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及译本欣赏与当代大学生跨文化意识输入*

2013-11-15管先恒

世界文学评论 2013年2期
关键词:霍克分值受试者

管先恒

《红楼梦》及译本欣赏与当代大学生跨文化意识输入

管先恒

《红楼梦》成书二百余年,是一部公认的具有高度民族文化底蕴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本文研究并揭示了《红楼梦》及其英译本在诸多方面凸显出的跨文化交流的特质。在此基础上,论文试图运用李克特量表设置的相关问卷,调查学习者对于《红楼梦》及相关英译课程的心理认同度。结果显示,学习者对该项课程有较大认同。因此,作为未来先进知识阶层的当代大学生,在进一步了解和欣赏《红楼梦》的基础上,也必然会因此将《红楼梦》进一步推向世界。

《红楼梦》 文本欣赏 跨文化

Author: Guan Xianheng

is a lecturer at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 China). Her research interest is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Email:guanxianheng@sina.com

一、引 言

《红楼梦》成书二百余年,是一部公认的具有高度民族文化底蕴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其在各个方面折射出的灿烂精深的中华文化令人叹为观止。这样的一部作品,对于提高学习者的中国文化素养,培养他们对于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豪感,坚定自己的民族文化立场具有深切的意义,同时也为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输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1998年,教育部就在全国52所高校开展的试点工作基础上制订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该意见的提出距今已有时日,但人们对其讨论的热情依然不减。2008年11月,教育部召开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专题研讨会,再次提出:文化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它涉及大学如何传承文化、实践文化及创造文化等等方面。

由于当今人类发展的大趋势,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人类文化相互影响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规模越来越大,次数越来越多,所以相互影响的程度也越来越深。任何具有一定特色的民族文化,顷刻间即有可能成为全人类的文化,因此,各个国家或地区间、各个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早已具有了某种世界性特质,东西方异质文化间的对话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东西方文化体系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交流自然也越来越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和重视。因此,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作为国家较先进知识阶层的大学生们,也责无旁贷地担负着传承本民族文化、促成跨文化交流的重任。可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大学生群体在跨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方面仍普遍较为薄弱,因此,以公选课为载体的跨文化意识输入当此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大学公选课中,对于学习者跨文化意识的输入,其切入点首先必须具有突出的民族性,因为,具有清醒的东方视角与中国文化立场,是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流当中普遍必需的意识,只有特别强调这一观念,才能让学习者在跨文化的立体坐标当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认识到本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中应有的价值和地位。其次,培养大学生跨文化意识,其切入点又必须是具有异质文化特点的,体现在大学公选课上,即必须是具有英语国家文化特质的,唯有这样,学习者才能对本民族以外的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方才成为可能。

正是基于以上两个不可或缺的切入点,笔者选择了《红楼梦》及其英译文本欣赏作为大学公选课中文化素质教育(跨文化意识输入方面)的教程。《红楼梦》虽译本众多,但英译全译本只有两部,即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译本,总的看来,杨氏译本比较忠实于原著,而霍氏译本更多地站在译入语读者文化的立场上。因此,笔者认为,选取霍氏译本作为学习者欣赏的文本,能更显著地凸现出东西方异质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也更有利于学习者跨文化意识的形成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红楼梦》及其英译文本欣赏之跨文化意义

台湾东吴大学比较文学专家袁鹤翔曾提出“文化通性”(cultural universals)和“文化个别性”(cultural particulars)这两个问题,始终存在于东西方异文化比较研究当中。简单而言,“文化通性”指全世界各民族共同的人心、文心,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红楼梦》才可以被译成多种文字并能被异文化读者阅读和欣赏。而另一方面,袁鹤翔也指出:只有经由深刻认识,了解不同的个别文化和作品,才能进入由比较研究而达到的深层知识。而《红楼梦》及其英译欣赏恰恰能较为全面地向学习者展示东西方不同的个别文化特质,给他们提供一个对异质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对跨文化交流现象有所了解的良好契机。

(一)习俗文化

习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

《红楼梦》第16回里,贾琏说香菱:“开了脸,越发出挑的标致了。”霍克斯译文为:“Now that she has been plucked and…she really does look most attractive!”“开脸”是古代女子出嫁前的一种风俗,用丝线将脸上的汗毛绞净,并修齐鬓角。霍克斯用“pluck”(拨)一词算是恰当,但很难看出这是当时的一种风俗。

再如,红楼梦中“压岁钱”一词,霍克斯将其译为“New Year's Eve wish-penny”,因为对外国人来说,如果仅按字面意思将其翻译为“New-Year money”,他们可能会疑惑,是不是年终的分红?因此,霍译就直接将压岁钱翻译成“New Year's Eve wish-penny”,表明这个钱是象征性的钱,是带有美好祝愿的礼物。如此一来,外国的读者就会明白,原来中国是这样一种习俗。

再如第22回的春灯雅谜:以贾母制作的灯谜“猴子身轻立树梢——打一果名”为例,“立树梢”即“立枝”,谐音“荔枝”(谜底)。此灯谜还暗示贾母在这个家族中地位最高,像一只站在树梢上的猴子。谜语看似诙谐巧妙,但也预示了贾府“树倒猢狲散”的结局(“荔枝”谐音“离枝”)。霍克斯将此灯谜译成“The monkey's tail reaches from tree-top to ground”,可谓是别具匠心的再创造。谜面“monkey's long tail”暗含“long end”之意,“long end”音似“龙眼”(桂圆)。虽说谜底“荔枝”换成了“龙眼”,但巧妙地实现了谜语的底面扣合。

令人遗憾的是,《红楼梦》中的灯谜几乎都被作者赋予了个性化、诗谶化、拟人化和隐喻化的特点,成为塑造人物与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霍译虽保留了“猴”与“树梢”这两个意象,但没有展示此灯谜个性化与诗谶化的特点。所以,在翻译过程中,有时与民俗文化有关的文化词其所有意义很难被完全译出,译者只能是尽可能无限地“接近”原语意义。

由此,学习者可以体会到,在语言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民族审美观和价值取向不同,不同民族对某些事物的联想是有差异的。不同民族的习俗文化上的这种个性差异,通过人类语言反映出来,便构成了跨文化交流上的障碍。学习者也因而意识到,异质文化中的习俗文化必须经过全面周详的诠释之后,才能顺利完成跨文化交流的任务。

(二)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儒、释、道三教长期统治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潜在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并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基督教文化统治整个欧洲两千年,形成了独特的西方文化。文学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一门艺术,日常生活中的宗教文化毫无疑问会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从而构成跨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如,在《红楼梦》第22回中:“……难道将来只有宝兄弟顶了你老人家上五台山不成?”霍译为:“...you forget, when you go to heaven,young Bao-yu wouldn't be the only one who…”《红楼梦》原文中的“上五台山”意指死后成佛, 是中国佛教的意识,霍译在这里将其译为“go to heaven”,这显然是基督教观念,指人死后灵魂升入天堂。

在《红楼梦》中,“口称‘阿弥陀佛’”、“忙又念佛道”等字眼多次出现。第6回,刘姥姥去宁国府,看到宁国府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气派,多次发出感慨,口称“阿弥陀佛”。刘姥姥道:“阿弥陀佛,这全仗嫂子方便了……”霍克斯译文如下:“Bless you,my dear,for being such a help.”为了避免重复,霍译本还有其他的译法,如“Holy Name”、“Bless his Holy Name”、“Thank the Lord for that”等等。

在这里,学习者将《红楼梦》文本与霍氏译文略作比较,会很容易地看出,霍氏更多地站在了译入语读者的基督文化立场上,异质文化的交流在此被霍氏做了简单化的处理之后,西方读者会更容易理解刘姥姥的心态,但同时,学习者也应该因此意识到,对源文化差异的抹杀在跨文化交流中是容易引起障碍的,从而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西方读者很容易会误解刘姥姥也是基督教徒。

(三)观念文化

观念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长期生活在同一文化环境中的人们,经常会形成对自然、社会与人本身比较一致的观点与信念。

例如,《红楼梦》中多姑娘儿的“多”字,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结合上下文,意味着其人轻狂无比、情人众多,而霍克斯按照西方人的观念,将“多姑娘儿”译为“the Mattress”(床垫),应该说是神来之笔。

再以“怡红院”一词为例,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红”象征着青春、繁华、吉利等诸多含义,不幸的是,在西方观念中,“红”远没有那么多象征意义,因此,霍克斯将其译成了“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即“怡绿院”,认为必得如此方符合西方观念,而对于全书书名的《红楼梦》,霍氏实在不便将其译成“绿楼梦”,于是干脆将其译成“The story of the stone”。霍克斯在其红译本第一卷序言中这样写道:“有一点比喻,石头记爱好者可能会在我的译本中忽略过去,这就是小说中到处可见的红。小说标题之一的开头第一个字就是红字,红是一种象征,它有时代表春天,有时代表好运与繁荣,在整个小说中一再出现。不幸,在英文中,红除了代表青年们玫瑰色的脸和朱红色的嘴唇之外,没有那么多的含义。我觉得,中国的红,可以译成英国的金色和绿色(‘春天,绿色的春天’,‘金色的青年男女’,等等)。我知道这有一点损失,但我没有本领采取其他办法。”霍克斯在此也意识到这样翻译显然是不妥当的,但在东西观念的巨大差异面前,他也无能为力。但是,一个“红”字,与《红楼梦》、贾宝玉甚至曹雪芹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任何更动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何况霍克斯译文中如此颠覆性的更动,显然尤为不妥。

以上通过对此书中种种观念文化差异的比较,学习者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因文化环境的不同,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念、态度体系也千差万别。而这些观念上的差异,会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语言上,从而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跨文化交流知识的媒介。

除却上述文化类别外,《红楼梦》文本中呈现出的诗词文化、地域文化、物质文化、服饰文化、哲学文化等等,无不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体现在译文中,也相应地反映出跨文化交流与对话中的种种特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习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一一进行如上的类比分析,这样,在对源文本的欣赏中,对相应的英译欣赏中,即对该组异质文化对话的记录中,可以深入了解到跨文化交流的种种现象,从而培养自己先进的跨文化意识,为未来可能的跨文化交流实践做好自己的充分准备。

三、学习者认同度问卷调查

为了进一步量化了解学习者对于该项课程的心理认同度,笔者制订了“a—o”15个项目,运用李克特量表,初步设计了问卷:①非常同意;②同意;③不一定;④不同意;⑤非常不同意。为了不给受试者造成一定的思维定势,设计题项时包含了正向问题和反向问题,并相互穿插。问卷调查表的15个问题依次为:

a. 作为一名大学生,有必要具有相当的跨文化意识。

b. 通过东西方文化比较与欣赏,我可以进一步了解有关跨文化方面知识。

c. 有关跨文化方面知识,我很需要老师的引导。

d. 跨文化方面知识的接受,对我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e. 《红楼梦》英译欣赏是一个很好的比较东西方文化的媒介。

f. 《红楼梦》已经过时了,没有什么欣赏价值。

g. 《红楼梦》及其英译欣赏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习俗文化与西方习俗文化的差异。

h. 如果有老师的引导,我会对《红楼梦》更感兴趣。

i. 对《红楼梦》的阅读和欣赏,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j. 《红楼梦》及其英译欣赏,对我的个人学习及个人素养没有什么帮助。

k. 该门课程有助于我们了解《红楼梦》中的中国宗教文化与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l. 该门课程有助于我们了解《红楼梦》中的中国观念文化与西方观念文化的差异。

m. 将《红楼梦》推向世界没有意义。

n. 《红楼梦》及其英译欣赏可以提高我的跨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o. 《红楼梦》及其英译欣赏,作为一门公选课,我不会去选修。

为使结果更具科学性和广泛性,笔者分别选取了中文、管理和物理三个不同学院各10名学生进行封闭式问卷调查。30名受试者均为四级英语班学期末学生,即将进入四级后公选课学习。

调查结果显示,在a、b、c、e、g、h、i、k、l、n这10个正向问题中,中文学院的10名受试者所给出的平均值分别为2、1.8、2.1、2、1.5、1.8、2.1、2.1、1.9、1.9,其中,最高分值为2.1,最低分值为1.5,总平均值为1.92;管理学院的10名受试者所给出的平均值分别为2、1.8、2.2、1.8、1.5、2.3、2.4、2.1、2.1、1.9,其中,最高分值为2.4,最低分值为1.5,总平均值为2.01;物理学院的10名受试者所给出的平均值分别为1.9、1.9、2.5、2.1、2.2、2.3、2.3、1.9、2.5、2,其中,最高分值为2.5,最低分值为1.9,总平均值为2.16。我们可以发现,所有30名受试者对于10项正向问题的认同度得分在1.5—2.5之间,对照量表,即绝大部分同学倾向于非常同意或同意的意见,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同学对该课程在跨文化方面的意义持认同态度。而在d、f、j、m、o这5个反向问题中,中文学院的10名受试者所给出的平均值分别为4、4.1、4、4、4.1,其中,最高分值为4.1,最低分值为4,总平均值为4.04;管理学院的10名受试者所给出的平均值分别为4.1、4.2、3.7、4.1、4,其中,最高分值为4.,2,最低分值为3.7,总平均值为4.02;物理学院的10名受试者所给出的平均值分别为3.9、4.2、3.6、4.1、3.6,其中,最高分值为4.2,最低分值为3.6,总平均值为3.88。我们可以发现,所有30名受试者对于5项反向问题的认同度得分在3.6—4.2之间,对照量表,即绝大部分同学倾向于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的意见,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相关同样的结论,即绝大部分同学对该课程在跨文化方面的意义持认同态度。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李克特量表问卷调查,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结论:作为大学公选课课程的《红楼梦》及英译欣赏,得到了包括文理科在内的不同专业的绝大部分学习者的认同。

四、结 语

《红楼梦》成书二百余年至今,在国外已经有了多种译文,仅英译本便有七种,但是截至目前,既使加上国内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充其量也不过有两个英文全译本,这和《红楼梦》这样一部伟大小说的身份很不相称。至于知名度,则更无法与发达国家的世界名著相比拟,如雨果、狄更斯、歌德、托尔斯泰等人的主要作品,不仅在欧美家喻户晓,中国人对其也绝不陌生,而《红楼梦》在西方,除了少数汉学家和研究世界文学的学者以外,知道的人可谓寥寥可数,即便有所了解,比较普遍的情况还是说它仅仅是一个表兄妹之间的恋爱故事。甚至某些欧美的汉学家,往往也不能对《红楼梦》做出正确的评价,如英国汉学家贾尔斯便认为《红楼梦》是一个富有独创、内容深刻的恋爱故事。连《英国百科全书》提到《红楼梦》时,也如是说:“这是一部关于三角恋爱的大家庭崩溃的小说……由于关于作诗争论的冗长描写,打断了故事的叙述,所以读来是令人厌倦的……”专家尚且如此,遑论一般读者,所以西方对《红楼梦》的误读,往往到了荒唐的地步。可以说,《红楼梦》在西方文化世界至今仍是寂寞的、被曲解的并遭到极不公平待遇的。

这种现象并不奇怪,也并非个别。百年来,随着西方国家的文化价值观不断向外输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尤其存在着某种“失衡”或“倾斜”的现象,但另一方面,各民族只有将自己的文化、文学不断推向世界,才能让自己在已成世界大趋势的文化交流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地位,才能在跨文化交流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也才有可能成为其中的重要成员。因此,作为中国比较先进的文化阶层的大学生们,应该充分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担负起跨文化交流的重任,让中国的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获得其应有的地位。而《红楼梦》是一部足以代表中国的伟大作品,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物质和精神的宝贵结晶,因此,我们更需要将其进一步推出国门,让全世界都有机会享受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未来,在当代接受过跨文化意识输入的大学生群体的努力下,“凡饮水处,皆能咏《红楼》”,或许终能成为现实。

注解【Notes】

*本文为2013年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K2013B046)阶段性成果。

[1]吕敏宏:《“足译”与“忠实”——<红楼梦>英译本比较研究》,载《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7期,第61页。

[2][3]袁鹤翔:《反映与反思:中西比较文学简论》,载《中国比较文学》2012第1期,第14—18页。

[4]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13页。以下《红楼梦》中引文皆引用自此书,不再一一注明。

[5]David Hawke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London,1973—1979,p.237.以下《红楼梦》译文皆引用自此书,不再一一注明。[6]Hawkes David.

Introduction of “The Story of the Stone”

,vol.Ⅰ,Ⅱ,Ⅲ,p.45.

[7][8]姜其煌:《欧美红学》,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第54、11页。

The knowledge about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 I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tory of the Stone

and its English translation, some typical featur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re manifested in an interesting way. And a questionnaire concerning the course also shows that most of the learners hold favorable views towards it. Consequently, the course is a good choice for the cultivating of the students’ cross-cultural qualitie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text appreciation Cross-cultural

管先恒,安徽大学英语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及比较文学。

Title:

Reflections on

The Story of the Stone

and Its English Translation—The Cultivating of Cross-cultural Qualities in College Students

猜你喜欢

霍克分值受试者
滑板的乐趣
第15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五人操成套难度动作分析
悄悄告诉你:统计这样考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谁是科创板创值全能冠军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一起来观星
适度惩罚让人进步
重要的事为什么要说三遍?
与较胖者进食 食量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