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群教授运用夹脊穴临证经验
2013-11-26阳期望张新斐李世安
阳期望,张新斐,李世安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康复训练中心,广东广州510510)
欧阳群教授是我国岭南地区的针灸名家,从事针灸五十余载,无论临床、科研和教学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其对夹脊穴的临床运用有独到见解,无论取穴定位、针刺手法,还是病种选择均积累了丰富经验。兹介绍欧阳群教授关于夹脊穴的临证经验,以供同道参阅。
1 选穴与定位
文献中选用夹脊穴的方法很多,有“以痛为腧”选用病变部位或邻近的夹脊穴;有根据脏腑经络理论选取与背俞穴同一水平的夹脊穴;有根据脊旁阳性反应物并以此为腧穴[1]。欧阳群教授认为,夹脊穴的深层解剖定位多在脊神经根出椎间孔处,其取穴应当考虑脊神经根的节段性分布。它是指感觉的节段性支配,每一个脊髓后根支配的皮肤感觉区叫皮节,全身有31个皮节,与神经根节段数相同。胸部皮节的节段性最明显,体表标志如乳头水平为T4,剑突水平为T6,肋缘水平为T,脐水平为T,而腹股沟为T和L[2]。
欧阳群教授根据脊神经这种节段性分布特点,从临床症状及体征出发,参考影像学检查,选取与病变部位对应的脊神经根所在夹脊。如颈椎病有属C5脊神经分区的症状,则取C5夹脊穴;又如带状疱疹有T5脊神经分布区内的疼痛,则取T5夹脊穴。此外,欧阳教授选用夹脊穴多以病变同侧腧穴为主,每次取1~2穴,最多不过4穴,这与解剖学中每一皮节均由3个相邻的神经根重叠支配的观点相一致。
2 操作手法
欧阳群教授有关夹脊穴的操作别树一帜,他将不同部位的夹脊穴区别开来,分别从体位、针具、进针及行针手法进行总结。
2.1 体位 针刺体位的选择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满足患者的舒适度和依从性;二要方便术者操作。因此,欧阳教授在针刺颈段夹脊穴时,让患者取端坐位,术者立于患者后正中操作;针胸段夹脊穴,患者取侧卧或俯卧;针刺腰骶段夹脊穴时,患者多取俯卧位。
2.2 针具 不同规格的针具对人体的针刺感觉不同,考虑患者依从性及穴位的解剖学特点,欧阳教授针刺颈段夹脊穴,多选用30号1.5~2寸毫针;针刺胸段夹脊穴,选用28~30号2寸毫针;针刺腰、骶段夹脊穴,选用26号2.5~4寸毫针。
2.3 进针 夹脊穴常规进针多直刺0.3~0.5寸,也有斜向脊柱进针0.5~1.0寸。而在欧阳教授看来,夹脊穴的进针深度不必拘泥于尺寸。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当继续缓慢捻转进针,直至针尖深达椎板骨膜(见图1),方行相应手法。这种骨膜深刺法是欧阳教授操作夹脊穴的显著特点,他认为夹脊穴只有深刺才能诱导气至病所,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图1 进针方向及深度示意图
2.4 手法 根据欧阳教授的经验,夹脊穴进针先使其得气,然后持针朝一个方向捻转,尽可能使其针感传到病区,接着采用提插捻转相结合的泻法,进一步诱导气至病所。其中,颈部每穴持续行针1 min,不留针;胸、腰段夹脊每穴行针可适当延长2~3 min,留针20~30 min。颈段夹脊穴针刺手法宜轻,患者仅有轻微针感,以免晕针;胸段夹脊穴针刺手法略强,以患者基本能忍受为宜;腰骶段夹脊穴手法则需较强,以患者最大耐受度为佳。
3 运用举例
3.1 颈椎病
取穴:以临床症状和体征为主,结合X线摄片所示,取相应脊神经节段的夹脊穴,视病情取单或双侧穴,每次1~2穴,最多4穴。操作:患者端坐,术者立于患者背侧,选用30号2寸毫针,于背正中线旁开0.5寸处消毒后直刺,针尖深达椎板骨膜。先采用传导手法,尽可能使针感到病区,然后采用提插捻转相结合的泻法每穴行针持续不超过1分钟,不留针。每日或隔日一次,5次为一疗程。
按语:欧阳群教授采用颈部夹脊穴深刺法曾治疗颈椎病156例,治愈率为49%,首次显著见效率56%,一般3~5次可获满意疗效,见效快而疗程短[3]。观察还发现临床症状的轻重与骨质增生的程度并不成正比,28%的病例显示骨质明显增生,但症状不严重,13%的病例显示仅轻微骨质增生,而症状较重的12例病人并无骨质增生。这提示颈椎病的发生与脊椎内外环境失调密切相关。相应地针刺疗效可能的机制是调整或改善脊椎内外环境,使其趋于平衡。
3.2 下肢痛症
取穴:患者取俯卧位,按疼痛所在部位的脊神经分布范围,选取相应的夹脊穴。如坐骨神经痛取病侧的L2-3夹脊穴,足拇趾痛取病侧L5夹脊穴。由于腰椎椎弓自上而下稍增宽,故L1~2夹脊穴当调整为棘突下旁开1 寸,L3~4为旁开1.2 寸,L5为旁开1.4 寸。操作:局部皮肤消毒后,用26号3寸毫针直刺捻转进针,直达椎板骨膜处。待进针到所需深度后,向一个方向捻转(一般多为拇指向前捻转),使其针感直达病所;然后拇指向后捻转至难以转动(类似滞针)时,再用力持针作提针状(勿将针拔出),持续约1~2 min许;每隔8~10 min按上法行针1次,留针20~30 min。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
按语:下肢痛症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欧阳群教授采用深刺腰段相应夹脊穴的方法治疗各种类型的下肢痛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4]。他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研究发现,针刺截肢豚鼠的 L2~4夹脊穴,能使痛阀明显提高[5];配合电针则有效地阻断伤害性传入冲动诱发的脊髓神经元c-FOS原癌基因的表达[6],这为针刺夹脊穴镇痛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3.3 带状疱疹
取穴:根据皮损部位,选取同侧相应脊神经根部的夹脊穴,加配阳陵泉。操作:选用28或29号2寸毫针,皮肤消毒后,距背正中线旁0.5寸处,直刺使针尖深达到椎板骨膜。先采用传导手法,尽可能使针感到达皮损区,然后用提插与捻转相结合的泻法,行针约1~2 min,留针20 min,期间还需行针2~3次。阳陵泉穴用同样手法,亦留针20 min。每日1次,3~5次即可。
按语: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脊神经根,引起神经根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为“缠腰火丹”、“蛇丹”,系肝火妄动,湿热内蕴,外毒乘袭胁肋,流串皮间导致;因经络不通,气血瘀滞而疼痛。欧阳群教授采用直刺相应脊神经根部的夹脊穴,循经导气使针感传达病区;配以阳陵泉穴清泻肝胆之湿热,解毒化瘀,促进气血运行,达到通络止痛的目的。其首针镇痛率达90%,1~3次后疼痛消失,7次后疱疹干涸结痂,无残留痛[7]。
[1]刘香华,任小群,黎治荣.华佗夹脊穴的临床作用[J].中国针灸,1994(S1):243-244
[2]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7
[3]欧阳群.夹脊穴治疗156例颈椎病疗效观察[C]//北京:中国针灸学会国际针灸俞穴应用与研究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1993
[4]欧阳群,喻国雄.夹脊穴治疗下肢痛症292例[J].上海针灸杂志,1996,15(2):12 -13
[5]欧阳群,喻国雄.针刺夹脊穴镇痛效应的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1995,15(4):7 -8
[6]孙文颖,李晓文,娄之聪,等.电针“夹脊穴”抑制创伤痛诱发的脊髓 FOS蛋白表达[J].针刺研究,1996,21(1):60 -64
[7]欧阳群,喻国雄.针刺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43例报告[J].新中医,1993(1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