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于索绪尔语言符号特性理论的再认识

2013-12-03冯志伟

当代外语研究 2013年7期
关键词:索绪尔结点语言学

冯志伟

(杭州师范大学,杭州,310036)

今年是索绪尔(De Saussure,1857~1913)逝世100周年。

50年前,也就是在1963年,法国语言学家本维尼斯特(E. Benveniste)在索绪尔逝世50周年的纪念会上对索绪尔的学术贡献作过这样的总结:“在研究人类和社会的各种科学里,语言学已经成为一门成熟的科学,成为在理论研究上及其技术发展方面最活跃的学科之一。而这门革新了的语言学,肇源于索绪尔,语言学通过索绪尔而认识了自己,并团结成一支队伍。在同语言学交叉的各种思潮中,在语言学众说纷纭的不同流派里,索绪尔所起的作用是不容怀疑的,这一颗闪闪发光的种子被他的弟子们接受下来,已经化为万丈的光芒,并勾画出一派处处有他存在的风光”(Benveniste 1966)。本维尼斯特认为,从1913年逝世到1963年这50年的日子里,索绪尔的理论已经从“一颗闪闪发光的种子”“化为万丈的光芒”,产生了星火燎原的效果。

又是50年过去了,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网络的新时代,我们在纪念索绪尔逝世100周年的时候,应当结合我们时代的特点,根据当代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从新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我认为,这是对这位著名语言学家的最好的纪念。

索绪尔的语言理论产生于风云变幻的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它的产生并非偶然,与当时的社会科学思潮特别是与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当时社会科学正处于转型的关口,两大哲学流派——“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和“经验实证主义”都把社会看成一种结果,一种第二性的、派生的现象,而不是第一性的、实质的东西。基于这样的认识,关于社会的研究无法成为科学。而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Emile Durkheim)、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通过他们各自的研究发现:对于个人来说,社会不仅是个人行为的总和,也不仅是精神的偶然表现,而是一个实体,并且是第一性的实体。因此,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是孤立的社会事实本身,而是社会事实和社会意义的结合,要把社会事实放在整个社会框架中去探求它们的功能。他们的这种新理论使社会科学向科学性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索绪尔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deLinguistiqueGénérale)一书中,讨论了语言符号的特性问题。

索绪尔(1980:37-38)认为:“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因此,可以比之于文字、聋哑人的字母、象征仪式、礼节形式、军用信号,等等。它只是这些系统中最重要的。”

“语言符号联结的不是事物的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后者不是物质的声音,纯粹物理的东西,而是这声音的心理印迹,我们的感觉给我们证明的声音表象。”

“我们试观察一下自己的言语活动,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音响形象的心理性质:我们不动嘴唇,也不动舌头,就能自言自语,或在心里默念一首诗。”(同上:101)

由于语言符号是一种两面的心理实体,因此索绪尔把它表示为如下图:

图1 语言符号是一种两面的心理实体

索绪尔把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叫做符号,把概念叫做“所指”(signifié),把音响形象叫做“能指”(signifiant)。他说:“我们建议保留用符号这个词表示整体,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后两个术语的好处是既能表明它们彼此间的对立,又能表明它们和它们所从属的整体间的对立。”(同上:102)

由索绪尔的定义可以看出,能指和所指都是心理的东西,而由能指和所指组成的符号,似乎也只是心理的东西。这种观点,在他解释“语言”和“言语”的时候也说过:“言语活动是异质的,而这样规定下来的语言却是同质的。它是一种符号系统;在这系统里,只有意义和音响形象的结合是主要的;在这系统里,符号的两个部分都是心理的。”(同上:36)

“语言符号虽然主要是心理的,但并不是抽象的概念,由于集体的同意而得到认可,其全体即构成语言的那种种联结,都是实在的东西,它们的所在地就在我们脑子里。”(同上:37)

这种本质上是心理的语言符号有什么特点呢?索绪尔指出了两个特点:

第一,符号的任意性

“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或者,因为我们所说的符号是指能指和所指相联结所产生的整体,我们可以更简单地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同上:102)

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支配着整个语言的语言学,它的后果是不能枚举的;人们经过许多周折才发现它们,同时也发现了这个原则是头等重要的”。(同上:103)

“任意性这个词还要加上一个注解。它不应该使人想起能指完全取决于说话者的自由选择(我们在下面将看到,一个符号在语言集体中确立后,个人是不能对它有任何改变的)。我们的意思是说,它是不可论证的,即对现实中跟它没有任何自然联系的所指来说是任意的。”(同上:104)

“能指对它所表示的观念来说,看来是自由选择的,相反,对使用它的语言社会来说,却不是自由的,而是强制的。语言并不同社会大众商量,它所选择的能指不能用另外一个来代替。”(同上:107)

“人们对语言说:‘您选择罢!’但是随即加上一句:‘您必须选择这个符号,不能选择别的。’已经选定的东西,不但个人即使想改变也不能丝毫有所改变,就是大众也不能对任何一个词行使它的主权;不管语言是什么样子,大众都得同它捆绑在一起。”(同上)

自然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既然语言符号是任意的,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看到由这些符号所组成的语言的普遍的、突然的变化呢?

索绪尔指出了四种阻碍这种变化的因素;

(1) 符号的任意性。“符号的任意性本身实际上使语言避开一切旨在使它发生变化的尝试”。(同上:109)由于符号的任意性,我们不能够论证哪一种能指更为合理的问题。例如,“姐妹”这个词为什么法语要用sur而不用sister(英语的“姐妹”),“牛”这个词为什么德语要用Ochs而不用buf(法语的“牛”),等等,那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说的。这样,也就缺少符号变化的基础。

(2) 构成任何语言都必须有大量的符号。这一事实使得符号难于改变。

(3)语言系统的性质太复杂。他说,“因为这个系统是一种很复杂的机构,人们要经过深入思考才能掌握,甚至每天使用语言的人对它也很茫然。人们要经过专家、语法学家、逻辑学家等等的参与才能对某一变化有所理解;但是经验表明,直到现在,这种性质的参与并没有获得成功。”(同上:110)

(4) 集体惰性对一切语言创新的抗拒。“语言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每个人的事情;它流行于大众之中,为大众所运用,所有的人每天都在使用着它。在这一点上,我们没法把它跟其他制度作任何比较。法典的条款、宗教的仪式,以及航海信号等,在一定时间内,每次只跟一定数目的人打交道,相反,语言却是每个人每时都在里面参与其事的,因此它不停地受到大伙儿的影响。这一首要事实已足以说明要对它进行革命是不可能的。在一切社会制度中,语言是最不适宜于创新的。它同社会大众的生活结成一体,而后者在本质上是惰性的,是一种保守的因素。”(同上:111)

索绪尔继续写道:“语言之所以有稳固的性质,不仅是因为它被绑在集体的镇石上,而且因为它是处在时间之中。这两件事是分不开的。无论什么时候,跟过去有连带关系就会对选择的自由有所妨碍。”(同上)

“时间”与“说话的大众”组成了表明语言实质的背景。“同社会力量的作用结合在一起的时间的作用”,使得“离开了时间,语言的现实性就不完备,任何结论都无法作出”(同上:116)。“要是单从时间方面考虑语言,没有说话的大众——假设有一个人孤零零地活上几个世纪——那么我们也许看不到有什么变化;时间会对它不起作用。反过来,要是只考虑说话的大众,没有时间,我们就将看不见社会力量对语言发生作用的效果。”(同上)

第二,能指的线条性

能指属听觉性质,只在时间上展开,而且具有借自时间的特征:

(a) 它体现一个长度;

(b) 这长度只能在一个向度上测定,即它是一条直线。

这是一个似乎为常人所忽略的基本原则。它的后果是数之不尽的,它的重要性与符号的任意性规律不相上下,语言的整个机构都取决于它。

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符号的这两个特性,当然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索绪尔以后的现代语言学的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出现以后自然语言处理的发展,严峻地考验着索绪尔的理论。

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这一特征受到了认知语言学的挑战。

对于“语言象似性”(iconicity)的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象似性是指在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语言的内容与表达形式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据的(motivated),而不是任意的。

豪斯霍尔德(Householder)认为,英语中91%以上的词具有理据性。莱考夫(G. Lakoff)和约翰逊(M. Johnson)曾以refrigerator(电冰箱)这个派生词为例来说明单词的理据性。这个派生词是由re_frig_er_at_or等语素构成的,每个语素都有一个意义,它们都对整个词的意义起到一定的构成作用,如果将它们组合起来,则可预测出其义为:“使物品再次变冷的某种事物”,当然整个的派生词比起它的各个语素组合得出的意义会多些或少些,但可见这个派生词的意义相对于语素的意义绝不是任意的。一般说来,构成派生词的语素对大部分派生词的意义都是有理据的。这种理据性也就是语言的象似性。

认知语言学把语言的象似性分为两种:一种是“拟象象似性”,一种是“隐喻象似性”。

拟象象似性指的是句法结构与认知结构之间彼此映照的现象。如果语言表达中的长短、顺序或者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与所表达的概念内容或经验内容存在一致的时候,我们就说,这种语言表达具有象似性。例如,下面两个句子:

a. Mary doesn’t think he’ll leave until tomorrow. (Mary不认为明天之前他会离开)

b. Mary thinks he won’t leave until tomorrow. (Mary认为明天之前他不会离开)

句子a中的否定词not与动词leave相距较远,否定leave的意义较弱;句子b中的否定词not与动词leave直接毗邻,否定leave的意义较强。这说明,两个单词之间在形式上距离接近,在语义上就会得到加强。

拟象象似性有如下几种:

(1) 顺序象似性(sequencing iconicity):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或概念的时间顺序与语言描述的线性顺序相对应。例如,

a. He opened the bottle and poured himself a glass of wine. (他打开瓶子给自己倒了一杯酒)

b. She closed the window and they left. (她关上窗子,他们就离开了)

客观世界中行为的先后顺序与语言的句子中单词的先后顺序相对应,反映了客观世界、认知和语言的一致性。

(2) 接近象似性(proximity iconicity):认知上相近的概念在语言形式的时间和空间上也接近。从信息处理的角度看,相邻的概念就容易快速被激活,从而缩短处理时间。例如,在英语的名词短语the famous delicious Italian pepperoni pizza和the old black wooden desk中,多个形容词修饰中心名词,与中心名词概念越接近的形容词离开中心名词越近。在短语the beautiful big old red wooden house中,由于wooden对于house来说是最本质的,因此最靠近中心名词house;而beautiful纯粹是主观性的,因此置于该名词词组的最前面;old对于房子来说既不是本质的(因为房子不可能一开始就是old的),也不是纯粹主观的(因为它与某一时间标准相关),因此比beautiful更靠近中心名词,比wooden更远离中心名词;red不完全是本质性的(因为可以将房子重新油漆成其它颜色),但比old更加本质,因为old纯粹取决于相对于建房时间的讲话时间;至于物理特性big比beautiful的主观性要小,但比old主观性要大,所以置于beautiful与old之间。

(3) 数量象似性(quantitative iconicity):概念上信息量大、更重要、更难预测的信息,其语言表达也就更长、更复杂。例如,下面两组句子:

a. On the Brighten train from Victoria, I met her. (在来自Victoria的Brighten列车上,我遇见了她。)

b. On the Brighten train from Victoria, I met this fair-haired, fragile and beautiful creature. (在来自Victoria的Brighten列车上,我遇见了这个金色头发的、娇嫩而又漂亮的美人。)

这两个句子相比,句子b比句子a的信息量大,因而也就更长、更复杂。

(4) 对称象似性(symmetric iconicity):在认知上具有同等重要性的信息,在语言中常常采用并列结构来表达,它们之间具有对称性。

(5) 非对称象似性(asymmetric iconicity):在认知上具有凸显性的信息在语言中往往处于话题的位置。

第二种象似性是隐喻象似性。这种象似性是从一个概念到另一个概念,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认知域的象似性。人的概念结构映射客观世界,语言映射概念结构,语言形式映射方位结构,因此,隐喻象似性是非常普遍的。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s)是指参照方位而形成的一系列隐喻概念。空间方位来源于人们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上-下”、“前-后”、“深-浅”、“中心-边缘”等,人们将这些具体的概念映射到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抽象的概念上,形成了用表示方位的词语来表达抽象概念的隐喻方式。

例如,用up隐喻“高兴”,用down隐喻“悲哀”。形成“HAPPY IS UP;SAD IS DOWN”的方位隐喻。我们可以说,

I’m feeling up. (我感到兴高采烈。)

You’re in high spirits. (你精神高昂。)

I’m feeling down. (我情绪低下。)

可见,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理论受到了认知语言学的严重质疑。

当然,语言象似性只是针对语言符号任意性理论提出质疑,未必能够完全推翻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理论。这个问题还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

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符号的第二个特征——能指的线条性也受到了质疑。新的研究结果表明,语言的能指并不只是线条性的东西。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弗斯(J. R. Firth)提出“跨音段论”(prosodic),他认为,在一种语言里,区别性语音特征不能都归纳在一个音段位置上,例如,语调就不是处于一个音段位置上,而是处于前后相续的线条性的音段之外,笼罩着或统领着整个句子的东西。如果我们把语调这样的跨音段成分算进去,语言的能指就不宜看作是线条性的东西,而应该看作是立体性的东西了。

弗斯的“跨音段论”只限于音位学方面。其实,在语言的其他方面,语言符号也不仅仅是线条性的,而是立体性的东西。所谓立体性,指语言符号具有分层结构,即层次性。

语言符号的层次性,在句子结构方面表现得特别明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语言学家早就指出,英语的“The old men and women stayed at home”(年老的男人和女人留在家里)这句话是有歧义的。如果我们把这一句话说给一些人听,很可能有的听话人会认为它的意思是“年老的男人和所有的女人(不论年龄大小)留在家里”,另一些听话人会认为它的意思是“所有年老的男人和所有年老的女人留在家里”,还有的听话人干脆不能作出决定,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事实上,“old men and women”这个名词短语根据意义的不同有两种不同的层次结构。如果注意到层次的不同,那么,这种意义上两可的情况就可以得到解释。

一种层次结构是

old men and women

这时,这个名词短语的意义是“年老的男人和所有的女人”。

另一种层次结构是

old men and women

这时,这个名词短语的意义是“所有年老的男人和所有年老的女人”。

一般地说,如果要判断两个语言片段A=a1a2...an和B=b1b2...bm是否具有同一性,至少应该满足三个条件:

(1) A和B中对应的词形相同,词数相同。即有a1=b1,a2=b2,...,an=bm,且n=m。

(2) A和B中的词序相同。即:如果有a1⟹a2,...,an-1⟹an,那么,则有b1⟹b2,...,bm-1⟹bm。其中,“⟹”表示前于关系。

(3) A和B中各个词之间的层次结构相同。

索绪尔主张语言符号具有线条性,他只看到了第1条和第2条,而没有看到第3条,这是他的局限性。今天,我们看到了第3条,发现了语言符号的层次性,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在自然语言处理中,常采用树形图来表示语言符号的层次关系。自然语言处理的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句子的线性序列的表层之下,都隐藏着一个层次分明的树形图。当一个句子的线性序列之下隐藏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树形图时,这个句子就会产生歧义,就会得到不同的解释。

树形图由结点和连接结点的枝组成。树形图的各个结点之间,有两种关系值得注意:一种是支配关系,它反映了上下结点之间的先辈和后裔的关系,一种是前于关系,它反映了左右结点之间前位和后位的关系。语言符号的线条性只反映了前于关系,而没有反映支配关系,当然就有很大的局限。

例如,“富士山是日本的一座活火山”的树形图如下:

图2 由括号式转换为成分结构树

这个树形图也可以表示为多层的括号结构:“[zi [di 富士山/n [vp 是/v [np 日本/n 的/u [np [mp 一/m 座/q ] 活火山/n ]]]] 。/w ] ”

树形图与自然语言处理中广为应用的短语结构语法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乔姆斯基的短语结构语法,既能描述自然语言,也能描述程序设计语言,这种语法已经成为了形式语言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在形式语言理论中建立的短语结构语法与树形图之间的对应和联系,正是基于对语言符号层次性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短语结构语法和树形图被广泛地使用于自然语言处理中,几乎每一个自然语言处理研究者天天都要与短语结构语法和树形图打交道,天天都要研究语言符号的层次关系。自然语言处理的发展,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于语言符号的层次性的认识,语言符号的层次性,确实比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符号的线条性更为深刻。

中国传媒大学依存树库研究团队建立了依存树库(tree bank)。依存树是句子中单词之间依存关系的层次表示。

例如,包含英语句子“The student has a book”和“He reads an interesting book”的依存树库如下(用excel表示):

Annotation of two English sentences in the treebank

图3依存树库(包含两个英语句子)

这个依存树库的图示如下:

图4 依存树

可见,语言符号不是线条性的,语言符号具有层次性。

语言符号不仅具有层次性,还具有网络性。

中国传媒大学依存树库研究团队把依存树库中的依存树转换成汉语依存网络。他们使用复杂网络(complex network)的理论和方法依存网络进行了研究(Liu 2009)。

如果把依存树库中的结点加以合并,形成如下的依存网络(右图是以单词为结点的依存网络,左图是以词类标记为结点的依存网络):

图5 依存句法网络

使用这样的方法,他们对于汉语的《新闻联播》(xwlb)树库中的单词结点进行合并,形成了如下的汉语句法网络:

图6 汉语《新闻联播》树库

他们使用复杂网络理论对于这个依存句法网络进行分析。

为了衡量一个网络的复杂性,最常用的复杂网络参数是平均路径长度、聚集系数和度分布。他们围绕这三个参数对句法网络进行考察研究。

句法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表示的是网络中任意两个结点之间的平均最短路径长度,用表示。

在句法网络中,结点的度k指的是与该结点相连的其他结点的数目(或边数),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结点在网络中的重要性。全部结点的度的平均值称为句法网络的平均度,它反映了句法网络中词与词之间的平均组合能力。结点的度分布通常用分布函数P(k)描述,它表示一个随机选定词的度恰好为k的概率。

聚集系数C是一种用来衡量网络聚集倾向或小集群形态的指标,它度量的是句法网络中一个结点的两个相邻结点之间互连的可能性。

如果一个网络有较小的平均路径长度和较大的聚集系数C,那么,这种网络是一种小世界(Small World)网络。汉语句法网络的节点数为4017,平均路径长度较小,为3.372,聚集系数C较大,为0.260,所以,汉语句法网络可算是一种小世界网络。

这样看来,表面上貌似线性的语言中,实际上隐藏着树形图结构,甚至还隐藏着复杂网络结构。语言符号还具有网络性。

近年来,社会媒体(Social Media)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变革而迅猛发展。社会媒体是一种在线交互媒体,具有广泛的用户参与性,允许用户在线发布和传播信息,相互沟通与协作,组成虚拟网络社区。因此,可以说社会媒体是以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为基础的,以互联网用户创造和传播信息为主要形式的,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社会媒体具有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等特征。目前社会媒体主要包括微博(MicroBlog)、博客(Blog)、网络论坛(BBS)、维基(Wiki)、社交网站(SNS)、播客(Podcast)等。

社会媒体的信息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文本、图像、视频等。语言学研究的是社会媒体中的语言文本及从语言文本中抽取出的话题。语言文本作为最基本的信息载体,在社会媒体中同样处于主导地位。虽然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在社会媒体中大量出现(特别是网络热点事件往往是由一幅图像或一段视频引起的),但图像和视频一般也都配有文字说明,更重要的是围绕这些图像和视频展开的讨论往往是文本形式。可以说语言文本才全面、完整地反应了社会媒体的内容信息、传播与演化情况。

社会媒体语言的使用是由“话题”驱动的,文本的产生往往是围绕一个个具体的“话题”展开的。在社会媒体中,话题之间既是相互关联的,又是相互作用的。其中关联性体现在空间位置和话题内容两方面。社会媒体中讨论的众多话题总是分布在不同的网络区域(版面或版块),同一网络区域一般同时存在多个话题,同一网络区域的多个话题在内容上一般又是相关的。

话题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在话题强度的相互影响和话题内容的相互影响两方面。每一话题都有一个生命周期,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变异、消亡的演化过程,这一过程是受其他话题影响的。比如一个爆发性新话题的产生可能降低大家对已有话题的关注(“中日钓鱼岛冲突”话题的出现就降低了大家对“中菲南海争端”话题的关注度),也可能引起大家对另一个老话题的重新关注(如重新触发“中日当年搁置钓鱼岛争议”话题的讨论)。话题内容在其生命周期内一般会随事件本身进展发生变化(如最近“中日钓鱼岛冲突”话题增加了“火控雷达”的内容),而一个话题内容的变化又可能引起其他与之关联的话题的内容发生变化。因此整个社会媒体可以看做是一个以“话题”为基本单元形成的社会生态系统。横向上看,同一时刻在网络上存在成千上万的话题,这些话题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分布在不同的网络区域;纵向上看,不同话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发展、变异、消亡,构成一个动力学演化系统。图7就是Cytoscape展示的微博文本中话题的依存关系复杂网络及其参数计算界面。

语言符号的这种网络特性,是对于语言符号线条性理论的严重挑战。

索绪尔是一个出色的天才的语言学家,他是名副其实的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他的语言学说是语言学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对于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现代语言学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流派,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索绪尔语言学说的影响。他所说的语言符号的上述两个特性,是在当时的语言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水平下提出来的。在索绪尔的时代,还没有电子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这样的新兴学科还远远没有形成,语言学主要是与语言教学、文学、历史、考古学等学科有联系。在这种情况下,索绪尔当然不可能提出那些只有在电子计算机时代才能揭示出来的语言符号的新特点。

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Karl R. Popper,1902~1994)在为中文版《波普尔科学哲学选集》所撰写的前言中说:“人们尽可以把科学的历史看作发现理论、摒弃错了的理论并以更好的理论取而代之的历史。……我不怀疑我们有许多科学理论是真实的;我所要说的是,我们无法肯定任何一个理论是不是真理,因而我们必须作好准备,有些最为我们偏爱的理论到头来却原来并不真实。既然我们需要真理,……我们除了对理论进行理性批判以外,别无其他选择”(波普尔1987)。正是本着这样一种对于传统的语言学研究结论进行理性批判的科学精神,我们需要大胆地对前辈语言学家的结论证实和证伪,在大量语言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审视,这样,我们就有可能提出不同的但更富于发展前景的学术意见。

在语言学研究中,我们尽最大的努力避免偏颇和错误。波普尔在他的同一篇前言中还说:“科学是可以犯错误的,因为我们都是人,而人是会犯错误的。因而错误是可以得到原谅的。只是不去尽最大的努力避免错误,才是不可原谅的。可是即使犯可以避免的错误,也是可以原谅的”(波普尔1987)。我们应当根据新的语言客观事实,避免前辈语言学家做出的可能有片面性的结论,从而推动语言学的发展。

图7 微博文本中话题的依存关系复杂网络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特别在自然语言处理出现之后,普通语言学的理论也应该相应地发展。我们不能墨守陈规,满足于已有的结论,而应该站在前辈学者的双肩上,高瞻远瞩,汲取自然语言处理的新成果,从新的角度,用新的眼光,以新的方法来研究语言这一个极为复杂的符号系统,从而得出更加符合语言客观事实的结论,推动当代语言学的发展。

这就是我在索绪尔逝世100周年对于索绪尔语言符号特性理论的再思考,提出来就教于语言学界的同行。

Benveniste, E. 1966.ProblèmesdeLingistiqueGénérale[M]. Paris: Gallimard.

Liu, Haitao. 2009. Using a Chinese treebank to measure dependency distance [J].CorpusLinguisticsandLinguisticTheory5(2): 161-74.

波普尔.1987.波普尔科学哲学选集(纪树立编译)[M].北京:三联书店.

猜你喜欢

索绪尔结点语言学
基于八数码问题的搜索算法的研究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索绪尔的语音价值理论初探
〇引进与诠释——语言哲学视域中的索绪尔思想研究(2)
被“延异”的语言*——德里达对索绪尔的批判再审视
基于Raspberry PI为结点的天气云测量网络实现
社会语言学名词
索绪尔与海德格尔语言观*——本体论层面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