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时期医案中痰瘀互结证证素特征研究

2013-12-17王雪梅杨梅何丹林丽

中医药信息 2013年1期
关键词:病性证素病位

王雪梅,杨梅,何丹,林丽

(云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痰瘀相关”源于中医学“津血同源”,津液与血,均属阴精。而阴精为病,必然表现为津血的亏耗与留滞。津血留滞即为痰为瘀。痰水和瘀血作为阴精为病的两个不同方面的表现形式,成为一种病理产物和致病因子,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有分有合,相互转化。痰瘀相兼为患的病证临床表现不但广泛,而且复杂,诸多疑难杂症、重症,缠绵久病,常常与“痰瘀互结”有关。本研究在广泛收集明清医家医案的基础上,提取病位、病性证素,研究其特征及规律,以期能为痰瘀互结证辨证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明清两代理论上有突出建树,又有丰富临证经验的医家如:明代名医4 人,即汪机、孙一奎、喻昌、李中梓;清代名医15 人,即高斗魁、丁甘仁、尤怡、徐大椿、薛雪、吴塘、王士雄、程文囿、蒋宝索、谢星焕、费伯雄、王泰林、陈莲舫、张聿青、余景和;涉及医案多达30 余本,具体医案如下:《丁甘仁医案》、《续名医类案》、《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孟河费氏祖孙医案》、《龙砂八家医案》、《内科摘要》、《外科发挥》、《外科枢要》、《正体类要》、《女科撮要》、《保婴撮要》、《口齿类要》、《医验大成》、《里中医案》、《临证指南医案》、《种福堂公选医案》、《扫叶庄医案》、《回春录》、《归砚录》、《涸溪医案》、《景岳全书》、《本草纲目》、《古今医统大全》、《万病回春》、《寿世保元》、《张氏医通》、《医方一盘珠全集》、《类证治裁》等。

1.2 研究方法

1.2.1 纳入标准

纳入条件:广泛收集明清时期医案中明确诊断与痰瘀互结有关的病案。

剔除条件:内容与痰瘀互结证无关者;内容与痰瘀互结证有关,但未涉及痰瘀互结证症状、用药等内容者。共选出符合条件的医案59例。

1.2.2 规范数据

将医案采用粗糙集约简与核算法[1]进行相关处理,提取病位、病性要素。数据的数字化则利用二分类法,将规范化后的病位、病性证素按照出现标为“1”,不出现为“0”,录入Excel表格。

2 痰瘀互结证素分析

表1 病位证素频数分析表

表2 病性证素频数分析表

由以上两表看出,经过规范后,明清时期收集医家医案59例中共涉及9个病位证素和13个病性证素(见表1、表2)。由表1可以看出,医案中病位证素出现高低依次为:肝、胃、肺、肌肤、经络、心、筋骨、肾、胞宫;由表2可以看出病性证素出现高低依次为痰、瘀、气滞、热、气虚、风、湿、火、阴虚、毒、血虚、寒、津亏。

对病位证素采用因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Factor Analysis),并以正交法(Varimax)进行因子旋转,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结果发现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因子共有4个。结果显示,4个因子的总方差解释率为66.944%,大于60%,所以认为病位证素统计的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选出每行中公因子数相对较大的格子,则该行的症状属于公因子较大的格子所对应的公因子。结果如下:因子1:经络、筋骨;因子2:肌肤;因子3:肝、肺、脾;因子4:胃、心。

对病性证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Factor Analysis),并以正交法(Varimax)进行因子旋转,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结果发现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因子共有7个。7个因子的总方差解释率为79.065%,大于60%,所以认为病性证素统计的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表4为旋转后的因子矩阵表,可将所有选项归类为7 类因子,并根据专业知识分别进行命名。

选出每行中公因子数相对较大的格子,则该行的症状属于公因子较大的格子所对应的公因子。结果如下:因子1:痰、瘀;因子2:热、湿;因子3:风、寒;因子4:气虚、津亏;因子5:火、毒;因子6:阴虚;因子7:气虚。

表3 病位证素旋转后的因子矩阵表

表4 病性证素旋转后因子矩阵表

3 讨论

“证素”,即辨证的基本要素,通过对症状、体征的辨识而确定其病位和病性等病理本质,亦是构成证名的基本要素,是根据中医学理论而提炼出的具体诊断单元[2]。证候具有非线性、复杂性、多维性的特点,给证候的规范化、诊断标准的建立等带来了困难。采用证素研究,将复杂的非线性多维多阶的证候系统分解为数量相对局限、内容相对清晰的要素,从而揭示辨证的普遍规律、实质与特点,使证候诊断更为简约、灵活、实用。本研究表明,痰瘀互结证病位频数出现较高的为肝,可见肝气不舒、肝不藏血是痰瘀互结证形成的重要机理,痰瘀互结证的主要病位涉及到肝、胃、肺,而唯以肝为首,实乃因肝可直接影响气、血、水、津液的运行和输布,当调节脾、肺、肾、三焦及胆的气机升降。故《读医随笔》中说:“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若肝气条达,则血运周身,濡润脏腑经脉,故清代唐容川说:“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若肝失疏泄,失其条达,肝失所藏,则血脉不畅,或血离经而妄行,则瘀血形成,血瘀于经隧,经脉血行不畅,津液也随之受阻,从而导致痰瘀互结之变。病性证素中除去痰瘀之外,常见的病性证素以气滞为最高,其次为热、气虚、风、湿、火、阴虚、毒、血虚、寒、津亏等,因此,得出明清时期对痰瘀互结证的辨治特点为病位以肝为多见,病性以气滞为主。

本研究在频数分析的基础上,对病位及病性证素再进行因子分析,旨在探明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因子分析是一种多指标数据简化技术,从多个原始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入手,找出少数几个潜在支配原变量间相关关系的公因子,用公因子解释原变量间的相关性,进而实现对不可观测因素的探索分析[3]。结果显示:经络、筋骨常相兼出现,且以经络为主要病位,肝、肺、脾常相兼出现,且以肝为主要病位;胃、心相兼出现,且以胃为主要病位;病性证素中除痰、瘀之外,常见热与湿、风与寒、气虚与津亏、火与毒、阴虚、气虚等常相兼出现。综合以上分析结合专业知识,将痰瘀互结证的兼证归纳如下:第一类痰瘀阻络证,第二类湿热蕴肤,第三类风寒犯肺,肝郁脾虚,第四类气虚津亏,第五类火毒内蕴,第六类心胃瘀阻,第七类虚热内扰,第八类:血虚不荣。

[1] 王彪,赵俊岚,蔚淑君,等.基于模糊知识的启发式粗糙集约简与核算法[J].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2007,39(3):51-54.

[2] 朱文锋,张华敏.“证素”的基本特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17-18.

[3] 陈民,季顺欣,曲丽丽,等.基于因子分析对血脂异常患者证素提炼[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7):1372-1373.

猜你喜欢

病性证素病位
糖尿病前期中医证型及证素特点分析
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和中医证素分析
脾系藏象病位与病性特征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蓄血证病机病位探析
基于“风痰瘀虚”的高血压脑小血管病病性证素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研究
八珍汤加味序贯中药包热熨治疗气血两虚型子宫腺肌病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的分子生物学特点和临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