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误区 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2013-12-29殷章华
摘 要: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理想,其原因不能完全归咎于学生学习不认真,它与教师也是有关联的. 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的内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目标,提高他们的志向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坚定的学习信心;同时教师也要根据教学内容,走出原有的教学模式,提高数学教育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误区;解决方法;提高效果
长期以来,每当考试后,不少教师都会发出同样的感叹:讲过的题目和类似试题怎么会有这么多学生做错,甚至不会做. 也有不少学生说这道题原来能做出来,为什么这次却做错了,等等.简单的一句话,归咎于学生不认真是不对的,本文试从现状谈谈学习误区问题及解决方法与建议.
[⇩] 误区一 课堂学习的新知识新方法,学生听懂就认为理解和掌握
很多学生学习非常吃苦、认真,课堂上注意力也很集中,但是所学知识点只能说课堂当堂能理解、听懂了,并不能代表是真正的理解. 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是能够将新知识同化到原有的认识结构中,从而获得新知识.只有新旧知识融会贯通,才能运用于实际中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 要走出此误区,我们可以从现代认知学习理论中得到启示.
1. 重视学生的内因,包括学习目的、期望、需要、兴趣等,它对学习起着调节与控制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目标,提高他们的志向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坚定的学习信心.
2. 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猜测和发现,只有经过自己探索和概括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到自己的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3. 在向学生传授新的知识信息时,课堂知识的导入和举例,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获取知识,让学生每节课的学习处于学习思维的最高潮,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对数学学习的“顿悟力”.
4. 重视对知识的整理和归纳,培养自我检查、评判能力,增强自我鉴别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及对进一步学习的深入理解,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的及时反馈和调整,有利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改进.
总之,课堂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努力挖掘课堂教学的潜能,精心安排教学结构,全面展示知识的发展、形成过程,更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调动学生求知欲和让学生能在躬行的探索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感悟数学思想和归纳评判能力,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方向.
[⇩] 误区二 教师讲过的例题学生全都掌握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教师课堂的讲解在某种程度上是按着预先准备的思路进行讲解,并不能表示学生的思路跟教师一样,不是吗?常有很多特级教师不能在私立中学或普通中学进行教学,还有很多连续带过毕业班的教师,不能带好普通班和起始班,不是说以上教师水平低、能力差,而是教学上思维站的角度太高,理解角度放得高,解决问题过程跨度太大,造成很多学生学习如同雾里看花,似懂非懂,教师说什么,就答应什么,其思路被教师牵着走,不能发挥其主体作用和能动性,也就是说,教师的授课没有从学情出发解决问题,不了解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程度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是什么. 课堂讲的再精彩,解法再多,也是达不到教学效果的.
某中学一位教师开始在小学教学,从未教过高中课程,有很多人认为该教师肯定教不好,学生也纷纷要求转班级,但是经过三年的教学,事实确并不如人们想象那样的差,反过来是远远好于同等班级,每次考试,成绩都能名列前茅,终究是什么原因呢?研究调查的结论是“等同效应”,也就是课堂上该教师教学思想、教学思路正好与学生相同,能从学生的观点出发,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思维很活跃,从而与教师共同学习和解决问题,这样下去学生的学习肯定有进步,天天在变化,考好是显而易见的.
要改进数学教学方法,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讲解从学生的思维层次出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认知活动,学生则是认识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一切工作都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数学教学作用不是如何传授知识的“讲”,而是发挥在控制程序、启发、指导与帮助学生的学习上,也就是落实到学生的“学”,教师的手段和教学方式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因此课堂教学应利用换位思想把自己当作学生去处理问题,学生想到和未想到的都要事先预见到.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同步,积极引导学生直接探索和钻研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内容融会贯通、触类旁通,这样既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鼓舞学生去继续钻研学习,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调动起来.
将题目的条件与结论进行发散思维的转化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无论学生的思路行得通,还是行不通的都要一一解决,难度大的,让学生课后思考、讨论,从而让学生有明确的结果,每道题学生都要弄清正确和错误的原因,鼓励学生积极钻研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最终实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
2.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留给学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
力争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解决可能多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提高效率,必须紧扣教材,围绕重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处理问题时,分析要有条理,但思维上教师与学生不可能都同步,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其结论更要让学生得出,这样可激发学生的思维及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否则教师讲的再辛苦,学生被动学习,也达不到教学效果.
3. 一题多解,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数学创新能力
“授之以鱼,以供一餐之饮. 授之以渔,让人终生受益.” 新大纲中明确要求掌握“从事现代化建设与进一步学习所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数学思想方法”,还着重要求具有“数学实践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 高考也加强了对能力和素质的考查. 一题多解是对已知命题的条件、结论作某些引申或拓展,创造出新命题,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4. 解题后的反思与归纳小结要引导到位
(4)对题目拓宽引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地掌握一类试题,需要教师在授课时将一类问题进行引申、拓宽,通过改变题目叙述方式、改变数量关系、改变设问角度或因果关系、改变已知条件、改变问题类型等使题目焕然一新,由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解题之后的多重反思,不但有利于学生深入、全面理解和掌握数学解题规律,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 建立错题集,勤回头复习,巩固已有的思想方法
根据心理学遗忘曲线,我们有必要常回头复习学习过的基础知识,更有必要复习巩固已做过的练习和解题思想方法,如果错了只是订正,却不考虑错误的原因,免不了以后会在同一个地方再次失利,尤其是思维方式的错误,不弄清楚只会一错再错,平时常去复习巩固,才能将解题思维进行再认识、再提高.
(1)每次考试的错题和平时所做的讲义错误很多,要求学生将所有错误收集起来,分章节和分思想方法进行分类整理记录,对于出现的错解原因都要有详细的说明,以便于今后复习使用,但要求学生应克服困难,有恒心和毅力,否则半途而废,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2)错题集建立好,需要常回头看看,一看错解原因,二要寻求解题的思想方法和技巧,纠正错误,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避免以后再犯类似的解题错误.
(3)错题集建立好,有助于增强自信心. 每年高考都有不少学生心理压力太大,一方面来自学校、教师、家长、社会压力,另一方面还有来自自身心理和自信力的不足,不少学生越临近高考,自信力越不足,也越惧怕高考. 那么,将错题集一一过关就会增强自信力,所见到的题目都掌握,所学的思维方法都会灵活运用,还有什么惧怕的?
[⇩] 误区三 教师认为简单的问题学生都会
问题即使再简单,也并不代表人人都能深刻理解,因此,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
1. 整理基础知识,使其系统化
高考虽然从知识立意转成能力立意,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能力,从高考实践和学生平时做题的情况来看,其丢分的原因(特别是填空题部分)大多是基础不扎实,这就要求每个学生详细掌握、整理各章节的知识点概念、范围、成立的条件和思想方法,以不变应万变. 只有熟练掌握教材,才能在面对考题时运筹帷幄.
2. 构造知识网络,有助于增强对数学的知识理解,加深对各个知识之间的联系
高三复习是以课本的章节为基础的,其目的是对高中学习涉及的概念、公理、定理、公式进行回忆和重温,加深对其的理解和掌握,要将各知识板块联系起来形成网络,以数列为例,其作用如下:
①可加深对数学的概念理解,如数列是定义域为N*的一种特殊函数,用函数的观点来学习数列,对数列的概念性质理解更深刻.
②从网络可推出解题方法,如利用已知函数的单调性判断数列递增、递减问题,利用函数求最值的方法确定数列中的最大(小)项(某数列前n项和的最值)问题以及利用函数图象分析数列的诸多性质等.
不走出原有的教学模式,不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想提高数学的教育与教学的效果是不可能的. 只有走出现有的教学误区,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