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高一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初探

2013-12-29夏鸣英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13年11期

摘 要:高中生数学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受学习习惯的影响,而习惯的养成必须是在高一的起始教育阶段就进行. 本文通过对培养高一新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有关探讨,为提高中学数学的教学时效提供探索性思路.

关键词:培养;学习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培根也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高效学习的基础. 要学好数学,同样离不开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一数学学习是高中阶段的关键时期,在高一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数学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在首位:应该培养他们良好的预习习惯、“多思精算”的习惯、规范答题的习惯以及反思总结的习惯.

[⇩] 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是自觉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知对象预先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 叶圣陶先生说过:“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 可见课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是学生最应当掌握的一种学习策略. 通过预习,有助于了解下一节要学习的知识点、难点,可以发现哪些地方有困难,还没有完全理解,可以在课上有所侧重地听讲. 通过预习,可以知道哪些例题是书上的,不用详细记在笔记本上了,从而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通过预习,上课听讲时可以把自己理解的东西与教师的讲解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思维水平. 预习还可以让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预习呢?首先,教师布置预习提纲,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预习. 其次,要求学生认真看数学课本,理解书上的概念、公式、性质、定理等,并用笔勾画出来. 正如古人所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养成圈圈点点的习惯,并且把这些抄写一遍,以加深印象. 再次,看完书上的内容后,完成课后的练习,有困难的留着,不一定要求全都做好.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自己哪些已经掌握了,哪些还不理解,从而提高听课的针对性. 对于预习做得好的学生,应及时表扬.

总之,“先学后教,渐进内化”是以人为教育对象,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 一定要牢记:要进行有效教学,须让有效预习先行.

[⇩] 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多思精算”的习惯

在数十年的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数学题运算量过大并非题目本身导致,而是解题方法不优或算法意识差所致. 对中学生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除了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复习,更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冷静思考,多一点思维含量,少一点盲目计算.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笔者越来越多地发现,在给出一道数学题后,很多学生随便抓住一个条件就径直往下计算,过程当中也不顾繁简,不思考这样算的用途,不分析题目隐含的意思,不思考要得出结论需要具备哪几个方面的条件,结果大多是无功而返. 即使做对了,在以后碰到相类似的题时,仍然不会做.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上让学生养成快速集中精力思考问题的习惯是很重要的,应该让他们深入挖掘数学题中的思想和方法,概括出一类题的解答方法、注意点. 而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的精髓,历来是高考数学考查的重点. 因此,我们应当让数学课堂少一些浮躁与喧哗,多一份安静;让学生能静下来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当然,数学学习中运算在所难免,我们数学教师应该关注细节,在一些运算方法上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在优化运算习惯方面给予学生一些合理的建议,在解题的心理上给予学生一定的辅导和调节. 平时解题运算多作一些示范,对学生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关爱,让他们从简单题入手,科学而又耐心地计算,慢慢地在解题中获得战胜困难的信心,积极向上,认真、细致、一丝不苟,不断提高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进而享受到运算的乐趣.

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在高一开始就要培养学生“多思精算”的良好习惯.

[⇩] 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良好习惯

在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由于答题不规范导致失分的现象很严重,甚是可惜. 高一是一个起始阶段,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强化规范答题的意识,培养规范答题的习惯尤为重要.

第一,要书写规范.虽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但对于高中生来说,写出的字已基本定型,要彻底改变非常困难,但是教师必须要求他们做到字迹清楚,书写工整,不能让别人看了有多种理解. 比如数学中书写区间时,小括号和中括号应该写得清清楚楚,若要改动,必须把原来的划去,然后把正确的写在旁边,切不可原地涂改.

第二,在答题时,文字表述要规范、严谨. 比如,对于题中未出现的字母,必须要作出交代;在描述一个函数的单调性时,必须讲清楚在哪一个区间内递增(或递减),多个单调区间必须分开写;定义域或值域都应该是集合或区间的形式. 当然,还有很多方面都需要学生在平时的每一次答题中注意,做一个有心人,养成好习惯.

第三,在做数学解答题时,学生必须明确要求: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很多思维较快的学生往往忽视这一点,在草稿纸上算出来后,在卷子上两三步就得出结论,跳跃太多,导致扣分. 可也不能事无巨细,全写在作业本上或卷子上,这样会造成解题时间紧张. 当然,答题时推理论证过程必须严密,比如不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时,一定要考虑正负情况,区别对待;对含参数的二次式,要考虑二次项的系数是否为零,等等.在答题时一定要规范、合理、严密.

[⇩] 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反思总结的良好习惯

反思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 高中数学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其思想性和方法性比较多,机械的、程序化的解题方式很难奏效. 因此非但要让学生明白“功夫不仅要下在解题上,而且要用在反思上”, 而且应该要求学生形成反思总结的良好习惯,学会举一反三,一题多解.

首先,我们数学教师自身应该要有反思的习惯,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才能指导学生自觉反思,培养他们反思总结的良好习惯.

其次,我们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建立反思意识,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理解程度和思维程度等方面作出相应的反应. 要让学生明确,没有反思便很难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彻底的改正,以后仍有可能犯同样的错误. 若能反思,还能优化原有的理论知识、解题方法. 这种反思,应该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在听课时,要培养对教师所授知识方法大胆质疑的精神. 在课后的作业、复习、预习中,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对所学的知识、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生、教师的讨论研究,得出更新、更优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意识.

再次,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反思的情境,提供反思的策略. 良好的认知情境能引起积极的心理反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在情境中构建问题的空间. 按照情境教学理论、数学学科的特点和高中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根据我们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过程中恰当地引导学生,教给他们一些反思的策略和方法,帮助他们有效地反思,这样能使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而,当学生在高一的数学学习中就形成反思总结的良好习惯以后,他们头脑中就有了一道“警戒线”,对自己的学习随时保持应有的警觉,一旦有可疑之处就会进入反思状态,定会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

学海无涯,习惯作舟,学习数学固然是一件辛苦的事,但并不一定是痛苦的事. “善学者事逸而功倍,不善学者事勤而功半”,我们的学生应该也必定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习更轻松,效果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