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蒲剧《把渡》

2013-12-12徐晶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6期
关键词:渡口毛主席

徐晶

一、剧本梗概

整部戏的故事脉络较为清晰,情节没有太多的起伏,一目了然。故事发生在晋南的一个小渡口,时间跨度大约一个上午。最开始上场的是俊虎和采兰两兄妹,他俩都是插队的知识青年,跟随七嫂插队劳动已有一年多的时间。哥哥十七岁,妹妹十六岁。这天清晨,两兄妹在曙光中背着鱼篓,拿着渔网,来到渡口撒网捕鱼,想要用鲜鱼慰劳即将到来的解放军战士。此时七嫂也适时地亮相了,她是一位四十多岁的共产党员,同时也是贫农。七嫂满怀喜悦,一上场便豪情万丈地环视了整个河岸。正当七嫂他们准备工作时,投机倒把分子王二拐来到渡口,想通过渡口去对岸倒贩粮食。面对曾在旧社会当过管家的王二拐,七嫂疑窦顿生,和他展开了一场智力上的斗争。为了彻底揭开王二拐的假面具,七嫂借口暂时离开渡口,回去查证他的身份。接着,俊虎、采兰两兄妹回到了渡口,王二拐恰好碰个正着。互相表明了身份后,王二拐连哄带骗地挑唆俊虎送他过渡,俊虎很快便被说服并爽快地答应了。他一方面想为集体办好事,另一方面也想展示自己的能力,全然不顾采兰的劝阻和担忧。最后一场戏,描写了七嫂和采兰不畏艰险,乘风破浪,全力追赶犯了错误的俊虎和人民的敌人王二拐。最终,七嫂当场揭露了王二拐在新旧社会里犯下的罪行,使俊虎和采兰受到了深刻的教训。剧中情节有条不紊地开展着,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得到了充分而细腻的展示,性格特色突出。

二、剧本的表现手法

(一)场景的变化

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布景也在不停地更换着,在这出剧中主要表现在天气状况的变化之中。

刚开场时,曙光明朗,朝霞绚丽,金波荡漾。采兰和俊虎为将要经过乡里的解放军下河撒网捕鱼,展现了人民群众视军队如亲人一般温馨的场面,表现了人民与解放军之间的鱼水之情,令人感到格外温暖欢畅。

尤其是七嫂踏着绚丽的朝霞登场,“朝霞映田川秀万千气象”,格外烘托出她高大光辉的形象。七嫂在霞光中环视河岸,彰显出共产党员心怀天下的满腔豪气与志在必得的自豪之情。渐渐地朝霞隐去,天空晴朗开来。

而当王二拐上台时,天空中骤然飘来了几朵云彩,光线一下子黯淡了不少,整场的气氛因为他的出现由原先的激昂欢快变得有些许凝固。天气在俊虎私做主张送王二拐过渡时进一步恶化了,“波浪滚,云彩飘,秋风吹”,并且天气越来越糟,“风浪渐大,船身颠簸”,这里以天气的恶化来暗示事件的发展情况越来越坏,有力地衬托了人物在不同情况下的行为与心理状态。

七嫂得知情况后,立即与采兰乘船追了上去,情况变得十分紧急,而此时的风浪更大了,这对老党员七嫂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对缺乏经验的采兰、俊虎来说更是一场严厉的考验。七嫂与采兰共唱“心红胆壮驾舟船,心红不怕浪头颠”,虽然外部环境很恶劣,但这吓不倒坚定的社会主义者。即便以后的路更险阻,也要壮胆挽狂澜。

剧本在“风浪大作,云层浓厚”迎来了一个高潮中的高潮,七嫂和采兰终于在大风大浪中追上了俊虎和王二拐。紧接着,形势立即缓和了不少。“风浪渐渐转小,云层慢慢散开”,王二拐被彻底制服了,“蜷缩在一旁”并且承诺“再也不干这违反政策的事了”,俊虎也愧歉地低下了头。最后,七嫂一行在天高气爽的背景下,带着胜利的喜悦满载而归。

(二)内心活动

这部剧中较为突出的还有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通过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描写,使得全剧的文本内容更加丰富,而且多角度地展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增添了全剧的审美情趣。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反面人物王二拐。

如王二拐上台时的念白“倒霉受罪莫说起,怕七嫂把渡梦难长”,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一个投机分子怕吃苦受罪的懒惰心理,同时畏惧紧张,又腆着脑袋不回头的猥琐形象。从侧面也表现出共产党员的威武高大,体现出一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气势。

又如第四场中王二拐暗指俊虎低唱“为赚钱我只怕夜长梦多”,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他当时焦急难耐的心理。这似乎也暗示了全剧高潮部分的到来。

再如七嫂认真看过王二拐所谓的证明后,感到其中定有问题,便在心中思考道:“我先把它安置在这儿,在和东王庄联系一下。”从中看到的革命党人不仅是我们平常所看到的高大雄伟、英勇无畏、冲锋在前的形象,还可以看到他们足智多谋的一面,充分表现出共产党员有勇有谋的精神状态。通过对不同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可以亲切地感受到一个个鲜活的立体化的人物,最大限度地展现正反人物交锋的激烈场面,感受到戏剧发展的每一丝脉息。

(三)戏剧冲突

本剧戏剧冲突的第一次激化出现在王二拐露面之后。王二拐一遇上七嫂,立即惊呼“啊,七嫂”,并且反身欲躲。表现出他内心的胆怯与不安,也反应出七嫂个人的威慑力之强。七嫂立即警觉地质问道“谁”。一声雷鸣般的“谁”,使七嫂立时显得气宇轩昂,同时也展现了人物认真负责、毫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与为集体工作的满腔热情。在七嫂认出了他之后,王二拐就开始极力地奉承:“你真比我二十年前还年轻”,“这几年我已经改邪归正”,“七嫂向来思想红,助人为乐出了名”。他的花言巧语,丝毫没有降低革命者七嫂的警觉性,“嘴里不算要看行动”,“闲话少说谈正经,带粮食过河要证明”。王二拐忙不迭地取了“证明”出来,妄想蒙混过关。可这些伎俩逃不出七嫂经验丰富的眼睛,七嫂一下子便看出了破绽,于是她急中生智,使出了缓兵之计。

(四)艺术特色

《把渡》中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其文学性。“莫道这一叶扁舟七尺篙浆,恰似那警卫战士,为咱这红色江山放哨站岗。”将篙子比喻为战士,盛赞其在放哨站岗。又如“管叫那狡猾的鱼儿,来得去不得,条条落网篓内装”,这一句将敌人比喻为狡猾的鱼儿,形象贴切,语言活泼。

除了比喻,剧本中还在多处使用了双关的手法。“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毛主席他老人家的红书金言要对孩子多多的讲,教他们一个个心红体壮本领强。”这里的雨露不仅是指自然界滋润大地的雨露,也是指毛主席的红书金言。万物代表普通民众,太阳指的是毛主席,深刻地表明了毛主席在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五)思想内涵

《把渡》创作于“文革”中期,无可避免地具有浓厚的“文革”文学的特征。

采兰一上场唱的就是 “雄鸡唱天将亮”,“热爱集体热爱党,丹心永向红太阳”。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很多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教育,七嫂看着兄妹俩远去的背影唱“党教我多关照认真培养”,不仅会干活,思想也越来越红。这样的好局面全是在党的领导下完成的。剧本中还多次提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如前面提到的“红太阳”,还有七嫂唱的“毛主席他老人家的红书金言要对孩子多多的讲”,反映出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尊敬与无比的景仰之情。“学大寨天换貌来地换样,全靠咱毛主席导向领航”,则显示出毛主席独特的领导才能。剧本末七嫂的唱词,更直接地唱了出来:“我们要好好学习毛主席著作,牢记毛主席的伟大教导:‘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更突出那个时代的人民把毛主席视为神一样狂热的现象。还有几处地方提及到革命时期的经典语录,如王二拐与两兄妹周旋时,采兰与俊虎互唱道:“阶级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曲折的。”“不是一两次运动可以解决的。”“我们千万不能麻痹,时时提高警惕,严防敌人钻——空——子——。”使剧本带有鲜明的教化意义,一定程度上是对广大的人民群众,尤其是贫下中农等曾经受苦受难的民众们直起腰板、当家做主的有力鼓舞。

其次,剧中时时透露出来的红色思想,是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的,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戏曲的受众在广大劳动人民当中是相当广泛的。一旦搬上舞台,在那个时代再加上人们的口耳相传,其影响是很大的。这样做,也有利于维护党的光辉形象,人民也会更加紧密地团结和围绕在党的周围。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达到巩固人民政权的目的。

三、小结

本剧产生于“文革”的时代背景之下,紧扣时代发展的主题,具有极强的宣传作用及教化意义。同时本剧人物形象鲜明,语言质朴,是一部十分值得我们当代人进行品读与反思的优秀作品。

[1]运城地区创作组.把渡[M].运城地区文艺创作调演大会编印,1972.

[2]胡志毅.神圣与禁欲:文革样板戏的“修辞幻想”[EB/OL].http://www.xiju.net/view_con.asp?id=625.

[3]临汾蒲剧院.蒲剧辉煌五十年1959-2009[M].2009.

猜你喜欢

渡口毛主席
“八大”上我为毛主席做了同声传译
读毛主席词《渔家傲》“不周山”的注
界首渡口缅怀红军
汉江渡口——两代艄公的“价值观”
每一个彷徨的人生渡口,唯有自渡
渡口
在渡口
渡口
壮锦献给毛主席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