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2013-12-26田金霞
田金霞
【摘 要】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中的常用技术。穿刺的成功率是衡量一个护士业务素质的最基本的要素。提高穿刺的成功率,不仅可以为抢救病人赢得时间,而且能减轻病人的痛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如何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本文从心理因素开始分析,结合病理、生理特点,对穿刺部位、穿刺针、穿刺技巧等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静脉穿刺;提高;成功率
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中的常用技术。穿刺的成功率,是衡量一个护士业务素质的最基本的要素。穿刺一针见血,不仅可以为抢救病人赢得时间,而且在整体护理的过程中,最能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减轻病人的痛苦,满足病人最基本、最需要的基础护理的照顾,使病人从内心体会到一种对护士的信任感与安全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也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因此,本文从心理因素开始分析,结合病理、生理特点,对穿刺部位、穿刺针、穿刺技巧等进行了综述。
1.心理因素
1.1做好病人心理护理,分散其注意力
对于静脉穿刺,病人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心情,使血管收缩,影响了穿刺的成功率,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因此,在穿刺的同时,边操作边与病人交谈,关心其病情及生活,说明输液的重要性,同时进行健康教育,卫生宣教,言语诚恳,态度和蔼,设法稳定病人的紧张情绪,分散其注意力,提高痛阈值,从而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1.2操作者自身情绪的调整
护理人员不良的心理状态是导致静脉穿刺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护士的情绪不仅对病人有很大的影响力,而且影响自身操作水平的发挥。研究证明,护士情绪波动时,静脉穿刺成功率为78.2%,稳定时其成功率为81.4%。因此,护士平时要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一旦进入角色,应将一切烦恼置于脑后,调整好心态,保持稳定、乐观、积极向上的良好情绪,以应有的镇静、果断、谨慎的心态进行操作,减少失误,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2.选取合适的静脉
2.1选取的一般原则
合适的静脉是穿刺成功的关键,选取时一般从远端开始,采用活动肢体、手指触摸、拍击、局部热敷的方法,使血管充盈扩张。穿刺时宜选取粗直、弹性好,易于固定的静脉。同时应注意避开关节和静脉瓣。
2.2对于长期输液的病人
对于此类病人,一定要有计划地使用血管,从远到近,先细后粗,从手到足,先难后易。并注意保护血管,防止静脉炎发生后给选取静脉带来的困难。经研究,在静脉穿刺后将1%丁卡因棉片(3cm×3cm)外敷在穿刺点近心端的周围皮肤上,直至静脉输液结束后取下。或在静脉穿刺后,局部皮下注射2%普鲁卡因0.5~1ml,浸润皮丘直径约1.5cm×1.5cm,这两种方法能有效地防止长期静滴引起药物性静脉炎的发生和发展,减轻疼痛,保护血管[1]。
2.3对于高龄或伴休克病人
此类病人皮肤松弛,中小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硬化,或肥胖,或常合并各种老年疾病,特别在休克情况下,末梢浅静脉管腔偏扁,内径相对变小,静脉空虚。刘芳莉[2]等临床实验证明,这时应首选前臂头静脉,并首选头皮针穿刺,因为穿刺前臂头静脉回血率高,用头皮针较套管针穿刺成功率高,达96%。
2.4小儿静脉的选取
在选取小儿静脉时,首先要熟悉小儿动脉与静脉的区别,然后选择较易固定、易保暖的部位穿刺。头皮静脉最常用,其次为手背,如天气不冷,两足背大隐静脉也常用,对于皮肤较黑而且粗糙的患儿,头皮静脉很难找到,遇到此种情况,可轻轻挤压穿刺部位的左右两侧皮肤,使穿刺部位的局部皮肤呈放松状(略隆起),根据静脉走向,利用血管壁弹性,左右上下全方位使穿刺部位头皮血管有效充盈,血管痕道即显露。对于静脉条件太差的患儿,可选择4~4.5号针头做毛细血管穿刺,选择的毛细血管要直。
3.掌握各种静脉穿刺的方法
3.1常用方法
结合现在临床普通使用的一次性输液器,因其管道小、弹性差、穿刺过程中不易见回血等缺点,在穿刺时采用高调、低压、慢速进针的方法[3],能有效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高调即将调节器置于靠近茂菲氏管处。低压即排气后将输液瓶挂于输液架的低处约距穿刺部位35~45cm处或挂于与穿刺部位水平处。慢速进针是指在穿刺时在血管侧下方快速刺入皮下,再缓慢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静脉,见到梭形的回血后,再顺静脉进针少许。
3.2老年患者或兼伴休克患者
老年病人皮下脂肪少、血管弹性差,用常规穿刺法行静脉穿刺,易刺破血管或针刺入皮下后血管随针尖滚动造成粗针静脉穿刺成功率低。遇有这种情况,可在针刺入皮下后将针头斜面向下压住血管,针头呈15°~20°角向下刺入血管。见回血后针尾再向下压,使角度<15°向前送针,送针时将针尖稍抬起左右晃动缓慢送进,然后将针斜面转向上方固定,以防止固定针头时斜面压向下方的血管壁,影响穿刺针的通畅。老年患者伴休克时,血压低,静脉空虚,穿刺时不易回血,而硬化的静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穿刺时针尖易来回滑动造成穿刺失效。所以,穿刺前可在扎管后推压血流,局部拍打、热敷,用拇指分别向外下绷紧皮肤固定静脉,辨清走行方向[4],采取静脉上方挑起进针法,细心把针头刺入血管肌层,将针放平后将针头稍微挑起,把血管前后分离,当针头的斜面滑入血管内时有失阻感,不见回血时,挤压近心端血管有时会有少量回血,如仍未见回血,而细心体会又确感在血管内,可缓慢注入生理盐水以观察局部有无肿胀,以确定穿刺是否成功。
3.3慢性病患者或长期输液患者
对于此类患者,多因长期输液,反复的静脉穿刺或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导致管腔狭窄,管壁硬化而难以穿刺,扬晓光采用逆行肢体末梢小静脉穿刺取得比较满意效果。具体方法是取患者的近掌指关节处的一些比较充盈的短小、弯曲血管,穿刺时护士与患者同向,绷紧患者血管穿刺点近心端的皮肤,由穿刺点进针,向血管远心端潜行,固定同常规法。因为肢体末梢不存在静脉瓣,所以穿刺药液仍可随血液循环到达身体各组织器官,输液系统的压力远较周围静脉的压力高,所以对输液速度也无明显影响,而且针柄固定在病人手背上,不影响病人手部活动,减少静脉重注率。
3.4小儿患者
对于小儿患者静脉穿刺时,首先要固定好患儿,穿刺时要稳、准,掌握好进针角度,一般10°左右,针头进入皮下后沿血管平行走行,待有回血后稍进针0.1~0.2cm后即固定针头。如进针后无回血但觉有突空感时也应停针,回抽针栓或可试推0.5ml液体,以确定穿刺是否成功。戴文燕证实,对于静脉萎陷的患儿,采用低挂输液瓶15°角进行穿刺[5],可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对于穿刺难度较大的患儿,可根据解剖部位用手指触摸,细心感觉,当手触摸到静脉沟时,就有较粗的静脉在“沟”内,进针时手稍稍增大进针角度15°左右。如果选择毛细血管穿刺,进针时要浅,几乎与皮肤平行。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改变,临床上对护士操作静脉穿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现在已出现借助静脉显示仪等方法来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但临床普遍运用的仍是传统的穿刺法,即凭借护士的肉眼观察和经验进行操作,所以,这就仍然需要我们护士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与研究,以不断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肖煜东,许丽华.静点药物性静脉炎和疼痛发生机理的探讨及防治新方法.中华护理杂志,1997,32(12):717-718.
[2]刘芳莉.老年静脉特点及穿刺方法.实用护理杂志,1994,10(9):45.
[3]姚学娜,马春涛.输液时静脉穿刺易见血法.中华护理杂志,1993,28(10):611.
[4]石敏,吕安安,米继民,等.静脉输液技术的新进展.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1):668-670.
[5]戴文燕.再探小儿静脉注射法.实用护理杂志,1993,9(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