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对于高血压患者的效果观察
2013-12-04杨树军
杨树军
高血压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其常常又会诱发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心脏病、肾功能衰竭等,因此对于高血压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严重后果[1]。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人性化的支持、管理模式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使得社区的卫生服务工作的安排能够更快地通知到每家每户,这使得信息延误的情况大大降低[2-3]。本文主要对高血压患者心理干预以及社会支持的方法展开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高血压组(观察组):本组患者82例,男46例,女36例,平均年龄(55.1±12.5)岁。正常血压健康组 (对照组):本组患者82例,男45例,女37例,平均(53.8±12.7)岁。两组在性别、临床症状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年龄≥60 岁;(2)有正常的意识及表达能力。排除标准:(1)有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2)存在意识障碍;(3)老年痴呆症患者。
1.2 方法 观察组在试验前、试验期内直到停药,都需要每天观察和记录脉搏、体温、呼吸、血压、血糖等体征的变化。在患者的用药前后还要进行常规的血压、脉搏的检查[4]。
1.2.1 建立档案 由医院、社区服务中心、医疗教育机构对所有居民进行系统完整的登记,其中包括高血压前期患者的姓名、年龄、联系电话、家庭住址、教育内容、病情情况,以帮助各组织在进行走访教育、集中培训时能够及时告知各位居民,并且能够通过多方的力量来对居民的行为、病情进行监督[5]。
1.2.2 按照工作卡规范不健康行为 高血压患者在生活中根据社区服务中心下发的健康保障卡,尽量保证自己按照其中的较为标准的健康方式进行生活。比如高血压前期患者在社区生活中保障卡记录着患者每天的运动要求量,用药的时间以及剂量,自我保健的情绪管理方式,这就能约束高血压患者要根据卡上的内容严格管理自己的行为,改变原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保障工作卡可以更好地提醒患者对其自身的病情要多加注意。高血压患者在血压稳定后,社区卫生工作者还要每3个月进行一次回访[6-8]。
1.2.3 卫生服务管理实施程序 每月都对居民进行1~2次讲课,医护人员以及健康教育机构要在活动中对高血压的保健、防治等知识进行生动、深入浅出、便于理解的讲述,要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使居民知道该病防护的重要性。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居民在生活中的饮食注意事项、运动要求、用药指导、简单的自我病情监督手段、血压的测量方法以及判断标准以及自我保健的情绪管理方式等[9]。该教育课程还有家属的培训课程,以使居民的家属能够更好地监督其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对于特殊的居民,医疗机构、街道还要增加探访的次数,居民一旦发现自己身体有何不适,可以直接拨打医院的高血压专线电话加以咨询。
1.3 问卷调查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Q)、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SDS)评定各被测的心理健康状况。由于问卷针对的是老年人,故研究者逐一向被试者进行面谈式问卷调查,以便视力不佳、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能顺利完成问卷[10-11]。发放问卷 164份回收问卷164份,有效问卷164份,有效回收率为 100%,将两组各82份的资料进行分类比较,统计不同组别患者心理健康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12.0 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采用社区支持、自我约束进行干预前后症状自评量表各分量表的变化以及对照组症状自评量表各分量表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干预前后各分量都有显著变化,进行干预后症状自评评分低于进行干预之前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症状自评量表各分量表的变化比较(±s) 分
表1 症状自评量表各分量表的变化比较(±s) 分
各分量 观察组 对照组干预前 干预后躯体化 27.3±8.2 14.6±5.8 12.9±3.6强迫症状 24.8±4.6 11.5±3.3 10.5±3.1人际关系敏感 25.7±5.0 10.1±2.8 9.3±2.6抑郁 31.9±10.7 15.4±5.5 12.2±4.6焦虑 22.6±6.4 9.9±4.5 8.2±4.3敌对 16.7±3.8 8.6±4.4 7.5±2.9恐怖 18.5±4.1 8.7±2.9 7.4±3.1偏执 13.8±3.8 7.2±1.8 6.4±2.0精神病性 24.7±5.8 11.3±4.3 10.2±3.1
2.2 观察组采用社区支持、自我约束进行干预前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变化以及对照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比较 评分越高表示得到社会及家人的尊重与理解以及社会支持越显著[12]。观察组在经过干预之后,社会支持评定总评分明显高于干预之前评分,患者的社会支持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变化比较(±s) 分
表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变化比较(±s) 分
观察组 对照组干预前 干预后总评分 33.4±5.3 37.5±4.9 40.3±5.1客观支持 10.3±2.6 11.4±2.2 11.4±2.4主观支持 16.5±3.1 18.6±3.3 19.5±3.2对支持利用度 6.6±1.5 7.5±1.8 9.4±2.3
2.3 观察组在采用社区支持、自我约束进行干预前焦虑自评量表的总评分为(63.1±7.4)分,干预后总评分为(50.2±5.5)分,焦虑评分有了明显的降低,由中度焦虑转为轻度焦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总评分为(46.9±5.2)分(注:轻度焦虑:50~59分;中度焦虑:60~69分;重度焦虑:>70分)。
2.4 观察组采用社区支持、自我约束进行干预前抑郁自评量表的总评分为(63.5±8.3)分,进行干预后的总评分为(51.4±6.1)分,干预后患者的抑郁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由干预前的中度抑郁转为了干预后的轻度抑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抑郁自评量表总评分为(47.6±4.9) 分(注:轻度抑郁:53~62分;中度抑郁:63~72分;重度抑郁:>72分)。
3 讨论
高血压患者与体检健康的居民在情绪、心理上有以下不同:(1)焦虑、恐惧。其实这种情绪是对恐惧的一种应激反应。这种由恐惧而产生的情绪变化,主要表现为焦虑、失眠、情绪低落等一系列行为及生理反应,如胸闷、心悸、呼吸急促等。(2)怀疑否定。大部分居民在体检前认为自己体检一致正常,平时也没病没灾的,突然被查出是高血压,第一反应往往是不相信,因而对医生及家属的言行十分敏感,甚至经常与家属发生争执,出现怒眼相对,暴踢易怒等情绪[13-15]。
虽然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许多疾病已经不再是一个难以攻克的科学难题[16]。但是,人们还是应该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中,自己的约束下,更好地规范自己的生活习惯,从生活上,尽可能养好身体,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17],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尽量远离老年疾病。居民也应该积极的理解、尽全力配合家庭成员的日程表,体谅彼此的心理和情绪,给予其更多的心理慰藉[18]。社区的工作人员要及时对社区高血压治疗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汇报,并且尽可能准确、高效地进行新资料的交流和传递工作[19]。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显著高于对照组。高血压前期患者在症状自评量表各分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等方面的评分显著差于对照组的正常健康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高血压患者行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可明显消除焦虑、抑郁心理,为患者身心健康提供保障,促进疾病康复进程[20]。
综上,高血压患者存在心理问题,应针对心理问题和相关因素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加强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可稳定病情,为患者疾病康复和身心健康提供保障。
[1]边小春.高血压患者的社区干预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0):107-108.
[2]孙高峰,阿丽娅·买买提热依木.我国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方法及效果评价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5):509.
[3]李燕,黎顺芝,谭颖媚.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08,8(15):2980-2982.
[4]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Inc. Diseases of the Heart and Blood Vessels Nanenclature and Critera for Dignoses[M].Sixth Edition.Boston:Little Brown,2009:114.
[5]Cohen S. Psychosocial models of 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in the etiology of physical disease[J].Health Psychol,2008,7(3):289-297.
[6]徐玉叶.高血压社区管理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27(27):158-159.
[7]鲁萍.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生活护理[J].当代护士,2010,38(3):70.
[8]惠平.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5(6):780.
[9]王文.第三届国际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学术研讨会简介[J].高血压杂志,2011,14(1O):63.
[10]李永昆.社区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行为改变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1,32(5):919.
[11]刘春芝,冯晓艳.高血压患者健康知识的教育体会[J].吉林医学,2011,32(34):7391.
[12]张文博.高血压个体化防治初探[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9):77-78.
[13]Glennv V,Ivonne M,Kyriakos S,et a1.Hypertension in Older Adults and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J].Psychosomatic Medicine,2009,68(12):727-733.
[14]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0,4(2):98-100.
[15]张柏芳,曾爱琼.生活事件与老年抑郁症发病的相关研究[J].实用老年医学,2009,22(5):386-387.
[16]景艳凤.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治疗及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9):149-150.
[17]Saito E,Sagawa Y,Kanagawa K.Social support as a predict-tor of health status among older adults living alone in Japan[J].Nurs Health Sei,2009,7(1):29-36
[18]崔一敏.社区老年高血压分级管理的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3):157-158.
[19]黄俭强,陈琪尔,舒小芳.社区老年人生存质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8):725-726.
[20]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修订版)[J].高血压杂志,2009,134(增刊):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