,增长6.7%,回落1.9个百分点。进出口相抵,顺差1079.5亿美元。

内需拉动、投资贡献依然领先。上半年三大需求对GDP的贡献是: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是45.2%,拉动GDP上涨3.4个百分点。资本投资总额对GDP的贡献率是53.9%,拉动GDP增长4。1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0.9%,拉动GDP上涨0.1个百分点。从这些数据来看,上半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仍然是靠内需拉动的。

消费物价平稳、生产价格下行。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涨幅与一季度持平,比上年同期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2.4%,农村上涨2.5%。上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2%,降幅比一季度扩大0.5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扩大1.6个百分点;6月份同比下降2.7%,环比下降0.6%。上半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4%;6月份同比下降2.6%,环比下降0.5%。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增长呈下行趋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增长比较平稳。一季度GDP增长7.7%,上半年增长7.6%,仍在7.5%的预期目标之上。并且二季度增长是7.5%,回落幅度很小,连续五个季度经济运行在7.4%~7.9%的区间,运行是比较平稳的。二是就业基本平稳。根据人社部的数据,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是700多万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农民工监测调查,农民工新增外出打工的人数是444万人。所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应该说今年新增就业岗位还是在增加的。三是对比去年同期,经济质量和效益都有明显提高。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5836.6亿元,同比增长11.1%;国资委监管的113家中央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2.6万亿元,同比增长11.7%,实现利润6315亿元,同比增长18.2%,上缴税金1万亿元,同比增长3.4%。四是最低工资仍然继续上涨,用工需求较旺。由于劳动力市场需求仍较为旺盛,继续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成为普遍现象。截至7月2日,全国已有20个省(区、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为16%。五是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比二产高出0.7个百分点。各地加大结构调整的步伐,现代服务业,包括物流、网络购物等服务业发展较快。另外,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6%,比规模以上工业的增加速度高出2.3个百分点,这说明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还是不错的。六是节能减排工作继续推进。上半年,单位GDP能耗下降了3.4%。

由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共同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2013年6月份为50.1%,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为4个月来最低水平。汇丰银行公布的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为48.3,也低于市场预期,并创下9个月来新低。汇丰PMI今年一季度平均高达51.5,但5月PMI终值为49.2,意外跌破50并下降至8个月以来的低位。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加大。

二、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

从总体上看,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各种矛盾,而且相互交织,各行业增长质量参差不齐,未来发展仍需破解结构性矛盾

1.第二产业中产能过剩仍然严重。一般而言,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75%为严重过剩。2012年,我国粗钢、水泥、平板玻璃、汽车,电解铝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都没有达到75%;新兴产业中风电设备、光伏电池、多晶硅等产能利用率也不高。即使制造业增速恢复到历史平均水平,相关行业的过剩产能仍然难以消化。此外,根据估算,我国工业落后产能占比达到15%~20%,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艰巨。

产能过剩现象有增无减。2012年浮法玻璃生产连续三年持续降低;全国电解铝产能利用率下降导致电解铝企业亏损面达到93%。2003年以来电解铝产能年增幅在25%左右,原铝消费年复合增长为17.5%。根据在建产能测算,2015年全国电解铝产能可能超过3300万吨,新疆等西部地区还有大批拟建产能。预计到2013年新型干法水泥将达到31.33亿吨。假设2013年需求量增长到24亿吨,富余程度也将达到30.54%。

产能过剩向新兴产业扩展。2013上半年,水泥、钢铁、平板玻璃、电解铝等四大行业产能过剩和淘汰落后产能形势更为严峻。产能过剩行业已从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造船等传统行业扩展到风电、光伏、碳纤维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许多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75%,处于严重过剩,有的处于绝对过剩状态。2012年中国光伏发电仅占全国发电量的0.07%,但2011年光伏产品90%外销,出口额358亿美元。2012年9月、11月连续遭受欧盟、美国的双反贸易救济措施的惩罚。

2.财政收支存在风险因素。1~6月累计,全国公共财政收入6859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795亿元,增长7.5%,增幅同比回落4.7个百分点。其中,中央财政收入32311亿元,同比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本级)36280亿元,同比增长13.5%。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59261亿元,同比增长7.9%,增幅同比回落1.9个百分点。主要是主要税种收入下降。上半年中央财政收入增长1.5%,由前几个月下降转为小幅增长,但比预算目标(7%)低5.5个百分点,并低于地方收入增幅,主要原因是全额或大部分属中央收入的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和关税,以及国内增值税、消费税等大幅下降或低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主要是前几个月房地产市场成交额大幅增加,相关地方税收相应增加。

完成预算收入任务艰巨。下半年,受经济缓慢回升、进一步扩大营改增试点加大减税力度、后期房地产相关税收增幅可能有较大回落等影响,全国财政收入增幅也不会太高,其中中央财政收入因去年第三季度基数较低,下半年增长可能好于上半年,但完成全年收入预算任务仍很艰巨。

财政支出刚性增长。1~6月累计,全国公共财政支出5971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821亿元,增长10.8%。其中,中央财政本级支出9571亿元,同比增长8.1%;地方财政支出50143亿元,同比增长11.3%。教育支出8746亿元,同比增长10.7%;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847亿元,同比增长11.9%;医疗卫生支出3806亿元,同比增长22.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606亿元,同比增长15.4%;农林水事务支出5141亿元,同比增长11.3%;城乡社区事务支出5002亿元,同比增长19.6%;节能环保支出1059亿元,同比增长14.1%,下半年若形成“南旱北涝”格局,也将影响财政收支,加大财政支出力度。

3.潜在金融风险不时显露。2013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达到10.1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2.38万亿。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5.08万亿元,同比多增2217亿元;新增人民币存款9.09万亿元,多增1.71万亿元。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05.45万亿元,同比增长14.0%,增速比上月末回落1.8个百分点,比上年末加快0.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31.36万亿元,增长9.1%,比上月末回落2.2个百分点,比上年末加快2.6个百分点。

地方融资平台偿债压力加大。2009年以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增长较快,总额超过10万亿元,这些负债中85%左右依靠土地收入支撑借贷和偿还。然而,多轮房地产调控导致偿款能力受到限制,部分贷款面临违约风险。2013年6月10日,审计署公布对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38475.8 1亿元的抽查报告,此数据比2010年增长了12.94%。该数据发布后,穆迪便在6月13日表示,其以此数据推算,从2010年末至2012年末,中国地方政府的直接债务和担保债务可能已经上升13%,至12.1万亿元。那么,巨额融资哪里去了?在审计署发布报告前一日,央行公布1~5月社会融资规模达9.11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出3.12万亿元,同比增长52%,增速惊人。但是,5月份新增信贷却仅有6674亿元,同比少增1258亿元,创出近3个月新低,信贷需求不足反映了实体经济的疲弱。一边是社会融资总量“螺旋式”高速增长,一边是实体经济疲弱不振,那么,资金到底在哪里“空转”呢?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地方债务恶性循环。来自招商证券的报告认为,自2012年5月份以来,四个季度按揭贷款同比以15%匀速增长,明显低于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速。该报告认为,巨额存量债务循环才是吸收大量新增资金供给的主要方向。简而言之,即是通过大量新增资金供给替代原有债务并偿还债务利息,以保证债务的可持续循环。“由于偿债能力不足,一些省会城市本级只能通过举借新债偿还旧债,5个省会城市本级2012年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借新还旧率超过20%,最高的达38.01%。”“巨额存量债务循环正牢牢吸住大量资金的黑洞。”

影子银行继续扩张。在我国影子银行主要表现为银行理财产品和承兑汇票等表外业务、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服务和民间借贷。近年来影子银行快速扩张,由于缺乏有效监管,信用违约风险不断提高。国际热钱流入。到2013年3月底,中国全口径外汇占款余额是27.068万亿元,4月份银行结售汇顺差仍然达到268亿美元,但5月份回落至104亿美元。5月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669亿元,较1~4月大幅回落。前4个月,新增外汇占款分别为6837亿元、2954亿元、2363亿元、2944亿元,合计达1.5万亿元。但5月份后外汇流入明显减缓。

过度扩张诱发“钱荒”。6月前10日,全国银行信贷增加近1万亿,在24家主要银行中,有一半银行前10天信贷投放比6月份的限额还多。6月17日央行向全国分支机构和商业银行发函,要求加强流动性管理,该信息可能改变了各市场参与者对央行开闸放水的预期,导致金融机构开始狂逐资金。6月19日开始出现“钱荒”。“钱荒”发生的主要原因有:(1)对半年时点影响流动性因素估计不足;(2)大行未能发挥市场一级交易商应有作用;(3)一些银行长期大规模同业批发业务,期限错配相当高。

4.外贸虚高被遏制,但根源未除。1~2月份大陆对港出口增60.9%,3月份大陆对港出口增速74.2%,4月份大陆对香港出口仍保持57.2%的异常增速。5月份,出口增速下滑幅度明显。根据统计局的数据,5月份我国出口增速仅为1%,如果不含对港贸易,出口下降O.17%。

内地与香港之间贸易存在着金融套利行为导致的出口虚增不容忽视,估算前5个月出口增长9%左右。5月中旬,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曾报告,前4个月,对香港以外的其他出口市场的出口增速是8.5%。按此推算,剔除虚增部分,估计为340亿美元,1~5月出口增长9%左右,和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由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回落以及国内需求偏弱,外贸进口增长速度也较慢。

那么,原因何在?资本跨境套利的动力自2009年实行人民币跨境交易结算后,人民币开始大量流出境外,主要沉淀在香港,官方公布为6000~7000亿元,实际可能更多。人民币还不是可兑换货币,在境外用途有限,香港人民币离岸债券市场容量也较小,因此人民币回流大陆是获利的最重要途径,随着人民币在港沉淀愈多,压力愈大,香港商界强烈要求放开人民币资本项目,但在未放开前,利益驱动使人民币通过不合法途径回流。境内外的汇率与利率差异,是导致套利机会存在的主要原因。中国经常项目放开、资本项目管制的局面又为资本借助贸易套利提供了操作空间。人民币升值预期与资本跨境流动相互强化,使得套利机会在2012年年底愈加明显,2013年第一季度达到高位。在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水平上,香港离岸市场与国内在岸市场兑换价出现持续的套利机会,即人民币离岸价CNH持续高于在岸价CNY;香港和内地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也存在明显的差距,香港贷款利率低于内地。这种套利机会在2013年第一季度愈加显著,从而刺激了虚假贸易剧增(参见图1)。经过有关部门的整治和打压,5月份后企业套利贸易的现象基本得到遏制,内地对香港的出口统计恢复正常。但是,根源是在港资金要求获利的欲望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再次发生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5.实体经济缺乏金融支持、企业困难。2013年上半年信贷总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大幅上升,但并没有对实体经济形成有力的拉动,这种背离表明金融改革与实体经济的需求存在错位,同时在经济数据回升乏力的情况下,银行业贷款利率却整体上移,一季度超过50%的贷款利率有所上浮,这显示出银行业的相对强势。

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企业债务负担更显沉重。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企业债务约为65万亿元,占GDP之比达125%,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企业债务中70%来自银行贷款,利息成本是企业主要的财务负担。2012年我国银行业利润达到1.24万亿元,同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为5.55万亿元。这种情况下国内利率水平明显高于国际水平。

出口企业承受人民币升值压力大。5月底,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为116.3,较上年年底升值了5.6%。根据商务部对1000多家企业问卷的调查,有73.4%的企业认为人民币升值抑制了企业出口积极性,受调查企业出口平均利润仅为3%,认为国际市场原因的企业占72.6%;50.7%的企业反映订单减少;企业面对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形势,不敢接单。在今年春季的广交会上,企业接的中、短单占比高达83.7%。有83.7%的企业反映人民币升值导致企业出口利润下降,38.1%的企业只敢接短单,不敢接长单,21.2%的企业不敢接单或者被迫放弃履约。

6.城镇居民收入减速。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14913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49元,同比名义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在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8.7%,经营净收入增长8.5%,财产性收入增长14.O%,转移性收入增长9.4%。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817元,同比名义增长11.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6月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7111万人,同比增加444万人,增长2.7%。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2477元,同比增长12.6%。

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回落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经济下行期企业的效益有所下滑,人们的工资性收入的增速在回落。二是,城镇居民经营性收入增长速度回落的幅度也不小,主要也是因外部经济环境趋紧,企业利润有所下降造成的。

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的回落主要是由于农产品价格增速放缓,以及部分农产品价格出现了下降所造成的。上半年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1.5%,比去年同期有明显的回落,这造成农民从生产经营所得到的收入下滑了将近10个百分点。

城乡收入结构出现下降型缩差现象。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结构在收入增长速度减缓情况下,由于城镇收入增长慢于农村,因此出现了下降型的差距缩小现象。上半年,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倍数比是2.83,与去年同期相比缩小了0.08。

三、经济增长下行的外部环境与内在原因

1.不景气的全球经济影响中国经济

2013年6月,世界银行发布最新《全球经济展望》指出,尽管欧元区经济仍然萎缩,但发达经济体风险已经缓解,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约2.2%左右,2014年将增长3.0%。全球贸易增长约为4.1%,低于危机前的7。2%。

IMF也下调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2013年7月1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称,2013年和2014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1%和3.8%,较4月份报告中预测值均下降了0.2个百分点。其中,美国经济增速分别下调至1.7%和2.7%,欧元区预测是-0.6%和0.9%,日本2013年上调至2%,2014年下调至1.2%(参见表1)。

(1)2013年美国经济预期下降。美国商务部2013年6月2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一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增长1.8%。这一数字尽管高于前一季度的O.4%,但明显低于5月底估测的2.4%。从2013年3月开始的美国财政年度启动了自动减赤计划,使美国预算赤字以每年2.5%的幅度下降。IMF2013年6月16日称,由于美国财政紧缩,预计美国经济增长将从2012年的2.2%下降为2013年的1.9%;并称如果美国不采取财政紧缩的措施,美国经济增长可以提升1.75个百分点,并希望美国仍然实施每个月购买850亿美元的债务计划。

(2)欧元区仍然处于经济萎缩中。欧盟统计局6月份公布,2013年第一季度,欧元区和欧盟的国内生产总值环比分别下降0.2%和0.1%,同比分别下降1.1%和0.7%。德国4月份制造业订单指数环比下降2.3%。世界银行预计,2013年欧元区经济将为负的0.6%,原来的预测是负的0.1%。整个高收入国家的增长只达到1.2%,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增长为7.3%。2011年四季度至2013年一季度的6个季度,德国与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呈现持续下降态势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德国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40、1.80、O.50、0.40、0.00、-1.40;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分别为0.60、-O.10、-0.50、-0.60、-0.90、-1.0。

(3)日本经济仍在艰难的复苏中。鼓躁一时的“安倍经济学”似乎使日本经济有些起色。日本经济研究中心认为,2013年第一季度日本经济将有所增长,预计2013年全年实际经济增长率将超过2%。安倍政权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支持公共投资等一系列经济支援预算案的通过,起到了日元贬值、股市上涨的效果。日元贬值改善了出口企业的业绩,随之带动工资上涨、消费趋旺以及企业设备投资增加。日元贬值、股市上涨的将提高经济增长率0.5个百分点;特别是2013年4月份开始把5%的消费税率提高至8%,出现了消费税上涨前的消费驱动。但这些政策措施均非安倍原创,别国经验早已证明其效果并不持久。

(4)金砖国家经济增速放缓预期。金砖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的预期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经合组织(OECD)等国际机构的报告中均有体现。如IMF在2013年4月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将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由此前预测的8%、4%、6.2%和2.5%分别下调至7.8%、3.7%、4.9%和1.5%,上述四国2014年的经济增速同样也有较大幅度的下调。必须特别指出的是,俄罗斯、印度和南非三大金砖国家困难较多。

(5)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预期也是下降的。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3年7月10日报告,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今明两年的增长速度分别为5%和5.4%,均比之前的预测下降了0.3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2013年世界经济仍处危机后低速增长调整期。从发达经济体来看,美、欧、日的经济走势分化明显:美国受财政减赤影响,预期下降,加上伯南克释放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空气,恢复信心进一步降低;欧洲方面,将维持轻度衰退现状,高失业率与高通胀率并存,经济发展活力不足的问题仍将比较突出;日本方面,安倍政府的宽松货币政策短期有一定效果,经济增长有所回升,但缺乏持久动力。从新兴经济体来看,创新能力较弱以及对外部市场依赖性较强,新兴经济体持续回升的动力难言强劲。

新工业革命初现端倪、但引领世界经济增长云路尚遥。以制造数字化、智能互联网技术及其产业化为方向的新工业革命正在兴起,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出现新动向。当前,一些重要科技领域显现出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新工业革命初现端倪。信息网络、新能源、生物科技、新材料等领域的群体创新突破及融合发展,将在新一轮全球经济变革中发挥关键作用。未来制造业将向全球制造、柔性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和服务性制造转变,生产方式出现相应的革命性变化。但上述趋势和动向还未成为现实的经济复苏的动力。

2.中国:经济增长进入结构性减速新阶段

最近,国际机构下调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3年7月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称,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下调为7.8%,比之前预测下降了0.3个百分点;世界银行2013年6月12日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把中国经济增长率预期下调为7.75%(参见表2)。

经济发展不再提“快”字。对经济发展的提法,由过去的“平稳较快”转向“持续健康”发展,由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转向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仍然是稳中求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在随后召开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调研座谈会上,李克强同志强调,着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一是速度要实实在在,不要盲目攀比,不要有水分;二是要能增加就业;三是收入要和增长同步,让群众获得好处;四是速度和效益相匹配,没有效益就不可持续;五是能源资源环境可支撑,在环境优化中实现发展。

以往是“结构性增速”阶段。经济学的实证研究表明,世界上大多数经济体都经历或将经历“结构性增速”和“结构性减速”这两个过程。我国经济过去30多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9.8%,这是一个“结构性增速”的过程,其经济机理是生产要素结构和产业结构都推动“增速”。从生产要素看,劳动力增长和劳动参与率的提高、资源要素资本化和资本形成能力的增强、工业技术的广泛采用;从产业结构看,一次产业向效率更高的二次产业转型,这些经济活动都支撑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现在进入“结构性减速”阶段。现在这些因素都发生了变化,劳动参与率趋向下降、资本报酬递减导致资本投入亦呈下降之势、二次产业的技术创新面临瓶颈;产业结构缓慢向三次产业转型,但三次产业中的技术创新以及传统行业的效率提高都面临动力不足的挑战,这些因素都导致我国经济进入“结构性减速”阶段。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将进入一个位于7~8%左右较以往略低的水平上。所以,今后我国经济工作再强调“快”,已没有经济规律的依据,因此,要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要强调质量和效益。

从发展目标来看,要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其“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范通货膨胀。据测算,我国现阶段要保就业,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经济增速不能低于7.2%。因此,稳住7.5%的增速,实际上就是为了“保就业”。根据“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目标为7%。要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今后几年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至少要达到6.9%以上。所以,7%是中国经济增速的“底线”。应当说,目前经济增长都远高于“下限”和“底线”。这就为我们调结构、促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经济条件。

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降。2012年经济增长缓中企稳,经济增长率自2002年以来首次“破8”。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经济增长率下滑的原因是三大最终需求不足。2011年经济增长率下调1.1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消费不足。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1.1%,比上一年回落3.5个百分点,同期出口和投资都还较为稳定。而2012年经济再下行1.4个百分点的原因,则与投资、消费、出口增长放慢都有关系(参见图2、图3和图4)。

结构性减速的开始,出现了潜在经济增长率趋向下降。什么是潜在经济增长率?经济学的解释是,在没有政策刺激或压抑条件下,完全依靠生产要素投入的全要素生产率所产生的供给和需求的经济增长状况。例证是,2009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家采取了4万亿投资的刺激政策,使当年经济增长率达到8。7%,2010年更高;但当刺激退出和效果弱化后,2011年和2012年就逐年下降。2012年下半年,国家采取了一定的刺激措施,才使经济增长达到7.8%(参见图5、图6、图7和图8)。所以,中国这些年的实际增长率高于潜在的增长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两条基本结论:第一,结构性减速是经济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要正确认识到当前增长速度下降是客观经济规律使然,片面追求快速度,已没有经济规律的依据,因此我们不必十分在意经济增长速度零点几个百分点的上下波动,要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要强调质量和效益。第二,刺激手段有效、但不持久。2009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严峻形势下,国家采取了强有力和大力度的政策调控,这在当时的特殊情况下是必要的,它有效刺激了内外需求,使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率仍然保持了较高水平,但在我国经济增长结构性减速规律的支配下,一旦刺激措施弱化或退出,经济增长率便向潜在增长率靠拢而趋于下降。

四、2013年经济趋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基本经验有两条:一是依靠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来激活经济的内在活力;二是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适时、适度地调节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变量关系,使之达到新的平衡。从目的和效果上观察,前者着眼于长远的体制与机制建设,调整的是结构关系,通过改革,达到结构优化的目的,但不少情况下,它难以对经济增长速度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还需要国家采取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措施。通过这些调控措施较快地改变经济运行中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内外需求的数量关系,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但这些调控措施往往都只有短期效果,不能解决经济内在活力问题。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仍然要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优先考虑的选项;而数量型的政策调控只能是第二位的或辅助性的。

当前,我国国内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短期经济运行问题相互交织,发展经济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例如,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大与保持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矛盾、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与发挥财政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的矛盾、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与发挥制造业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和调整产业结构的矛盾、房地产价格上涨与稳定房地产投资的矛盾、稳定出口市场份额与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矛盾等现象,都说明简单依靠政策调控来改变数量关系,特别是依靠刺激内外需求,都只能事倍功半,甚至会加大财政金融风险,恶化经济结构,进一步弱化经济自主增长的动力。因此,要多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视角来探寻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今年5月份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发改委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9项重点工作、7月初国务院原则批准了上海市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试验方案、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深入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等,这些举措都反映了新一届国家领导在经济运行管理中更加重视从改革开放、激活经济内在活力人手的新理念。

关于资金问题,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求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采取以往人们企盼的“开闸放水”的老办法。所谓存量财政资金,是指政府作为财政收支主体,在其财政年度中因收入支出时间错配而正常持有,收入超预算增长、收入延迟划拨而消极持有,支出计划不完善不可执行而被迫持有的财政资金。恰当额度的存量财政资金不仅难以避免,而且也有其合理性,但如果存量财政资金超出合理限度,就会产生资金闲置,形成浪费。长期以来,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项目管理评估制度、财政资金拨款制度、考核问责制度等存在不少问题,从中央部门到地方,不少财政资金处于“沉睡”状态,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激活财政存量资金正是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契机。

当代市场经济国家中,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通常采取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政策措施。凯恩斯经济学强调需求管理、供应经济学强调供给管理,两方面都有其合理性,也都有缺陷和教训,我们可以根据中国经济建设的实际来借鉴它们的管理办法,丰富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

以信息化和城镇化发展,拉动消费和投资增长。从中央政府2013年下半年经济工作部署的内容来看,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相结合的特征是明显的。如积极释放有效需求,推动居民消费升级,保持合理投资增长、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等措施,可以看作是需求端的管理思路。根据政策目标,“十二五”后三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年均将增长20%以上。到2015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将超过3.2万亿元,成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消费的重大机遇期。当前出台相关政策促进信息消费,不仅能够有效拉动需求,促进消费升级,更能够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城镇化问题上,国家将围绕四大战略重点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即: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通过四大战略措施,将拉动消费与投资的增长。

基建投资仍有增长潜力。根据“十二五”规划部署,公路、铁路、地铁、水利等基建投资明年仍有一定增长潜力。但地方负债率较高,税收增收困难而民生类支出压力较大,局部地区风险约束明显增加,基建投资扩张能力受到限制。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已经列入规划。交通、能源、城市基础设施、应急救援、防灾减灾、边海防基础设施及边疆建设等其他基础设施项目,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城市轨道投资将继续增长。2012年度,全国有35个城市在建设轨道交通线路,估算完成总投资约2600亿元。2013年,已批准的项目将进入规模建设阶段,城轨投资规模有望达到2800亿元一2900亿元。城轨建设投资保持高位对施工、车辆装备企业形成直接利好。根据预测,城轨地铁车辆内销额(不含出口)将从2011年的约109亿元/年,上升到2017年的近280亿元/年。

铁路投资保持增长。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共计安排铁路基建投资2.3万亿元,到2015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左右,快速铁路网里程4万公里以上,西部地区铁路4.8万公里。2011年,全国铁路共完成投资4610亿元,2012年为5160亿元,也就是说,“十二五”时期的后三年要完成建设投资约1.3万亿元,铁路投资规模将保持在每年近5000亿元的数量上。(原)铁道部公布2013年铁路投资规模将在6500亿元,投产新线5200公里以上。可见,铁路建设资金和债务负担也是相当巨大的,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一般情况下,铁路建设资金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来源:中央财政资金直接投资、铁路自有资金、通过省部合作地方政府的投资、铁路债券、民间资本投资以及铁路贷款等。

新型城镇化的投资机会相当可观。住建部正式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智慧城市属于新型城镇化概念中的细分板块之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包括智能交通、安防、医疗信息化、智能建筑、教育信息化等;从已披露的数据来看,“十二五”期间,320多个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上的直接投资合计超过3000亿元。业内人士估算,“十二五”期间用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投资总规模预计可能高达5000亿元。随着更多城市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十二五”期间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带来2万亿元的产业机会。然而,城镇化则面临着自由迁徙与控制城市规模的双重挑战:一方面既要为人们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合理控制规模,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同时,还必须要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保持乡村风貌;推进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改革。

供给管理的政策措施,是近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亮点。如自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这一方面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不断提高自主定价能力,转变经营模式,提升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则将促使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不同的融资渠道。随着企业越来越多地通过债券、股票等进行直接融资,不仅有利于发展直接融资市场,促进社会融资的多元化,也为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贷款留出更大的空间,提高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更是明确提出了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等的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进一步清费减负,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在社会政策中,会议要求继续完善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等。按照公平税负原则,从今年8月1日起,对小微企业中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并将研究相关长效机制来拓展这一政策的效果。加强和改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既需要不断创新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也需要有关部门在产权保护、财税支持、行业准人等方面提供更宽松的体制机制和更健全的公共服务。这是当前改善供给管理中针对性极强的政策措施。此外,8月1日起,“营改增”试点将在全国范围推开,每年可为纳税人减税1200亿元以上,伴随这一改革继续推进,减税额还要上升为年度数千亿元。据测算,2012年,“营改增”使上海的经济增长了0.6%左右,增加就业14万人。可以预见,通过宏观政策的不断完善,我们完全有信心达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预设目标。

猜你喜欢

宏观政策经济运行宏观经济
美国宏观经济格局和宏观政策困境研究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变压器经济运行分析与应用
变压器经济运行分析与应用
关于金融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
减贫目的下的财政税收宏观政策改进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