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延安精神与延安时期党的学风建设
2013-12-20王有红
王有红
(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710127)
延安时期党的学风建设与延安精神密切相关。延安精神的形成与党的学风建设处于同一历史时期,延安精神的内涵发展、培育、确立、弘扬与党的学风建设的目的、内容、原则和方法等具有同质性。探讨延安时期党的学风建设与延安精神之关系,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学风建设,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抓好“三型政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党的学风建设是构成延安精神的基础和动因
形成于延安时期的优良学风,奠定了中共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基础,深刻诠释了延安精神的内涵。
1.党的学风及学风建设的科学内涵。学风,究其实质,是指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毛泽东曾说,学风问题就是所有党员干部的“思想方法问题”、“工作态度问题”。[1]813学风问题非常重要,毛泽东将它看作“第一个重要的问题”,[1]813江泽民视学风为党风,指出它是“关系党的兴衰和事业成败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2]在党的历史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学风,一种是科学的实事求是学风。这种学风实质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现实问题,并在此实践基础上,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另一种是非实事求是的学风。这种学风形式多样,但其实质都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相分离、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历史上表现为在革命和建设实际中犯“左”或右的错误。毛泽东批评此种学风“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1]800危害极大,是共产党、工人阶级、民族等的大敌。实践证明,只有实事求是的学风,才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胜利的正确学风。这是对建党多年学风问题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延安时期的学风摆脱了在“左”和右之间摇摆的错误倾向,实现了由不良学风向正确学风的转变,成为党的各项事业实现转变的枢纽。
优良学风不是天然得来的,它需要持续不断的建设。学风建设主要涉及五个方面问题:首先是明确思想路线问题。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提出,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1]801其次是确定学习对象。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反复证明的科学真理,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学习和掌握。在延安,全党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运动,翻译马列著作,组织马列小组,研讨马列问题,实践马列真理,始终如一地以马列真理为学习对象。第三是掌握学习方法。即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告诫全党,学习马列不是为学习理论而学习,而是要从马列经典著作中找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第四是明确学习目的。即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只有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曾用“有的放矢”来形象说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良学风。第五是推动理论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强调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不断深化和发展理论。延安时期在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影响下,中共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实现了党的历史上第一次理论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2.党的优良学风是构成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延安精神是中共在延安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文化和精神成果。它集中体现着党在延安时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凝结着中共的党性原则,表现了中共在谋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中展示的勇气和品质。党的优良学风的主要内容及其学风建设中形成的文化精神构成了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
首先,实事求是是党一贯坚持的优良学风,也是构成延安精神的根基所在。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做了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并要求全党从客观存在的“实事”出发,去研究“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作为全党“行动的向导”。[1]801实事求是的核心精神就是主张理论联系实际,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树立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学风,核心在培养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这一优良学风与延安精神中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相一致。
其次,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在学风建设中的基本要求,也是构成延安精神的原生形态之一。在学风建设运动中,如何树立正确学风,反对主观主义,如何正确对待党员存在的思想作风问题,需要有科学态度。中共从团结的愿望出发,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方针,既纠正错误,又团结同志。毛泽东强调,“作为领导者,对自己的批评是主要的”。[3]418为了贯彻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中央专门规定,党的各级干部,上至中央委员,下至普通党员,“都必须参加支部组织”,过支部生活,倾听群众批评,“增强自己党性的锻炼”。[4]中央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毛泽东带头做自我批评,承认“个人也犯过错误”,[5]298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博古等领袖也多次自我检讨。正是这种不居功、不推诿的领袖风范,推动着整风运动的深入,也培育了延安精神的原生态。
最后,密切联系群众,发扬民主,作为党在学风建设中坚持倡导的优良作风,同样是构成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政治优势之一,在学风建设中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它的本质内涵等同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味着要坚持将党的利益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相统一,坚持群众路线,俯首向下,向群众学习。1943年正当整风运动开展如火如荼之时,中央号召全党发扬民主,鼓励党员“大胆说话”,“批评领导,批评工作”。[6]30毛泽东在七大上,提出“要广开言路,打开窗户……我们干革命的,还怕民主?还怕人家发表意见?……所以要实行高度的民主”。[5]399由此,也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成为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
3.延安精神渗透在党的学风建设的全过程。延安学风建设是中共历史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构成延安精神原生形态的重要时期,我们一般讲的延安精神的原生形态,诸如整风精神、抗大精神、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等等,都形成于这一期间。毛泽东认为这一阶段是中共建党的关键时期,“是战胜敌人争取胜利”的关键阶段。[6]28可见,这一阶段对于中共而言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这一阶段党的学风建设历程与延安精神的凝练过程相同步。从延安学风建设的历史进程看,延安精神渗透其中。
学风建设初期(1941年5月至1942年2月),中共确立正确思想路线,同时形成延安精神中“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等精神。学风建设从中共高级干部入手,通过总结党的历史,形成对王明教条主义错误思想路线的共识,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揭开了整风运动序幕。为了反对主观主义倾向,在实践上注重调查研究,中共中央成立了调查研究局,专门领导对国内外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为了让全党弄清主观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毛泽东专门编辑了《六大以来》,供高级干部学习和辨析。随后召开的九月会议,进一步深入探讨了主观主义的思想根源。毛泽东指出党内“左”倾思想传统和中国小资产阶级的影响,是主观主义的来源,克服的办法就是思想教育,“掌握思想教育是我们第一等的业务”。[7]会后,中共高层统一了思想路线认识,开始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指导日常工作,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水平。
学风建设中期(1942年2月至1943年10月),中共整顿学风、文风和党风,同时形成延安精神中“批评与自我批评”、“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等精神。这一阶段,整顿学风的核心内容仍旧是反对主观主义,在党内表现为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毛泽东撰写了《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文,批判党内思想上的错误倾向;整顿学风的根本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历史上对待犯错误同志的“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做法,“对待思想上的毛病和政治上的毛病,决不能采用鲁莽的态度”。[1]828整顿学风的对象也从党员干部扩大到文化知识分子。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做总结发言,指出延安文艺界还广泛存在着学风不正的问题,许多文艺工作者存在着唯心论、教条主义、轻视实践、脱离群众等缺点。经过整顿,文艺工作者主动“和新的群众相结合”,[1]876这样为人民服务的文艺精神得以确立并在全党推广。
学风建设晚期(1943年底至1945年),中共确立优良学风阶段,也是延安精神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民主、开门整风精神的确立过程。这一阶段,全党开始总结学风建设的经验。1943年9月,中共中央对王明错误路线的表现、国际原因、社会根源进行了分析讨论,划清了王明错误与其他同志错误的区别,毛泽东在会上提出总结经验教训的办法,即经过“发现问题、暴露问题、分析问题”三个阶段,人们方可得出“正确的结论”。[8]6631944年5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召开,全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表明了全党思想上、政治上的空前统一。毛泽东在会上总结了延安学风建设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对巩固党所起的重要历史作用,指出“以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是党的工作指针。[8]670该决议的发表,标志着学风建设、整风运动的结束。
二、延安精神是党的学风建设的一面旗帜
延安精神是蕴含“中共的理想信念、思维模式、政治理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生机与活力的精神体系”。[9]2002年,江泽民在视察延安时,对延安精神的重大意义做了新的概括,他指出,延安精神体现着中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与时俱进的思想风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作风”以及“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10]从这个意义上讲,延安精神在党的学风建设过程中发挥着旗帜作用。
1.引领方向。延安精神的首要内涵就是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念为基础的抗大精神。抗大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坚持用共产主义信念统一学员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员头脑,这与延安学风建设的目标不谋而合。延安时期学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对全党进行深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破除党内严重存在的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将共产国际决议绝对化以及将苏联经验神圣化等的错误倾向,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真正结合。
学风建设开创了党从思想上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经验,对从思想上、组织上、政治上巩固党起到了奠基作用。延安时期,大批青年学生聚到延安,他们起初在思想上、组织上还不能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学风建设开始后,他们发扬抗大精神,及时、深刻地反省自己的思想,从思想路线的高度认识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区别,强化了理论武装,提高了思想觉悟。坚定的政治理想和信念为他们破旧立新,克服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树立实事求是学风,指明了方向。张邦英在延安时期担任中央党校一部副主任,他说,整风之前,自己对理论的学习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常常依赖上面的指挥。学风建设后,他下决心读了许多马列著作,如《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国家与革命》《反杜林论》《两种策略》等,感觉自己的“理论水平与路线觉悟大大提高了一步”,在学习中也克服了盲目性。[11]
2.凝聚人心。延安精神中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精神,就是追求真理的精神,也是延安时期学风建设的根本目的。江泽民指出,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12]175抗战初期,许多年轻党员对马列主义认识不清,思想混乱,“这个人这样想问题,那个人那样想问题,这个人这样看马列主义,那个人那样看马列主义”,由于人们“思想不统一”,所以行动也不统一。[3]414-415学风建设使全党掀起学习马列主义的热潮,有力推动了中共学习型政党建设。在这场有组织的学习运动中,许多党员在文化知识有限的条件下,刻苦钻研,克服困难,利用各种条件学习马列经典,使得自身立场、观点发生转变,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巩固了党的团结。薄一波回忆说,经过系统、生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人们增强了“执行中央正确路线的自觉性”。[13]延安学风建设后我们党确立了以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原则的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遵循这一指导思想,延安社会各阶层逐渐聚集在毛泽东思想的周围,成为中共推动社会变革的有力支撑。邓小平曾对当时全党团结一致的现象评价道,经过整风,不论前方还是后方军民,都是“生气勃勃,生动活泼,心情舒畅,团结一致”。[14]
3.激励进取。延安精神中倡导的整风精神,展现了中共在理论学习和思想认识上自我批评与自我教育的勇气,中共以推动历史进步的态度,大力清理党内的历史积案和冤假错案,从而激励全党团结一致,奋发进取,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整风之前,党内存在着诸多分歧,表现在对思想方法、政治路线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等方面,这些分歧,动摇了党的理论基础,不利于党的团结和党的战斗力的发挥。通过在全党进行整风,广大党员在理论和历史问题上获得普遍共识。对待犯错误的同志,能“从团结出发,而又达到团结的”目的,[1]997这就最广泛地实现了党内的团结统一。
党内长期存在的冤假错案,是影响党内同志向心力的重要因素。教条主义者采取的“残酷打击”给广大党员造成巨大心理阴影。一个政党敢不敢承认自己过去犯的错误,表明了政党对待自身历史的勇气。列宁指出,政党对自己错误的态度,是衡量政党“是否真正履行它对本阶级和劳动群众所负义务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15]延安时期中共从领袖群体到普通党员,都普遍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运动,毛泽东带头检讨自己在军事、政治、党务上“犯了许多错误”。[5]298这种领导以身作则,敢于承认错误的精神,激励着广大党员团结进取,而这也正是中共的生命力所在。列宁说,过去所有灭亡的政党的共同原因就在于“它们骄傲自大,看不到自己力量的所在”,害怕“说出自己的弱点”。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具有旺盛生命力,就在于他们“不怕说出自己的弱点”。[16]中共这种勇于纠错的精神,令许多党员深有感触。邓力群回忆说,延安整风令他“终生受益”,“那历历如在眼前的事情,一直激励着我为党努力工作,而不知老之将至”。[17]
4.规范形象。延安精神是中共在延安时期学风建设形象的精神写照,延安精神刻画了中共的理论形象,规范了学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边界。江泽民指出,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12]175延安时期中共第一次树立了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政党形象,这一形象的根本特征就是实事求是精神。在学风建设中,全党通过学习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认清了王明的错误及其危害,铲除了头脑中的错误思想,使得全党从教条主义的藩篱中解放出来。党再也不是幼年时期的犯“左”或右错误的政党形象,也不是对苏联经验盲目崇拜的政党形象,而是立足中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断把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政党形象,这一形象,代表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形象。
在学风建设中,对党员个体而言,则要树立党性修养形象。毛泽东说,每个党员对待马克思主义,都要有科学的态度,即“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没有这一态度,就是“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1]800在这里,理论联系实际是党性的重要标准。因此,中央专门下发《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强调要从根本上铲除党内存在的“个人主义”、“英雄主义”以及“独立主义”等思想倾向,号召全党要“与一切非马列主义的思想和观点作坚决的斗争”,以此作为“测量党员党性的主要标志”。[18]经过整风,中共党员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党性修养得到提升,树立了党员的优秀形象,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队伍基础。
三、用延安精神推动新时期党的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在党的作风建设中居于基础性的地位,学风正,事业兴旺;学风不正,事业俱损。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以下简称“三型”)政党建设,党的学风建设是“三型”政党建设的关键。当前,我们党面临着学风不正的威胁。学风不正,则“害己害人,误党误国,危害极大”。[19]以延安精神推动和引领党的学风建设,是我们党学风建设的重要经验。因此,在新时期,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推动学风建设。
1.用延安精神推动新时期党的学风建设,科学回答“为什么学,为谁学”的根本问题。学风建设首先要解决“为什么学,为谁学”的根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决定着一个政党的性质。为剥削者、资产阶级而学,就背离了社会发展的方向;为人民大众而学,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学,就体现了无产阶级的性质和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它科学回答了学风建设中的这一根本前提问题。延安时期,中共开展了长达7年多的学习运动,延安军民在复杂的敌我斗争环境中,利用各种灵活形式,克服种种物质困难进行理论学习,出现了“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的抗大式学习景观,原因就在于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他们是为抗战的胜利、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事业而学习。毛泽东说,“对于任何一个共产党人及其同情者,如果不为这个目标奋斗,如果看不起这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对它稍许放松……而空谈什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就不是一个自觉的和忠诚的共产主义者”。[1]1059-1060因此,在当前的学风建设中,首先要端正党员的学习目的。社会上个别党员为了获取私利、升迁机会、享乐生活的目的而进行学习是不足取的,只有将自己的学习要求与人民的利益相对接,与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对接,才能拥有提高自身理论修养的动力,防止出现本领恐慌。
2.用延安精神推动新时期党的学风建设,解决“学什么”的关键问题。“学什么”之问是要求科学回答学风建设中的学习内容问题,延安精神科学回答了“学什么”这一关键问题。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延安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学风建设中学习的首要内容。延安时期,党在思想上面临着左和右的干扰和侵蚀,实际工作中面临着甄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任务。因此党对自身的理论状况进行了深刻反省,认识到只有加强理论学习,才能改变党的理论落后局面。毛泽东提出全党进行“学习竞赛”,[20]号召全党都要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这一运动,全党克服了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等三风,清算了历史上左和右的错误,为抗战胜利和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学风建设中必须学习和运用的方法论原则。学习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很重要,主要是学习运用马列主义观察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毛泽东强调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1]815要正确把握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实现二者的结合,反对片面观点。最后,群众路线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方法和认识路线,也是党的根本学习方法。我们党始终坚持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知识和智慧的源泉。在学风建设中,要树立善于向群众请教、向人民学习的方向。延安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党的领袖以身作则,将自己视为群众的一员,倾听群众声音,虚心向群众请教,这种风范正是学风建设的必学内容。当前个别党员以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为幌子,回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有些同志习惯于就理论说理论,大话空话套话连篇累牍,没有一句实在内容;有些党员将群众看做他们追求特权生活的绊脚石,将群众置于党的对立面,肆意妄为。这种种做法都背离了党的群众路线。因此,只有以延安精神为指导,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实事求是路线以及群众路线,才能处理好党群和干群关系。
3.用延安精神推动新时期党的学风建设,解决“怎么学”的态度和方法问题。“怎么学”既是学风建设的态度问题,也是方法问题,依靠延安精神能够回答这一问题。延安精神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品质,是推动学风建设的精神动力。“学习不是容易的事情”,[21]良好的学风要求人们在学习中要勇于进取、吃苦耐劳。延安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匮乏,但大家都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刻苦学习,形成了“人人处在学习之中,时时体现学习之风”的局面。曾在陕北公学就读过的陈辛火回忆说,“大家为革命如饥似渴地学习,常常围着豆粒大的灯光读到深夜……那时的背包很简单,几件衣服,一条薄被子,但是我们每个人的背包里却鼓鼓囊囊地装着好些马恩列斯著作和毛泽东、刘少奇的著作……就是在战斗紧张的情况下,也舍不得丢掉一本”。[22]在当下现实生活中,党员的学习条件大大改善,但许多党员却“学不进去”,甚至对学习感到恐惧。因此,我们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改善一些党员畏惧学习的状况。
延安精神所体现的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党性原则,是把握和重视学风建设的 科学态度和方法。延安时期,党将优良学风建设看做是增强党性的表现。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马列主义,被看做是“党性坚强的党员的起码态度”。[3]361毛泽东多次强调,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去学习,“有的放矢”,才能解决现实问题,否则就是党性不纯,学风不正。目前,许多党员习惯经验主义,轻视理论学习;部分党员讲究实用主义,一味讲实惠,理论学习中只学习实用方法,逃避基本原理学习,有些党员总是形式主义当头,将理论学习当做应付上级的任务,草草了事;更有一些党员在理论学习中,脱离实际,学习时,视理论为至宝,工作时,将理论束之高阁。这种理论和实际相脱离的学习态度,是学风建设的大敌。只有发扬延安精神中的理论联系实际作风,才能将党的优良学风发扬光大。总之,延安精神的内涵和实质,是延安时期党的学风建设的历史养料,也是新形势下学风建设的有益营养。继续弘扬延安精神,是推动中共“三型”政党建设的必然选择。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495.
[3]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编(第1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47.
[5]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6]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7]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631.
[8]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9]赵耀宏.延安精神及其生成环境与条件的历史考察[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8,(5).
[10]江泽民视察陕西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2-04-03.
[11]张邦英.三大作风永远是党的精神财富[M]//延安整风五十周年——纪念延安整风五十周年文集.北京: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5:43.
[12]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3]薄一波.七十年奋斗与思考(上卷战争岁月)[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365.
[1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5.
[15]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7.
[16]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15.
[17]邓力群.回忆延安整风[J].党的文献,1992,(2).
[18]任弼时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31.
[19]人民日报[N].1997-09-22.
[20]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
[2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8.
[22]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延安颂歌——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