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式审查
2013-12-29黄集伟
「这些社交网络极大地摧毁人际关系」 语出作家陈村微博:“我没微信。微博上那么多朋友,劳烦他人举手之劳也难,你或我发了好帖不转不赞尚可推说没看见,彼此心安,到了微信还能装死吗?这些社交网络极大地摧毁人际关系。生活中,有些人一周见一次,有些人一年见一次,好节奏。天天见面,老夫老妻,怎么还有感觉?一个人哪能伺候千人。”
「养了这样白眼狼的你二十年却还没把你踢出家门这才是父爱」 语出饭友教父他爹饭文:“真奇怪,一个电视台播一个爸爸们带着儿子们闹的节目,一群人就感动的‘哇真是好感人啊’,哭着叫着说这就是父爱,却忘了回头看一眼他们自己的爸爸。养了这样白眼狼的你二十年却还没把你踢出家门,这才是父爱。”
「八成人」 来自网友简直微博。周六,作家李承鹏在微博写:“好眼熟:‘八成’群众对电价上涨表示理解,‘八成’群众对水价上涨表示理解,‘八成’群众表示支持政府新的举措。现在又是‘八成’群众反映看病便宜了。我很感兴趣:为什么官方民意调查里总有一个叫‘八成’的群众,他是不是‘八戒’的表亲。”针对此,简直留言说:“关于‘八成人’,在座西北老乡们作个证:这个词在西北很多地方,意指不是全活人,特别是脑子不够。说白了,就是傻子。”
「抒情综合症」 语出作家毕飞宇。本周,作家毕飞宇新书《苏北少年唐吉可德》新鲜出炉。接受《新京报》记者姜妍采访,毕飞宇说,他在这本非虚构新书里特别提到的中国的恶文化之一是“抒情综合症”。“我非常不喜欢,我最受不了中国电影里人的分离,一定是一个人站在门口,分离的人走出去三五步,缓缓转身,回头,热泪盈眶。有的时候艺术进入人类生活之后帮助人类但是也伤害了人类,让人的情感变得不再本真……死亡既是文学命题也是美学命题,死亡极其重要。”
「你说这狼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 来自《公民读本》杂志手机版本周推荐,语出天涯作者姚文嚼字年初文章。文章挑剔多种中性词意识形态化的危机,其中,尤其认为俗词“正能量”背后的混乱逻辑:“一桶汽油,可以推动一辆汽车前进,也可以将一栋房子烧掉,你说这桶汽油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狼这种动物,自古以来就是邪恶的化身,但古人不懂也就罢了,如果现代人也不懂,非要将其赶尽杀绝,相应的生态灾难不是也会很快‘报应’吗?你说这狼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
「深感这面墙能救帝都的百姓」 来自雷锋网作者吴德新推介文章,原题“未来家居概念:飞行机器人、3D打印食物和呼吸墙”。在逐一介绍各种有关“未来家居”新科技后,最后介绍“呼吸墙”。吴德新认为,呼吸墙才是“最实在的家居设计”。所谓呼吸墙“实际是一整块的空气过滤器,墙面一边清洁空气,整个背景还会根据环境变换;用户甚至可以设定散发自己喜欢的香味……深感这面墙能救帝都的百姓。”
「人有权永远不清醒活得像个孩子」 语出编剧史航微博:“别人都说海明威年轻时在《堪萨斯星报》学到简洁的行文,记者的冷峻,老海一概不认,他说我学到的是“如何让酒鬼清醒”。他要采访的多是劳工,要把他们从街头抓来,来个土耳其浴,再带到打字机前,逼他开口。多年后自戕的一刻,他是否意识到,人有权永远不清醒,活得像个孩子,醉汉,或者醉醺醺的孩子?”
「中国空气病」 来自财新记者崔筝、王玲、刘虹桥周一报道,上为报道主题。所谓“中国空气病”一方面可视为熟词“北京咳”的升级版,另一方面,也是目前大城市直接危害百姓健康的“杀手”。“空气污染终被确认为最高级别的一类致癌物;防范治理已成迫切民生问题;了解真相应是第一步。”
「考试入京」 本周新短语之一,亦称“考试进京”,来自清华大学教授文国玮有关城市治理的思路建议。这一“建议”成为近一周内热议话题。作家李敖称之为“歧视性的考级”,评家刘洪波则撰文提示近来诸多“荒谬甚至残忍的献策”背后隐蔽的思维路径:“这分明就是一个随时可以细化的课题,被抨击了说是随便举例,如果被8P6Trhm7RG13vgCF0yu0GA==谁青睐看重,那就是‘有效办法’的雏形,可以进入研究论证了。”
「小病自行诊断,大病自我了断」 来自网友小题大作本周推荐,语出本周网间流行短句。这短句在网间本已流传四五年时间,本周被重新提及,与郑艳良锯腿自救新闻相关……对沉默的大多数人而言,“大病自我了断”的实操倒也未必,可它像逼真暗示,指向一个暗淡凄惶的未来。
「意思下就行了 来才是最重要的」 语出饭友教父他爹饭文:“最近正好手头拮据,碰巧一从小玩大的兄弟结婚,送来了请帖。正愁如何包这红包的时候,发现最下面有一行小字。意思下就行了,来才是最重要的,超了100别怪我翻脸。真的很感动”……在人际关系货币化、情感关系贸易化语境里,“来”确实最稀罕,婚礼如此,葬礼也如此吧。
「我经常收到很长很长的心灵鸡汤」 来自36氪网推荐,原题“国庆回家你教父母用智能手机了吗?看看我们的读者怎么说”回答“教父母用智能手机”之问,网友NGO20说:“这是一篇让主页菌看到快泪奔的文章。我们都教爸妈使用手机了吗?移动互联网时代,年轻人该如何反哺父母辈,真值得我们扪心自问暗夜常思。做产品的心思和做人的心思应该是一样的。”网友阚毛毛说:“老妈居然会用复制粘贴,这让我很震惊,不过缺点就是我经常收到很长很长的心灵鸡汤。”
「那个深渊的无限黑暗 那一脚踩下去的万念俱灰」 语出周一财新转载、诗人舒婷为《今天》2013年秋季号“顾城纪念专辑”撰写的长文,原题“灯光转暗,你在何方?”文章回溯与诗人顾城交往点点滴滴,还原出一个敏感、多疑、被不安全感死死环抱的顾城。文末,舒婷感慨说:“即使根据目击者的作证,警察部门的结论,事后得以理性的剖析那一幕悲剧。但,谁能真正还原黑子运动的轨迹,那个深渊的无限黑暗,那一脚踩下去的万念俱灰?”
「诸位可能能冲到60到70平方米」 语出《公民读本》杂志本周推荐,语出学者吴思。谈及中国式言论自由,吴思以房屋面积作喻,将其解读为5层次:“第5层的自由,这种自由又比刚才4层都宽松一点。在刚才说的比较‘猛’的杂志主编的30到50平方米基础上,诸位可能能冲到60到70平方米。”“在吴思先生看来,中国言论空间的结构是相对复杂的……言论自由从100平方米缩水到10平方米,再扩展到60、70平方米,并不是来自于书面规定或官方恩赐,而是媒体人和普通公民抗争的结果。”
「学历竞赛」 来自《南方都市报》周一报道,语出学者郑也夫。谈及中国教育现状,郑也夫“把中国中等教育(小学教育之后、大学教育之前)的现状比作压缩饼干……他甚至认为在中国受过12年中小学教育的人,即使进入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也不会获诺贝尔奖,因为12年的中小学教育把人修理得已没有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是一个考试机器”。而“中国要学习德国的分流模式还有很大障碍,首先是中国的职业教育办得不好,与高等教育地位悬殊太大。其次全社会都存在学历竞赛。”
「卡夫卡式审查」 来自学者胡泳微博:“曾在《中国日报》工作的外国记者Mitch Moxley 在回忆录《Apologies to My Censor》中认为中国的审查是卡夫卡式而非斯大林式。媒体最重要的是自我审查,中国记者知道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编辑知道什么能或不能出现在报纸上。自我审查和严厉惩罚构建了有效的审查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