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船山的廉政思想及对当今廉政建设的启示
2013-12-19杜晓燕宋希斌
□ 杜晓燕,宋希斌
(西安交通大学,陕西 西安 710049)
廉政文化是人类在廉政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相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学界探讨腐败成因时,廉政文化的缺失常被视为当代中国腐败现象难以遏制的重要因素之一。[1]2013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2]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在政权与朝代的更迭过程中,无论是上层统治者还是下层平民百姓,因为各自的利益诉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都特别注重统治阶层的廉政建设问题,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廉政文化。作为传统廉政文化的核心,传统廉政思想以明君贤臣为倡导和践行主体,既有对加强官员道德修养的许多经典表述,又有对廉政、勤政方式方法的理论探索与思考,还有对腐败所造成国破家亡危害性的深刻剖析,对我们今天廉政建设仍然有着借鉴和警示意义。在这其中,明末清初的大儒王夫之,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基础上,结合自身官场亲历和对明亡的深刻思索,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廉政思想。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緰斋,湖南衡阳人,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他晚年居南岳衡山下的石船山,著书立说,故世称“船山先生”。谭嗣同称道“空绝千古,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下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3]船山先生曾官居南明永历政权行人司行人,在职期间为官清廉、刚正不阿,连续三次上疏弹劾东阁大学士王化澄等贪赃枉法、结奸误国,几陷大狱。南明永历政权灭亡后,他誓不出仕。清康熙三年(1664)写成《永历实录》,记述永历政权兴衰。船山先生的廉政思想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重视官德修养,以求国家“久安长治”;二是强调对官员的监督,重在“严于治上官”;三是构建权力监督制衡体制,实现“君、相、谏官”“环相为治”,从而构成了一套由为官者到国家的较为完整的廉政建设体系。
一、修官德,以求“久安长治”
官德是指为官者从政时应具有的道德素养和应遵循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中国传统社会认为礼义道德的自我约束比刑罚惩治更加有效,强调为官必先为人,因此官德自古以来就相当被重视。如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董仲舒指出要“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亲历大明亡国之痛的王船山,不仅认识到官德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而且提出了培养官德的具体途径。
船山先生提出,一个国家“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无他,明伦以立纲纪之原,而礼乐刑政,皆由此出,则久安长治,而立国于不倾”。[4]即一国长治久安依赖于清明法纪、秉公执法。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为官者要有良好的官德修养。王船山指出,如果为官者具有高尚的品德,对广大民众就有“安民志、固民心”的巨大作用。“安民志者存乎望,堪大业者存乎德。德其本也,望期末也,本末具举,则始于无疑,而终于克任矣”。[5]反之,“卿大夫不仁,则有宗庙而宗庙不保矣,诛夷之祸随之矣……。”国家将走向灭亡。
那么,如何培养为官者的“官德”呢?船山先生提出首要的是为官者要心清正,即“洁己先要心清,吾性之清,不受物之浊。”[6]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横流的物欲所蒙蔽。怎样才能做到“清正”呢?途径是“求诸己”。“求诸己”要求有二,一方面是为官者应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所谓“政者,正也”,“化行俗美,先王先公之以忠厚开国,躬行于上而教施于下者,唯此焉耳。”“推乐善之诚,善者举之而无遗也,不能者教之而不弃也,则欲自弃于鼓舞作人之世,而其心必有不能自己者矣,日习于为善之乐,不知神情之何以不怠也。”[7]这种以身作则的行为具有很强的感召力,能让人们弃恶从善。另一方面是为官者在从政时,遇有挫折与失败时应着重反省自身的过失,“能为人观者,必先自观”,要“躬自厚而薄责之于人”。自省的方法是学习与思考,他强调“圣人之知,智足以周物而非不虑也;圣人之能,能足以从距而非不学也。”通过上述两方面,为官者得以“体仁以长人,利物以和义,嘉令以和礼,贞固以干事。”[8]如若“君与大臣之志明,则天下臣民之志定,岂恃综核裁抑以立纲纪哉!”[9]这样,将达到整肃纲纪、凝聚人心、国家安宁的效果。
二、抓监督,重在“严于治上官”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高层官员拥有更多的行政决策权与影响力,一旦发生腐败行为,不但会给国家带来更大的损失,而且会把整个部门的风气带坏。船山先生注意到这一点,主张加强对高官的监督,把治吏的重点放在“严于治上官”上。
北魏规定“义赃——皮坐死”,贪污一张皮革即可处以死刑;明朝“剥皮实草”,贪污受贿者要被剥皮充成草人示众。这些法律制度是很严厉的,但结果却是“日杀人而贪弥甚”。越杀贪官越多。船山先生认为,原因在于上下级官吏之间的相互包庇、共同贪赃枉法,即“诡遁于法,而上下相蒙以幸免”。他说如果只“严下吏之贪,而不问上官”,其结果必然是“法益峻,贪益甚,政益乱,民益死,国乃以亡”。[10]这也是北魏和明朝灭亡的原因。
历代专制王朝并非不提倡廉政,不惩贪、治贪,然而,其惩贪治贪,通常是针对下级官吏,对于高官,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则会“刑不上大夫”,高官们可以通过交“官当”、“铜赎”等罚款的方式免于刑责。王船山认为这种“刑不上大夫”的制度是亡国之道。不对高官腐败问题进行坚决惩处是腐败不能杜绝的根本原因,而且会导致其越发盛行。因为那些狡猾的下级官吏“其虐取也尤剧,其馈献也弥丰”,也就愈能“得上官之贪心”,高官怎会惩罚这些得力的鹰犬呢?要这些高官来惩治贪污,他们只会惩罚两种人,一种是那些“吝纤芥以封殖”的“琐琐箪豆之闼吏”,即那些自以为能干、不会“上贡”的小官吏,因为他们不知感恩,不知他们所得的好处、特权都是“上官”有意给予的;另一种是一向为官清廉却“偶一不检而无从置辩者”,可能受外界诱惑偶然犯了错误,被“上官”查出来的。除此之外,下级官吏只要是能够按“上官”旨意去做,就不会被检举揭发,就算万一有个闪失,也会有“上官”撑腰。由此可见,靠“上官”来反“下吏”之贪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也是中国传统社会官官相护之风长期盛行的根本原因。
那么,如何“严于治上官”呢?船山先生认为,相对于人数众多的下级官吏,“上官”在朝廷中仅十数人,而且职位相对固定,可以重点监督。“下吏散于郡邑,如彼其辽阔也,此受诛而彼固不戢,巧者逃焉,幸者免焉。上官则九州之大,十数人而已,司宪者弗难知也;居中司宪者,二三人而已,天子弗难知也”。[11]监察官应注重监督这些为数不多的“上官”,而皇帝应监督监查官是否廉洁。这不难做到,只要朝廷对重点职位进行重点监督,那么朝廷就可以廉洁高效地运行。“然而人主之所用其聪明者,固有方也。以求俊义,冢宰公而侧陋举矣;以察官邪,宪臣廉而贪墨屏矣;以平狱讼,廷尉慎而诬罔消矣;以处危疑,相臣忠而国本固也。故人主之所用智以辨臧否者,不出三数人,而天下皆服其容光之照”。[12]执掌大权的高官清廉,下级官吏就会有所收敛,如此则“顾佐洁身于台端,而天下无贪吏”。
三、建体制,实现“君、相、谏官”“环相为治”
船山先生提出要建立权力制衡体制,实行“君、相、谏官”三者“环相为治”。这是他通观历代政治体制设置之得失,总结中国历史特别是明亡之训提出的。
关于君主的权责,王船山认为,“天子之职,论相而已矣。论定而后相之,既相而必任之,不能其官,而唯天子进退之,舍是而天子无以治天下”。[13]“论相”,即对宰相的人选加以考察。“相之”,即给选定的人以宰相的名位;“任之”,即赋予宰相以实际权力;“进退之”,也就是对不称职的宰相予以罢免。皇帝最大的责任是选好宰相,赋予其实权。好宰相可率领百官对天下进行有效治理,如选出的宰相不能胜任其职,唯皇帝是从,那天下就岌岌可危了。鉴于明朝废宰相而由皇帝独揽一切权力的严重弊端,王船山强调,皇帝必须先设宰相而后方可治天下。“夫天子无以博察乎人之贤奸而悉乎民之隐志,唯此一二辅弼之臣寄以子孙黎民者,为其所谨司。然而弗能审焉,则天子无以为天下君”。[14]一位称职的君主,必会任命一、两位贤明的宰相,并对他们加以严格的考核和监督。
关于宰相的权责,王船山认为,宰相是辅助皇帝的最高一级行政长官,辅佑皇帝总理百政,拥有用人及行政大权,他的权力重责任亦重。“故唯宗社安危,贤奸用舍,生民生死之大司,宰相执之,以弼正天子之愆,而自度其去就”。[15]宰相要对社稷安危负责,要对用人是否得当负责,要对民众之生死负责。在他行使相权时,要“弼正天子之愆”,对天子的过失予以纠正,同时还要躬身自省。宰相的任免虽听命于君主,辅助皇帝管理全国政务,但宰相的权力亦可构成对君主权力的制约。有了宰相,就可以改变君主独揽一切权力、“乾纲独断”的局面。
关于谏官的权责,王船山认为,谏官的设置同样是为了更有效地制约君权。谏官制约君权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选择什么样的人为宰相的问题上制约君权;另一方面是协助宰相纠正君主作出的错误决定。一个好的谏官要“念深礼谨,薄一己之功名,正一王之纲纪,端人正士所由异于功名之士远矣。”[16]能牺牲自己的功名利禄乃至生命,直谏皇帝之误,端正朝廷的法纪。
据以上三者之责,船山先生构建了一个“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的权力监督制衡体制。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君臣之间权力的相互制约,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四、对当今中国廉政建设的启示
船山先生在对明亡的历史教训和官场上的亲身实践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廉政思想体系。首先,他从为官者自身谈起,强调“官德”的重要性,认为高素养的官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其次,他提出在官员队伍管理上要有主有次,重点是监督“高官”。他认为“刑不上大夫”是造成传统社会官官相护之风长期盛行的根本原因;最后,从顶层设计出发,他构建了一个由“君、相、谏官”三者相互制衡的权力监督体系,以期彻底解决腐败问题。应该说,这套由个人到制度的廉政体系,突破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局限,具有一定的时代进步性。但在船山先生所处的时代,这套廉政思想,更多是一种理论上的设想,并没有付诸实践的机会。改革开放30多年来,当今的中国已进入民主、开放、法治化的时代,这就为船山先生这套廉政思想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和空间。结合我国廉政建设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⒈以“八项规定”为切入口,加强官德培养。船山先生主张加强官德培养。“安民志者存乎望,堪大业者存乎德。”只有为官者道德高尚,国家方可“久治长安”。目前,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公务员队伍,据2011年的数据显示,在职公务员达800多万人。就当代中国而言,公务员不仅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定者,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组织者、领导者,是国家职能的具体行使者,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据中纪委2011年在海南省做“当前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调查的结果显示,部分官员“官德”修养不到位:排第一位的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占被访者的40.68%;第二位是“脱离群众,麻木不仁,对群众疾苦不关心”,占被访者的32.50%;第三位是“弄虚作假,虚报浮夸,报喜不报忧”,占被访者的29.55%;第四位是“作风飘浮,敷衍塞责,对工作不负责”,占被访者的22.77%;第五位是“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占被访者的22.64%。[17]由此可以看到,官员的官德修养与人民和国家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加快官德建设,迫在眉睫,但绝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流于过程。笔者认为,可将官德的若干要求准则与各种具体的管理制度结合起来。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颁布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很多规定易于落在实处、细处。如“轻车简从”、“不铺设迎宾地毯”、“不出席各类剪彩、奠基活动”,“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等。如果能长期坚持下去,必将解决现在官员中存在的“庸懒散贪”等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获得人民拥护。
⒉“老虎苍蝇一起打”,加大对腐败犯罪的打击力度。船山先生强调反腐的重点在“严于治上官”,严惩高官可达到整顿纲纪、根治腐败的效果。进入21世纪以来,腐败在中国呈现出高发态势。一方面是居高位的官员腐败问题日益突出,如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原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原深圳市副市长梁道行、原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永文等,他们级别之高、性质之恶劣、危害之大,足以惊耳骇目。另一方面是基层腐败问题触目惊心。以最基层的干部——村官为例:2010年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沙一村原党支部书记陈才兴涉嫌贪污30亿;2011年河南省郑州市齐礼阎村支书阎海明利用股权转让、工程招标的机会贪污、受贿2100余万元;2012年福建最牛村官伪造公文盖英皇大酒店。这些案件仅仅是我国当前村官腐败案件的冰山一角。中国目前约有500万名村官管理着60多万个行政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村官虽然不属于国家行政体系中的一个环节,但却是国家各项政策执行与落实的最终端,老百姓往往从他们的身上感受着干部形象。因此,查处基层腐败并非“大炮打苍蝇”,而是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及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打击腐败犯罪,应像习近平主席强调的一样,“要坚持 ‘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不断完善腐败案件的发现机制,加大对各级腐败官员的惩处力度。
⒊“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完善现有权力监督体系。船山先生构建了“君、相、谏官”“环相为治”的权力制衡体制,希望能长久地遏制腐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反腐工作常抓不懈,却一直没有走出“越反越腐败”的怪圈。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的反腐工作在经历了运动反腐、权力反腐后,没有走上一条依靠制度反腐的轨道。反腐目前更多依靠的是领导人认识程度的高低、社会关注度的强弱。随着中国法治化的不断推进,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的不断高涨,网络社会政府信息的不断透明化,现在到“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时候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需要完善现有的权力监督体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和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建立不敢腐的惩戒机制关键在于提高腐败成本,做到加大腐败案件被查处的概率,加大法律对腐败案件的处罚力度,加大对腐败分子的经济处罚力度,让腐败分子不仅身败名裂,还要倾家荡产。建立不能腐的防范机制关键在于强化廉政评价和腐败预警制度,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廉政档案,构建廉政评价机制,同时,深入腐败高风险的领域,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建立腐败预警机制。建立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关键在于健全以群众满意为标准的监督机制,加强财政、监察、纪检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发挥群众、网络、媒体等监督作用,提升反腐监督能力。
继承和创新是推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两个轮子,不善于继承中国古代优秀的廉政文化就没有今天廉政建设创新的基础,不善于抓住时代特征及时进行反腐创新就缺乏继承的能力和活力。因此,推进当代中国廉政建设工作,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创新实践的关系,把总结历史经验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廉政建设道路。
[1]孙前梅.当代中国廉政文化建设考察——兼驳当代中国廉政文化缺失论[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2,(02):92-95.
[2]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 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N].人民日报,2013-04-21(01).
[3]羽子.王船山逸事[J].学习导报,2001,(01):42.
[4]四书训义(卷十六)[A].船山全书(第八册)[M].岳麓书社,1996.
[5]尚书引义(卷一)[A].船山全书(第一册)[M].岳麓书社,1996.
[6]读通鉴论(卷一)[A].船山全书(第十册)[M].岳麓书社,1996.
[7]四书训义(卷十)[A].船山全书(第八册)[M].岳麓书社,1996.
[8]尚书引义·尧典[A].船山全书(第一册)[M].岳麓书社,1996.
[9]读通鉴论(卷十二)[A].船山全书(第十册)[M].岳麓书社,1996.
[10][11]读通鉴论(卷二十八)[A].船山全书(第十册)[M].岳麓书社,1996.
[12]宋论(卷一)[A].船山全书(第十一册)[M].岳麓书社,1996.
[13][14][15]宋论(卷四)[A].船山全书(第十一册)[M].岳麓书社,1996.
[16]读通鉴论(卷十五)[A].船山全书(第十册)[M].岳麓书社,1996.
[17]海南干部作风问题调查:纸上谈兵夸夸其谈居首[EB/OL].http://hi.people.com.cn /n,2012-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