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尼玛次仁扎西曲登村的“唐东杰布”和他的黄面具戏班

2013-12-05撰文摄影索穷

西藏人文地理 2013年2期
关键词:藏戏尼玛戏班

撰文、摄影/索穷

2012年8月14日,雅砻扎西雪巴剧团赴拉萨参加雪顿节会演的最后一次素装彩排,在村头的麦田里举行。在进行了火烧、湿巾擦拭等传统土法皮鼓调音仪式后,排练在咚咚鼓声中开场了。

剧团今天排练的是藏戏传统剧目《诺桑法王》,据说这是扎西雪巴剧团的本功戏,一场演出短则耗时五个多钟头,长则七个多小时。演出的主演和总导演是今年40岁的尼玛次仁。

虽然才40岁,身兼山南昌珠镇扎西曲登居委会主任兼雅砻扎西雪巴剧团团长、总导演的尼玛次仁却已经长出了白头发。从采访几天的接触看,我相信这是操劳过度的结果,也是他对工作极端负责的表现。他向我们诉说道:“一方面,自治区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要求很高,管理很严。去年在拉萨召开全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培训班的时候,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我们剧团的情况是,一是人员众多,水平不齐;第二,农忙时期组织排练已经很困难,而当期盼已久的农闲季节真正来临的时候,绝大多数演员又要到各县的朗玛厅、娱乐场所打工挣钱去了,这给我们组织排练演出,开展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尼玛次仁演出照。

话虽这么说,但你到村里找尼玛次仁本人却并不难,因为他是个地地道道的戏迷,从没有离开戏班“根据地”的习惯。他小时候由于受到村子里浓厚的藏戏文化的熏陶,对藏戏艺术有着一种特殊的爱,“那时候没有整场的藏戏演出,连折子戏也看不到,偶尔听到老人们在田间地头吼一嗓子戏剧道白,我的耳朵就能立起来。我是十六岁就开始学戏。开头的两年完全是懵懵懂懂、似通非通,从十八岁开始,我的学习成绩才开始突飞猛进。”

……

尼玛次仁最引以为豪的是雅砻扎西雪巴的悠久历史和绵延至今的文脉。因此,时至今日,尼玛次仁念念不忘的还是那六个再熟悉不过的名字——“珠多·唐东杰布”(意为大成就者唐东杰布)。

珠多·唐东杰布是明代著名建筑师,藏戏的开山鼻祖,西藏人民历来把他看作是创造藏戏的“戏神”和修建桥梁的铁木工匠们的“祖师”,是藏族人民心目中智慧、力量的化身。

尼玛次仁感叹,早在600年前,大成就者唐东杰布为了江河两岸人民的幸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信仰佛教的藏族人民信念中他就是神,他的牺牲自我、利益众生的奉献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为什么扎西雪巴戏班用的都是黄面具也和唐东杰布有关。只听尼玛次仁一一道来,单从一般观众和研究不是很深入的媒体人的角度,很多人以为雅砻扎西雪巴是藏戏白面具流派的一个分支,但从我们雅砻扎西雪巴演员的角度讲,它应该是山南地区特有的一个藏戏流派——黄面具藏戏。雅砻扎西雪巴黄面具藏戏不但在唱腔、舞步、服饰道具等方面很有个性,其他方面的很多细节跟藏戏的创始人珠多·唐东杰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演出开头时的唱腔中有一段特殊的声腔:“咿~~哈哈哈哈哈哈!”,这有两种解释,有人说这是模仿骏马的嘶鸣声,有人说这是唐东杰布看到募化得来的修桥铁链越来越多时不由自主吼出的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自得。当然,尼玛次仁宁愿相信是后者。

尼玛次仁和黄面具藏戏。

雅砻扎西雪巴的面具颜色为白边黄面,这在其他地方是看不到的。尼玛次仁说,黄面具藏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东杰布时期,黄面具本身的来源就与唐东杰布大师有关,这就是我们戏班怀念唐东杰布的一种方式,也是表明我们就是珠多·唐东杰布亲自传下来的戏班。传说唐东杰布当年为造桥天天在渡口边烧炭打铁,累得胸口发黑脸色蜡黄,我们就用黄面具表达对大成就者的无限敬仰。

当然,这只是民间说辞。

雅砻扎西雪巴,最初是指演出该戏的所在地——即今山南地区乃东县昌珠镇扎西曲登,之后,慢慢演变成此剧团的名称和戏名。雅砻扎西雪巴剧团的历史可追溯到藏戏祖师唐东杰布时期。

通常认为,雅砻扎西雪巴是藏剧白面具流派的特殊分支——黄面具戏种,被称为“扎西昂槯”,意为“五瑞全聚之吉祥戏班”,2008年被有关部门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雅砻扎西雪巴所在地乃东县昌珠镇扎西曲登居委会,还于2002年被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

我们的学术顾问山南地区文化局民间文学专家索朗加措老师也承认藏戏黄面具在历史的尘埃中湮没已久,应该是为黄面具藏戏正名的时候了。但加措老师并不完全认同民间戏班的说法,加措老师告诉我们,根据他的研究,古代藏戏一台戏中就有红、白、蓝、黑、黄等多个面具,分别代表角色的身份和职业,比如黄面具角色代表的为高僧大官,蓝色面具角色表示为姑娘小姐,而扎西雪巴藏戏全程使用黄色面具表示对藏戏祖师唐东杰布的尊重和敬仰——即把他比喻为为他人造福,受人敬重的高僧大德。

当尼玛次仁一一为我们细述起制作面具的细节的时候,你就知道为什么说世上就怕“认真”二字了。

他说制作一个黄面具藏戏的面具约需两年时间,时间主要花费在山羊皮做成的披头上。第一步是到牧场挑一头合意的毛色纯白的小山羊羔委托牧民养护,为保证毛色质量必须用精饲料喂养,每天为其按照一定的力度和方向梳理,中间绝对不能拉扯或剪裁,只需把多余的绒毛小心抓下即可。两年后,等小羊长大,要从牧民手中把小羊买下来,宰杀、剥皮、鞣皮、切边、修整、梳理穗子,最后缝到已经做好的面具上才算大功告成。他说这种黄色面孔、满头华发的形象是模仿唐东杰布在山洞中闭关修行的造型。

看吧,尼玛次仁真是三句话不离唐东杰布,三句话不离他心爱的黄面具藏戏!村里的老人们也说他确有唐东杰布的个性和韧劲。

据我们了解,在戏班最困难的时候,他和当年的唐东杰布一样有到拉萨八廓街“卖艺”化缘的经历。尼玛次仁说:“我不是扎西曲登村人,入赘到扎西曲登村的时候,父亲告诉我扎西曲登村是雅砻扎西雪巴藏戏的诞生地,扎西雪巴藏戏是藏民族文化的瑰宝,你应该把这副担子尽快挑起来。1995年,我已经是二十多岁的壮汉,别的地方的乡村戏班搞得红红火火,我们扎西雪巴剧团还没有什么起色,我急呀。我找到志同道合的七个好伙伴,都是二十出头的年轻小伙子,我们很谈得来。大家一合计,别人都行为什么就我们不行?还是没钱呗,连最便宜的道具、乐器我们都置办不起。一不做二不休,我们也学学唐东杰布大师吧——到拉萨去募捐演出。不分白天黑夜,我们八个壮汉子在八廓街支起简陋的地摊,红着脸,大着胆子,跳起古老的扎西雪巴藏戏。那一次,我们从八廓街挣到6000块钱,办戏服、道具的钱都有了。没有当初迈出的这第一步,就不会有扎西雪巴人的今天!”

自从扎西雪巴戏班和尼玛次仁们被选为国家级传承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后,每年的扶持资金达到4万元,当他们用自己艰苦的努力和付出得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重点项目扶持资金的时候,每年的专项扶持资金提高到25万元。尼玛次仁说:“真的,我们非常感谢国家的好政策对我们民间艺术团的帮扶,这下我们真的可以高枕无忧啦!”

他所说的“高枕无忧”应该是指这些款项足够支付演员每天70元的排练、演出和误工补贴费,剩余的钱还能购置道具和服装,而此前只能勉强支付40多元演出误工补贴,而且,“账面上总是捉襟见肘”。

尼玛次仁认为,这项资金的落实更多的是使他们得到一个艺术工作者应有的人身尊严。他说,旧西藏艺人是要饭的角色,现在,我们用国家的这笔专项资金能够给艺人足额支付“工资”,“这样一来,我们的腰杆硬了,寺庙和四周的村子邀请我们出来演出的时候,我们几乎是每求必应,他们给不给钱、给多少钱我们都无所谓,我们自己带吃的,经常是义务演出,这样一来,我们剧团的口碑特别好,我们自己心里也觉得特别舒坦和自在。现在,剧团每年演出场次保持在几十场以上,为每年的藏历年、本村及邻村望果节、拉萨雪顿节提供表演服务,承接桑耶寺、昌珠寺等附近各大寺庙宗教节庆时的演出任务”。

由援藏资金投入300多万元兴建的雅砻扎西演艺宫刚刚在村委会门口竣工,雅砻扎西雪巴人的未来不可限量。

猜你喜欢

藏戏尼玛戏班
藏戏面具
关于1940 年尼玛抄写的《托忒文文法》手抄本
功德林寺戏班:寺院文化对觉木隆派的特殊重塑
云南壮剧的几种组织形式
浅析巴塘藏戏在演出形态方面对西藏藏戏的传承与创新
演藏戏·促非遗扶贫——2019年藏戏演出季完美落幕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移民音乐的民间存在形式研究
传统藏戏的新时代再造——评新编藏戏《朗萨雯波》
从社会组织的视角看云南壮剧民间戏班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