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普洱之味(外一篇)
2013-11-15明前茶
明前茶
宋说,20年的生普洱逐渐熟化的过程,充满了不可预知的惊险,这就像一个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你把他放到社会上去,从来没有转换环境,或者不停地在转换环境,他能不能成就性情醇厚、内涵丰富的中年,这要看先天条件,也要看他有没有去芜存精、不受杂味熏染的运气。
宋是业内品鉴普洱茶的权威。为了把感觉练精,他已经12 年没有吃过火锅,也不沾任何葱蒜辣椒,更不要说抽烟饮酒。关于自律,他举过一个让人吃惊的例子,就是喝茶之前要喝半杯清水,把口鼻内的杂味都肃清。有一次他替朋友品鉴老茶饼,喝到第二杯还觉得茶味不够沉厚,看茶色又没有那么轻飘,到底为什么?他调过头去看那杯清水,看出毛病来了:朋友无意中给他配了一杯进口的气泡水,细密的二氧化碳气泡让他的味蕾有了雀跃之势,失去了品茶前应有的平静。
从此,他茶前过口,强调“我要半杯静水”,安静的静,一个气泡也不能有,也不能有矿物质的微涩,要把所有的欲望杂味都放空。
他决不在普洱茶的品质上说谎:“那就和茶性不符了。”
宋几乎不到应酬场合去,因为二手烟和粗俗的笑话都会令味蕾变迟钝,他住在昆明一个僻静的小区里,形同隐士,每天练书法、弹古琴、看影印的碑帖和史书,也看宫崎骏的早期动画,后者也像一杯初出茅庐的静水,让人心底透亮。他家不能熏香,他妻子也不能用香水,连洗发水沐浴乳也要用无香的,因为他要对茶香有不偏不倚的判断,同样要保持嗅觉的敏锐。
好的熟普洱色泽红亮,随年份不同而变化多端,或如陈放多年的红酒、或如流动的玛瑙。陈香味也是每一饼茶都不同,有的似桂圆香,红枣香,槟榔香,有的恍若樟香、参香或板栗香。有年他品到一款饼茶,茶体十分浑酽饱满,又醇和高雅,充斥着阴阳平衡之气。他写鉴定书的时候说,陈放期在五到六年,不算太长,但内香及活力已经如此显露和稳健,说明生茶的产区非同小可,“从香气上看,茶园里不但间种了樟树,应当还种了青木,就是云南人所说的水冬瓜木,樟属阳木,青木属阴,樟、青相间,下面的茶才有这样的阴阳调和之气。”
做这款茶的朋友惊服,带他到茶园去看,果然如此,连这款茶种在山的东坡他也说对了。
有了宋的好评价,这个茶园里,茶农的收益每年多了三五万元。
在宋眼里,普洱茶特别通人性,在四季分明的江南,熟普洱的苦味一直有微妙的变化,冬季喝时,苦味退了,回甘变暖,好似有蜂蜜香;到第二年夏天,苦味又会变深。仿佛它知道生活在火炉的人夏天火盛,所以显寒凉之性给人降火来了。这种微妙的善变成就了普洱茶的神秘魅力,宋把它解释为“天人合一”。
总体来说,普洱茶是越放越好,但也有例外,天气太潮,或者不小心生熟混放过,茶的品质就迅速下行。宋说,20 年的生普洱逐渐熟化的过程,充满了不可预知的惊险,这就像一个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你把他放到社会上去,从来没有转换环境,或者不停地在转换环境,他能不能成就性情醇厚、内涵丰富的中年,这要看先天条件,也要看他有没有去芜存精、不受杂味熏染的运气。
万里之外的声音
若不是最好的朋友去了冬天大雪封门的威斯康辛州,她可能这辈子都不会与人在微信上音频往来的,感受太古怪了。一开始,她对着手机说话,就像一个演员头回演独角戏,满满的情绪卡在喉咙口,就是不知道该用什么口气来表达,太口语的表述,不对;太书面的表述,也不对,她下线说,我们还是QQ吧。
他只打了一句话就让她投降了,他说,我已有两个月没听见人说中文了。
彼时他们差着11个时区,他的深夜,是她的正午;而她踏着满地星光去上晚自习时,他正一步一溜地走在冰上,准备去上早晨第一节课,朝阳把层层不化的雪镀成玫瑰红,而冰的芯子是纯净的幽蓝色。
他们都才18岁,是第一次远离家门,只不过,她离家只有四个小时的动车车程,饶是如此,她还是敏锐地感受到,不管在饮食上还是方言上,她都成了异乡人,那么,他离家万里,其中的孤独有谁能解?
她开始一段一段地给他录音频,完全是即兴式的有感而发。她的校园里有座山,她经常下了晚自习爬到山顶,彼时天垂如斗,满天恒星如冰晶水钻一样镶嵌其上,好象彼此间有隐秘的交流,她会突然觉得有个万里之外的倾听者也是挺好的,在这空无一人的山巅,她可以说任何事:校园里满山的红叶或雪景。老家的超市在这座城市开了第一家分店。她开始翻译的一本有可爱情节的童话。她在老图书馆里,借到了久觅不得的一本书,嗅见了珍版书发散的檀木香……所有的话,她也不是不能与身边的同学交流,但她能感受到他们的司空见惯,而他不一样,他会保留她所有的留言录音,闲时回放很多遍,那是他与故土的隐秘联络,带着声音、色彩和把心浸软了的味道。
他也录了很多段音频给她,讲述他看到的冰上日出。他收到的一张国内明信片。另一位同在美国的同学,隔了400公里给他寄了包裹,分给他十包国内邮去的老坛酸菜方便面。他的印度老师,口音带着浓重的咖哩味,搞得他不得不带录音笔上课,不然课只能听懂三成……她1 月17 日放假返家,在动车上打开微信,发现他竟给她留了20段音频,对她临行前的所有注意事项交待得事无巨细,包括要吃早饭,早点出门,拖不动行李应当怎么办。她震惊于他的细致,感动的同时,又觉得没必要,这条路她也不是走了第一回了,虽说她一个女生,双手拎着大箱子上下火车站的陡台阶是有点吃力,但也不是不能应对。
见到他后她才明白,他的归家之路十分周折,为了给国内所有的亲人和朋友带礼物,他行李超重十公斤,体积是她的四倍,他要拖着行李转机,到上海后再转火车。他显然是把自己的辛苦投射在了她身上。
她只见到他一面,1 月18 日他就回美国了,临行前他在虹桥机场给她打电话,她十分感慨于他自出生以来,头一回将在万里之外过年,问可以帮到他什么,他说:“帮我录点南京人过年的声音吧。”
半个多月来,这要求也借了她一双耳朵,让她去聆听散布在南京城里的年的声音,她帮他录到了夫子庙里老人玩抖嗡的声音,如一架微型直升机在轰鸣;明故宫广场上,鸽哨的声音,像位威严的祖父第一次吹口哨。她也帮他录到了梅花糕出锅时滋滋啦啦的响声,卖糖粥藕的人敲梆子的声音,小孩子拖着兔子灯蛇灯在地上走时,咕碌碌的响声和他们的笑声,估摸他可能有不明白的地方,她一一做了旁白。只有一类声音,她是用不着旁白的,那是过年时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燃放烟花时有规律的哧哧声,以前她听到这类声音都是要躲的,现在却像名战地记者,尽可能靠近燃放的人,务求录得更清楚。
她准备在2 月9 日除夕夜,传给他听,让老家迎新年的声音,在寂静的威斯康辛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