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龙维与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2013-12-04刘长宽吴洪成

成人教育 2013年5期
关键词:晏阳初平民丹麦

刘长宽,吴洪成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在中外教育史上,丹麦民众教育家格龙维和中国平民教育家晏阳初是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他们有关平民教育的实践和思想有许多相似之处,突出体现在他们的平民教育思想的来源、目标、内容和方法上。他们在推动所在国和本地区乃至世界的平民教育运动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做出了举世公认的贡献。

一、格龙维的平民教育思想

1.格龙维及其平民教育思想的形成

格龙 维 (Nikolai Frederik Severin Grungvig,1783—1872),丹麦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诗人,丹麦“民众高等学校之父”。生于丹麦南西兰(South Sealand)风景秀丽的乌德拜(Udby)。父亲是路德派正宗教士,母亲祖上为丹麦中世纪贵族。格龙维自幼受父母良好家庭教育。母亲常给他讲有关北方的童话故事、历史传说和优美诗歌。他从九岁起游历了许多地方。1800年考入哥本哈根大学,受到丹麦启蒙时期无灵论的唯理主义的影响。青年时代,他的汇集奇闻异事的《神话》(Mythology)和以中世纪耶稣教与异教作斗争的历史剧《会话》(Conversation)为其赢得丹麦诗人的美名。

1810年,格龙维的思想发生急剧变化,由酷爱神话转而虔信路德派教义。从此,宗教信仰成了他终身事业的动力。[1]1829年到1831年,格龙维三赴英国考察,受到极大震撼。当时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呈现出国民奋发有为的蓬勃生机,与丹麦形成鲜明对比。他认为,导致两国发展情况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普通国民,要得到普遍自由和大众文化,可靠的途径只有教育这一条。在与英国政治家的频繁往来及对英国工业生产考察后,格龙维更认识到自己唤醒民众的责任。于是,他抱定以教育改造社会的宗旨,通过在丹麦创建“民众高等学校”(Folk High School),发起成人教育运动,以实现教育改造社会和国家的伟大抱负。

2.格龙维的“生活学校”构想及课程设置

在格龙维看来,传统学校是一种“死灭的学校(Schools of Death)”[2]。“唤醒、培植、启导人类生活”[3]是格龙维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他所指的教育是与实际生活和民族复兴密切联系的生活教育。实施此种教育的“生活学校”,不以单纯的专业训练或局部的教育为目的,而是要发展充实全体民众的生活。生活学校仅灌输知识是不够的,必须从精神上予以感发。格龙维主张,“生活学校”必须帮助个人充分发展能力,即教人“自知”;另一方面又必须培养文明社会的合格成员,教育必须使人认识到自己和社会是一体的。可见,“生活学校”之目的是充分发展人的个性与社会性,并求得二者的和谐发展。在他看来,“生活学校”要使媚外的民众从麻木中苏醒过来,而切实地了解他们的国家和乡土,尊重自己的民族特性,从而养成爱国的忠心,以在一切本国传统和外来影响面前做出明智选择。

格龙维为“生活学校”设计了历史、国语和唱歌三大中心科目。他将历史看成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和调整其他科学的领袖科学。他又说:“因为历史包容着人类最最值得注意的语文和事迹,同时人性在这里显露着,一切科学的进步都归属在这上面,所以一切人类的知识骨子里都是历史的。”[4]格龙维主张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活的语言”(Living word)。教师须将历史知识心领神会,然后诚恳热烈而简明地讲授给学生。他认为,语言尤其是母语是团结国民最有力的凝聚剂,“信仰与语言,乃是将人类的灵魂和一切神圣的以及亲切的事物连接起来的两条宝贵的链锁……有了语言才能与同类的灵魂打成一片。”[5]格龙维说,唱歌使个人在其本身及他人之间得到最高的和谐。他相信美妙的诗歌,只有传唱于学校,才能对国民生活有所帮助。

3.民众高等学校与自由教育思想

格龙维认为,18岁以上的青年时期是“精神创造”的时期,学校给学生的应是一种使他们在离校之后继续自修的教育。因此,格龙维主张民众高等学校要对有实际生活经验的农民,用生活的语言来浇灌知识,并给他们一种“生活的准则”。学生入学年龄为18岁,在几个月的寄宿制学习中接受多方面教育,学生在学校就如同在家里,它没有任何形式的正式考试和正式文凭,它应为启导生活而实施教育,使学生不断发展自己的民主意识和公民意识。格龙维说,民众高等学校犹如“一口天然自疗井,在其中盲者遇之可以复明,聋者遇之可以复聪,哑者遇者可以复说话,跛者遇之,不但可以抛弃拐杖而健步如故,而且可以轻快地跳舞。”[6]实施生活教育的民众高等学校和研究高深学问的教育机关(他所设想的教育制度的最高点是斯堪的那维亚大学)组成其平民教育的两种实施机构。格龙维认为,只有高深并保持自由活泼的学术才能保证民众文化不流于肤浅,高等学校应和民众高等学校一样接近民众生活。

格龙维所设想的民众高等学校以历史、国语和唱歌为三大中心科目,并有国家统计、丹麦宪法及宗教等次要科目。格龙维主张自由为民众高等学校不可或缺的条件,师生间的一切关系均须贯彻自由精神,认为处理学校重大问题的“学校评议会”(School Council)应当以学生为主,这是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一种良好准备。[7]比较教育学家埃德蒙·金说,“这类学校在发展丹麦民主精神方面,无疑比其他类型的学校贡献大”[8],丹麦第一所民众高等学校于1844年由弗洛(Flor)在罗定(Radding)成立。1864年在挪威,1868年在瑞典,民众高等学校先后出现;1878年,以之为样板的家塾业余大学在德国农村设立。民众高等学校运动为丹麦农村平民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并间接促使丹麦农业走向发达。民众高等学校以其显著成效和魅力对欧洲成人教育产生了极大影响,并为世界成人教育提供了范例。

二、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

1.晏阳初及其平民教育思想的形成

晏阳初(1890—1990),四川巴中人,中国现代平民教育家。5岁时由父亲启蒙,初读《三字经》,后学四书五经。1903年入保宁府“中国内地会”的西学堂,入学第一年接受洗礼,成为基督徒。1913年入读今香港大学前身圣保罗书院。1916年赴美国,两年后在耶鲁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后赴法国参加为华工服务的工作。期间感悟到,中国华工诚朴勤奋,却无机会读书;中国知识分子愚昧无知,却不识同胞的“苦”与“力”。回国后,他游历了各省,调查平民教育现状,拟定了推广平民教育的基础化、简单化、经济化原则,并在长沙、烟台等地推广平民教育。平教总会成立后,晏阳初在继续城市平教工作的同时,开始了乡村平民教育工作。1926年秋决定选择定县(今河北省定州市)为“华北实验区”,从事平民教育工作。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源于中外文化的碰撞。首先,博爱思想扎根于其心中。他说:“我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相结合的一个产儿。我确是有使命感和救世观;我是一个传教士,传的是平民教育,出发点是仁和爱。”[9]其次,传统文化中的“经世致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了他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核心。再次,晏阳初“面对着旧中国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试图以儒家思想和基督精神以及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混合体做支柱的理论来解决现代社会问题”。[10]最后,杜威的实用和民主主义教育思想,也对其平民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平民教育的“四大教育”“三大方式”

主张平民教育下乡,从事乡村建设,是晏阳初长期从事平民教育实践并经思想升华而得出的认识。在“内生于晚明的中国近代化历程,在清朝一度中断后,却在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的炮击之下被迫重新开启”[11]的近代中国,平民教育运动不啻为一场近代化的社会变革,而晏阳初是其发动者和领导者。身为教育救国论者,他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要改变国家极端落后、民众极度愚昧的状况就要靠广大民众的力量实施平民教育,积极开发农民丰富的“脑矿”和人力资源,即“除文盲、作新民”。

晏阳初将农民贫困的根源概括为“愚”“贫”“弱”“私”四大问题,提出以文艺教育治愚、以生计教育治贫、以卫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的四大教育。针对旧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的弊端,他提出了在农村推行平民教育的三种形式:学校式教育,包括初级平民学校、高级平民学校、巡回生计学校三种形式;社会式教育,以平民学校毕业生为对象,以同学会进行继续教育的一种办学形式;家庭式教育,以各种形式的“家庭会”如家长会、妇女会、闺女会、幼童会等,把民众分别组织起来实施四大教育。[12]晏阳初曾多次宣称,平民教育不是简单的识字教育,更非慈善性的贫民教育,而是全民教育或民众教育。四大教育相互关联又重点分明,三大方式各有对象而侧重青年。

3.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特点

晏阳初开辟的定县实验率先将平民教育运动从城市推向农村,推动了知识分子与广大农民相结合,并率先把西方近代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导入平民教育的实践中。这生动体现了以他为首的乡村平民教育家们对中国教育改造问题的深入思考及创造性贡献。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具有要化农民必先农民化的平民性、在实际生活中生发推广的表征示范性、通盘筹划连锁进行的系统性、以我为主中外结合的多元性和科学简化过程优化的明确性。在其号召下,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来到农村开展平民教育,深入了解农民疾苦,和农民交朋友。晏阳初在定县实验中创造了表征农家的方法,挑选积极热心的农户,通过直观的成果鼓舞更多农户参加实验。平民教育“除文盲、作新民”的理想决定了其理论和实践整体连锁进行。国际乡村建设学院院标是四个圆圈联环并置,这象征着平民教育是四大教育及其三种实施方式的系统工程。晏阳初认为中国几十年来教育的最大错误在于一切从国外抄袭,根本不“适合尤滞在农业时代的中国社会的需要”,其结果“就是一批一批地将农村人家子弟诱之趋之于都市而不返”。[13]平教会在定县实验期间,进行了七年科学调查,写出了一系列调查报告,以服务于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在生计教育中,晏阳初提出“科学简单化”的口号,协调有关机构,设立联合组织,为受过训练的“农民学人”与“表征农家”提供技术支持。这都使得平民教育在定县的实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被世人广为称颂的“定县模式”。

三、格龙维与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比较与启示

格龙维首倡的民众高等学校和晏阳初开创的“定县模式”是世界平民教育的典范。他们平民教育思想的相同点主要有:第一,将教育与国民尤其是农民生活、社会发展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以实现教育救国。第二,善于借鉴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并注重与本国文化传统与现实国情相结合。第三,都注重从平民的利益出发,设置实用灵活的课程内容,并以“活的语言”和“教育即生活”等科学而富有特色的方法施行之,以最大限度对民众造成积极影响。第四,注重在平民教育活动中极力争取自主与自由,建立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都坚持对教育者自身的严格要求。第五,都为平民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平民教育向更高层次的扩展做了有效的顶层设计,体现了办教育的远见卓识。第六,都注重与政府合作兼多方参与为核心的平民教育办学模式,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力量在财政和组织推广、人才及资金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分工与合作。第七,都注重根据教育运动的发展适时调整实施方案,以推动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扩展。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将“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14]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要始终坚持教育先行的发展战略,要逐步提高对教育尤其是民众教育的财政投入;要善于将吸收各国先进的教育发展经验、理念和模式同自身源远流长的教育传统、民族特性、人民愿望与国家需要相结合,勇于实践、敢于创新;要能从国家、民族的高度全面安排教育发展计划,坚持以人为本,调动广大民众参与教育事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重视对平民教育活动的理论研究,勇于探索平民教育发展的科学规律,努力构建新形势下的平民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格龙维和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对现阶段我国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建立城乡平民继续教育机制、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乃至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2][7]腾大春主编.外国教育通史(第四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240 -241,227,254 -256.

[3][4][5]台维斯著,戴子钦译.格龙维与丹麦民众高等教育[M].上海:中华书局,1937:98,104,106-107.

[6]雷宾南.北欧成人教育者轲勒[J].教育杂志,1931,(8):147.

[8]埃德蒙·金著,王承绪等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7.

[9]宋恩荣.晏阳初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294.

[10][12]吴洪成.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乡村教育实验[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01,103.

[11]毛佩琦.明清易代与中国近代化的迟滞[J].河北学刊,2008,(1):75.

[13]马秋帆,熊明安.晏阳初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78.

[1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 - 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1.

猜你喜欢

晏阳初平民丹麦
晏阳初拒绝加入英国国籍
乌克兰战火未息,平民在帮助平民
构造等比数列,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真相
丹麦Skovbakken小学
非富即贵? 平民也很爽 10款5000元以内AV放大器简析
晏阳初为办教育卖张学良赠车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研究
平民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