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攀树运动的文化特性
2013-12-06马加香
马加香
(宿迁学院基础部,江苏宿迁223800)
浅析攀树运动的文化特性
马加香
(宿迁学院基础部,江苏宿迁223800)
通过对攀树运动的价值特点进行分析,从生态体育理论思想出发,全面地解读攀树运动所蕴含的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及生态学的项目文化特性,消除对攀树运动的误解,旨在为攀树运动在现代社会情境中的良性运行提供理论支持。
攀树运动;生态体育;文化特性;生态环境
攀树运动是一项惊险刺激的户外运动项目,要求佩戴头盔、腰带等保护装置和使用绳子、各种扣子等特定攀爬工具,通过整套的攀爬方法和技巧,在树上完成上升、下移、旋转等动作,最终达到在大树间自由穿梭的目的。这项新兴的户外运动不但具有强身健体、愉悦身心、调节心理以及培养人们职业技能与生存技能的价值特点,而且还具有丰富和拓展竞技体育表演与娱乐市场的价值特点。
1 攀树运动的发展
“攀树运动”也叫“爬树运动”,英译为“tree climb⁃ing”,最先在美国发展开来,上世纪70年代,攀树正式被列为一项运动,1975年美国加州举办了首届国际攀树比赛,奠定了攀树作为竞赛活动的基础。美国人约翰·卡区为攀树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热衷攀树运动,积极推广,并在亚特兰大成立了“Interna⁃tional Club for Tree-Climbers(爬树人国际俱乐部)”。经过爬树人国际俱乐部30多年来对攀树这项新鲜刺激运动的推广,目前已经在美国及整个美洲盛行起来,会员也发展到澳洲和欧洲的英国、丹麦、法国、捷克、俄罗斯等国家,而且每年有专业的国际攀树比赛,至今已经举办了36届。在美国,攀树运动已经进入校园成为一门课程,有1000多所学校开设这项课程。更为惊喜的是,攀树运动2010起来到了中国,香港树木学会在2010年和2011年11月,举办了首届及第二届的香港区攀树锦标赛,吸引了50多名中外国际级运动员参赛;2012年10月,攀树运动作为大学公共体育选修课也进入厦门大学的课堂。
2 攀树运动文化特性
2.1 攀树运动都市超越的文化特性
喧嚣、拥挤、灰尘、冗杂慢慢地袭扰着每一个城市,繁华的都市背后还有一张张疲惫的面孔,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工作压力让人窒息,8个小时工作时间,5个小时路上拥挤的时间,3个小时回家加班的时间,最后留给自己的是15m2的私人空间。超越城市、远离喧嚣、寻求刺激、发泄压力、释放能量,接触自然的生态体育正迎合了社会人的心理诉求与渴望。攀树运动类似高空弹跳、跑酷、攀岩、滑水等体育项目,新鲜刺激极具挑战性,使都市人们接触到自然的同时还保持自我个性适度释放,因为他们在时空上短暂超越了都市生活中繁杂的人际交往、残酷的社会竞争,也麻木了主体。攀树运动蕴含了人体内最原始、最自由的个性及生命意蕴,主体沉浸在最自由的游戏冲动之中,在那一刻潜意识得到释放,身心愉悦,完全超越了都市——长久禁闭身心的钢铁与水泥构筑的方格与容器。这种超越的文化特性不是理性测量中的尺度,而是要超越都市生活中人际竞争的社会法则。
2.2 攀树运动自我超越的文化特性
攀树运动的基础建立在超越自我之上,这是攀树运动最本质的文化特性。不管男性还是女性,年长还是年幼,只要身体健康都可以参与其中,实践证明,在攀树运动中身材小巧灵活运动员比肌肉型运动员更具有优势。“International Club for Tree-Climbers(爬树人国际俱乐部)”对攀树运动进行分级,共有6级,第1级最简单,为攀爬10m以下的树木;第6级最难,最具挑战性,攀爬高度在50m-100m之间的树木。要爬这么高大的树,首先要克服心理恐惧的障碍,每征服一棵树都是一次挑战,同时在数十米高空要面对很多危险,除了要注意风雨等天气因素,还要时刻提防鸟虫的袭击。攀树是一项运动,是一种追求自我的休闲生活方式,也是战胜生活中任何困难的心理状态,其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展现自我、挑战自我的过程。
2.3 攀树运动生态回归的文化特性
生态回归性是攀树运动的一个典型文化特性——回归自然、回归原始、回归童年。英国博物学家、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在《人类起源》中告诉人们,类人猿是人类的祖先,他们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之中,几乎是脚不沾地的。爬树自然是原始人类最擅长的本领和生存技能,那么把攀树运动定为人类最古老的运动和一切运动的鼻祖也是不为过的。人类在直立行走、社会化的进化与发展过程中,攀树这项自然的、原始的运动也就逐渐被退化、遗忘,不管是从心理学,还是从人类学角度来分析,只有人们在孩提时,还保留对祖先最基本生存技能的向往与挚爱。攀树者沉浸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自然之中,以人类最本能、最原始的生存技能——攀爬能力回归自然,回归原始,充分体现了生态回归的这一文化特性。
2.4 攀树运动生态环保意识的文化特性
攀树运动的生态与环保意识的文化特性,在实践中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体现在使用的攀爬工具上。爬树人要准备一套用具通常包括尼龙绳索、皮套、滑轮、树木保护器、球鞋等。与大众印象中的爬树不同,攀树运动在开展前需要精心、复杂的准备工作,攀爬者首先要将攀树的工具搬运到树下,通过抛线将树木保护器安装到位,随后安置攀爬的主绳,在绳索上打上攀爬用的各种结,最后才佩戴头盔、腰带等保护装置正式上场。树木保护器是唯一与树木直接接触的工具,它是用环或管将绳子和树皮分开,防止摩擦损害树木,起到保护树木的作用,而且攀爬者并不穿钉鞋或用铁钩来帮助爬树,以免伤害树的美观和生命。
其次,体现在攀树运动过程中。有许多保护生态环境的事项,准备爬树之前不要在树下乱走,以免踩坏太多地面植被和把泥土踩实,影响树根的生长;对树上枯枝进行必要的清除,尽量不要让大根的枯枝砸到其他的树枝;攀爬者一般不接触树木,主要靠绳索穿过保护器的运作,使绳索与树木分开,两者不产生直接摩擦,通过攀爬者自身与绳索间的运动,来达到向上运动的效果;同时绝不成群结队同爬一棵树木,以免对树木造成伤害;爬树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树木有任何受损害的迹象,应立即停止。
最后,体现在攀树运动主体上。攀树运动者在神秘、精深、多彩的生态环境中,自由的攀爬,超越都市、超越自我,回归生态。他们都是生态环保的倡导者与爱好者,也包括攀树运动的组织机构与团体都极力宣传生态环保理念,为大家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媒体宣传可以提高公众对攀树运动的认识和增强生态环保意识。人类关爱自然,并与之建立和谐的价值取向,正是在攀树者所营造的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攀树运动的生态环保意识的文化特性。
3 结束语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和生存环境质量。攀树运动是对自然、原始、年少的回归,是教育理念的回归,也是一种更大的创新,是从基础徒手爬树创新到借用整套的保护装置和攀爬工具进行攀爬;是从被动的简单的爬树,创新到根据树木不同品种和高度,主动地采用不同的攀爬方法和技巧进行的攀爬;是从一种原始的生存本领创新为愉悦身心的休闲生活方式;更是行为创新,从理论关注生态环保创新到在实践中保护生态环境。
[1]白筠.爬树运动[J].森林与人类,1994(9):20.
[2]王润斌,徐波.论酷跑运动及其文化性格[J].体育学刊,2010,17(2):38-41.
[3]筱君.日渐受欢迎的爬树运动[J].环境,1996(1):16.
Cultural Features of Tree-climbing
MA Jia-xiang
(Basics Dept.,Suqian Inst.,Suqian 223800,China)
On the basis of analysing the values and features of tree-climbing and the theories of ecological sport,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ultural features of tree-climbing in the aspect of philosophy,anthropology,sociology and ecology so as to eliminate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ree-climbing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fine opera⁃tion of tree-climbing in the modern society.
tree-climbing;ecological sport;cultural feature;ecological environment
G845
A
1672-268X(2013)04-0071-02
2013-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