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Hz电针对帕金森病肌僵直的影响
2013-12-01侯宏张海峰乔红伟
侯宏,张海峰,乔红伟
(1.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 310053;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杭州 310006;3.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300192)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多发于中老年人的缓慢进展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以肌僵直、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障碍为主要特征,其中肌僵直是PD患者最主要的致残因素之一[1],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其病变基础为多巴胺代谢异常。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近年来PD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迫切需要寻求一种疗效确切、方法简单、副反应小的方法以期最大幅度改善PD肌僵直症状,而电针在这方面具有独特优势[2],可以延缓病情进展,减轻患者痛苦,降低社会、家庭成本。笔者采用100 Hz电针配合口服多巴丝肼片治疗PD患者30例,并与单纯口服多巴丝肼片治疗30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PD患者均为康复科和针灸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为(67±10)岁;平均病程为(5.17±1.84)年。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为(67±8)岁;平均病程为(5.40±1.75)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内科疾病诊断标准》[3]中PD的相关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PD诊断标准及分级标准1-4级;②患者入选前均做头颅CT或MRI排除其他疾病;③患者入选前已服用多巴丝肼片,每次125 mg,每日4次,疗效减退已3个月以上;④年龄在40~80岁之间;⑤受试者应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能阅读简单的报纸和写简单的句子;⑥签署知情同意书。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口服多巴丝肼片(上海罗福制药厂生产,产品批号SH1552),每次 125 mg,每日4次,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电针治疗。取曲池、外关、足三里、阳交穴。常规消毒后,将毫针垂直于皮肤进针,刺入皮下1.5~2 cm,捻转得气后,同肢体穴位接1组电针,予100 Hz密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 min。每星期治疗3次,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6个月随访时的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评分和肌张力评定量表(TAS)评分。
3.2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A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UPDRS评分和TAS评分组内比较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统计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 t检验;组间比较经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统计数据用 M(QR)形式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治疗前后UPDRS、TAS评分组内比较
对照组患者治疗1、3个月后及治疗后6个月随访时UPDRS、T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及治疗后6个月随访时UPDR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随访时T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UPDRS、TAS评分组内比较 (±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UPDRS、TAS评分组内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2)P<0.05
组别 n 时间 UPDRS评分 TAS评分治疗前 50.47±15.74 12.53±5.12治疗组 30治疗1个月后 50.57±15.81 12.40±5.15治疗3个月后 51.60±15.502) 12.73±5.10治疗后6个月随访 53.80±14.861) 14.87±4.801)治疗前 51.87±15.73 12.63±4.91对照组 30治疗1个月后 52.33±15.861) 12.80±4.832)治疗3个月后 54.30±16.111) 13.40±4.841)治疗后6个月随访 57.23±16.161) 15.00±4.691)
3.3.2 两组治疗前后UPDRS、TAS评分组间比较
治疗组治疗 1、3个月后及治疗后 6个月随访时UPDRS、T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UPDRS、TAS评分组间比较 [M(QR)]
4 讨论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于中老年人的缓慢进展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发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临床上以肌僵直、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障碍为主要特征。据“九五”调查, 我国 PD 的患病总人数已达到170多万人, 65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约 1.7%,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我国每年将有 10 万人加入到 PD 的患者队伍中, 这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4]。
PD的发病原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长期以来有关PD的病因存在3种学说,即遗传基因突变所致、外界环境毒素暴露所致,或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危险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5]。PD的四大主要症状中,肌肉僵直可直接或间接导致行动迟缓、体位不稳等症状,是PD患者主要的致残因素之一,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治疗方案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细胞移植治疗和神经营养因子治疗等。目前以药物治疗为主,多巴丝肼片是常用的药物,但随着病情的进展及药物用量的逐渐加大,不良反应发生率逐年增高,会出现疗效减退,导致“剂末现象”、“开关现象”等并发症的发生[6]。据有关资料显示,左旋多巴作为治疗 PD的最有效的药物,只能缓解症状,并不能阻止或者减缓 PD的进展,相反左旋多巴对多巴胺能神经元有促凋亡和加速神经元变性丢失的作用[7]。手术治疗是PD治疗中的另一种方法,但术后仍要坚持药物治疗,电极刺激的参数要定时调整,二者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临床上不能作为首选[8]。干细胞移植术在动物模型上可以明显改善症状,但干细胞在人体内生长缓慢,临床应用的前景仍然渺茫[9]。而神经营养因子在PD病理情况下所起的作用的研究尚不深入,在临床应用还有相当的距离[10]。
中医学对 PD肌僵直病因病机的基本认识来源于《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灵枢·经脉》:“手少阳之别……病实则肘挛。”《灵枢·邪客》:“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机关,不得屈伸,故拘挛也。”所列症状“强直”、“收引”、“拘挛”等与PD肌张力增高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并认为该病属于中医学“风病”范畴,病位在筋,病机主要与肝肾两脏亏损有关,在此基础上一切邪气或瘀血停留就会损伤筋脉骨节,使关节屈伸不利,以致发生肌肉僵直。
针灸作为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治疗PD有较为肯定的疗效, 其治疗效果主要体现在改善症状、一定程度地延缓病情进展、减少西药用量、增强体质及提高抗病能力等方面, 因其无明显副反应, 故可长期使用[11-12]。主要方法有体针、头针、穴位注射、综合疗法、电针等[13]。电针疗法在改善PD肌僵直症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密波(频率 50~100 Hz)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主要用于止痛、镇静、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等。动物实验证明[14],氧化应激过度及自由基损伤是帕金森病发生机制中的关键环节,电针能部分改善帕金森病大鼠旋转行为,其机制可能在于减轻自由基的损伤。100 Hz 高频电针能够提高健侧黑质网状区、双侧苍白球区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mRNA 的表达,能减缓多巴胺能神经元由于内侧前脑束切断造成的退行性改变,并提高损伤侧大鼠黑质和腹侧被盖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 表达,而低频均无效。王彦春等[15]证明兴奋性氨基酸参与了帕金森病的发病过程,电针在治疗帕金森病的过程中能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这是电针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途径之一。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UPDRS评分和TAS评分较治疗前均逐渐上升,提示两组PD患者的症状及肌僵直症状都在进展。而治疗组治疗1、3个月后及治疗后6个月随访时UPDRS评分、T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提示 100 Hz电针配合口服多巴丝肼片在缓解 PD症状进展及肌僵直症状进展方面均优于单纯口服多巴丝肼片,可减少PD患者的痛苦。
[1]鲍晓东.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帕金森病的临床探讨[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20(2):49-51.
[2]贾军,李博,孙作厘,等.高频电针刺激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J].北京中医药,2009,28(12):972-975.
[3]内政平.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81.
[4]朱燕波,徐春波,洪伟丽,等.帕金森病中医疗效评价评分表的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1,6(1):22-25.
[5]贾军,李博,孙作厘,等.电针防治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J].科技导报,2007,25(23):74-80.
[6]王文峰.美多芭方案应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10,5(7):21-22.
[7]常铮.左旋多巴对帕金森病神经细胞毒性作用及相关保护因素的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0:1.
[8]张凯,张建国,葛明,等.丘脑底核电刺激治疗苍白球毁损术后的帕金森病(12例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6,32(6):507-510.
[9]Takahashi J. Stem cell therapy for Parkinson’s disease[J]. Ernst Schering Res Found Workshop, 2006,12(60):229-244.
[10]陈生弟,叶民.关于帕金森临床治疗中的若干问题[J].临床内科杂志,2001,21(1):54-56.
[11]戚秀杰,王顺.针灸治疗帕金森病临床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7):68-69.
[12]Huang WY, Hua XG, Xi GF.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combined acupuncture and herbs in treating parkinson's disease[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9, 7(1):33-36.
[13]王玲玲.帕金森病的针灸疗法[J].现代康复,2000,4(3):346-348.
[14]于金栋.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2007,20(5):62-65.
[15]王彦春,程宇核,马骏.电针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GDNF及其功能性受体Ret表达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0,30(9):739-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