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瓶颈破解的我国森林旅游发展理念和产品创新

2013-11-27马耀峰张春晖

旅游科学 2013年1期
关键词:森林旅游产品

马耀峰 张春晖

(陕西师范大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1 引言

森林旅游(Forest tourism),是指任何形式的到林区(地)从事的旅游活动,这些活动不管是直接利用森林还是间接以森林为背景都可以称之为森林旅游(格雷戈里,1985)。森林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首要形式,以其追求促进健康、保护环境、回归自然的特点而广受大众青睐,在旅游产业体系中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秦学,等,2007)。因此,森林旅游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针对森林旅游的资源质量评价(Rudis,et al.,1988;李春干,等,1996;王雁,陈鑫峰,1995;马剑英,等,2002)、资源经济价值核算(Scarpa,et al.,2000;Smailes,Smith,2001;亢新刚,等,2001)、效应评价(王妹,温作民,2006;曲利娟,傅桦,2008)、环境影响(巩劼,等,2009;陆林,等,2011;晋秀龙,等,2011)和可持续发展策略(Ioras,et al.,2001;Horne,et al.,2005)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显然,前期研究内容更侧重于从供给的角度审视森林旅游;近年来,森林旅游研究的视角向需求方转移的趋势明显,森林旅游市场得到了更多关注。森林旅游者行为(杨宏伟,等,2008;Wang,2009;肖随丽,等,2011)、面向市场的森林旅游产业发展(俞晖,2001;邓和平,2007)和产品开发(黄秀娟,等,2009;马耀峰,2009;赖启福,黄秀娟,2009)等成为研究热点。如何适应旅游市场新需求,探讨森林旅游发展之路,是研究热点核心问题之一。

我国森林旅游经历了30年的发展,取得了诸多成就,但在连接森林旅游产业与市场的关键——森林旅游产品开发方面,一直存在着形式雷同单一、开发层次较低,难以适应多变的市场等问题(罗金华,2009),这已成为制约整个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的症结。因此,破解发展“瓶颈”,探讨我国森林资源开发新路,成为我国旅游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对我国森林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升级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森林旅游及时顺应市场新形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积极借鉴。

2 我国森林旅游发展现状与产品开发的问题

2.1 森林旅游发展现状

(1)森林旅游产业迅速发展,产业地位上升

我国森林旅游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一直以来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趋势。2011年,全国森林公园已达2583个,其中国家森林公园740个,国家森林旅游区1个,中国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中有15个涵盖森林公园的景观资源,中国世界地质公园名录中有15个是森林公园①国家林业局.2011 中国林业基本情况[EB/OL].http:∥www.forestry.gov.cn/uploadfile/main/2011-12/file/2011-12-21-d835a996f1c6464597e3a86914fecabb.pdf.(2011-07-18).。“十一五”期间,全国仅森林公园就接待游客近15亿人次,游客人数的年均增长率达18%,高出国内旅游6个百分点;森林公园直接旅游收入近1000亿元,旅游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达28%,高出国内旅游13个百分点(尹婕,2011)。至2011年,整体森林旅游及休闲人数已达11.24亿人次,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产业创收1863.07亿元②国家林业局.2011年全国林业统计年报分析报告[EB/OL].http:∥www.forestry.gov.cn/uploadfile/main/2012-5/file/2012-5-15-374ecfc1461842f685d6db6b9d47fea1.pdf.(2012-05-18).。随着国家级森林旅游区和国家森林旅游试验示范区的设立,白山市、温州市、海南省等多地将森林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关于加快发展森林旅游的意见》③《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关于加快发展森林旅游的意见》(林场发[2011]249号)于2011年11月发布,包括发展森林旅游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及政策和保障措施等内容,是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为加强战略合作并推进森林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而提出的纲领性文件。的指引下,森林旅游成为国家战略,产业地位得到空前提高。

(2)森林旅游投资兴旺,旅游接待能力提高

森林旅游的迅猛发展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大量投资,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仅全国森林公园建设资金投入就高达750多亿元(张红梅,2011)。至2010年底,全国森林公园共拥有旅游道路5.47万公里,旅游车(船)2.52万台(艘),宾馆接待床位62.66万张,餐位113.6万个,从事旅游管理和服务的职工达13万人,其中导游1.3万人①国家林业局.2010年暨“十一五”全国森林公园建设经营情况[EB/OL].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slgy/s/2452/content-476116.html(2011-04-27).,森林旅游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旅游接待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3)森林旅游特色化发展趋势显现

我国森林旅游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全国各地逐渐重视结合自身优势推进森林旅游的特色化发展。例如,福建省首先积极推出了“森林人家”这一森林旅游特色品牌和全新旅游方式,赢得了市场青睐;温州积极推进森林旅游信息化发展,以雁荡山和玉苍山国家森林公园试点,开发森林公园智能旅游系统;海南借助我国首个省级森林旅游试验示范区平台,发挥滨海旅游资源和热带雨林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蓝绿互动的森林生态旅游、热带雨林文化旅游等;广西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以茶文化为核心开发系列旅游产品,已经获得了珠三角、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市场的认可。

2.2 森林旅游产品开发的问题

尽管我国森林旅游蓬勃发展,然而,一直以来我国森林旅游产品发展中存在的核心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即整体而言森林旅游还是以观光产品为主,开发层次较低,产品形式雷同单一。这一问题源自资源导向型的粗放开发理念,往往造成森林旅游地过于依赖本地资源,一味追求门票经济,从而导致旅游地后续发展乏力,甚至有碍森林生态的合理保护。结合国际、国内旅游发展趋势,森林旅游产品存在的核心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五方面:

(1)低层次的观光产品难以满足旅游者的观赏审美体验

以“看树”为主的森林观光,受到自然地势以及传统景区游道的限制,观赏视角多为树下和山顶,很难令一般的大众游客全方位领略森林壮观的美景。此外,一般的森林观光仅能为游客提供森林资源壮美带来的美感体验,而不能为游客提供其他情感体验。低层次的观光产品,重观光轻体验,为游客提供的体验深度和广度有限。

(2)对新兴旅游方式应对不足

在追求个性化的浪潮下,旅游者热衷于更为灵活多变的旅游方式。散客旅游和中短距离区域内的家庭旅游正逐渐成为主流,自驾游、背包游、自助游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以新兴方式出游的游客,多具有不同于大众游客的新型旅游需求。背包自助旅游者不喜欢与森林旅游地风格相异的标准化住宿设施和浅尝辄止的观光,他们偏爱农家旅馆或原住民住所,热衷于了解当地文化,乐于探险寻求刺激(邓明艳,2009);而森林公园内一般的游步道显然不能满足自驾游游客需求,他们重视精心设计的风景道所带来的驾车体验(Hallo,Manning,2009),并对汽车营地建设有较高要求(Janiskee,1990)。森林旅游产品形式更新的迟缓,往往造成对上述游客需求的响应不足。

(3)产品功能单一不能满足旅游者综合需求

侧重于观光的传统森林旅游产品对游客森林探险、生态休闲、森林露营、登山野游等多样化的综合需求缺乏响应,也不利于延长森林旅游产业链以及与其他产业的联动。

(4)森林文化挖掘尚浅,内涵显化活化不足

森林文化内涵丰富,包括技术领域和艺术领域的森林文化两部分(郑小贤,2001)。森林文化不仅涵盖林木培育技术、森林生态保护等,还包括竹文化、茶文化以及林业哲学、森林美学、园林文化等(杨馥宁,等,2006)。我国多数森林旅游产品对上述文化的开发力度不足,甚至未对特色森林旅游资源予以充分开发和展示,或者仅限于展示而缺乏互动性与参与性,难以获得市场认同。

(5)难以有效对接高端旅游市场

高端旅游要求旅游产品具有高生态质量(李佳,蔡红,2011),森林旅游产品在此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然而,由于上述多种原因,尤其是目前我国森林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个性化不足,服务品质和附加值较低,休闲度假类的优质森林旅游产品较少,因而难以吸引期望进行深度体验、满足个性需求并接受享受型旅游服务的高端消费人士。

3 森林旅游产品发展行动

旅游产品是旅游者行为动机产生的直接出发点,旅游产品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旅游地的发育程度和竞争能力(马晓龙,等,2004)。因而,对国内外旅游市场变动趋势的应对最终要落实在旅游产品发展行动上。

3.1 森林旅游发展理念创新

(1)转变发展方式理念

发展方式理念的转变是森林旅游产品提升的首要因素,应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转变。

一是单一观光旅游向观光体验、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山水生态等复合型旅游转变。一般的森林观光追求视觉美感,或者求新、求异,是初级旅游产品,而复合型森林旅游重视生态认知,多感官刺激,心灵震撼,文化感悟以及身心畅爽,属于高品质高层次旅游产品。二是资源导向型开发向资源导向、市场需求驱动结合开发转变。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初级阶段,资源导向型模式强调有什么资源开发什么,对本地资源的依赖性较强,难以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而结合了市场需求驱动的开发模式,要求在掌握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更新产品,能够更好地迎合市场。三是单一景区型经营向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复合型经营转变。森林旅游地往往依山区或林场的自然走势划分为多个景区,“各扫门前雪”式的单一景区经营思路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有碍景区联动发展。建立森林旅游目的地联盟等经营思路,有利于发挥多景区优势互补的规模效益,形成强势品牌。四是狭窄客源市场向宽广客源市场转变。抛弃过于注重团队观光客的理念,响应旅游方式转变的趋势,重视散客市场、家庭市场、自驾游市场、休闲度假市场等。

(2)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转型理念

过于注重门票经济一直是制约我国旅游产品发展的瓶颈。门票经济的观念广泛存在于景区经营、旅游产品开发的各个方面,及时全面转型为综合经济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由从门票要效益,转而关注整个旅游产业的效益,重视休闲度假产品、餐饮娱乐等多方面的收益;二从景区经营向产业经营转型:由只顾及景区开发,转而同时关注产品更新、项目打造、市场拓展、品牌维护,兼顾整个森林旅游产业上下游各环节的经营;三从亮点打造向卖点打造转型:摒弃从景区开发的角度仅重视产品亮点打造的思路,而应注重迎合市场消费需求的消费卖点打造,多培育贯穿整个旅游行程中的享受型、兴奋型旅游项目;四从提供硬件设施服务向提供软性服务转型:由重视依托硬件设施的服务,转而关注提升游客感知价值的高品质软性旅游服务,如文化演艺服务、精品导游服务等;五从产业要素向产业链延伸转型:由仅侧重“食、住、行、游、购、娱”等产业单要素的发展,转而关注产业要素整合,关注旅游供应链的管理,并且促进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推动产业链的延伸。

(3)森林旅游产品多元化转型升级理念

森林旅游产品应针对市场变动趋势,从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产品转型升级。具体包括:

森林观光产品向森林观光体验产品升级;一般森林旅游产品向森林休闲度假旅游产品转型;纯森林自然旅游产品向森林文化旅游产品转型;静态旅游产品向活动类旅游产品升级;少参与旅游产品向参与类旅游产品升级;少玩类旅游产品向游乐类旅游产品转型;单一视觉旅游产品向多感官体验旅游产品升级。

(4)全景森林旅游理念

观光旅游满足的是旅游者的最基本旅游需求,因而,在休闲度假旅游越发受到国内外市场追捧的大趋势下,它依然是我国旅游产品体系的基础支撑。观光旅游并不会完全被休闲度假旅游所取代,其存在的问题在于升级而非转型(张辉,2011),即关键要推进单纯的观光旅游产品升级为以观光为主的复合型体验旅游产品。

全景森林(Panoramic Forest)旅游即是从不同视角对森林旅游资源的观赏和体验。这一理念主要是针对视角单一、形式单调的传统森林观光产品升级而提出的。旅游观赏是对旅游景观所包含的美的要素的具体感受和把握过程,是旅游审美活动的主要形态之一;而旅游观赏中位置变化所形成的不同视角,是改变或影响旅游观赏效果的极其重要的空间要素(谢彦君,2011)。全景森林旅游的理念,弥补了一般森林观光旅游产品仅简单“看树”的缺陷,将开发思路从传统的树下单一观赏角度向树腰、树梢、空中等多视角拓展,将旅游产品从简单的森林漫步向丛林真人CS、雪地森林滑雪、森林溯溪、山林高空滑翔等多方位体验延伸,游客的活动空间便由林间游步道向林中、林巅、空中扩展,视野也变得更加开阔。

(5)山地森林休闲度假旅游理念

森林资源往往与山地山岳景观相伴而生,其中的崇山峻岭又多具有审美、科普教育、探险运动、康体健身等多样化的旅游功能,不但为森林旅游扩充了活动空间,而且丰富了活动内涵。森林旅游产品向休闲度假产品的转型,必然要发挥山地森林资源的优势,树立依托山地开展特色森林休闲度假旅游的理念。根据休闲度假旅游大发展的趋势,结合森林旅游发展目标、市场选择及市场定位,各地应设计可以发挥山地森林优势、体现地方文化特色、迎合市场需求并具备竞争力的森林休闲度假产品体系。休闲度假项目设置既要考虑商业价值最大化,又要保证游客体验最优化,力求在资源特色体现、硬件设施配备、软件服务质量和休闲活动设计各方面取得突破。

(6)森林旅游综合体理念

旅游综合体以相关产业融合联动、全产业链功能集聚、多方位吸引物复合的巨大优势,正逐渐成为未来旅游开发的主流创新模式以及旅游休闲产业升级的战略抓手(罗红宝,林峰,2010)。在国际上,森林休闲度假产品与旅游综合体的融合已经较为成熟,其表现形式是Center Parcs①Center Parcs直译为“中央公园”,源自欧洲,是一种具有系统经营模式的亲自然度假公园,其显著特点在于绿色生态开发理念,强调公园在环境和功能方面亲近大自然,从公园选址、具体建设内容到公园内活动安排,都讲究与大自然和谐相容。。Center Parcs一站式提供酒店、餐厅、酒吧、零售商店、娱乐等多形态设施服务,能够同时满足不同年龄层次旅游者的需求。森林旅游产品发展中引入综合体的理念,可有效促进森林观光向森林休闲转型,推动森林旅游由注重打造景区向侧重打造目的地转变,加速产品开发由单一产品向综合体的飞跃。可以说,森林旅游综合体的产品开发理念,是对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响应,是对森林旅游产品由粗放开发向集约化综合开发的有力促进。

3.2 森林旅游转型升级新产品打造

根据森林旅游发展创新理念,响应森林旅游产品开发的问题与不足,重点进行以下一些新产品的打造:

(1)全景森林及森林观光体验旅游产品的开发

以全景森林旅游为突破点,全面推进森林观光体验旅游产品的开发。全景森林旅游产品以丰富旅游者观赏内容,提升观赏体验为目标,其开发应从以下六方面着手:

第一,创建全景森林公园(Panoramic Forest Park,PFP)。先期在风景特色突出的森林公园设立少量实验区,以全景森林旅游理念全新规划改造,取得市场认可后设立全景森林公园示范基地,逐步推广。第二,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科学提升森林景观审美价值。森林景观的美学价值是全景森林旅游开发的关键,应根据景观生态学研究成果(周年兴,等,2012)从三方面进行提升:一是适当增加水面面积,减少与环境不协调的建筑面积,提高自然性景观在整体景观中的比重;二是适当控制森林景观完整性程度,提高景观规整性,增加景观多样性;对于开发较为成熟的景区,由于常年受到人类活动干扰,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应尽量提升其完整性,保持规模美;而对于开发刚起步的景区,由于成片森林广袤,应合理规划风景道,避免景观单调造成游客美感体验下降;三是提高景观开放性,增强森林景观的“旷”美特色。第三,规划建设多角度最美森林观光台、廊、塔等森林观景设施。在森林景观美学价值提升的基础上,选择观赏景区最美角度,建设形式多样的观景设施,设施本身也要讲究美观新奇,以增添新景观的出发点进行营建,如穿梭于树腰间的绳索木桥、伫立于山腰或水边的观景吊脚楼、用钢化玻璃建造的峡谷空中悬廊、透明材料搭建的多层观景平台、大跨度峡谷长桥等。第四,在适当位置适度建设森林旅游游乐设施。以环境协调为原则,在林间布置游乐设施,令游客既亲近自然又不破坏环境,例如,森林滑道、林间滑索、林中球场、林中马场等。第五,开展森林旅游参与性、刺激性旅游活动,如热带雨林植物鉴赏、林木培育DIY、森林温泉Spa、骑马探险巡游、自行车越野、野外生存拓展训练等。第六,加强与科技融合,发展高科技森林旅游。推进智慧森林旅游景区建设,加强森林生态保护的同时,协调客流分布,最大限度保证观赏体验质量。

森林观光体验旅游产品,是以森林观光为主体的体验类旅游产品,更强调通过参与式观光令游客获得深层次的情感、精神和心灵体验。具体开发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第一,确定体验主题。发挥森林生态优势,以自然环境、丰富林相、地域文化、秀美山水等作为体验主题。第二,场景设计与氛围营造。应充分利用当地森林资源,以主题为指导,构建体验“舞台”,为旅游者设置一个进行体验的真实环境。第三,旅游活动设计。重视丰富体验类型,加强体验深度:如兼顾审美体验、娱乐体验、教育体验和逃避现实体验等,设计多类型体验活动;以挑战自我的参与项目加强体验深度。第四,旅游体验设施设计与建设。根据多样化体验活动,设计建设类型丰富的体验设施,如高科技设施、参与类设施、享受类设施等。

(2)森林自驾游及房车旅游产品开发

随着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的不断攀升,自驾游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出游方式。作为自驾游的升级形式,房车旅游也正在逐渐起步。《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①《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1号)于2009年12月发布,是我国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提出发展旅游房车装备制造业,以“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明确将房车纳入国家鼓励类产业目录,而且露营地项目建设也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可以预见,房车旅游将来会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增长点。由于偏爱自然风景优美的国家公园是自驾游游客的普遍行为特征(Wager,1967),上述发展趋势预示着森林露营市场的巨大潜力。

推进森林自驾游、房车旅游产品开发,加快森林露营市场开拓,重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规划设计适于汽车通行且两侧景观优美的风景道,为森林景区驾车体验提供平台。其次,科学规划建设自驾游基地,游客接待量较小、基础设施条件欠优的景区,或其他短期难以建设高标准露营基地的景区,应按照《全国汽车自驾游基地标准》以及即将出台的《汽车自驾游基地建设及服务规范》,完善硬件设施,提升自驾游辅助服务,积极申报自驾游基地。特别注意,所有自驾游基地的硬件设施建设,都应为今后发展房车旅游及露营营地创造条件。再次,科学规划建设露营基地。游客接待量较大、基础设施条件优越的森林旅游景区,应积极配合中国露营协会近期建设50~100个国际标准房车露营地的规划(崔丽影,等,2011),推进景区生态化露营基地建设。

(3)积极发展森林旅游综合体产品

森林旅游综合体的打造既要符合旅游综合发展的基本规律,又要体现森林生态旅游的特色,具体应注意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第一,做好森林旅游综合体规划设计。规划设计应紧扣森林生态旅游主题,注重突显地域文化特色,以避免成为他处经验的复制品。从资源特点和区位条件出发,科学确定产业侧重,合理进行业态布局,详细设计综合旅游聚集区内地产、商业、创意、体育、会展等产业发展的构架,避免功能杂糅,生态主题被淹没的现象。第二,森林与森林环境的整体统筹建设。进行土地合理规划,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协调林地与旅游聚集区间的关系,建筑设计多“宜藏不宜露”,确保森林旅游综合体不损害生态旅游的发展。第三,住宿产品的创新与特色打造。森林绿色生态住宿产品种类多样,包括生态小木屋、野外房车、营地帐篷、农家旅馆、森林人家等。但鉴于休闲旅游对高质量特色化的享受型产品具有强烈诉求,综合体内发展生态环保的特色主题酒店更为适合,如移动式酒店、可回收集装箱酒店以及全方位提供利于人体健康的绿色餐饮、绿色客房和生态日常用品的绿色饭店等(沈晖,李妍,2010)。第四,商业服务类别和质量的提升。旅游综合体须以超出一般景区的高品质休闲服务作为发展保障,因此,可以以强调自然、健康、精致生活方式的乐活(leho)理念,遴选餐饮、居家、休闲、文化等各方面高端服务供应商,促进服务品质的全面提升。第五,进行多种旅游活动的策划,丰富休闲软项目,如森林旅游节庆、地域文化特色演艺等。

(4)森林文化旅游产品的建设

国家文化产业振兴大举措的接连实施,促使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加速融合,旅游遗产文化业、旅游演艺业、旅游出版业等多种新业态正在孕育(马耀峰,等,2012)。而林业素来与文化有着不解之缘,森林旅游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有利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尹世杰,2012)。开发精品森林文化旅游产品既是森林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关键,又是催生新业态的重要手段。

第一,努力挖掘森林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具体着手点,一是挖掘根植森林生态的医药、养生、修身、体育、茶竹、草木等文化,充实和丰富森林文化;二是挖掘人类在森林中孕育的技术与文明,如造纸术、种植技术等,展示文化成果与进展;三是应用森林景区的人文景观,解释生态现象、人地关系,挖掘生态教育文化(罗金华,2009)。第二,确定森林文化旅游主题,彰显森林文化旅游特色。以区域森林旅游资源优势为基础,以突显特色为目标,遴选市场青睐的文化主题。第三,深入研究并打造景区森林旅游的亮点。以文化特色为依托,重点打造一两个森林文化旅游景点或旅游体验活动项目。第四,推进森林旅游与文化演艺的融合,精心打造森林文化演艺产品。文化演艺产品是文化内涵动态活化展示的关键,具有优化景区形象的“动态名片”作用,应纳入森林旅游景区的核心产品体系之中加以设计和更新维护。应以森林生态主题文化为核心,融合地方戏剧、少数民族音乐等特色文化,丰富表现形式;应以多种细分主题剧目,满足各类游客兴奋点,并保持不断更新,持续吸引市场关注。第五,森林旅游商品的设计与生产。依托景区优势林业资源,开发系列旅游纪念品,以精美设计和质量上乘力求形成品牌。以原生态、高质量和品牌化策略生产多类型极具林业资源特色的商品,如绿色保健食品、野生动植物药材、特质木竹用具等(谢哲根,等,2000)。第六,3D、4D森林旅游产品的开发。应用高科技手段,开发3D、4D森林文化旅游产品,令游客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已难复原的文化现象。

(5)享受型森林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

旅游消费热点正在由“拉练型”的观光游向“享受型”的休闲度假旅游转移。享受型森林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应更加注重提供不同寻常的高品质服务体验,以实现产品转型的同时促进与高端市场需求的对接。具体涵盖以下几方面。

第一,针对森林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要注重突出环境特色,加强休闲设施建设。森林旅游的最大优势在于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机会。各种森林旅游地应结合自身资源优势,营建与整体环境融合的生态休闲设施,强化特色生态环境下的休闲体验。第二,针对森林度假旅游产品建设,应加强对高质量精品温泉、度假山庄、森林人家、山地度假设施等的开发与建设。第三,有效开发森林公园的休闲度假功能。森林公园是开展森林旅游最主要的核心产品,可通过多个方面的措施开发其休闲度假功能,如建设“森林浴”平台、生态小木屋等进行服务设施的休闲化改造;开展林中骑马、林中漂流、野外生存训练等丰富的休闲运动项目;举行森林夏令营、林区民俗节庆等完善休闲节庆产品,等等。第四,开发养生康体森林度假产品。应根据不同养生资源的区位及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组合,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开发。城郊型森林旅游地可兴建森林养生康体会所,满足城市居民周末养生休闲需求。远郊森林旅游地可针对短期、长期养生度假需求,分别建设养生度假村和养生公寓,还可针对康复养生需求,发展森林疗养医院(王红姝,李静,2008)。

[1]Hallo J C,Manning R E.Transportation and recreation:A case study of visitors driving for pleasure at Acadia National Park[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09,17(6):491-499.

[2]Horne P,Boxall P C,Adamowicz W L.Multiple-use management of forest recreation sites:A spatially explicit choice experiment[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5,207(1-2):189-199.

[3]Ioras F,Muica N,Turnock D.Approaches to sustainable forestry in the Piatra Craiului National Park[J].GeoJournal,2001,55(2-4):579-598.

[4]Janiskee R L.Resort camping in America[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0,17(3):385-407.

[5]Rudis V A,Gramann J H,Ruddell E J,et al.Forest inventory and management-based visual preference models of southern pine stands[J].Forest Science,1988,34(4):846-863.

[6]Scarpa R,Chiltonc S M,Hutchinsond W G,et al.Valuing the recreational benefits from the creation of nature reserves in Irish forest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0,33(2):237-250.

[7]Smailes P J,Smith D L.The growing recreational use of state forest lands in the Adelaide hills[J].Land Use Policy,2001,18(2):137-152.

[8]Wager J.Outdoor recreation on common land[J].Journal of the Town Planning Institute,1967,53:398-403.

[9]Wang P C.Landscape,niche perceptions,and recreational behavioral intention patterns in Bale Eagle State Park[D].US: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2009.

[10]崔丽影,武翠红,齐立伟.中国房车发展的潜力与制约[J].汽车与配件,2011(21):39-41.

[11]邓和平.对湖南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产业的若干思考[J].经济地理,2007(3):526-528.

[12]邓明艳.外国背包旅游市场营销策略:以四川为例[J].商业研究,2009(12):125-128.

[13]格雷戈里·G·鲁滨逊.森林资源经济学[M].许伍权等,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440-441.

[14]巩劼,陆林,晋秀龙,等.黄山风景区旅游干扰对植物群落草本层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9(4):607-612.

[15]黄秀娟,刘伟平,兰思仁.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开发的评价模型与应用——基于旅游产品开发的适宜性角度评价[J].林业科学,2009(7):111-118.

[16]晋秀龙,陆林,郝朝运,等.旅游活动对九华山风景区游道附近植物群落的影响[J].林业科学,2011(2):1-8.

[17]亢新刚,陈光清,刘建国.芦芽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旅游价值评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3):60-63.

[18]赖启福,黄秀娟.森林旅游产品开发适宜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市场因素、资源因素和开发效益因素[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50-55.

[19]李春干,赵德海,卫日强.森林旅游资源等级评价方法的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6(3):64-68.

[20]李佳,蔡红.北京市高端旅游发展探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84-88.

[21]陆林,巩劼,晋秀龙.旅游干扰对黄山风景区土壤的影响[J].地理研究,2011(2):209-223.

[22]罗红宝,林峰.让“旅游综合体”成为旅游综合改革创新的战略抓手(上)[N].中国旅游报,2010-12-17(11).

[23]罗金华.人地关系协调视角的森林旅游产品绿色开发[J].林业经济问题,2009(5):464-470.

[24]马剑英,孙学刚,贾戎.森林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2(4):372-376.

[25]马晓龙,吴必虎,贾媛媛.西安城市旅游产品组合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77-80.

[26]马耀峰.新时期陕西省森林旅游资源提升开发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11):124-128.

[27]马耀峰,薛华菊,张春晖.推进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打造陕西旅游新业态[J].旅游调研,2012(3):46-50.

[28]秦学,吴楚材,吴章文.森林旅游研究的学术生态位与学术价值链[J].中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23-26.

[29]曲利娟,傅桦.我国森林旅游效益评价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89-93.

[30]沈晖,李妍.森林公园“绿色”住宿产品规划初探[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220-224.

[31]王妹,温作民.森林生态效益价值核算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2006(3):6-11.

[32]王红姝,李静.发展森林养生度假旅游探讨[J].林业经济,2008(7):58-60.

[33]王雁,陈鑫峰.心理物理学方法在国外森林景观评价中的应用[J].林业科学,1995(5):110-117.

[34]肖随丽,贾黎明,汪平,等.北京城郊山地森林游憩机会谱构建[J].地理科学进展,2011(6):746-752.

[35]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256;272-273.

[36]谢哲根,刘安兴,许祖福,等.森林公园旅游产品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3):72-75.

[37]杨馥宁,郑小贤,白降丽.森林文化与森林旅游[J].林业建设,2006(6):21-23.

[38]杨宏伟,田甜,李涛,等.北京山地森林游憩中游憩者活动特征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27-32.

[39]尹婕.把“森林人家”打造成旅游名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10-29(7).

[40]尹世杰.发展文化产业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J].财经科学,2012(10):109-116.

[41]俞晖.21世纪中国森林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J].旅游学刊,2001(5):67-69.

[42]张红梅.天地间涌起森林公园发展滚滚浪潮——我国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发展系列报道·建设篇[N].中国绿色时报,2011-11-14(1).

[43]张辉.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及运行方式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208-210;320-322.

[44]郑小贤.森林文化、森林美学与森林经营管理[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2):93-95.

[45]周年兴,黄震方,蒋铭萍,等.庐山森林景观美学质量与景观格局指数的关系[J].地理研究,2012(7):1224-1232.

猜你喜欢

森林旅游产品
哈Q森林
旅游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新产品
产品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