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治疗痔疮疗效观察
2013-12-01沈丽娟
沈丽娟
(浙江省杭州市肿瘤医院,杭州 310002)
现代人由于饮食精细、久坐不动、工作压力大,痔疮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我科采用穴位埋线法治疗本病40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至2011年收集本院肛肠科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治疗组中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龄41岁;病程1年以内8例,1~3年12例,3年以上20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23例;平均年龄42岁;病程1年以内9例,1~3年12例,3年以上19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符合《中医肛肠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中痔的诊断标准,排除严重心、肝、肾及血液系统疾病,糖尿病,Ⅳ度内痔,结缔组织外痔,肛瘘等。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患者取俯卧位,取肾俞、大肠俞、八髎、承山穴,消毒后镊取1 cm长0号羊肠线依次埋入穴位。当天忌沐浴。两星期1次,2次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
给予草木犀流浸液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4星期为1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评分标准
①出血,采用分级记分,0分为无出血;1分为便纸染血;2分为便后滴血;3分为喷射性出血。②肛门疼痛,0分为无疼痛;1分为偶有疼痛;2分为疼痛较剧烈,但可忍受;3分为疼痛剧烈,难以忍受,已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③脱出,0分为无痔脱出;1分为有痔脱出可回纳;2分为脱出难以回纳;3分为嵌顿痔。④水肿,0分为无水肿;1分为轻度水肿(<1/4肛周面积);2分为中度水肿(1/4至1/2肛周面积);3分为重度水肿。
3.2 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后各种症状积分减少>60%。
有效:治疗后各种症状积分减少20%~60%。
无效:治疗后各种症状积分减少<20%。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各项症状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说明两组治疗后症状均改善;两组治疗后比较,在出血、疼痛、脱出改善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而在消水肿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症状积分比较 (±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症状积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1
组别 n 时间 出血 疼痛 脱出 水肿治疗组 40 治疗前 1.8±0.4 1.8±0.3 1.4±0.5 1.4±0.3治疗后 0.6±0.41)2)0.6±0.31)2) 0.8±0.21)2)0.7±0.31)对照组 40 治疗前 1.8±0.5 1.7±0.4 1.5±0.4 1.4±0.4治疗后 0.8±0.51)0.9±0.21) 0.9±0.21) 0.8±0.31)
3.3.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详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4 讨论
痔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学认为本疾是由于中气下陷,或七情郁结,气机失宜,以及长期便秘,导致淤血浊气壅滞肛门而发病。埋线所选穴位皆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具有壮腰补肾、通肠利腑、通经活血之功。《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故经络所通,主治所及。又云:“是主筋所生病者,痔。”而八髎穴局部解剖布有第一、二、三、四骶神经后支,第二至第四骶神经构成阴部神经,阴部神经穿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在梨状肌和尾骨间贴近坐骨棘处越过骶棘韧带,在阴部内动、静脉侧伴其穿经坐骨小孔进入阴部,在阴部管发出肛神经,肛神经有时直接发自骶丛,支配肛门外括约肌,所以针刺八髎可以直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减轻水肿,促进创面愈合。用埋线法可以巩固针灸效应,作用更持久,见效快,临床反馈较好,且痛苦少,患者依从性佳。草木犀流浸液片内含草木犀流浸液 25 mg,相当于香豆素0.2~0.25 mg。该药具有减轻各种原因造成的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改善末梢循环,增加血液流动;有明显的镇痛抗炎作用;增加新生肉芽组织的生成,促进创面愈合;抑制肾小管钠和氯的重吸收,发挥利尿消肿作用;改善动、静脉血流,使毛细血管内压恢复正常,阻止血清蛋白的丧失,维待正常的胶体渗透压,从而起到抗水肿的作用。适应于治疗因创伤、外科手术等引起的软组织损伤肿胀以及治疗炎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各期内痔和混合痔引起的出血、疼痛、肿胀、瘙痒等[2]。本品主要特点为强力消肿、迅速止痛。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肛肠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ZY/T 001.7-1994,
[2]徐春敏,朱乐亭,韩容.草木犀流浸液片[J].中国新药杂志,2007,16(4):33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