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内科方案的研究1)
2013-11-22霍清萍魏德芝王宇新
霍清萍,梁 芳,魏德芝,王宇新,黄 侃
颈性眩晕其概念最早于1955年由Ryan和Cope提出[1]。目前西医颈性眩晕主要有手术和药物对症治疗。手术主要采取突孔切开椎动脉外膜剥离术,但手术费用较高,且患者承受痛苦较大。药物治疗主要选用扩张脑血管、改善脑灌注如倍他司汀、或西比灵、或尼莫地平等药物。
中医治疗常用的方法有推拿,按摩、牵引,穴位注射以及活血化瘀通络中药等。但由于临床部分患者往往伴有椎管狭窄、严重的椎间盘突出、颈椎不稳定等等,致使采用推拿、按摩、牵引等治疗方法前,必须要求医者有足够的判断,并对医者的治疗手法有极高的要求。反复不恰当推拿,按摩、牵引等治疗,都有可能加重症状,甚至导致截瘫。所以,积极探索并采取有效、安全、科学、规范、便捷、经济的内科综合诊疗方案,显得尤为迫切,且极富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入选本科2010年9月—2011年12月颈性眩晕住院患者170例,男60例,女110例。年龄35岁~70岁(64岁±1岁)。
1.2 诊断标准[2]①以眩晕为首发突出症状,且发作与颈部活动和一定的头位有关,反复发作,次发作时间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间断发作总病程数天至数年;②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双眼视觉障碍、发作性意识障碍、猝倒等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的表现;③转颈试验阳性[3];④颈椎X线摄片、或MR I或CT,显示不同程度椎体不稳、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横突孔狭窄、椎间盘突出、硬脊膜压迫等影像学表现;⑤TCD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及可出现动脉硬化的改变。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性别不限;年龄≥18岁,≤70岁;发病时间≤24h。排除:中枢性和周围性前庭功能障碍、耳蜗迷路震荡等眼、耳科多种疾病;急性脑梗死,脑出血等神经科相关疾病;合并严重心、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者;精神病患者及神志不清、言语不能表达者;近1个月内严重创伤、手术史;各种急慢性炎症、消化道溃疡、支气管哮喘、风湿热、结缔组织病、肿瘤患者。
1.4 分组方法 根据SPSS随机分组软件,随机分为5组。中西医结合(颈复汤低、中、高剂量分别联合倍他司汀)组,中药颈复汤中剂量组,倍他司汀对照组。各组间治疗前DHI眩晕障碍评分量表,症状视觉模拟评分(VAS)基线相同。
1.5 试验药物与研究方法 ①颈复汤组,组方:葛根、川芎、羌活、地龙、地鳖虫、水蛭等。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的药物比例分别为:3∶1∶1∶1.5∶1.5∶1.5、6∶2∶2∶3∶3∶3和12∶4∶4∶6∶6∶6。各组中药均由我院中药房煎制,每袋150mL,1袋/次,2次/日,应用1周。倍他司汀组:倍他司汀8 mg(上海三维制药有限公司),3次/日,应用1周。各组均执行基本治疗:卧床休息,避免不必要的体位变动;清淡饮食,低流量吸氧;颈部热敷每日2次,每次0.5h;佩戴颈托,每日2次,每次2h;眩晕缓解后,早日活动;丹参酮20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停用其他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中、西药物。伴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者常规降压、降糖、降脂治疗。
1.6 观察指标 DHI眩晕障碍评分量表积分[4](共25题。P:代表physical seale,躯体性分值;F:代表functionalseale,功能性分值;E:代表emotionalseale,情感性分值。回答选项:“是”,4分;“有时”,2分;“无”,0分)。眩晕缓解天数。采用症状视觉模拟评分,包括治疗前后头晕,天旋地转感,漂浮感,闭目减轻,转头诱发或加重,恶心、呕吐,肢体无力或肢体麻木积分。
1.7 疗效判定[2]临床痊愈:眩晕及其他伴随症状消失,能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感,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有效:眩晕或头晕减轻,仅伴有轻微自身及景物的旋转,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影响;无效: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1.8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治疗前后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 果
2.1 各组眩晕障碍(DHI)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各组眩晕障碍评分比较(x±s) 分
2.2 各组治疗后眩晕缓解天数比较(见表2)
表2 各组治疗后眩晕缓解天数比较
2.3 各组眩晕症状(VAS)评分比较(见表3)
表3 各组眩晕症状评分比较(x±s) 分
2.4 颈复汤临床疗效(见表4)
表4 颈复汤临床疗效
3 讨 论
中医学素无“颈性眩晕”病名,但据其病理特点及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眩晕”等病范畴。病机为本虚标实,认为与体虚、年老、劳累、情绪、饮食、气滞、瘀血、痰浊、寒侵等因素有关。主要源于肝、脾、肾亏虚,外邪易乘虚侵袭,形成风、火、痰、瘀的病理演变。因此眩晕的病机概括起来仍不外乎风、火、痰、瘀、虚五端。眩晕证的临床辨治,多从肝脾肾立论,长期以来治疗多围绕补肾益精,健脾化痰,平肝潜阳,活血化瘀、通络而变化应用。
在长期诊疗过程中发现,本病不单与风、火、痰、瘀、虚五端有关,更与督脉及膀胱经等阳脉寒凝有关。督脉乃人之阳经之海,且督脉和膀胱经均行于颈背及枕后,寒凝瘀滞阳脉,清阳不展,轻窍被蒙,则“眩晕”自生。临证选用辛温活血通脉之品,不单症状缓解迅速,临床疗效也较明显。考虑与多数患者长期伏案或长时间使用电脑,姿势固定僵硬,且多置于空调房间等因素有关,致使寒凝阳脉,血脉艰涩。认为该病的中医学主要病理机制为“阳脉寒凝血瘀”。多年来在临床反复实践、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创立了由葛根、羌活、川芎、水蛭、地龙、地鳖虫组成的颈复汤。
葛根,出自《神农本草经》,历代医书记载,性味甘、平、微凉,入脾、胃、肺、膀胱经[5]。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阳止泻,还具有较强的活血化瘀,舒筋活络,升引作用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对脑血管有扩张及改善脑循环作用,对脑循环的改善并非单纯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所致,而是使低幅波升高,高幅波降低,异常波趋向正常[6]。
川芎,性味辛、温,入肝、胆、心包经,具有活血祛风、行气、止痛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对心血管系统有强大活性,对血管平滑肌有解痉作用,并且该物质能透过血脑屏障,在脑干分布较多,有利于在脑部发挥血管作用,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活化,降低血管阻力,对改善脑缺血有显著疗效[7]。
羌活,性味温、辛、苦,入膀胱、肾经,具有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的功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有抗血栓形成和抗凝血作用[8];增加动物的脑血流量,而不增加外周血流量,且不加快心率,不升高血压,为临床上羌活用于治疗脑缺血找到理论依据[9]。
地龙,性味咸、寒,入肝、脾、膀胱经,具有清热、熄风、平喘、通络、利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抗血栓、溶栓和改善血液循环作用[10-12]。
地鳖虫,性味寒、咸、有微毒,入肝经,主理血症,具有散血瘀、消坚结、解凝活血、接骨续筋、消肿止痛、下乳通经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抗凝血、抗血栓作用[13-15]。
水蛭,性味苦、咸、平、有微毒,入肝、膀胱经,具有破血、逐瘀、通经,兼利水道,消痰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促纤溶作用[16-18]。
方中葛根为君药,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引经作用;川芎、羌活祛风活血;地龙、地鳖虫、水蛭活血通络,全方共奏温阳活血通络之功。
倍他司汀作为一种组胺类药物,通过激动组胺 H1受体而发挥拟组胺作用,它对脑、心以及外周血管,特别是对椎基底动脉有较明显的增加脑血流量作用。同时该药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液凝固的作用,疏通微循环,提高脑组织灌注。
本研究发现,治疗后DHI眩晕障碍评分、眩晕缓解天数、症状积分三项观察指标,中西医结合三组均较中药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西医结合三组间呈量效依赖关系(P<0.05)。其中治疗后中、高剂量组DHI眩晕障碍评分和症状积分较西药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提示,在采取佩戴颈托、保暖等基本治疗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优于单纯中药组和单纯西药组;中西医结合中、高剂量组疗效优于低剂量组。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是有效、安全、科学、规范、便捷、经济的内科综合诊疗方案。
[1] Ryan GM,Cope S.Cevical veitigo[J].Lancet,1955,31:135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9.
[3] 张祥建.头-颈-躯干旋转试验:一种鉴别颈性眩晕的简便方法[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16(6):719-720.
[4] Jacobson GP,Newman CW.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J].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1990,116:424-427.
[5] 李成文,鲁兆麟.葛根入肺经膀胱经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4):228-229;236.
[6] 郑皓,王晓静.葛根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光明中医,2006,21(3):49-51.
[7] 陈仁寿.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5.
[8] 张明发,沈雅琴,朱自平,等.羌活的镇痛抗炎抗血栓形成作用研究[J].中医药研究,1996,12(6):51-53.
[9] 冯英菊,谢人明.羌活对麻醉动物脑循环的作用[J].陕西中医,1998,19(1):37-38.
[10] 殷出梅,储益平,吴鹏.地龙活性提取物的主要药效学实验[J].中草药,2002,33(10):926-928.
[11] 金桂容,徐桂芝.脑梗死的凝血纤溶状态和蚓激酶的作用[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9,18(1):48-50.
[12] 徐宗佩,王益明,张吉正,等.地龙提取物对健康小鼠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7,17(3):37-38.
[13] 于燕,刘继兰,王菊英,等.土鳖虫水提液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40(5):398-400.
[14] 于燕,刘继兰,王菊英,等.土鳖虫水提物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管内皮和内皮素的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3,24(1):15-17.
[15] 顾振纶,戴德哉.心血管药理学新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0.
[16] 肖志坚.水蛭注射液对大白鼠血小板粘附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4,25(5):39-40.
[17] 高华,任涛,叶盛英.水蛭的抗凝血作用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药师,2001,4(5):386-388.
[18] 沙建慧,杨中万,夏文春,等.水蛭注射液对小鼠血栓形成及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及抑制物的影响[J].中成药,2002,24(3):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