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骨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32例临床观察

2013-11-15钟泳坚范志勇

河北中医 2013年11期
关键词:颈源频度正骨

钟泳坚 范志勇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广东 佛山 528200)

颈源性眩晕发作多与颈部活动有关,是由多种颈源性原因所引起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近些年来,颈椎失稳被认为是颈源性眩晕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1]。2010-03—2012-11,我们应用正骨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32例,并与牵引治疗32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64例均为我院骨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男16例,女16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30岁,平均(44.97±8.28)岁;病程最长14个月,最短2个月,平均(6.69±3.36)个月。对照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最大58岁,最小31岁,平均(45.69±7.47)岁;病程最长12个月,最短2个月,平均(6.66±2.79)个月。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2]中颈源性眩晕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年龄25~60岁,有典型的颈椎失稳所致眩晕临床表现,自愿加入本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不符合诊断、纳入标准者;影像学检查有椎骨破坏,颈部软组织、颈髓和颈椎的其他疾患和(或)颈椎先天畸形者;接受影响疗效判定的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予正骨手法治疗。患者取端坐位,颈部自然放松,嘱患者向旋转受限的一侧主动旋至最大限度。术者右手拇指顶推高起的棘突,其余4指扶持颈部,同时

左手掌心对准下颌,5指握住下颌骨,或前臂掌面紧贴下颌体,掌心抱住后枕部。左手向直上牵提和向受限侧旋转头颅,同时右手拇指向颈前方轻微顶推棘突高隆处,或向对侧水平方向顶推偏歪棘突。此时,多可听到一响声,感觉指下棘突轻度位移。嘱患者头颈处中立位,触诊棘突如已拨正,手法即完毕。

1.3.2 对照组 予牵引治疗。应用传统的颌枕牵引带,患者取卧位,头微前倾、颈微屈曲位,牵引质量2~6 kg,视患者的体质量及病情决定。

1.3.3 疗程 2组均每周治疗3次,2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治疗前后眩晕程度评分、频度评分及持续时间评分[3]变化。眩晕程度评分参考:8分:无症状;6分:轻度眩晕,可忍受,能正常行走;4分:中度眩晕,较难受,尚能行走;2分:重度眩晕,极难受,行走有困难,需扶持或坐下;0分:剧烈眩晕,几乎无法忍受,需卧床。频度评分参考:4分:无症状;3分:每月约1次;2分:每周约1次;1分:每日约1次;0分:每日数次。持续时间评分参考:4分:无症状;3分:几秒~几分钟;2分:几分钟~1 h;1分:几小时。

2 结 果

2组治疗前后眩晕程度评分、频度评分及持续时间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眩晕程度评分、频度评分及持续时间评分比较 分,

由表1可见,2组治疗后眩晕程度评分、频度评分及持续时间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

3 讨 论

《灵枢·大惑论》指出“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颈椎退变、钩椎关节及后外方小关节骨质增生、骨赘形成、横突孔狭窄等导致椎动脉机械性受压或牵拉,当颈椎失稳时,颈部的异常活动必然加重椎动脉受压或牵拉情况,从而使眩晕的程度加重。

交感神经广泛分布在颈椎硬膜囊、前后纵韧带、关节突关节、钩椎关节及椎间盘的纤维环内,在颈椎失稳的高发节段,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分布也最为密集[4]。当颈椎失稳时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是眩晕发病的主要机制[5]。

目前,认为恢复原有颈椎动力学平衡是治疗颈源性眩晕的关键。颈椎内、外源稳定因素异常是颈椎失稳的发生原因,颈椎失稳同时又促进了颈椎内、外源稳定性异常的加速进展,形成恶性循环。由此可见,阻止或延缓颈椎失稳的进展有可能会阻止眩晕发展的全过程,从而产生积极影响,也是手法治疗该病的病理基础,要尽早针对颈椎外源性不稳进行治疗,恢复椎体曲度和顺列,纠正椎体旋转,防止或延缓造成内源性颈椎失稳因素的产生[6]。

本研究发现,手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眩晕程度、频度及持续时间,可能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解除颈部的机械性卡压,即通过纠正颈椎小关节的关节错位,恢复椎体的稳定性,松解痉挛僵硬的肌群,调整颈椎结构性紊乱,恢复颈椎正常的稳定性,解除对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的不良刺激,缓解对颈部血管的刺激,改善椎动脉供血,从而改善眩晕症状。

[1] 孙树椿,孙之镐.中医筋伤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81-188.

[2]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4.

[3] 潘之清.实用脊柱病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06.

[4] 于泽生,刘忠军,党耕町.颈椎不稳在交感型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J].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2):881-883.

[5] 林镇树,刘汝专,秦梦.颈椎不稳与颈性眩晕发病关系的临床探讨[J].中医正骨,2007,19(6):33-34.

[6] 唐劲松,李华灿.颈椎失稳及康复理疗效果的多体位DR影像分析[J].福建中医药,2010,41(1):33-34.

猜你喜欢

颈源频度正骨
《天台山道家功夫正骨真传》读评
以“四天穴”为主针刺治疗颈源性耳鸣验案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讲述正骨人的故事
眨眼频度可判断烟瘾大小
平乐正骨手法源流浅述
岳阳张氏正骨气血理论之以气为先
铜绿假单胞菌MIC分布敏感百分数与抗菌药物使用频度相关性研究
弹拨颈外横突治疗点治疗颈源性肩周炎12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源性眩晕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