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体系SWOT分析

2013-12-20

行政与法 2013年12期
关键词:鄱阳湖经济区江西省

□ 鲁 伟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27)

2009年, 国务院正式批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由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为江西省第一个国家级战略区域规划点, 翻开了江西省历史上走向生态经济崭新的一页。 这不仅对江西省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而且会带动中西部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从系统的角度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内部优势、 劣势以及外部环境机会和威胁进行了综合分析。本文认为,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体系进行SWOT分析, 可以客观地认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其带来的发展优势和当前存在的不足, 正确认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体系构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从而探索出适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体系构建和发展的路径。

一、SWOT分析方法概述

SWOT分析是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开发的一个企业战略分析模型。 它是将企业组织的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 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而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 本文将此工具用于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 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看作一个有机的系统组织。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⒈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然生态产业类型主要有丘陵(山地)、盆地(平原)、湖泊、水体等生态产业。丰富的山地资源,可以大力发展森林培植业、特色茶业、优质林果业。

鄱阳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中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生物量最大的湖泊。据相关资料统计,湖中水生维管束植物、浮游生物、鱼类等均超过百种,已鉴定的贝类有80多种,鸟类有300多种。鄱阳湖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认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同时也是亚洲最大的淡水湿地和世界珍稀水禽越冬的主要栖息地之一。 鄱阳湖湖水及周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程度较低,为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资源丰富,土地面积45228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7.1%;农作物播种面积2935.5万亩,占全省播种面积的37.1%。[1]受暖湿东南季风的影响,鄱阳湖区域气候温润且水资源十分充足,据统计,年降雨量平均1636毫米。生态经济区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适合水稻等高产农作物的生长,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目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地区、县、市发展生态农业的意识有所提升,加大了生态农业与生态经济的发展力度,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生态化的重要实践。

该区域的旅游资源丰富,且具有高品位、种类全、资源较为集中、特色明显等优势。例如聚集了世界级遗产、地质公园、遗产提名地等,[2]同时还有多处国家级遗产、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以及森林公园等,是我国优秀的旅游景区之一。丰富独特的湿地资源、生物资源、地质资源,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如赣文化、红色文化、陶瓷文化、古建筑文化以及优美的生态环境, 为以生态旅游产业为主的生态服务产业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目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经开发的生态旅游胜地有庐山、石钟山、云居山、吴城候鸟保护区等,[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旅游不仅可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还能够促进该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该区拥有大量的矿产资源,金、铜、铅、锌、锑、硫、萤石、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有着巨大的开采价值。[4]有新能源产业、光电产业、生物医药、特色化工产业等产业集群,为建立生态工业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等生态资源为其生态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也为其生态产业体系的构建和布局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思路。

⒉地理及交通区位优越。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承东启西、连南贯北,毗邻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试验区等区域经济体,周边省、市的经济发展为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心城市南昌与武汉、合肥、广州、长沙、杭州等特大城市有着便利的直线距离较近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南昌还是京九铁路线上的省会城市。上饶、南昌和萍乡以及九江、南昌和赣州的国、省道公路与赣江航道形成了“十”字型交通主骨架;以赣江为鄱阳湖水运主通道,联通62条通航河流,水路交通比较便利;南昌昌北机场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提供了便利的空运条件。铁路、公路、水运、航空构成的四位一体的交通网络,为其生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⒊政策支持。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地方优惠政策的支持。 从国家层面来看,《环境保护法》为该区的环境与生态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2009年,国务院批复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提出要着力发展旅游业,“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强旅游要素配套建设和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 成为国内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和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这一政策的出台使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从国家到地方的政策支持,为该区域的发展和生态产业体系的形成、 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保障。

⒋人才资源优势。 得益于鄱阳湖的地理和交通优势,南昌市约3/4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坐落在这一区域,如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这些高校及相关科研结构的聚集使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才资源和市场,为该区域科学、高效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人才市场和保障, 也为其生态产业体系的科学化构建提供了一定的人才保障。

⒌企业成本优势。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立促进了产业的生态化和集群化发展, 该区内的公司之间有着强强合作、弱弱联合、企业互补等合作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合作成本和机会成本, 保持了稳定的合作关系,降低了风险成本。通过该区内企业之间构建上下游产业链,可以减少原材料成本、副产品处理成本以及运输成本等。 通过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网络联系,可以减少交易成本、信息成本、搜寻成本和执行成本, 同时也为人才的流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企业成本优势使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了可能性。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⒈江西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处于中部地区落后水平且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 据人民网财经网站2013年公布的2012年全国各省GDP规模及GDP增长规模排名,江西均排在第19位,而中部地区省份如湖北省分别排名为第9位和18位,湖南省分别排名为第10位和第17位,安徽省分别排名为第14位和第9位。由此可见,江西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部落后水平。从江西省2012年各市公布的GDP排名和数值来看, 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经济发展水平限制着居民的消费、社会福利、政府和企业投资等,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了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潜力和整体水平,从而阻碍了该区生态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⒉常规能源贫乏。 江西省生态资源丰富但常规能源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十分匮乏。人均煤炭储量占全国的1/3,但人均能源消费量约为全国的一半。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江西全省总人口达4456.7万人,人均土地资源非常有限。 由于常规能源的缺乏将增加企业的常规能源使用成本,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区生态产业的发展和体系化的形成。

⒊生态环境脆弱。 由于江西省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相对复杂,水土流失、旱涝灾害等频繁发生。 据2012年8月召开的《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新闻发布会公布,江西省目前水土流失面积3.3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0.03%,占整个江西省山地面积的33.3%。土地退化、水库淤积、河床抬升、水旱灾害加剧等,造成了鄱阳湖库容锐减、土地质量下降、农业生产力下降,严重威胁着江西省的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防洪安全。生态退化、生态环境调节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削弱等,使生态环境的脆弱性逐渐暴露出来, 也逐渐成为制约江西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加大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体系化形成的难度。

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江西省整体交通条件优越,但鄱阳湖周边的县与县之间公路交通网络尚未形成且等级较差,城内和城际轨道交通发展滞后,大大制约了生态经济区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与互动。另外,适合大容量、公共出行的轨道交通仅南昌在建,其他城市尚未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体单一、融资渠道单一。交通运输、环境保护、防治污染等未建立起有效的协同运作机制。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该经济区发展的瓶颈。

⒌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鄱阳湖生态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资源丰富,但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缺乏打造旅游品牌意识,分散经营和小农意识表现突出,这不仅造成了旅游资源的浪费,也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比例过高将造成资源消耗和污染强度的增加, 低能耗的产业和服务业的滞后同样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成本的增加,因此,这种产业结构不利于产业生态化的长远发展和体系化的形成。

⒍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导致了先进技术引进、研发经费、人才、设备等相对不足,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与国内外其他较为先进的地区相比,江西省在这方面显得比较薄弱。据2011年中国科技网公布的数据显示, 江西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 经费支出仅为96.8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为0.83,而湖北、湖南、福建、安徽等省的R&D经费投入强度均大于1,江西省在中部地区的R&D经费投入也处于相对落后状态。[5]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企业技术方面资金投入不足, 大大降低了自主研究和开发环境保护技术的能力, 制约了该生态经济区的生态产业发展和体系化的形成。

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发展的机会分析

⒈区域发展的政策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等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处于中部地区,是西部崛起战略中东部与西部之间进行产业转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衔接地带,如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抓住这个机会,就能够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从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政策,对中部地区给予政策、资金等支持开始,即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2009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 其发展被定位为建设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这些政策都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的机遇, 也对该区域生态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地方政策的支持如《江西省昌九工业走廊“十一五”区域规划》、《环鄱阳湖经济圈规划(2006-2010)》等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快速和正规化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政策机遇。可以说,从中央到地方,良好的政策环境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⒉绿色崛起。 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支持带动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绿色崛起, 为发展低碳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目前,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追求的发展模式,也是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绿色崛起,发展低碳产业、 低碳技术和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发展思路, 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⒊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后劲大。 虽然江西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范围内的南昌、九江、上饶、鹰潭、抚州和景德镇等区、市是江西省发展较好的区市。据资料统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人均GDP超过江西省全省平均水平, 其社会发展水平总体上要优于全省。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消费意识的转变,城市居民生活和休闲方式也发生了转变,更倾向于健康、无公害的绿色消费,这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⒋环境要求。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居民追求健康、绿色无污染的生活环境和方式;企业要实现资源回收再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以达到废物达标处理和排放等相关环境方面的要求。因此,改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就成为响应可持续发展号召的重要实践。 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体系将会有效地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达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目的。保护环境,清洁生产,抓住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带来的重大机遇,吸引资金、扩大影响,不仅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探索,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必然要求。

⒌生态旅游蓬勃发展。 随着人们消费意识的改变和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 生态旅游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模式,不仅是增进环保、崇尚绿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旅游产品类型, 也是世界旅游开发和经营理念的发展方向之一。 生态旅游的发展在一些地区已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这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旅游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生态旅游的内涵是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业,是可持续发展旅游重要的实践模式, 符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所倡导的生态与经济双重发展的要求。 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体系, 将有助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居民生活环境和质量。因此,充分利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与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时,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也能够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发展面临的威胁

⒈周边城市的激烈竞争。《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崛起若干意见》的出台,使中部崛起上升到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层面, 在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与周边中部其他省份相比,江西省整体经济实力较弱,随着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等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最强、市场化及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珠三角城市群不断向外扩展,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体系的形成势必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⒉产业转移的威胁。随着长江、珠江和闽南三角洲等发达地区产业的不断升级, 使得资源消耗型或对环境造成威胁的产业逐渐向外转移。从经济角度考虑,这些产业转移到经济相对落后且临近该区域的江西省是其首选,这对江西省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威胁。但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来说, 如果接受这些落后且对环境具有威胁性的产业, 不仅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破坏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优势,而且还可能导致该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单一、层次低级化的后果,影响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而能否承接这些低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 环境污染严重、 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要慎重考虑,一旦承接就要有相应的措施,否则,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体系建设会构成巨大的威胁。

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造成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必须关注的问题,温室效应、全球变暖、臭氧层被破坏、酸雨等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全球环境的恶化势必会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作为我国生态环境较好的鄱阳湖目前也存在着湖区水情恶化,湖床淤泥抬高,洪涝灾害上升,农田涝积严重,水产资源被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 持续恶化的生态环境威胁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 威胁着该区域生态产业体系的形成。

⒋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 生态资源的严重受损和生态环境被破坏,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增大。随着高能耗、 高污染的工业纷纷向江西省的转移,“三废”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原本环境优良的区域,但是“三废”处理建设的速度却十分缓慢,威胁着鄱阳湖的生态资源。 环境保护的压力使得企业不得不面对已造成的污染和环境破坏带来的压力和难题。

⒌专业人才队伍相对不足。 引进先进技术离不开相关专业人才的支持。 虽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校云集,但由于江西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等问题,不仅导致了江西省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较低, 也制约了技术的引进和发展。 据2013年中国区域知识产权综合实力指数及排名数据显示, 江西省知识产权指数为0.177,排在全国第22位,处于相对落后位置。高端专业人才的缺失制约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其生态产业体系的形成。

⒍相关体制与规则不完善。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有时会受到上级政府的行政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该区域企业的健康发展。 市场化运行模式的缺乏、 复杂的申办手续、 不尽完善的保障体系等,不利于企业共生模式的构建及运行。企业间共生网络影响着该区域生态产业的开发模式以及企业和社区一体化的形成, 也影响了该区域生态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体系建设过程中,只有合理利用资源优势,抓住政策扶持优势,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生态工业为支撑,以生态旅游为辅助,才能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体系又稳、 又快的良性发展。

[1]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J].江西统计资料,2008,(31).

[2]陈永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及策略[J].农业考古,2010,(12).

[3]杜晖,余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生态化条件及模式[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0).

[4]江西省昌九工业走廊“十一五”区域规划[R].江西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2006-12-12.

[5]科技统计报告[R].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2012,(20).

猜你喜欢

鄱阳湖经济区江西省
模拟成真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变化特征分析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考了个大的
《鄱阳湖生态系列插画》
媒体在中原经济区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