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技术下文学表达的飞跃
——评李洁的《超文本文学之兴:从纸介质到数字化》

2013-11-14

世界文学评论 2013年3期
关键词:介质载体印刷

宋 焱

网络技术下文学表达的飞跃

——评李洁的《超文本文学之兴:从纸介质到数字化》

宋 焱

《超文本文学之兴:从纸介质到数字化》以“超文本和后现代主义批评理论”为核心,分别从文本、叙事、理论和超文本流变四个方面论述了“超文本”从概念到技术的演化历程。本书的创新性和前沿性在于:①突破了传统的以印刷为媒介的批评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将其置于数字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之下,以超文本所体现的直观形式来印证思想家,尤其是后结构主义思想家们的理论。②是跨学科的研究,旨在促进信息学和社会学理论的融会贯通,为批评理论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论。

本书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古腾堡星系。围绕印刷书出现时的人类哲学问题,串联了人类传统的线性思维,以及当代非线性的思维模式。无论是在以羊皮纸为载体的中世纪,还是以古腾堡印刷纸为载体的15世纪,再到19世纪盛行的图画书,直至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今日信息化社会,“文本”的概念也在经历着从物理到虚拟的演化。

第二章:非线性叙事。非线性叙事、不连贯叙述或分裂叙述是用于文学、电影、超文本网页等的一种脱离事件顺序来描述事件的叙事技巧,它模仿并召回了人类的记忆结构。非线性的视觉传递从人类生活伊始就成为了交流史的一部分。一些电影也放弃了常规的叙事结构,转而将电影制作成由图像、声音、动作、音乐、对话和文本构成的组合体。就文学而言,从19—20世纪,相当多的现代主义小说家都放弃了线性秩序,并对叙事时间进行了实验。

第三章:超文本的兴起。超文本本质上是跨学科的,它一面在发展的过程中表明自己的特征,一面吸收文学、传播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成分。为了对超文本的演化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本章对那些使它深受影响的理论和思想做一个回顾。而这其中大多思想家又被宽泛地归为“后现代”,这个本身就是跨学科的领域。

第四章:超文本和后结构主义批评理论。电脑超文本和批评理论不仅有共性,同时还有共同的利益,其中最重要的是,批判理论承诺要将超文本理论化,而超文本则要具体地表现并检验这个理论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与文本性、叙事技巧、读者和作者作用相关的方面。超文本,就是批判理论家们将要或已经检验自己思想的实验室。更重要的是,在超文本环境下阅读能够极大地阐明批评理论中很多重要的意义。

第五章: 超文本流变。在许多方面,现代主义者的实验都预示着数码时代的文艺美学。尤其重要的是这种背离线性叙事结构的趋势预告了“超小说”这种非线性的阅读与写作形式。因此他们不是表现或是映射现实,而是试图传递对现实的体验,最终引发对人类认识时间与空间的复杂思维方式的研究。

本书的研究是遵循“纸介质文本” →“后结构主义批评” →“数字化超文本” →“超文本话语”这一研究思路展开。

首先以文学传播的发展史为切入点,以“超文本”特征为线索,以各个时期重要的文学载体和理论思想以及文学经典为参照,借鉴文学文化理论、传播学以及信息学等相关的理论资源,对从印刷文本到数字文本中的超文本概念进行审视。其次,从纵向对比研究的学术视野出发,通过对两种载体上重要作品的细读、分析和比较,揭示出媒体技术各个发展时期对文学产生的深刻影响;进而梳理出纸介质文学作品中超文本概念的发展轨迹,以及从纸介质到数字化的嬗变历程。最后,在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批评方法的基础上探讨超文本的修辞话语,进而探讨它在文学创作、创新意识、文学教育上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本书的理论价值在于冲破了印刷技术和纸介质背景下文学文本和理论的研究,将信息技术纳入到文学研究的范畴中。从识别图示到符号,再到发明创造出诸如卷轴、古抄本和印刷术,人们目睹了文字和文学的进化历程;而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又看到万维网和超媒体等新技术的介入使得文学创作和阅读方式悄然地改变。超文本正是文学载体经历莎草纸、手抄本和印刷版本以来的第四次转换;超文本技术的影响不仅使得文学作品发生了变化,文学理论的研究也随之进入了新纪元。超文本在计算机信息领域的研究在各国都已屡见不鲜了,而在人文科学领域的研究虽在国外方兴未艾,但在国内却鲜有学者涉足,因此,本课题是一次具有开拓意义的尝试,它的研究不光局限在对新兴的超文本文学作品(即计算机技术涵义上的狭义的超文本)的研究上,同时追根溯源,找寻弥散在传统的印刷文学文本和理论中的具有“去中心化、非线性文本组织方式和读者多重选择”的广义超文本元素;不是将纸介质文学和数字化文学截然对立起来,而是以“超文本概念”为线索,将各种媒介话语串联起来。进一步讲,本课题的理论意义是对印刷传统所传递的线性、标准化、统一和等级化思想的反思;是从后现代和信息社会的视角来研究文学;是从宏观层面上沟通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是在相互参照、质疑、辩驳、汲取中拓展了文学理论研究的思路。

从应用价值上讲,宏观层面,本课题积极回答时代课题。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们接触到的信息量激增,而信息的样式又林林总总,包括一切印刷以外的文字及非文字的媒体,因此,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可以说是把日常教学上的文学修养推广至跨媒体的层次上,其内涵之一就是“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在与数字化同步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能够决定商业和智慧价值的作者权威的介入越来越少,强制推行文化规范和偏见的出版商和编辑也成了强弩之末。超文本技术支持的互联网提供给读者新的文学体验,使他们和作者一起分享对文本的控制权。文学研究必须要与时俱进,高度重视传播载体变化时的文学走向、文学的地位、理论和理论研究者的定位问题。本课题正视这些现实问题,在印刷介质和数字媒体间搭建桥梁,一方面为文学研究者重新解读文学经典,为文学和传播学的学术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料储备,另一方面对于培养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21世纪的能力素质之一的信息素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微观上讲,最终成果出版后,可以作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理论、文艺学等有关课程学习、教学和研究的参考书。

(宋焱,湖北巴东人,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武汉学术出版中心策划编辑。)

猜你喜欢

介质载体印刷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宫颈癌调强计划在水与介质中蒙特卡罗计算的剂量差异
硫化氢的腐蚀机理与预防措施
以多媒体信息为载体,展数学课堂魅力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超级印刷机
以学习故事为载体 提升教师察析幼儿学习行为的能力
绿色印刷
绿色印刷
Compton散射下啁啾脉冲介质非线性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