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道地药材史学探讨
2013-12-17钟可王文全靳凤云侯俊玲雷飞韩亚南
钟可,王文全,靳凤云,侯俊玲,雷飞,韩亚南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102;2.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4.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 100102)
道地药材是传统中药材中具有特定种质、特定产区及特定生产技术和加工方法的中药材,被公认为品质和疗效优于其他产区的同类产品[1]。道地药材的与其生长环境、种质及生产加工技术等因素有关[2]。知母为我国常用中药材,应用历史在2000年以上。对中药道地性历史沿革研究的主要素材是历代本草对中药道地性的描述。此外,史书中记载的各地的土产、土贡和特产,有关中药的内容也见于此,是研究古代资源及应用方面难得的珍贵资料。因此,为了更好地研究知母道地药材,本文拟考证本草文献和史书,追溯知母药材的用药历史和产地,对知母道地药材的形成因素进行梳理与考证,从历代本草文献中整理相关资料,从多个方面反映有关道地性的内容,以期能古为今用,为知母道地药材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资料。
1 知母产地的文献考证
中医注重药材来源、产地以保证质量和疗效的历史源远流长。《本草蒙筌》曰:凡诸草木、昆虫,各有相宜地产。气味功力,自异寻常。谚云:一方风土养万民,是亦一方地土出方药也。《本草经集注》云:诸药所生,皆有境界。说明了用药需注意产地,道地药材一定和产地有关。不同的产地其生态环境也不尽相同,生态环境包括湿度、温度、海拔、土壤、光照、空气以及生物之间的种群竞争等因素,是道地药材形成的重要外在因素,直接影响到道地药材的生长发育和其有效成分的形成和积累。知母产地的历代文献记载情况见表1、2。
不同时期有关知母产区有不同的历史记载,较多的文献中记载的知母产地:生河内。河内在某些具体历史时期指代的区域不同。有文献认为河内为河南省武陟[3]。另有文献记载河内是明代怀庆府下辖的河内县,即今河南省沁阳市[4]。《周礼·职方氏》有言:“河内曰冀州”。《禹贡》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以现在的地理来说,冀州应相当于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还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区域。因此,历史上河内所指地区应涵括为黄河以北地区而不仅局限于某一具体地点更为恰当。由本草学可知,唐代及宋代之前的知母产地主要在河北、山西、河南一带。江苏徐州也有分布。相州(今河北临漳县西,河南省安阳市北)产知母作为贡品。明朝,知母以河南汲县,陕西乾县,山西隰县为道地。清朝时期,文献记载知母的产地在河南。民国时期,河北东陵和西陵产的知母最为出名。现代,在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内蒙古、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都有分布,但是知母的主产区在河北,其中河北易县所产“西陵知母”最为道地。此外,通过考证二十六史,在宋代知母就已作为地方的贡品,可见当时在河北临漳县西,河南省安阳市北一带的知母资源丰富,辅证了河北和河南的一些区域在历史上特产知母药材,是当时著名的知母产地。
表1 知母产地的古代文献记载情况
表2 知母产地的现代文献记载情况
2 知母基原和原植物考证
中药的种类繁多以及各地用药习惯差异,常造成多来源、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因此,鉴定中药的原植物种类,以确保药材来源的准确尤为重要,药材品种的识别鉴定在传统上是依赖宏观的形态特征。以下是记载知母原植物形态特征的文献,知母基原及原植物的鉴别和描述的历代文献见表3。
表3 知母基原及原植物的鉴别和描述的历代文献
对知母道地药材基原的考证,从历代本草对知母形态的描述及其所附药图来看,古代所用知母存在异物同名的情况。经查阅《图经本草》及《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中所附威胜军知母、滁州知母、隰州知母、解州知母、卫州知母原植物图,可判定威胜军知母、滁州知母、解州知母非百合科知母属植物知母。《植物名实图考》中附有三幅知母原植物图,经考证其中两幅非百合科知母属知母。可见,在宋代开始知母就出现异物同名的现象。明朝有本草沿抄记载知母道地威胜军及解州、滁州产之实属有误,与今用知母并非同一物种。但是百合科知母属(Anemarrhena)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 Bunge.)是历代沿用品种。因此,就名称、原植物形态及其附图来看,今之百合科知母属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 Bunge.的根茎为正品。
3 知母道地药材性状和质量评述
道地药材是传统中医药行业评价药材质量的一种标准,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古代的本草著作中除了强调知母道地药材的产地之外,对知母道地药材的质量评价主要通过眼观、手摸、口尝、鼻闻的感受来表达药材的感官特征。知母药材质量评述的历代文献记载见表4。
表4 知母药材质量评述的历代文献记载
古代医药学家历来就注重药材的质量,常以“为佳”、“为好”、“良”、“次”等词评价药材质量,积累了许多从外形直观鉴别的经验,与此同时形成了“道地药材”的概念。根据古代本草文献记载:知母药材质量以条粗肥大、质硬、外皮色黄、断面色白为佳,作为当时的质量鉴别标准,也是知母道地药材的评价标准和知母道地药材的显著性状特征。其中河北易县所产品质最佳,称“西陵知母”。
4 知母道地药材采收加工方法考证
《千金翼方》论曰: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曝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功,卒无裨益,其法虽具大经,学者寻觅,造次难得。是以甑别,即日可知耳。采收加工方法影响到中药材的质量,药材的临床疗效的发挥源于其中活性成分的积累,在我国的本草古籍中即已强调采收时月和加工的重要性。古代医学家在实践中总结出了最佳的采药时间。产地加工技术也是道地药材形成的人为因素之一,几乎每一种道地药材都有其独特的产地加工方法。知母采收加工方法的历代文献记载见表5。
表5 知母采收加工方法的历代文献记载
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根据药材的生长发育规律,积累了采收及加工经验,现代知母药材的采收加工技术与传统上古代本草记载的采收加工技术有相同之处,采收时节多在春秋两季采挖。从明朝开始至今有去除须根、外皮、毛(黄褐色纤维)后晒干的产地加工方法。炮制品有盐知母。
5 讨论
文史资料表明,知母的用药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上就有记载。通过对知母道地药材的产地、沿用物种、传统的采收加工方法等本草文献的考证,可以管窥影响知母道地药材形成和变迁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知母。味苦,寒。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生川谷。”尽管在《本经》中没有注明知母药材的具体产地,但是记载了有关知母药材生境的描述。后世历代本草即便有具体产地的记载,往往也会对该产地的具体环境加以概括。可见生境、土壤、气候等都是影响道地药材形成的重要因素,自然条件是重要因素之一。2)栽培技术的发展:历史上一直使用知母野生药材,直到现代才出现了栽培品。其中河北易县产的西陵知母品质最佳,主销华东,华南并由天津口岸出口。由于人类活动及需求量的增加导致野生知母越来越少,栽培品种和栽培面积日益增加,经过自然和人工选择,一些优良品种逐渐兴起,并形成了固定的产地。知母药材的分布范围逐渐向栽培地集中。因此,河北易县成为西陵知母的道地产区。3)产地加工技术的变化:知母古今产地加工的方法自明朝始与唐宋之前时期就有所不同,而去皮及去须根的产地加工方法一直延续至今。是否对药材品质的形成产生差异,进而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还有待研究的验证。4)社会因素:在南北朝时期,知母的产地由河北、山西及河南一带迁至江苏。《本草经集注》曰:“今出彭城。”即今之江苏徐州。由于陶弘景所处的南北朝时期政治割据,交通阻隔,《本草经集注》中记载的多数药材均在南北朝梁的境内。缘此故有些药材就近取材。
道地药材是历史形成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药材本身的变异等,必定会有新的道地药材产生。由此可见,“道地药材”是不断发展与变化的。知母道地药材的形成和产区变迁也是追寻这样的原则。古今知母道地药材的演变原因是多方面的,各种因素对道地药材形成的贡献大小是不一致的。寻找道地药材形成的主导因子对发展道地药材,提高中药材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1] 郭宝林.道地药材的科学概念及评价方法探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7(2):57-61.
[2] 肖小河,夏文娟,陈善墉.中国道地药材研究概论[J].中国中药杂志,1995,6(20):323-326.
[3] 徐春波.本草古籍常用道地药材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17.
[4] 李小白.明代河南怀庆府进士区域分布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28(5):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