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规律”认识的新维度与实现方式
2014-01-08杨承训承谕
杨承训 承谕
摘要:面对时代演进,需要用经济与自然相统一的视阈认识节约规律,它是大自然对人类社会配置和利用资源的约束与规导,以最小的综合投入获取最大的综合效益(生态、经济、社会、健康、安全)。对它认识的深化经过三个历史阶段,其内涵、外延展现新的维度,赋予节约质的规定性,提供全新的经济实现方式。在我国实现经济转型中,应当认真遵循这条马克思称谓的“首要规律”,倡导用自然辩证法思维提升改造经济学,在理论上廓清西方节约观的偏狭性、肤浅性,树立大节约观,建立高效节约机制。
关键词:节约规律;认识新维度;综合效益;全新节约方式;两种节约观
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3)09-012-08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节约规律”本是一条十分重要的“首要”经济规律,但长期以来未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也造成实践上的偏误。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展现,它融汇于生产力、社会制度、人与自然关系三大领域,凸显经济科学、自然科学、管理科学的集成创新。现实的各类污染和严重浪费警示我们,必须把握对节约规律认识的新维度,探寻节约的新方式,在高层次上体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使之成为经济转型的强大动力。
一、从发展观高度认识“节约规律"的深化
从常识理解,节约就是尽可能节省费用,“节约规律”则是客观要求按节省原则办事。然而,这是远远不够的,马克思从发展观的高度,将节约规律视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运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规律。
事实上,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对它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160多年中,人们对节约规律的认识进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马克思在分析“共同生产时”首次提出和论证了节约规律。在十八、十九世纪,有不少经济学家如斯密、李嘉图、马尔萨斯、穆勒等,都论述过节约问题,但都属于偏狭、肤浅的节约观,更没有提到经济规律的高度(后面分析)。马克思高明之处在于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发现了节约规律,而且视之为“首要”的经济规律。他说:“时间的节约,以及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的分配,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这甚至在更加高得多的程度上成为规律。”。他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性和社会主义的特殊性提出节约规律的“首要”地位和作用。“一切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其内涵包括以下四层含义。
第一,它是生产力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是把“节约规律”划人生产力发展和价值创造的范畴,他认为,“社会发展,社会享用和社会活动的全面性都取决于时间的节省。”对此,马克思还作了稍加详细的论述:“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生产费用的最低限度——和降低到最低限度)。而这种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_2J22劳动时间决定价值创造,节约不止局限于日常生活的节省,还要着眼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这里时间节约应理解为全部生产资料即资源的节约)。我们可以引申理解,节约资源也就等于“创造资源”。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前进最基本的动力。而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形式很多,但归结起来最基本的有两条途径:一是开发;二是节约。开发是对新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创造新的使用价值(物质财富)。节约是对已掌握的资源的俭省和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使用价值。通常人们将前者称为开源,后者称为节流。二者虽有侧重,但经常交叉渗透、相辅相成,同等重要。而节约同开发相比较,有着“更省力”,更便捷的特点。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人类忘记了节约,就等于破坏生产力,必然受到客观经济规律的惩罚。
第二,微观上节约的原则和方法就是降低成本,或者说“最小”(投入)与“最大”(产出)的关系。马克思指出:“真正的财富在于用尽量少的价值创造出尽量多的使用价值,换句话说,就是在尽量少的劳动时间里创造出尽量丰富的物质财富。”恩格斯把价值视为效用和费用的比较,认为“效用和劳动支出的衡量,正是政治经济学的价值概念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所能余留的全部东西”。并以此作为核算的工具。在他们看来,财富创造和利用的过程,也是一个节约过程。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必定要节约,否则,人类社会就难以持久地发展和生存下去。
第三,宏观资源配置必须采取“劳动时间在不同部门之间有计划的分配”,避免由盲目性造成社会浪费。马克思更看重的是全社会节约,认为科学计划是宏观节约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他指出:“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这正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四,节约规律“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就是说,在所有的社会都存在着“节约规律”,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则占有“更高得多”的位置,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消除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矛盾所带来的一切浪费现象,能够实现更加节约的目标。恩格斯说:“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不仅会消除生产的现存的人为障碍,而且还会消除生产力和产品的明显的浪费和破坏,这种浪费和破坏在目前是生产的不可分离的伴侣,并且在危机时期达到顶点。此外,这种占有还由于消除了现在的统治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穷奢极欲的浪费而为全社会节省出大量的生产资料和产品。”这里,应当区分两种节约及其对应的两种节约观,即资本家的个体节约和社会主义的整体节约。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也是很“节约”的,但它是个体性节约,为了私人赚钱,不惜牺牲环境和劳动者的健康。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这种节约恰好是是一种浪费,反映了私人占有与社会利益的矛盾(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专门分析了这种“节约”的局限性和破坏性)。社会主义节约则是把个人节约、企业节约、整个社会节约统一起来,配置好全社会的资源,提高利用效率,更好地推动生产力的协调发展。这应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规律和优势。
第二阶段,将节约确立为社会主义原则和道路。从科学社会主义变为实践即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节约更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问题。马克思主义者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两种发展和积累道路的理论:一种是资本主义道路,即国内靠剥削(资本主义积累规律)、对外靠掠夺(占领殖民地和不等价交换);另一种是社会主义道路,靠自力更生、内部积累发展,主要就是靠勤俭节约。当年列宁曾经再三再四地强调厉行节约,后来用节约的方法建设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计划经济的弊端却造成了多方面的浪费,尤其是生产力发展的不协调、低效率反过来也构成苏联变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新中国建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节约规律。他提出:“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因为“资金来源只有增产节约一条康庄大道”,必须“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多快好省”是把“节约规律”的具体化。“全国一盘棋”、“集中优势力量办大事”,也是宏观节约的一种形式。在短短的30年中(包括3年恢复时期),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一个原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一穷二白的国家里,靠自力更生乃至节衣缩食建立起基本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创造“两弹一星”等奇迹。这就把对节约规律的认识同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闯出一条在经济落后的国家中又快又省的路子。这对于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历史飞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示范价值。当然,由于计划的失误,也产生了一些盲目性,造成了严重浪费,这又是实践的教训。不过,从整体上看,毛泽东的发展观总是把遵循“节约规律”当作推进生产力的一条必由之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化了马克思的节约理论。
第三阶段,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并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对“节约规律”的认识以及践行又有新的更大拓展。主要表现在我们党提出建立“两型”社会,把节约同生态文明建设统一起来。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是其重要的内容。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则使“节约规律”维度延伸到生态领域。这是前人所没有认识到或者说认识不足的。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节约、生态、保护环境是科学发展生产力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最大的节约。西方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子,实际上是对人类资源的最大浪费。可以这样估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使人类付出了最大的生态代价,大概需要几个世纪才能修复和补偿。以美国人的消费为例,如果中国人也按这一模式和水平去生活,恐怕需要几个地球的资源。这种浪费,不仅关系到当代人,而且殃及子孙后代。所以说,把“节约规律”的维度延伸到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和节约理论的创新。
历史是最好的证明。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符合节约规律的要求,它就最有生机。如以大的时间段计算,我国现代化建设(截止21世纪中叶),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省了200~300年,折合成金钱,可节省一二百万亿美元。社会主义跨国企业的成长,也比西方同类企业节约70~100年。当然,同时,因对节约规律遵循得有时不够自觉,也造成许多严重浪费,苏联则最后断送自身(当然还有其他因素)。
二、新时代认识“首要”、“更高"规律的新维度
总结历史经验,在新的时代进一步认识节约规律的新深度、新广度,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经济科学提出的新命题,也是我国五位一体“总布局”科学发展的现实要求。
首先,对于节约的认识,存在着不同的节约观。西方经济学中对节约的认识是偏狭的,也是肤浅的。他们以“资源稀缺”与“欲望无限”的矛盾解释节约行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只是讲微观上的节约,即厂商的节约,以成本最小化获取取利润最大化,不讲整个社会的节约和综合效益,更不涉及生态环境的大节约。这实质是马克思在《资本论》所揭示的资本家片面节约,对整个社会是巨大浪费,尤其是周期性经济危机造成的灾难。就“资源稀缺”概念而言,含有非科学性,因为“稀缺”不是绝对的,人们可以利用科技进步分阶段分层次突破;即使现实的“稀缺”也是不均衡的,有些资源并非稀缺,反而过剩。人的欲望的满足更是不对称的,富人可以穷奢极欲,而穷人却连最低的生活需求也难以实现,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更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生产尽管非常吝啬,但对人体材料却非常浪费。”事实已经验证了这种理论的不合理性。比如,对真正稀缺的资源,如粮食、石油、矿产等,少数人和少数国家控制起来,抬高价格,又千方百计地去抢占资源产地;对应当“稀缺”的资源,玩弄不“稀缺”,如武器应当严格“稀缺”起来,而他们却大量销售,反对控制和禁止,同时大赚国外的钱,对社会主义中国制造人为的“稀缺”(严加垄断);对于本国并不稀缺的资源,他们却利用他国的“稀缺”(落后造成匮乏)大量输出,如将“洋垃圾”倾销他国,就是以牺牲穷国利益为代价实现自己的“节约”。至于由他们造成的大气环境污染治理,他们特别“节约”,不承担责任,造致世界性浪费。可见,西方的节约观是扭曲的“节约”,是与宏观的大节约观相悖的。马克思主义的节约观是微观节约与宏观节约的统一。而社会整体节约是重要的前提,是真正的节约,现在又增添了生态大循环的节约,是与自然观与经济观的统一。
其次。西方经济学只承认节约是一种经济行为,并不认可有节约规律,更不承认它是“首要的”、“高得多”的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的节约观则从必然性上揭示节约规律的客观性及其在整个经济规律体系中的地位。经济上,节约是社会生产再生产特别是扩大再生产的要求和条件。“任何一个社会,如果不是不断地把它的一部产品再转化为生产资料或新生的要素,就不能不断地生产,即再生产。”这就是通过节约而形成剩余劳动的积累。按恩格斯的说法:“劳动产品超出维持劳动的费用而形成的剩余,以及社会生产基金和后备基金从这种剩余中的形成和积累,过去和现在都是一切社会的、政治的和智力的继续和发展的基础。”如果吃干花净,人类无疑于自杀,不能生存与发展(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作过深刻分析);而节约下来的剩余越多,越有利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进而言之,节约更广大的基础在于自然规律支配社会经济规律,后者必须顺应前者。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的无限资源需要运用科学技术进步分层次逐步取得,在一时“有限”(稀缺)中需要节约,在“无限”长河中也需要通过节约一步步进取。作为人类生存和前进的基础,经济要面对大自然无限大的“吞蚀”时空,面对“特需”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和不对称性,面对生态的制约、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人类自身的社会经济不协调性及不正常“内耗”乃至互相残杀等等,客观上要求人类必须节约资源和自身的劳作成果,否则,经济就不能发展,甚至发生倒退或崩溃。鉴此,人类必须运用节约的手段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换言之,是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合理而持续地利用自然,在科学的限度内不断满足人的消费需求。这里有一个“生态一经济兼容阈际”,在生态系统许可的范围内利用、改造自然,并优化生态。这个过程与手段即是节约,是微观与宏观结合、经济与生态和社会兼容的大节约。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所以,节约规律属于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大系统,它能支配、影响其他经济规律乃至整个社会规律。
基于上述比较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节约规律是大自然对人类配置资源、利用资源行为的约束和规导,客观要求人类自觉顺应自然、正确利用自然,以最小的综合投入获取最大的综合产出(包括生态、经济、社会、健康、安全等各种效益)。它是发展生产力的最佳方式之一。放大而言,人类的一切经济行为都是如此。所以,对“节约规律”的认识深化和正确践行,是科学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
具体分析、深化和拓展对节约规律的认识和实践,其新维度应当从几个方面展开。
1.节约内涵的深化:“保全”与“进取”、“缩短”与“持续”、“省时”与“拓空”、“有限”与“无限”辩证统一。节约范畴的对立面是浪费,即资源、时间的无效消耗。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使节约的内涵得以新的深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保全”与“进取”协同。以往的节约概念主要是保全型的,出于可利用资源的有限性,用节省的种种方式降低成本。而今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注意“资源稀缺”和“边际效用”相对性的同时,又打破了它的绝对性,不断开发更多的新资源,拓宽效用的边缘限制,需要在“进攻”(开发)中加强“防御”(节约),而且进攻是最有效的防御,以深度开发和保证节约。同时,依托科技进步和社会制度机制的优化,深人生产力结构内部,使其间的能量转化并多重被利用,不断实现更深层次的节约;使资源之间、领域之间、部门之间的关联度紧密化,产生联带型的节约连锁链条。这样,节约的“防御性”与开发的“进攻性”互相结合,彼此推进,集成为新型节约观,将“消极”性节约变为积极性节约,构建综合节约的系统工程。
(2)“缩短”与“持续”联通。以往的“节约时间”主要指“缩短”创造价值的时间,而不包含延长利用使用价值时间,尤其是不含“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深层考量,价值与使用价值在时间上存在着矛盾统一关系。价值的创造所用的劳动时间越少越体现节约的要求,而使用价值利用的时间越长则越突出节约的效用。尤其是人类提出“可持续发展”科学观点,可谓是一个重大的发展理念。从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可持续发展,保持社会财富(使用价值)的永续性,乃是最大的节约。新的时间节约观应当把“缩短”与“持续”联通起来,积“缩短”的节约为“持续”的节约。实质上,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延长产品利用率、强化资源效用、优化生态环境的辩证互动。
(3)“省时”与“拓空”的转化。即以时间的节约扩大配置资源的空间。由于自然禀赋的地区差异,跨空间配置资源对于大国来说十分重要。经济学上称运输为以时间消灭空间,但是这就需要发展交通设施,增加空间距离的消耗。例如,我国西部的能源如何供给东部,需要大量的交通运输费用(我国物流费用在GDP中的比例比发达国家高10%),包括占用大量土地、投入巨额物资材料。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则可以省下大笔费用,这就要改变、优化输送能量的方式,如将西部的煤转化为电,可以用高压输电技术输送;煤转化为气或油就可以减少运输量,或者用管道输送。如此节约,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扩展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空间,这就是科学技术赋予节约以新的时空理念。
(4)“有限”与“无限”博弈。以往的节约资源是指人类所占有和掌握既定资源。但从科技的发掘能力看,现实既定资源则是有限的,将来可利用的资源是无限的,在大自然中占有1/∞(无限大),仅地球资源来说,人类利用的不到10%。新的节约观不仅要面对既定有限资源,又要探索未被利用、未被认识的新型资源。在“有限”和“无限”之间是一种博弈关系,人类需要既严谨地用好有限资源,又要机智地积极合理地逐步开发与节约利用“无限”资源,要把延长既定“有限”资源的寿命与加快开发利用新型资源两个进程统一起来。这又是“时间节约”的辩证法。
2.节约外延的扩展:一元关隘型发展为多元宽域型,获取五大效益。以往的节约主要是讲的存量财富的节约,这当然是对的。现在看来,已经不够,节约应拓展为至少四个领域。
(1)存量财富节约,是社会、企业和个人的既有财富。这些财富来之不易,又是取得增量财富的基础。所以,首先应该考虑存量财富的节约。由于科技进步的推动,存量财富的节约也在升级。例如,粮食储量的增加,霉变性浪费日多,大体占库储的10%,需要通过科技推进节约,每年可省约几百亿斤粮,对粮食安全有重大意义。
(2)增量财富节约,多为新开发的资源,今后日渐增多。科学技术已经把节约扩展到增量财富的节约领域,即开发中的节约。比如采矿属于新增加的财富,然而采矿存在大量浪费问题,以煤矿为例,小煤矿的回采率只有30%,而技术设备先进、管理严格的大企业,则可以达到70%左右,国外的先进企业有的达到90%,这就是个增量节约。如果不注重增量节约,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少,那就会使整个社会遭到不可弥补的损失。再如,安全性节约。在利用资源中,一切灾害性事故无疑都是巨大的浪费,而利用科技创新和改进管理,保证安全则是最大的节约:“安全=节约=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3)潜在财富节约,就更深化一层。此类隐性财富要比显形财富不知要多多少倍。作为潜在的财富,最重要的是生态环境,这往往是看不见的,如环境污染对于制造污染物的企业,很轻易地把污水、污物、污气轻易地排放出去,好像是“节约”了,实际上却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水面污染、地下水污染以及垃圾堆积污染等等,造成更大的浪费。如不治理,不仅损害当代人的健康,就连以后几代人的健康也难保证。健康对于人来说,是最重要的节约。再以动物保护为例,一些地方捕杀猎物十分突出,对个人来说是节约了、挣钱了,但对于整个生物圈是巨大的破坏。据专家估算,中国一天灭绝一个物种,世界每20分钟灭绝一个物种,而这些物种是不可能再生的,对于地球生物圈是一个极大的破坏因而是最大的浪费。
(4)无形财富节约,主要指节省人的智力、知识产权、人才的浪费。这类资源看似无形,但是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正如马克思所说:“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类节约日益增多。它的作用发挥可以开发和节约更多的资源。科学技术和管理以及产品的品牌都会涉及物质财富的增减。一种好的设计可以节约大量的投入,保证质量的可持续性。一种劣质设计,可能造成数亿元乃至不可弥补的损失。我国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工程的设计就是凝聚着大量无形财富。实际上,伦理也是一种抽象财富,人们的道德自觉和自律,可以避免许多事故和环境财富损失。
上述四种财富的节约,可以获取五种综合效益:经济、社会、生态、健康、安全。其后四种往往被忽视,造成巨大的浪费,现在日益突出。需要特别关注。
3.赋予节约质的规定性:质的差异与量的增减互约。以前人们对节约的认识,主要是看它的量,就是经济上低成本取得高效益。现代的实践表明,节约不但有数量的尺度,而且凸显质量的规定性。不仅要看降低多少成本,而且要看它节约的项目的重要程度、取得的综合效益影响及其效应的相关度。就是说,节约要看它对相关事物的变化所起的作用,集中在节约带来的对象质变的关节点及其与其他事物的关联度上。这样就不止是讲节约的经济效益,还要讲综合的效用。如果列为公式,以前讲量的节约,其公式为:节约=效益:成本。现代所说的质的规定性,公式为:节约=综合效用:综合成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量节约的质的规定性。
(1)生态效用质量。指节约的成本,能够产生多大的生态效用。以前,仅讲经济效益,不讲对生态的作用,往往一时一地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一个人,因节约多赚了多少钱,但却不看赚了这些钱对生态环境会起什么作用。西方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经济发展起来了,但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欠了全世界的生态大账。一个企业因节约赚了很多钱,但造成一条河流严重污染。对这种后果治理起来,所花的成本往往比当时赚到的钱要多几倍到几十倍,甚至环境不可修复,为子孙后代留下严重后患和资源枯竭。这种“节约”实质上是更严重的浪费,说明节约的价值远远抵不上它所产生的负价值,不是真正的节约,而是畸形的人类赔本的“节约”,即深层次的浪费。基于生态的破坏和人体损害,节约的质量需要根本性的改进。我们认识节约规律,必须抓住生态对于节约的严格要求,抓住人民健康和永续发展的相关度。
(2)政治相关度的质量。在厉行节约中要考虑它对社会政治的影响,这就超出了经济领域。比如,勤俭的观念和作风会促进政治的廉洁,而浪费则是腐败的温床。毛泽东曾经说过:“浪费和贪污在性质上虽有若干不同,但浪费的损失大于贪污,其结果又常与侵吞、盗窃和骗取国家财务或收受他人贿赂的行为相接近。故严惩浪费,必须与严惩贪污同时进行。浪费的范围极广,项目极多,又是一个普遍的严重现象,故须着重地进行斗争,并须定出惩治办法。”事实表明,贪污腐败往往是由奢侈浪费开始,而一旦腐败就会造成更大的历史性浪费。“成由勤俭败由奢”,就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国际社会认定“腐败大大增加经济发展成本”。估计腐败分子每年从发展中国家窃取的财富高达200亿至400亿美元。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提出一个著名原则,就是无产阶级要建立廉价政府。十八大要求政府清廉、干部清白、政治清明,这就要把节约同党的建设、政府的改革、官员的作风转变联系起来,要求节约体现政治效用的规定性。
(3)经济转型的整体质量。从经济关系上看,在既定价格下,成本和利润成反比。然而,现在一些不法商人往往不顾质量降低成本,使得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这种“节约”是对人民的伤害、对市场秩序的破坏、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全面节约要求保证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整个经济发展要从数量型为主向质量型为主转变。按照“价值工程”原理,“价值”等于性能与成本之比,即V=F/C(V是价值、F为性能、c是成本),简称“性价比”。它要求在保证产品性能的前提下降低成本,使得保证产品质量与降低成本相互促进。如果损害了产品质量(性能),降低成本实质上就是社会财富的浪费。如今实现经济转型,为提升产品和经济的质量,必须花费一定的成本,但优质产品,它的效用比传统产品要大得多,算总账又是节约。尤其在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上,要舍得在研发上花本钱,并且提高投资效益。这种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本质上就是节约。在现代的经营中,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经济质量这个根本,实现真正的节约。这是很重要的节约质的规定性。
(4)社会建设的关联度质量。社会建设是一个非常广泛的事业,节约和浪费关系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群众与政府之间关系以及地区之间的关系。如果经济行为损害社会安定、社会和谐和群众的利益,那也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比如,建设新型社区本来是好事,但如果不顾群众的要求和利益,盲目地大拆大建,乃至剥夺农民利益,那就不仅是经济损失,而且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乃至民不聊生。科学的城镇化建设,应当是群众拥护的节约型推进,发展高质量的节约型新城镇。就我国目前来看,城镇化的发展既应积极推进又要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尤其不能损害农民的利益,而使少数人借机发财。当然,社会建设是多方面的,不管哪个方面节约都应当实现整体的节约,不能因为减少政府的一时的支出“节约”而大轰大嗡地瞎折腾。否则,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形成严重的社会浪费。此类事情也告诉我们,节约的质的规定性之一就是要研究社会生活整体的节约,综合利用资源,形成社会和谐效应。
三、探寻和运用节约方式和手段的创新
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是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的,并且是依靠这些手段发展的。”人类节约水平的不断提高过程也是如此,如今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层次上,不只提出了进一步节约的客观要求,而且提供了更高更新的节约平台和手段。节约已经远远超出节衣缩食之类的传统方法,创造了很多新的方式和手段。我们可以积极参加探寻和运用。大体上说,节约的方式和手段有以下几点。
1.提升传统节约方式。主要是在保证质量和其他目标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包括消费中的勤俭节约,生产、流通、消费、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都要提高利用率,推进集约经营。这里,也要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和现代管理的功效,在方式和手段上更新。应当强调,此类传统方式仍是节约的普遍形式,尤其在消费领域,不可忽视,并能辩证地处理好与扩大消费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刹住官员过高职务消费,节省财政开支,并与反腐败结合起来。
2.自然修复方式,即绿色建设。这些年来,我们的资源和环境遭到很大的损失,造成严重的资源和生态浪费。修复自然,建设绿色经济,是社会节约的重要方面,这里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治理污染,需要投资,但这种投资算总账是节约,包括污水、废料、废气对水体、土地、大气的污染,需要全面治理,使之恢复原貌。二是保护自然,就是使原有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比如保护湿地、保护森林、植被和其他生态项目。广义上说,人口的计划生育也属于保护自然和人类的和谐关系,尤其在我国,人口基数太大,资源消耗必然过多,归根结底会影响我国的生态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应当坚持下去。三是建设绿色经济,包括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绿色城市、绿色矿山,以及其他绿色建设项目,这就是增加生态环境的资源,使之更能可持续发展。
3.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实际上是先导性微缩型社会实践。它把各种社会规模的生产建设项目微缩化、轻型化,进行各种探索、“侦察”、试制试用,不仅节约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极大地提高实践和认识的深度、精度和广度,减少或避免大量危害、危险甚至灾难。例如,“万能”的化学工业都是从“瓶瓶罐罐”化学实验开始奠基和探出路的,基因工程是从小小微生物“摸索”的,绝大多数原始创新是小小实验室出炉的,药物试验首先在小的实验动物得到验证,试验田是大规模高产生态田的母本,这类实例不胜枚举。实际上,许多社会建设和改革模式也常常从小到局部试验进行探索。这可以避免规模性消耗和风险,促进新的集约经营形式层出不穷,用较小成本获取突破性效用。
4.循环经济方式。循环经济是生态建设的最重要的一种手段,它的形成和运用可以称谓是一场产业革命、一场生产方式和节约方式的革命。第一,它打破了废物与资源的界限,在循环经济过程中,废物被称之为“放错位置的资源”,这样就拓展了资源的范围。第二,它打破了节约和开发的界限,既是节约又是开发。第三,它打破了西方经济学中“资源稀缺论”和“边际效用论”的绝对化限制,使既获与将获资源都提高了功效(此处不再赘述)。
5.信息智能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感知官能的延伸、自然智能的扩张,信息化也是全社会实施节约的最新和最佳的手段之一,它涉及到整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信息具有共享性、共献性、无消耗性、可储存性、可传输性的特点,可以说是物质世界的“映像”,是“失重”、“超导”的资源,其本性就是“最节约”的。信息和信息化的对经济、社会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预知功效:它可以预先发现和警示各种灾害的发生、发展,使人们事先采取防止浪费,尽可能节约的措施;(2)探测功能:它从深层次上发现新的资源、新的路径,可以使人们用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3)先导性、计划功能:它可以使人们预知事物的发展过程、路线、走势和结果,它帮助人们对资源的配置合理布局,采用最佳路径及措施,防止盲目性,增加计划性,提高智能性;(4)模拟功能:可以离开实物的运作,模拟出事物的各种过程和结果,为人们提供最佳选择和决策;(5)反馈功效:可以及时把实施的情况和问题反馈于指挥机关及有关人员,对其效应进行评估和监管,发现问题及时化解。电力工业中有一种消缺管理,就是利用信息系统发现薄弱环节和各种设施运行中的缺陷及时解决,同样信息系统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用以防止各种浪费现象、安全隐患和诸多风险,变后知后觉为先知先觉,这样就可以少走弯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当然,也必须看到信息也是一把双刃剑,垃圾信息、虚假信息、恶性信息也能造成损失和祸害(如“世界末日”信息就误导部分人作出愚蠢举动),所以信息的质量特别重要。信息奠基人香农(shannon)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提出“信息熵”概念,反映不确定性的大小,即信息品质的优劣(与信息熵是负相关),其表达式如下:
式中H表示信息x的信息熵,P(x)表示某信息出现的概率。
上述五种方式,既有独立的功能,又可以互相交叉,形成综合的力量,把节约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从深的层次、更广的领域节约资源,预防和消除灾害。
当然,要实现“节约规律”,还需要构建有效的社会机制,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实施严格的监督制度,不能单靠市场自发性。要运用好“两只手”,扼制“第三只手”。那种利用市场进行投机钻营、谋取暴利的“第三只手”危害极大,是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必须深入研究它的形成机制及其危害,并且制定相应的法律予以防范和制裁。
马克思强调:“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恩格斯进一步警示:“我们不能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报复。”经济规律是自然规律在人类社会中的延伸,人的“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经济规律顺应自然规律,这是我们遵循和运用节约规律的基本依据。经济学不能仅仅研究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索取,还要研究对它的回报,在科学把握“索取”与“回报”的辩证关系中发掘、节约资源。鉴此,我们倡导在研究驾驭节约规律中用自然辩证法思维提升、改造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