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洛丽塔》:罪恶与悲哀浇灌的花朵

2013-12-12叶嘉馨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8期
关键词:亨伯纳博科洛丽塔

叶嘉馨

《洛丽塔》:罪恶与悲哀浇灌的花朵

叶嘉馨

《洛丽塔》讲述的是继父与继女之间不伦恋的故事。故事内容的不道德没有削弱其吸引力,反倒让读者在进行自主判断与思考其丰富内涵之间增加其精神魅力。本文试探讨《洛丽塔》为何在违反道德准则的情况下仍不失其“美”以及“美”在何处。

洛丽塔 道德 生命经验 多元内涵 语言艺术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经典作品《洛丽塔》讲述的是中年继父与12岁继女的不伦之恋。惊世骇俗的主题、深奥隐晦的语言使它在诞生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位于文学讨论的中心。

故事讲述的是男主人公亨伯特曾爱上一个名叫安娜贝尔的姑娘,后来她死于伤寒,两人的热恋最终归于感伤的结局。这个倏忽离开的姑娘给亨伯特的人生划下了一道深深的痕迹,使他对九至十四岁看起来充满仙性的“性感少女”陷入无法自拔的狂热甚至近乎变态的迷恋之中。随着年龄的增加,他这种对女童扭曲的兴趣不减反增。于是,在遇到12岁的洛丽塔后,他疯狂地迷恋上了她。为了得到洛丽塔,他娶了洛丽塔的母亲,并在洛丽塔母亲发生意外死去之后如愿以偿地使这个小小的女童成为他年轻的情人。

故事是惊世骇俗的,主人公的心理是病态的,但书中的不道德因素似乎并不影响人们审美感受的生发。一般来说,丑恶的东西会引起人们的反感,但这个故事的病态与扭曲却引起了人们美的感受,这是值得思考的。波德莱尔曾说:“丑恶经过艺术的表现化而为美,带有韵律和节奏的痛苦使精神充满了一种平静的快乐,这是艺术的奇妙特权之一。”[1]诚然,这个故事违反了公共道德的基本准则,但是文学作品的最高要求并不是符合伦理道德规范,而是在作品之中能反映出人性的本质,给予这个世界最为深长的启示。正如纳博科夫自己所化身的小约翰·雷博士在本书序文中所给予所有阅读者最为深切的警示:“《洛丽塔》应该使我们大家——父母、社会服务人员、教育工作者——以更大的警觉和远见,为在一个更为安全的世界上培养出更为优秀的一代人而做出努力。”[2]4

通观《洛丽塔》,本文认为这部作品的“美”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洛丽塔》闪现着一种鲜活的生命经验。著名作家池莉曾说:“《洛丽塔》写不健康的人和不健康的意识,但是,它是一部好小说”,“好的小说首先应该非常感性,它应该诱惑读者,刺激读者,使读者在小说的暗示下,体味他自己的生命经验,发挥他自己的想象能力,或者说提高他自己对世界的判别能力”。[3]在《洛丽塔》中,“自私又任性的孩子”洛丽塔,“气喘吁吁的疯子”亨伯特的形象跃然纸上,闪现着生命的光泽。亨伯特,疯狂、内心极度痛苦的中年成熟男人,沉溺于不道德的爱恋之中,无奈而又无法自拔。他的意识流动流畅、细腻而又敏感,生活在对洛丽塔的狂爱与自责当中直到生命的尽头。他内心深处巨大的悲哀弥漫于整部书间,营造出荒芜的触目惊心的景象。洛丽塔,好动、早熟、无比迷人的12岁的女孩。在作品中她的心理活动甚少,但作者对她细致的外貌描写使得这个少女的整个模样如在眼前。她吸引得亨伯特发狂,并最终成为他的情人。在与亨伯特保持情人关系流亡天涯逃离现实之时,她受着他的支配,生活空间极其逼仄,基本上与世界呈隔绝状态,迷茫又懵懂,毫无自我灵魂。但在过了一段时间学校生活之后,她内心的自我被激活,渴望摆脱控制自己的亨伯特而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她苦苦挣扎着终于逃开,但却又落入变态的中年编剧奎尔蒂手中,这无疑是另一个火坑……洛丽塔的抗争何其艰难,她的勇气令人同情万分。

第二,《洛丽塔》展现的多元内涵。我们不妨这样理解: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中年男人对少女的病态畸恋。而在深层次的理解中,亨伯特,来自欧洲的中年男人,拥有沉稳风度,与作风老派的欧洲大陆联系在一起;而洛丽塔,鲜活迷人的美国少女,开放而有老成从容,是多元化的美国文化的产物。虽然在两人的相处之中,亨伯特在对洛丽塔的个人支配上仍占据绝对优势,但洛丽塔却把握了两人情绪上的主动。在与洛丽塔相处时,亨伯特显得无所适从、呆滞笨重,反倒是年轻的洛丽塔的情绪变化牵动着亨伯特,使他受她情绪摆布陷入混乱状态。纳博科夫似乎在借这个文本表达出了一种困惑:保守的欧洲文化与新锐的美国文化碰撞与尝试调和,欧洲文化尚可支配美国文化,可美国文化已经在深层次上动摇了欧洲文化看似稳固的地位。至于这两者的调和,从书中的结局看来,似乎是失败了。作者提供了多元化的内涵供读者去生发联想,这使得作品本身的魅力更加丰富。

第三,《洛丽塔》巧妙而精准的语言艺术。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作者纳博科夫隐藏在文字之后,意图达到最大化的情感效果。他的语言“漂亮而又精巧”,就像雕琢富丽的工艺品一般,将一场乱伦之恋谱写成了一次伟大的人生困惑。他对亨伯特的内心描写如手术刀般精准,抓住了其内心茫乱热烈的情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困兽之态。他塑造洛丽塔这样一个外表单纯内心早熟的孩子,两者反差让人陷入愉快的迷惘,继而生发出悲哀与叹息。他的语言是晦涩的,但情感强烈:“壁画上会有一片湖水。在火红色的花朵中会有一座凉亭。会有一些自然风景画——一头老虎追赶一只极乐鸟,一条令人窒息的蛇完全缠绕住小猪剥了皮的躯干……会有一块火蛋白石在一个泛起阵阵涟漪的水池中融化,最后一次震颤,最后一次敷色,刺眼的鲜红,令人难受的粉红,一声叹息,一个畏缩的孩子。”[2]211这是纳博科夫描写亨伯特亲近洛丽塔时脑海中出现的幻想,色彩浓重,神秘纷乱,体现出在那时亨伯特内心的无比激动,读之令人动容。

故事的结局是令人感伤的悲剧。亨伯特开枪射杀虐待洛丽塔的奎尔蒂,最终死于狱中;而洛丽塔也因难产为她悲惨的不完整的人生画下句点。也许这就是作者给予我们的暗示:那些破坏人类普世道德的,侵害他人心灵的行为,注定会走向灭亡。而我们需要关注的,则是在不伦的故事中所体现的人性动人之处与深厚的意蕴,感受其美的跃动。

[1](法)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M].郭宏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85.

[2](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M].主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4.

[3]池莉.最是妖娆醉人时[J].世界文学,2002(2):282-288.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亨伯纳博科洛丽塔
亨伯特的创伤自我
——《洛丽塔》的叙事心理学解读
洛丽塔裙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纳博科夫:归去来兮松菊犹在
《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国内首次结集出版
迷失的美国丽人
——《洛丽塔》的成长小说解读
在选择中亲历死亡
——论《洛丽塔》中亨伯特的自由选择
《洛丽塔》:爱情的想象与纠错
《洛丽塔》:薇拉必须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