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与科学防控
2013-12-18黄永康福建省龙岩市农业学校364000
黄永康 福建省龙岩市农业学校 364000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在生态系统中形成了动物寄生虫的多样性和分布的广泛性,对畜禽动物感染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尽管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畜牧业饲养管理和营养卫生水平大大提高,畜禽寄生虫病的流行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我们目前投入的人力仍然不足、采用的技术也相对落后,不少寄生虫继续危害畜禽,有的地方甚至任寄生虫侵袭畜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提高对寄生虫病的认识,加强动物寄生虫病的调查研究和科学防控是关系畜牧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1 当前猪场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
1.1 绝大多数寄生虫病表现为“亚临床症状” 寄生虫对养猪业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慢性营养性消耗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多数情况下,猪只感染寄生虫后并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有少数寄生虫如弓形虫、球虫、结肠小袋纤毛虫、疥螨等严重感染时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和死亡[1]。因此,国外新近的一些文献资料已开始将亚临床状态的感染也称为寄生虫病,这一概念的改变目的是要引起我们增强对寄生虫病的防控意识。
1.2 猪场寄生虫的种群结构 猪场寄生虫的种群结构随猪场环境和饲养条件的改变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2.1 需要中间宿主参与的生物源性寄生虫的种群数量在不断下降 曾经一度使养猪业蒙受巨大损失的姜片吸虫、肺线虫、棘头虫、刚棘鄂口线虫等寄生虫,由于规模化饲养使得猪场的卫生环境和饲养条件明显改善,阻断了中间宿主与寄生虫或终末宿主——猪的联系,这类寄生虫的种群数量已明显下降。
1.2.2 不需要中间宿主参与的土源性寄生虫的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 如球虫、结肠小袋纤毛虫、毛首线虫(鞭虫)、猪蛔虫、类圆线虫、疥螨等随着猪场的猪群规模和饲养密度的增加而频频发生。其中有些种类已成为当前猪场经常发生的主要寄生虫病。
1.3 当前福建省猪场寄生虫病流行的新动态 除蛔虫和球虫依然是当前福建省猪场主要流行的寄生虫外,结肠小袋纤毛虫和毛首线虫出现渐行渐多的流行趋势,它们与当地流行的各类腹泻交织在一起,造成仔猪的大量死亡。
1.3.1 结肠小袋纤毛虫病 近几年有关小袋纤毛虫感染的报道增多,其中,报道较为详细的有林琳等[2](2011)从省内各地抽样调查了50个规模化猪场的粪样2 020份,其结果是结肠小袋纤毛虫的感染率为母猪38.7%、保育猪20.6%、育肥猪14.6%。虽然各个报道的感染率不同,但感染猪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有的甚至表现出顽固性下痢,尤其是对幼龄猪造成明显的危害。
省外情况也很相似,如邻省广东省,翁亚彪等[3](2005)在20个代表性集约化猪场共采集了1 906头粪样,结果发现场阳性率为100%,各场的感染率为14.2%~72.2%。尤其是保育猪出现严重腹泻、脱水、进行性消瘦,病死率达6.8%。猪场发生结肠小袋纤毛虫感染的严重性,由此可见一斑。
1.3.2 毛首线虫病 近几年,猪场因毛首线虫的感染引起仔猪腹泻、消瘦、贫血的报道逐渐增多。林太明[4](2007)对我省福清市多起由毛首线虫引起顽固性腹泻的病例进行过报道,其中一起与猪皮炎肾病综合症(PDNS)混合感染的仔猪群,死亡156头,病死率达到34.5%。叶土发[5](2010)也报道邵武市某规模(400~500头)猪场,在 50~70日龄 210头育成猪中有60%~70%发病,主要表现为顽固性腹泻、消瘦、贫血,在盲肠和结肠内发现数以万计的乳白色虫体,经综合检查诊断为毛首线虫病。
特别是近年来出现了在采用发酵床饲养的猪场,育成猪经常因毛首线虫感染发生腹泻的报道。如王振玲等[6](2011)报道北京某猪场采用发酵床饲养培育仔猪和生产肥育猪2年后,陆续有猪群出现顽固性腹泻,经检查诊断是毛首线虫与猪结节虫的混合感染。
最近龙岩市不少采用发酵床饲养的养猪专业户也在剖检因腹泻死亡的育成猪中发现有大量的毛首线虫感染。
1.3.3 可能存在潜在威胁的寄生虫——隐孢子虫目前在我国流行的隐孢子虫主要有4种,除贝氏隐孢子虫和火鸡隐孢子虫感染禽类动物外,鼠隐孢子虫和微小隐孢子虫均能感染猪、牛等哺乳动物,引起幼龄动物腹泻[7]。在我省,苏庆平等[8](1991)报道南平市顺昌县儿童及乳牛感染鼠隐隐孢子虫,黄志坚[9](2012)报道从三明市辖区内24个养禽场和36家家禽散养户中检出贝氏隐孢子虫,平均感染率27.6%,分布范围广泛。所以应引起我们对隐孢子虫的高度重视。
2 猪场主要的寄生虫病
2.1 消化道 寄生在猪消化道的寄生虫主要有(1)猪蛔虫(Ascaris suum),主要引起仔猪肺炎和生长发育不良。(2)猪毛首线虫(Trichuris suis),主要引起仔猪腹泻。(3)结肠小袋虫(Balantidium coli),主要引起仔猪腹泻和继发脓性结肠炎。(4)猪等孢球虫(Isospora suis),主要引起哺乳仔猪腹泻。(5)艾美耳球虫(Eimeria spp.),主要引起哺乳后期仔猪和断乳仔猪腹泻。(6)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p.),引起2月龄以内哺乳或断乳仔猪腹泻。(7)兰氏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 ransomi),主要引起哺乳仔猪腹泻,因其可发生胎盘感染,也常发生于新生仔猪腹泻而导致死亡。
2.2 呼吸道 寄生在猪呼吸道的寄生虫主要有猪后圆线虫(Metastrongylus spp.),可引起猪的肺炎。
2.3 皮肤 寄生在猪皮肤上的寄生虫主要有(1)猪疥螨(Sarcoptes suis),可引起猪的皮炎,影响其生长发育。(2)蠕形螨(Demodexphylloides),引起猪的皮炎,影响其生长发育。
2.4 全身性寄生虫 全身性寄生虫主要有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可引起猪高热、病死率高,怀孕母猪流产或产死胎。
3 猪场寄生虫病的防控
3.1 防控原则与措施
3.1.1 控制传染源 主要是驱虫、淘汰和净化。
3.1.2 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环境和饲养卫生,消灭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
3.1.3 保护易感动物 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免疫接种、加强营养和饲养管理、改善猪舍的内外环境,提高动物福利等,以保护易感动物。
3.2 合理制定驱虫计划 驱虫是猪场寄生虫病防控措施中的重中之重,必须做好以下工作,合理制定驱虫计划。
3.2.1 明确驱虫的主要对象 寄生虫感染是猪场的普遍现象,只有在做好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找出本场或本地寄生虫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并把它作为驱虫的主要对象,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3.2.2 选准驱虫时间和驱虫周期 要根据寄生虫的生活发育史和感染规律(包括季节性感染动态),科学合理的制定驱虫计划。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的寄生虫因其不同的生物学特点,其发育周期和感染猪的年龄阶段都不相同。因此,各种寄生虫的首次驱虫时间和两次驱虫的间隔周期也不相同。选准首次驱虫时间和驱虫周期是驱虫效果好坏的关键。
驱虫时间的选择原则是必须在寄生虫成虫排卵或排出卵囊或包囊之前进行药物驱虫。这样可以防止因驱虫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猪自身的重复感染。寄生虫的繁殖能力非常强,一条成熟的雌性蛔虫每天可向外界排出10~20万个虫卵。如果驱虫时机选择不当则影响驱虫效果。两次驱虫的间隔应以不超过其发育周期所需要的时间为最佳驱虫周期[10]。在生产中,有些猪场不分猪的发育阶段,一律每季度驱虫一次是不科学的,也达不到最佳的驱虫效果。
表1 常见猪寄生虫的发育周期
3.3 正确使用驱虫药物 正确选用驱虫药物是影响驱虫效果的重要因素。总体要求是应选择广谱、高效、安全(低毒)的驱虫药。
3.3.1 合理选用驱虫药物 现列举几种常见的驱虫药物。
3.3.1.1 伊维菌素与阿维菌素 二者均对螨虫和部分线虫有良好的驱杀作用,但对吸虫和绦虫无效,对毛首线虫效果也较差。国外报道用伊维菌素驱杀螨虫时,必须在间隔15 d后再次驱虫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伊维菌素的毒性比阿维菌素小,用于母猪的驱虫安全性较高。
3.3.1.2 阿苯达唑(丙硫咪唑)与芬苯达唑(硫苯达唑) 二者均对线虫、吸虫、绦虫均有驱除作用,但用于驱除吸虫、绦虫时要适当提高药物浓度。因此,生产中常作为驱除线虫的首选药物。而芬苯达唑的驱虫活性高于阿苯达唑,并有较强的驱杀虫卵作用。
3.3.1.3 左咪唑与敌百虫 二者均为广谱、传统的驱虫药,用于驱除消化道线虫具有较佳的效果和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左咪唑还有明显的免疫调节功能。但左咪唑对大多数寄生虫幼虫的作用效果不佳,而且毒性较大,尤其是敌百虫的毒性更大,在使用时都必须注意二者的安全。中毒时都可用阿托品解毒。
3.3.1.4 吡喹酮与硫双二氯酚 二者对绦虫、吸虫均有较强的杀灭效果,但吡喹酮对绦虫作用效果明显高于硫双二氯酚,对驱除大多数绦虫成虫和未成熟虫体,以及猪细颈囊尾蚴和猪囊尾蚴等具有较为理想的驱虫效果,是驱绦虫的首选药物,而硫双二氯酚驱除吸虫的效果优于吡喹酮,常作为驱除吸虫的首选药物。
3.3.1.5 抗球虫药 球虫药物的选择则更复杂,虽然绝大多数的球虫药都是作用于球虫的无性繁殖期,但其作用峰期并不相同。一般而言,作用峰期是在感染早期的药物抗球虫作用较弱,只宜作预防性抗球虫药,如莫能菌素、马杜霉素。而作用峰期是在感染中、后期的药物抗球虫作用较强,可作为抗球虫的治疗性抗球虫药,如尼卡巴嗪、地克珠利、托曲珠利、磺胺恶喹啉、磺胺二甲氧嘧啶等。而且球虫产生耐药性的能力特别强,应予以高度重视和防范。
3.3.2 防止耐药性的产生和毒副作用的影响 在生产中,不少猪场的驱虫常出现单一用药,或长期持续使用同一种驱虫药的现象,这不仅使猪场原有的寄生虫很快产生耐药性、失去驱虫效果,还使得猪只受药物毒性的作用而生长发育受阻、抵抗力下降,甚至中毒死亡或母猪流产,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临床上多采用交替用药或联合用药,以减少或消除耐药性和毒副作用的影响。
3.4 驱虫注意事项
3.4.1 做好驱虫试验 进行大规模驱虫时必须先做小区试验,先期进行安全性与大面积使用的可行性论证后,才能进行大面积驱虫,同时应该做好药物禁忌和二次用药的相关性论证工作,例如是否会引起妊娠母畜流产、二次用药的间歇期是否合理以及休药期的长短和药物残留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等。
3.4.2 驱虫后的粪便处理 一般在动物驱虫后5 d内,对所有驱过虫的猪群的粪便应及时收集、统一集中进行生物热处理,防止重复感染和污染环境,并在1个月左右的时间内进行粪样抽查,检验驱虫效果。
总之,寄生虫病的防控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必须全面的综合防治。我省的地理环境复杂,生态类型不同,各个猪场分布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形成不同的寄生虫区系及优势种群的多样化。因此,我们只有加强寄生虫的基础性调查与研究,着力解决目前存在的猪场寄生虫病的防控模式单一、寄生虫病防治队伍薄弱、缺乏对寄生虫感染情况的检测等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我省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1] 赵辉元.畜禽寄生虫与防制学[M].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1996:1307-1308.
[2] 林琳,江斌,吴胜会,等.福建省部分规模化猪场小袋纤毛虫感染情况调查[J].中国兽医杂志,2011,47(9):42-43.
[3] 翁亚彪,胡毅军,李岩,等.广东集约化猪场结肠小袋纤毛虫感染情况调查[J].热带医学杂志,2005,5(6):827-829.
[4] 林太明.猪鞭虫病的诊治[J].养猪,2007(2):47.
[5] 叶土发.一起猪毛首线虫病的诊治[J].养猪,2010(2):51.
[6] 王振玲,邓志峰,张永东,等.发酵床猪鞭虫和猪结节虫混合感染病例诊治[J].中国兽医杂志,2011,47(11):79-80.
[7] 黄永康,王寿昆.隐孢子虫病[J].畜牧与兽医,1994,26(3):134-136.
[8] 苏庆平,郑椊荣,周宝秀,等.顺昌县儿童及奶牛隐孢子虫感染调查[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1991(3):18-19.
[9] 黄志坚.三明市禽隐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J].福建畜牧兽医,2012,34(6):14-16.
[10] 斯特劳B E.猪病学[M].8版.赵德明,张中秋,沈建忠,译.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675-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