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实现党对人民的承诺
2013-12-26钱翠玉钱正武
钱翠玉 钱正武
摘 要: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视为党的奋斗目标,致力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保证实现党对人民的承诺。
关键词:党的建设;科学化;实现;执政承诺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167-02
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内无民主、外无民族独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从一开始就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奋斗都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最高宗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复兴、中国人民的解放与幸福而奋斗。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郑重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将“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为实现共产党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历史,是一部为实现国家富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更是一部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的历史。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领导人民经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起新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由此拉开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序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用较短时间建成了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奋斗目标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基本制度基础和必要物质基础。
“文革”结束以后,中国共产党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出发,从人民的实际需要出发,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攻坚克难,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制定“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调动社会各阶层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总体小康,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香港和澳门的主权成功收回,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古老的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旧貌换新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逐渐地变为现实。
进入新世纪,世情、国情和党情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紧紧抓住机遇,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励精图治,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推动产业结构和技术的全面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1]
面向未来,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百年”的目标而奋斗。这是中国人民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向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方向,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际形势变化诡谲,国内社会利益日益多元化,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越来越强烈,对党和政府的要求越来越高。党也将长期面临“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党内的许多问题诸如权力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基层组织涣散、与民争利等,若不下决心根治,必然会损害党与人民的利益,难以兑现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防止重蹈苏共的覆辙,保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奋斗目标。
第一,加强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和理论武装工作,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开展全党范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教育活动,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使命意识”和“宗旨意识”,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庄严历史使命。
第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打造执政党新形象。切实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的精神和勇气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更新”、“自我提高”能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重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打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党形象,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奋斗。
第三,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理念,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而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2]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处理好党员个人利益、党的组织利益与党的整体利益、人民群众利益之间的关系,切实做到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把人民群众当作亲人”,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进一步加强标本兼治、惩防兼顾的防腐体制和制度建设,把人民群众监督和网络舆论监督纳入到防腐败体系建设中,形成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法律制度监督与网络舆论监督相结合的反腐防腐体系,遏制党员个人或党的各级组织将自身利益凌驾于全党利益和人民利益之上,遏制党员领导干部或地方党组织与民争利的现象继续存在和蔓延,防止形成党内利益集团和党的利益特殊化,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中,置于法律和规范的监督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组织保证。
第四,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标准,培养并选拔高素质的执政人才充实执政骨干队伍,优化执政骨干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气质结构、智能结构等。完善干部考评机制以及领导干部的提拔和退出机制,严格对执政队伍的考核,及时清理不合格者和不合适者,畅通出口,保持执政骨干队伍的纯洁性、战斗力,营造敢于创新、踏实干事,清白做人,勇于担当的官场价值导向。加强对执政骨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战略意识、大局意识、团队意识,提高政治鉴别能力和判断能力,提升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水平。加强对执政骨干的业务和领导力培训,提升其驾驭复杂环境解决实际难题的能力、整合国内国际资源谋划发展的能力、准确把握民意需求和科学决策的能力,增强执政骨干的学习力、服务力、创造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保证党能够领导人民实现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五,着力改革党的执政方式,实现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严格按照党章关于“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的规定,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实施党对国家各项事业的领导,正确处理好党同政府、人大的关系。教育并要求党员特别党员领导干部尊重宪法和法律,依法行事,用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党员个人和党的各级组织的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僭越法律,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党务公开、政务公开、领导干部财产公开为突破口,推动廉洁政党和廉洁政府建设,建设清廉政治;以领导体制改革为重点,推动党内民主建设,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建立民主的党内利益表达机制和整合机制,克服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保障党员的各项权力,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全党的智慧和力量,建设民主政治;以文风、会风转变为抓手,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切实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推动深入实际、科学有效的调查研究,察民情、知民意、恤民困,谋善策、办实事、施良政,以优良的执政行为和执政业绩实现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7.
[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