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恩教育介入高校奖助学金评选工作的探讨

2013-11-30丁明霞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奖助学金贫困生资助

丁明霞

(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4)

1 感恩教育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同时也是一种以情动人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和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1]当代大学生所需要的感恩教育以爱心、关心、尊重、理解、责任等为价值取向,以自身的感恩意识的形成为目标,培养其感恩情感,发展个体的感恩行为能力,形成对己、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回报的亲和态度和人格特征的教育。因此,大学生感恩教育是一种人性的教育,是一种人文的教育,更是一种和谐的教育。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涵是丰富的,其理论基础主要包含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的社会属性以及生活德育理论。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感恩教育可追溯至“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等朴素的思想观念,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也是当今社会积极提倡的价值观。学会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不仅有利于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和谐相处,更能促进自己的完善发展。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学会感恩,不仅要学会尊重他人、善待他人、帮助他人,懂得知恩图报,更需要树立一种自强自立的精神和意识。

人的社会属性是人与周围的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来的独有的特性。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和体现者。大学生作为社会链条中的一员,融入社会,学会感恩,当接受他人和社会的帮助时,要积极地感恩、回馈、回报。大学生所处的校园可视为一个小社会,每位学生都是其中一员,做到享受教育与感恩图报并存,便会产生一种安全感和集体归属感。

生活德育是指利用生活中的道德资源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从而引导学生过道德的生活,是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的教育。感恩教育来源于生活,理应回归生活,高校开展感恩教育不要仅停留在课堂上,应结合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和服务等工作来进行,以生活为导向,从生活方面的问题入手,顺应道德形成的知、情、意、行发展的客观要求。

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感恩育人的理念,并将该理念运用到高等教育中,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感恩品质,以此去完善自我,服务社会。在高校奖、助学金大力推行的条件下,感恩育人理念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理念的一部分,已成为一种时代趋势和发展需要。

2 感恩教育介入高校奖助学金评审工作的措施

2.1 优化奖助学金评选机制,发挥其感恩育人的导向作用

(1)推行奖助学金评选宣传工作,明确评选标准、方法和要求。高校对于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等难以量化的指标,可以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向标准看齐,以标准为导向积极完善自我。在标准制定的同时,应对标准进行广泛宣传,为学生将标准内化为自我行为导向奠定基础,实现高校奖助学金感恩育人的导向作用。评选前,应充分利用广播、海报、网络、飞信、QQ、班会等手段,结合书面通知下发至各班传阅,多渠道、多层次将高校奖助学金政策宣传到位。

(2)建立动态、科学的贫困生数据库。科学、动态的数据库的建立主要包括:成立资助领导小组、宣传教育、调查研究、成立测评小组、确定贫困学生名单、建立贫困生库等内容。而宣传教育工作则是感恩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此环节应对学生进行奖助学金政策的宣讲,明确奖助学金的资助与激励目的,同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正视自己的困难并接受帮助,并引导学生形成竞争意识与感恩意识。在奖助学金评选过程中应该采取民主集中制,院系甚至班级成立具有代表性的奖助学金评定小组集中评议。评选后要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强调全体师生对其结果的共同监督,使评选结果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3)优化奖助学金评选操作步骤。具体量化考核可参照罗筑华先生的助学金评定量表[2],将贫困生在校表现重新分为五大块:思想品德、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学习成绩、违纪情况,分别予以量化积分制考核。并注重对思想品德加以考察,突出学生对思想素养与感恩意识的重视程度。在校具体表现考核评定后,经过班级选举、公示方可完成评选。如图1。

图1 奖助学金的评选步骤

(4)严格落实奖助学金评选后期考核与管理工作。实行“教育管理常规化”措施,针对奖助学金发放后管理缺位的问题,学校可建立奖助资金使用跟踪反馈监督机制和学生平时教育管理长效机制。要对获奖获助学生使用奖助资金的情况进行跟踪,如发现学生铺张浪费或用于其它他非正常渠道,可采取给予批评教育或停止发放后续奖助款等措施,情况严重的还可对已经发放的奖助款予以追缴。可以对获奖获助学生的心理状态、思想、学习和行为动向进行动态把握,可让获奖获助学生每月提交心得体会,或辅导员老师及时跟进交流和教育,不定期举办主题活动等,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步骤如图2。

图2 奖助学金评选后期考核与管理工作

2.2 设置相匹配的感恩教育内容,以己之力践行感恩

设置与高校奖助学金相匹配的感恩教育内容是奖助学金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保障,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更是促使学生将这种感恩意识转化为学习动力。

(1)设立感恩教育课程。学校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开设感恩教育课程,讲授先进个人或团体的感恩事迹,感染与陶冶学生的感恩之情;举办感恩书信、感恩故事演讲赛等活动,逐步推进感恩教育,并要求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入手,心怀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感恩与敬畏之情。

(2)树立责任意识教育理念。感恩教育理念的重要元素之一即为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大学生应有的社会意识,也是当代青年急需强化的健康心态。只有责任意识强的人才会懂得感恩,懂得报恩。在现实利益面前,要教育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生命负责、对社会负责。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助学组织的作用,广泛宣传爱心接力、助人为乐等观念,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牢牢树立自助、助人意识,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力所能及的助人行动。

(3)建立奉献回馈意识。高校可通过爱心家园、帮扶困境儿童协会、天使之家等学生自强公益组织,让获奖获助学生多参与公益活动,传递爱心接力、助人为乐的理念,锻炼自己,回报学校与社会。建立志愿服务及保障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方式灵活的志愿服务活动,并对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相应保障,让学生充分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与心灵的收获。其目的就是教育获奖获助学生建立奉献回馈意识,懂得知恩图报,用己之力传递爱心,用力所能及的助人行动回报学校与社会。

2.3 构建“济困、扶志、强能”的三维资助育人体系

“济困、扶志、强能”三维资助育人体系就是要充分地与感恩教育结合,将济困资助、扶志资助与能力资助相结合,从物质、精神和能力三个维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立体式和个性化资助。[3]“济困”,即合理资助经济上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考察贫困学生的需要,促进资助方式多样化,取消单一的金钱资助。“扶志”,即为贫困生提供一个科学的精神支持系统,适时开展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其心理状况,解决其心理困惑,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引导和教育,使其积极看待自己所面临的困难,树立正确贫困观,增强耐挫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敢于面对贫困、自力更生、战胜贫困的信心。学校可以推行“优秀学生榜样化”教育,在奖助学金评定后,采用表彰颁奖仪式,突出获奖学生的荣誉感,号召其他同学向先进学习,奋勇争先。让获奖学生发表感恩感言,开展交流会等,强化模范教育作用,以此明确受奖助学生的进取方向。“强能”,即通过考查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发展需要,为贫困生免费提供开发潜在智力资源的平台,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以此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达到资助的目的。学校将“济困、扶志、强能”三者结合,不仅能够缓解贫困学生求学压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更在于培养其进取精神。三维资助育人体系通过全过程、全方位、个性化、艺术化的资助和育人,帮助贫困生潜心学业,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成长为理想远大的优秀青年,成长为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建设者。[4]

3 感恩教育介入奖助学金评审的预期效果

感恩教育理念介入到高校奖助学金评审工作的理想效果,是使获奖助学生与普通学生均得到思想上的提高、心理上的平衡发展及学业上的进步,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可持续发展,从而推进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

(1)让获奖助学生懂得知恩、感恩、报恩。奖学金获得者通过刻苦的学习获得了奖励,内心产生愉悦的情感,从而激发更加奋发图强的意念,争取更大的成绩。贫困学子通过获得助学金,不仅摆脱了经济上的困扰,而且得到了关怀,心里感受到温暖,从而一心一意地投入学习。感恩,是生命潜能的催化剂。当一个人拥有感恩之心时,他会因为别人为自己的付出而感动,感动之余,会以实际行动来报答。在学校里,谈到回馈社会,大部分都是通过实践活动完成的。比如,利用周末或休息时间,做义务家教、社区服务、环保活动等等。在这些活动中,拥有较强的感恩意识的奖助学金获得者往往表现最为积极,他们力所能及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因此,资助工作的最大社会效益莫过于让学生以感恩的心态接受他人、社会、国家的爱心,同时又将这颗感恩的心扩散开去,使自己也成为爱心使者。[5]

(2)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共同践行感恩。“榜样”一般容易被认为特指人的行为,其实某些有代表性的、值得推广的社会事件、某种观念、某种风气也应当被视为榜样。好的榜样可以重塑灵魂。感恩教育理念一旦形成榜样风气,必将带动和引导广大学生,不仅让他们在感恩中达到人性的自觉,丰富个人情感,激发超越凡俗,走向崇高的精神意志,而且让他们对国家、社会和他人常怀感恩之心、常立感恩之德,常留感恩之意、常存感恩之情,常施感恩之举。笔者所在学校开展的感恩文化节系列活动:感恩共产党、感恩祖国、感恩人民、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家乡、感恩工作、感恩自然、感恩生命的“十感恩”倡议书、宣讲活动、文艺汇演、人物评选等活动得到学生们的积极参与,亦是他们践行感恩的最好体现。

(3)促进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如同细胞与生物体的关系一样,无数个兴旺发达的和谐家庭,构成繁荣昌盛的和谐社会。而每个学生都来自各自的家庭。因此,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其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校奖助学金的评审及发放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对于和谐家庭、校园和社会的构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贫困生经济问题和心理问题解决不好不仅影响家庭的稳定,而且也会给校园管理、校园稳定带来隐患,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而感恩教育理念的介入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人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感恩中体验生命的真谛,进而将自身的发展与家庭、学校、社会的和谐联系起来,从而服务社会,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国家设立各种奖助学金的目的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高校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把感恩教育的理念介入奖助学金的评选工作,不仅能够促进广大学子的全面发展,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增加学生和社会的良性互动,而且也吻合国家设立奖助学金的初衷,能够增加国家和社会对奖助学金投入的信心,从而达到奖助学金运作的良性循环。

[1]庞明珍.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时代内涵及意义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7):75-77.

[2]罗筑华,陈 熙,谭建国.高校贫困生国家助学金的评定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0,(3):182-185.

[3]殷成志.国家奖助学金的育人功能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4):15.

[4]赵贵臣,刘和忠.试析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32-134.

[5]黄文华.实现高校贫困助学金公平与实效的探讨——以广西高校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4):16-17.

猜你喜欢

奖助学金贫困生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中国银行:云南首个自行研发奖助学金代发系统落地
现行高校奖助学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高校要优化奖助学金的惠民效果
国家奖助学金评定对班级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