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中提高课堂容量的策略初探
2013-12-29刘卫兵王怀学
摘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至少应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所突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地倾听,不断发现学生答问和互动交流中的闪光点和不足,借助“追问”及时地提醒、补充和拓展,穷追不舍,机智地将问题引向纵深. “追问”也集中地展示着教师的数学修养和教学基本功.
关键词:高效;课堂;容量
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一种理想的追求,是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 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少的高效课堂里,课改研究和实践者在努力追求“思路学生想,问题学生提,规律学生找,结论学生讲”的“本真、自然、和谐”的课堂特色的同时,在课堂活动中也出现了学生纠缠于某个问题而不能自拔的现象;或者为了强化某个知识点,巩固薄弱点,课堂陷于争论、陶醉于变式等看似生态实为低效、耗时的教学活动中;或者学生展示讲评抓不住重点,对过程平铺直叙,讲完之后会的还是会,不会的还是不会,变成无效的劳动等等,严重制约了课堂容量. 对此,部分教师甚至对高效生态课堂失去信心,怀疑高效生态课堂的思维量和信息量能否两者兼得. 难道高效课堂就不讲课堂容量?难道高效课堂中的“课堂容量”就只能是学生的“思维容量”,而不讲“信息量”?怎样才能让高效生态课堂展示既精彩有序,求真务实,又能兼顾课堂容量,让课堂教学提速增效呢?有,这就是有效追问.
[⇩] 何为“追问”
1. “追问”的含义
南朝·陈·周弘正的《和庾肩吾入道馆》:“逆愁归旧里,追问斧柯年.”“追问”字典的解释是:追根究底地查问,多次提问甚至请教. “追问”就是展示学生基本回答了教师提问之后,也可以是基本上完成解题展示之后,也可以是在学生评讲完某个关键步骤之后,教师富于启发性、有针对性地“提问”. 笔者认为,在高效生态课堂中的“追问”就是对某一问题,教师为了强调某个关键点,让学生抓住重点,搞清楚问题的本质,或者是教师换位思考,虚心求教评讲展示的学生,于是在学生成功求解完成、评讲过程中、回答一个问题之后,不断地提问与请教,追根究底,穷追不舍,激活思维,引发思考的有效提问.
2. “追问”的目的
“追问”本身不是目的,只是引导学生更为深入理解需要强调的关键问题,并努力地想把问题彻底弄清楚、弄明白的手段之一. 学生对一种方法不可能一下就能真正地领悟,对一个问题的看法不能够一下子就全面认识,都是要经历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需要螺旋式地上升的,教师应现场编制问题,引发学生们的再思考,重新再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从而达到“由不理想到理想,由不到位到到位”的目的. 可见,“追问”可以指引学生走向正确的思维,压缩无效的思维空间,减少弯路,节省更多的课堂时间. 所以,“追问”是高效课堂中提高课堂容量的有力手段.
“追问”,更容易唤起师生情感交流、思维碰撞,教师也能第一时间了解学情并及时反馈,让学生感受到对话的平等,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探究的欲望,从一步步的成功中体会学习的快乐,使课堂教学针对性更强,教学活动更加精彩、高效,获得更高的教学效益. 可以说,“追问”是高效课堂中展示教师基本功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的有力武器,是实现学生自主发展、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其学习过程转变,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的主要途径.
[⇩] 高效课堂应该怎样进行“追问”
1. 在出现科学性错误处“追问”,充分利用错误资源
下面是一道让学生纠结的题目:
案例 “x-a>0”是“x≥a”成立的________条件.
对充分条件的理解,大家往往都会从演义定义去理解,特别是对于“推出”、“p⇒q”的理解. 很多时候,学生遇到“推出”就会把它理解为同解不等式、解方程一样,即把条件理解为解不等式、解方程,把结论理解为它们的解.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有部分学生认为“x-a>0”是“x≥a”成立的必要非充分条件,这个问题涉及“推出”的理解,实质上也就是对于“p⇒q”的含义的理解,直接讲解出力不讨好,越讲越拗口.
教师:本题大家为什么会认为是必要非充分条件?
学生:因为 “x-a>0”推不出“x≥a”.
教师:“推出”是什么意思?谁能解释“p⇒q”的含义?
学生:说不清.
教师:当我们遇到一个概念搞不懂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学生:问老师,问同学,查资料.
教师:对,但最应该做的方法你没有说,应该请教教材,教材是最好的老师,是最权威的.
学生:(学生才想起来查教材)若p为真,则q为真,记为“p⇒q”,这就是“推出”的最初意思.
教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得更通俗易懂吗?
学生:若满足条件p,则也满足q.
教师:你能用“推出”的本意来解析题目的意思吗?
学生:如果x∈(a,+∞),那么x∈[a,+∞),所以是充分条件;但是当x=a时,a∉(a,+∞),即x≥a不成立,所以是不必要条件.
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在数学课堂上经常为教师所运用,最常见的是在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时进行的穷追不舍的提问,“穷追”为的是让学生自我认识错误的根源,学到析错的方法,可以说错误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充分地利用好,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在表述没有条理处“追问”,让表达简单明了
高效课堂中不少问题需要学生思考,学生展示评讲,但经常遇到学生自己也没有真正地弄懂,一知半解的情况;或者自己懂了,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回答正确却不充分. 这时需要教师巧妙地追问,比如教师可以问:“这个问题你为什么这样想?”“你是看到哪些条件才这么想的?”“这些步骤是要说明什么的?”“你用了什么方法或者数学思想呀?”等等,言简意赅,简单明了.“追问”,很好地调控了课堂教学的节奏,增大了课堂容量.
3. 在分析总结深度不够处“追问”,让问题研究得到延伸和拓展
“追问”,一般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使得重要的问题、关键的步骤得到深入理解和探究. 比如前面的片段一遇到的问题本来算是中等难度,学生本来是能够做出来的,而且方法很多. 但是因为课堂时间和黑板板面有限,不可能把这些方法一一展现出来,但是由于一类题目以不同的角色背景出现,其表述的严密性要求有所不同,比如这里作为填空题求字母的值,利用了等差数列为一次函数的性质,不必证明这一性质就可以直接使用,所以过程显得很简洁,但是改为解答题,尤其是证明题,则不能回避这个问题,而且是必不可少的. 在学生给出第一种解法之后,发现了这个不足,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深层次地思考,包括多种方法的探究引申,也包括对问题表述的完善. 学生的自觉体验和主动思考难免有肤浅疏漏和考虑不周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的控制和引导,而“追问”正是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
4. 在思维受阻处“追问”,让停滞的思维启动起来
新课标下的高效课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高效课堂最典型的特点是学生“动”起来,包括“身动、心动、神动”. 如果课堂上遇到一个较难一点的问题,学生怎么讨论都讨论不出来,学生的思维便会暂时停滞,学习的热情也会受到抑制,再想让学生“动”起来就显得很难. 前面的片段二遇到这样的问题,此类题型是一种新定义的题目,往往非常抽象,而且学生现有的知识一般很难和题目联系到一起,偏离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遵循“最近发展区”原理,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引向“简单而具体”. 由此,笔者首先提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没有思路呢?难在哪里?”,然后群追不舍,启动了学生停滞的思维,从一般到特殊,再从特殊到一般,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还能压缩思维的空间,把学生的思维调拨到“快挡位”. 由此可以看出,追问不仅可以推进教学的深入,更可以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总之,“追问”关注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利于把控教学重点和难点. “追问”集中地展示着教师的数学修养和教学基本功. 教师要认真地倾听,不断发现学生答问和互动交流中的闪光点和不足,借助“追问”及时地提醒、补充和拓展,穷追不舍,机智地将问题引向纵深. “追问”把控课堂教学的节奏,扩大了课堂容量,使高效课堂能够在“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档位上自由地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