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干部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2013-12-02潘文庆李溢航

关键词:外语水平壁垒竞争力

潘文庆,李溢航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一、引 言

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后,高校毕业生从1999年的90万人迅速增长到2012年的680万人,2013年更将达到699万人①来自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20/201211/xxgk_144771.html/。纵观发达国家教育发展史,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②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处于15%到50%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这个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就会成为社会的一大难题。根据教育部数据,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四年同期就业率分别为74%、76.6%、77.8% 和 78.1%③来自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682/201211/144194.html/,这表明高校毕业生市场供求基本平衡④按照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主持的“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课题组的划分标准,就业率在90%以上表示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在70%-90%之间表示供求基本平衡;就业率在50%-70%之间表示就业有一定压力;就业率在30%-50%之间表示就业有一定困难;就业率在30%以下表示可能产生就业危机。。然而,由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的规模均超过600万人,每年仍然有数十万的高校毕业生无法落实工作,就业形势持续保持严峻状态。从目前我国就业市场看,高校毕业生求职方式主要是自由求职和用人单位与应聘者进行双向自由选择,毕业生的求职结果基本上由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决定。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影响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就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就业竞争力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毕业生综合素质。楼锡锦(2005)依据对毕业生就业产生影响的程度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分解成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等三个因素。而针对拥有特殊身份的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研究相对缺乏。闵维方等人(2006)将学生干部身份归属于学生的学业情况,通过调查分析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发现学生干部有助于求职结果和提高起薪;李宏彬等人(2012)将学生干部身份划分为毕业生人力资本积累,发现其有助于提高毕业生起薪。但他们只是将学生干部身份作为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进行研究。学生干部身份通常表明该学生在校表现较为优秀,这种特殊身份在信息不对称的劳动力市场具有相当重要的甄别作用,对毕业生求职有比较显著的影响。因此,本文追踪调查了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商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2012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将学生干部毕业生作为一类专门研究对象,对其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与非学生干部毕业生的对比,提出提高学生干部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相关措施。

二、学生干部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认为,影响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形成因素可以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考虑。外部因素主要是指国家战略政策、就业导向政策、宏观经济发展、社会用人观念等客观因素;内部因素可以分为毕业生基本因素和学业因素,前者主要包括学校、学历、性别,后者包括专业成绩、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文体特长和社会实践活动。另外考虑到担任学生干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学生干部身份可能对毕业生就业有比较大的影响,因此将学生干部列为一种单独的影响因素。图1展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

图1 学生干部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模型

三、学生干部身份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样本来源与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12年9月对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商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2012届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依据高校规模和类型,在每所高校内进行随机抽样。数据样本数为582,其中华南师范大学抽取155名毕业生,作为211院校毕业生的代表;广东商学院和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共抽取316名毕业生,作为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代表;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抽取111名毕业生,作为普通专科院校毕业生的代表。样本数较好地反映了现阶段广东省高校毕业生的分布情况。

(二)选取因素变量说明

为了实证研究学生干部身份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根据建立的就业竞争力模型,我们选取了九个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有比较重要影响的因素,分别为学生干部、学校、学历、性别、专业成绩、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文体特长和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因素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显性因素,本文通过科学量化来对其进行连续赋值或虚拟赋值。表1说明如何量化这些变量。

本文主要研究学生干部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因此将学生干部身份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同时认为学校、学历、性别这三个变量是毕业生的特征变量,专业成绩、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文体特长和社会实践活动这五个变量对就业竞争力有比较重要影响,是这次研究中的控制变量。另外根据国家行业分类的划分,我国共有20大类行业,结合夏立军(2007)及胡旭阳(2008)的研究,高壁垒行业可以定义为“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界”。具体包括“采掘业、石油、化学、塑胶、塑料;金属、非金属;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信息技术和通信业、金融业”。因此,如果毕业生就业时所在行业为这些高壁垒行业,我们定义该毕业生所在行业为“1”;如果毕业生就业时所在行业并非这些高壁垒行业,我们定义该毕业生所在行业为“0”。

表1 选取因素变量说明

(三)数据描述性统计

表2为数据描述性统计。从表中可以看出,从起薪平均水平上看,大学毕业生起薪为2 907.015元,而学生干部毕业生的起薪比非学生干部毕业生高出 13.26%((3 206.381-2 830.884)/2 830.884)。从所在行业看,大学毕业生能进入高壁垒行业的概率为0.141,而学生干部毕业生进入高壁垒行业的概率比非学生干部毕业生高出81.82%((0.220-0.121)/0.121)。通过对毕业生起薪和所在行业的描述,给出了学生干部身份有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初步证明。从表中还可以发现,不同的学校和学历,成为学生干部的难易程度不一:学校层次越高,毕业生越有可能是学生干部(2.110);学生学历越高,越容易成为学生干部(1.839)。这是因为学校层次越高,越有条件提供更多的平台给学生发挥才能,帮助学生比较容易成长为学生干部。从性别中我们可以看出,女生比男生更有可能成为学生干部(0.331),这可能是大学期间女生比男生更加努力学习、人际关系更好的缘故。另外,从表中还可以知道,学生干部毕业生与非学生干部毕业生在专业成绩(3.124、3.123)、计算机能力(0.551、0.573)和文体特长(0.119、0.119)这三方面差距都不大,但学生干部毕业生在外语水平(0.771、0.696)和参加实践活动(0.814、0.720)方面则明显优于非学生干部毕业生。

(四)以起薪衡量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模型

1.起薪研究模型

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我们可以依据毕业生起薪的高低来判断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从人力资本理论的明瑟收入函数可知,探究高校毕业生起薪还应考虑两种人力资本形式,一是毕业生从学校教育中获得的知识,二是毕业生在学校教育中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积累的技能。因此,我们选用专业成绩、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是否具有文体特长、是否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等因素作为控制变量,衡量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得的知识和积累的技能,并建立起薪研究模型:

表2 样本描述性分析(样本量:582)

其中InY1代表毕业生起薪的对数,P1代表学生干部因素,Xi表示影响起薪的控制变量;系数β、γi表示解释变量、控制变量对起薪的边际影响,正的系数表示该变量可以提高起薪;μ表示误差项。

2.起薪模型计量回归结果分析

表3的回归结果表明学生干部毕业后起薪更高。表中第(1)列中的回归包含4个解释变量:学生干部、学校、学历和性别。学生干部身份虚拟变量前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其值为0.106,这表示相对于普通毕业生,学生干部身份为毕业生带来10.6%的工作溢价,进一步从起薪角度说明学生干部身份有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再深入分析,在控制毕业生专业成绩、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和参加实践活动情况这些控制变量后,可以发现学生干部身份的系数分别为 0.106、0.104、0.105、0.105、0.101,基本没有太大变化,都在 1% 的水平上显著。这更突出地说明了学生干部身份提高了毕业生的起薪。

表3 学生干部身份对高校应届毕业生起薪的影响:OLS回归检验

另外学校和学历对就业竞争力的影响也非常重要,从第(1)列中可以看出学校和学历的系数分别为0.150和0.136,且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相对于普通本科高校和专科院校,来自重点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在起薪上更占优势;同时由于现在性别观念逐渐淡化,因此男性毕业生在起薪方面虽然占优,但优势非常微弱。另外,专业成绩、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文体特长、实践活动都对毕业生起薪有正向作用。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毕业生专业成绩提升1%,起薪约增加3%;毕业生外语水平提高1%,起薪约增加5%;毕业生计算机能力提高1%,起薪约增加3.6%;毕业生在文体特长方面增加1%,起薪约增加5.7%;毕业生参加实践活动次数提高1%,起薪增加5.3%。

(五)以所在行业衡量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模型

1.所在行业研究模型

市场经济下,高壁垒行业提供行业内高工资,可解决户口并提供完善的医疗保险、使用保险、养老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问题,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因此,根据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我们认为能否进入高壁垒行业可以用来衡量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强弱。

由于能否进入高壁垒行业作为被解释变量,是一个二分变量:1代表进入高壁垒行业;0代表不能进入。因此建立如下模型:其中P表示进入高壁垒行业的概率,P/(1-P)是进入高壁垒行业与不能进入高壁垒行业的概率比,定义为进入高壁垒行业的机会比率。解释变量P1的含义为学生干部,Xj表示影响毕业生进入高壁垒行业的其他因素;β、γj表示解释变量、其他因素对能否进入高壁垒行业的边际影响,正的系数表示该变量有助于进入高壁垒行业;μ表示误差项。

2.所在行业模型计量回归结果分析

表4的回归结果表明学生干部毕业生更容易打破行业壁垒,进入高壁垒行业。表中第(1)列包含四个变量:学生干部、学校、学历和性别。学生干部身份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其值为0.757,这表明相对于同等条件下的普通学生,学生干部身份使毕业生打破行业壁垒,进入高壁垒行业的概率提高了75.7%。进一步分析,在控制毕业生专业成绩、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和参加实践活动情况这些控制变量后,学生干部身份对毕业生进入高壁垒行业的影响基本没有变化,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干部前面的系数分别为 0.767、0.754、0.776、0.800、0.774,并且全部都在 1% 的水平上显著,更加突出地说明了学生干部提高了毕业生进入高壁垒行业的机会。

表4 学生干部身份对高校应届毕业生所处行业的影响:logistic检验

值得注意的还有学校这个特征变量,其系数达到0.980,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意味着高壁垒行业非常注重毕业生学校的知名度。由于就业市场上性别观念逐步淡化,性别因素在进入高壁垒行业中影响并不显著。另外,专业成绩、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文体特长、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因素对毕业生进入高壁垒行业都有比较显著的正向作用。所有回归表明((2)-(6)列),专业成绩的影响超过67.6%,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高壁垒行业非常看重毕业生的专业程度;同样,回归结果表明((3)-(6)列),外语水平的影响更超过82.8%,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高壁垒行业非常看重毕业生的外语水平;从第(4)-(6)列可以看出,计算机能力的影响虽不及专业成绩和外语水平,但也超过53.4%,且也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计算机能力也显著影响毕业生进入高行业壁垒;再看第(5)-(6)列,可以发现文体特长的影响也超过64.1%,说明拥有文体特长的毕业生也比较容易进入高壁垒行业;最后第(6)列中,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为62.6%,说明越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越有机会进入高壁垒行业。

四、高教系统提升学生干部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措施

通过以上计量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干部身份为毕业生带来10.6%的工作溢价,帮助毕业生打破行业壁垒,使其进入高壁垒行业的概率提高了75.7%。因此高教系统在指导毕业生就业时应该更加注重提升学生干部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促使学生干部身份充分发挥作用,帮助毕业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1.健全学生干部数据库,为提升学生干部就业竞争力提供强大的信息保障。高校可以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就建立学生干部数据库,数据信息覆盖全校学生干部和学生工作积极分子。数据库应该包括他们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特长爱好、在校表现、所获奖项、就业意向、就业现状等内容,让高校可以比较全面地掌握他们的学习、工作和就业情况,更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学习和就业。同时,当用人单位有需求时,高校可从数据库中迅速推荐最合适的毕业生,帮助他们找到适合的岗位。

2.加强学生干部思想教育,为提升学生干部就业竞争力奠定优秀的品格保障。学生干部身份之所以在劳动力市场有明显的甄别性,是因为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生干部除了学习成绩优秀外,还具有脚踏实地、吃苦耐劳、信念坚定和乐于奉献的素质和品格。因此,高校开展学生干部就业指导时,可以大力发展学生干部素质培训班,不仅要督促他们学习本专业知识、引导他们提高外语水平和计算机能力、指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还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党的基本路线以及基本国情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避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成为德才兼备、志向远大、严谨务实的高素质人才。

3.注重全程化就业教育理念,为提升学生干部就业竞争力提供健全的体制保障。学生干部就业指导可以借鉴“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模式,制订“优秀学生干部培养计划”,定期组织专题学习、小组讨论、参观企业等活动,将就业政策、就业形势、人才素质、求职能力、就业技巧和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其中。在优秀学生干部教育培训中,考察每位学生干部的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状况和水平层次,为后续教育培训提供依据,帮助他们全方位提升就业竞争力。

4.响应国家号召,引导学生干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近年来,国家一直大力号召大学生到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建功立业,而且不断出台和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等政策。学生干部毕业生代表着大学生优秀群体,更应该响应国家的号召,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更加重要的是,高校就业指导应该引导学生干部毕业生认识到基层和欠发达地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较少的竞争压力,凭借自身的努力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及专业能力,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华,更快地实现人生理想。

五、结 语

基于广东四所高校2012届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本文分析了影响学生干部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发现学生干部身份为毕业生带来10.6%的工作溢价,有助于毕业生打破行业壁垒,使他们进入高壁垒行业的概率提高了75.7%。此外发现,学生干部身份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具体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的调查研究,希冀有助于高校特殊群体竞争力的研究,为当今高校就业指导领域的拓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岳昌君,文东茅,丁小浩.求职与起薪: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管理实践,2004(11):53-61.

[2]岳昌君.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2003-2011.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1):32-47.

[3]楼锡锦,周树红,吴玉丽.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5(7):49-52.

[4]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岳昌君.2005年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教育体制与结构,2006(1):31-38.

[5]李宏彬,孟岭生,施新政,吴斌珍.父母的政治资本如何影响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中的表现?——基于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调查的经验研究.经济学(季刊),2012(3):1011-1026.

[6]张颖,姜涛.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为例.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9):156-157、164.

[7]夏立军,陈信元.市场化进程、国企改革策略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内生决定.经济研究,2007(7):82-95、136.

[8]胡旭阳,史晋川.民营企业的政治资源与民营企业多元化投资——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为例.中国工业经济,2008(4):5-14.

猜你喜欢

外语水平壁垒竞争力
打破发挥失常的壁垒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与外语水平及性别的关系研究
巧用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
高校对外汉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日本竞争力
鱼与鱼缸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车易拍:二手车的壁垒是信用
破除部门间壁垒之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