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本到影像的探寻之路
——评《中国古典小说的视觉化再生产》

2013-11-14田美丽

世界文学评论 2013年3期
关键词:古典小说原著文本

田美丽

从文本到影像的探寻之路

——评《中国古典小说的视觉化再生产》

田美丽

在今天这个读图的时代,人们,特别是那些受到现代传播媒介熏染而成长起来的青年人,已经很少阅读古典小说,但古典小说并没有退出现代生活,经典名著被一再拍摄成影视作品,并成为各种网络游戏中的重要构成元素。那些生动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活跃在各种传播媒介之中,显示出古典小说在新时代的存在状态。影像促进古典小说为人们广泛知晓,影像也在以自己的技术特长和审美趣味对古典小说进行扭曲,两者之间关系复杂,也很值得研究,而常芳的《中国古典小说的视觉化再生产》就是探讨这方面问题的一部不可多得的论著。

在这部由博士论文修改而成的论著中,有几个方面的特点比较突出。

首先,这该书的名字在表明研究的范畴的同时,也显示出作者独特的研究视角。无论是对古典小说研究还是影视艺术的研究都比较多,但是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特别是从视觉再生产角度进行古典小说研究,则并不多见,毕竟,这需要对颇有些差异的两个学术领域有相当的了解。一般研究文学的人往往并不了解影像的一些特质,而研究影像的人大多对文本特别是古典小说了解不多,如此一来,古典小说视觉化再生产研究虽然不能说是一片空白,但也成果寥寥,《中国古典小说的视觉化再生产》一书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个研究领域的荒芜状况,显示作者极强的学术敏感性和跨学科研究的学术功底。与一般学者型研究偏重文本不同,作者更关注的是影像独特的艺术特质,文学用文字、影像用镜头来进行表现。与文字的模糊性不同,影像是具象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突破了文字的规定,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按照影像的规律在进行艺术表达。画面、色彩、构图、音乐,这些影像元素对古典名著的经典场景进行传达,如何生成自己新的意义。而其中的成功失败不仅在于对原来文本的理解程度,更在于对影像元素的运用程度。文学作品与影像作品之间并非简单的对应关系,对一部文学经典之作进行视觉再生产也要受到影像的再度考验,

作者这种跨学科研究从新的角度看古典小说,从而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提出一些真知灼见。比如,对文字载体的文本和图像载体的影像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作者不认为忠实原著是视觉化再生产的正途,而是从影像自身的规律出发,强调影像本身的独立性,也对那些颠覆原著的具有后现代意义的影视作品给予充分的理解。与此同时,作者并没有像一些研究者那样,将影视对古典小说直译式的再生产说得一无是处,而是认为古典小说“直译式”再生产“应该考虑如何运用合乎影像逻辑的手法处理好语言文字向视听影像的转变”。

论著毕竟关涉的是古典小说和视觉作品两个方面,作者在进行个案分析的时候,注意到选择例子本身的艺术水准和现实影响力,注意到不同时代价值观念对影像再生产的影响。作者重点关注了四大名著以及由这些作品而生的影视作品,古典小说中最受人关注的是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既是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作,也为后世无数艺术家提供了灵感,四大名著一再或整体或局部被拍摄成影视作品,而在对这些名著进行视觉再生产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些问题十分具有代表性。同为电视剧《水浒传》,作者多次引用央视版的《水浒传》,而对1980年山东版的《水浒传》一笔带过。对于《红楼梦》,作者重点分析了1987年版的《红楼梦》。作者选择这些广为人知的经典作品进行分析,也使论著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在具体论述中,大量运用对比的手法,处处将小说文本与影视作品进行对比,比如,两者不同的表现媒介(文字和镜头)使他们在时间和空间处理上有很大的不同,影视作品在进行影像表现的时候就必然有所增删,增加一些空间场景,那些在小说中没有交代的空间背景在影像表现中是必不可少的。再比如,《三国演义》中一个很重要的场景“火烧赤壁”,小说用了84个字来表现这一直接关系着魏蜀吴国运的重要战争场面,而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用了6分钟展现火攻场面,“从声音、色调、运动、形象、光线等各个方面极力进行渲染,呈现了一场视觉化的盛大场面。”(常芳 132)简洁精练的小说文字变成一系列有声有色的镜头,影视作品视觉冲击力由此可见 。影视是对文学作品的再生产,虽然依托于一些具体的文本,但是由于影像本身表达方式以及再生产者本人的的审美趣味的影响,使得这种视觉再生产比单纯的文字转换的翻译更加复杂,也更有研究的意义。

其次,作为一个研究古典小说视觉化的专著,该书全面地考察了古典小说视觉再生产各个主要方面。

常芳从视觉方面对古典小说进行研究,既有对这一过程的历史性的梳理,也有对当前古典小说视觉化呈现现象的精剖细析,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将古典小说视觉化进行了提纲挈领的勾勒,总结出各个阶段的特点,将刻绘、戏曲方面的表现作为前视觉化时代的存在形态而简略带过,对网络游戏也进行了浮光掠影的说明,重点分析了古典小说与影像传媒之间的关系,分析各个时代的主流意识如何影响着人们对古典小说的影视表现。

全书运用了三个章节谈论作为文字载体的古典小说与影视作品之间的复杂关系。一方面,文本以母题传承、叙述模式、话语规范、审美趣味来对影视传播进行限定;另一方面,影像也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着突围,从语言本位逐步过渡到影像本位,通过时间改变、空间膨胀以及对感官愉悦的关注,影像确立自己的艺术属性。两者之间构成的张力,使得这种艺术的再生产宛如带着脚镣的跳舞,束缚中迸发出鲜活的生机。

古典文学作品以文字为载体,文字本身的模糊性、时空延展性为影像的再生产、再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也预设了一个障碍。以经典小说为例,它所拥有的影响力使人们更关注相应的影像作品,但是人们的前理解结构也会成为欣赏影像作品的障碍。文学作品中的种种描绘给人们一种审美指向,人们按照各自的理解在头脑中浮现出相应的画面,这种画面极具个人性,人们对作品理解的差异也使得各自构想的画面千差万别。而影视作品给人们提供的是影像,当那些表现环境、人物的空灵的语言变成具体可感的影像,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它与人们心目中固有的形象之间不免出现差距,而如何弥合或者利用这种差距是古典小说视觉再生产者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是对原著亦步亦趋,还是利用影像的所长进行自由表现,对古典小说进行视觉再生产就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刻思索。考虑到同一题材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在不同的影像作品中,影像与原著之间的关系也大不相同,比如《西游记》拍摄中,既有忠实于原著的央视版的《西游记》,也有像《春光灿烂猪八戒》、周星驰的《大话西游》这样的具有后现代风格的电影。古典小说视觉化由紧紧追随原著到将小说文本意义悬置,他们与原著之间的关系也错综复杂,这也显示了多元的当代价值规范。

作者特意区别了“影像再生产”与“改编”之间的差别,在她看来,改编体现了文本中心的立场,要求影像作品忠实于原著,“重在传达文学文本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影像语言知识传达的工具。”而“影像再生产”体现的是影像本位的立场,“通过对影像语言的灵活运用展现特定的视觉美学和影像魅力,影像语言成为目的、成为本位,文学作品只是影像产品的互文性存在。”(常芳 10)作者将影像对文本的再生产区分为直译式、重置式和变异式三种模式,以此来区分影视作品在多大程度上对文本进行复制和背叛,这既是古典文学作品视觉化的三种呈现方式,也显示了由“语言本位”向“影像本位”转移的过程。

再次,作者不仅注意古典小说的历史流变,也十分注意其在当下的意义。

不同时代人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对古典小说进行视觉化的再生产,而这种再生产无不打上了各个时代鲜明的烙印,作者虽然研究的是古典小说,但是始终立足当代。当代对古典小说进行视觉再生产最为活跃,并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影视作品还习惯以充分表达出古典小说固有的意蕴为自己的艺术理想的话,那么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导演们已经开始注意到自己的主体地位,逐步将古典作品变成了表达自己艺术追求和社会影响的工具,甚至古典名著被越来越多的人作为表达一些后现代观念的载体,《Q版三国》、《大话西游》、《红楼丫头》、《春光灿烂猪八戒》等影视作品中,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故事情节,都与古典小说中的原来形态相距甚远,影像在不断消解小说本来意义的同时,建构自己新的更具有时代特征的意义。当然,这种消费古典小说的模式,也引发了诸多的争议,特别是在注重娱乐化的现代语境中,古典小说深邃的思想文化内涵能否为人们充分认识,是否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播,的确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

作者研究古典小说从文字到影像的转变和消费中,紧扣当前的各种古典小说消费形态,在展示国内消费现状的同时,也将这种文化消费放置到全球语境中,上升到如何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的高度上加以认识。“通过对古典小说的重命名,可以有效实现古典小说由语言媒介向影像媒介的转化,从而改善文化传播中的交流机制,扫清文化传播中的语言障碍,使古典小说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传统能够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源参与到外面的民族文化身份和民族文化意识的确立及世界多元文化的建构中去。”(常芳 183)古典小说需要视觉化适应当代人的审美趣味,各种视觉媒介也需要从古典小说中寻找灵感,两者相互靠拢,对民族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常芳的《中国古典小说的视觉化再生产》全面分析了古典小说视觉化再生产的诸多问题,虽然有些问题未能充分展开,留下了一些小小的遗憾,但瑕不掩瑜,总体来说,该书仍可以称得上这一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佳作。

常芳:《古典小说的视觉化再生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田美丽,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研究)

作品【Works Cited】

猜你喜欢

古典小说原著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气球上的五星期(三) 仙人掌上的夜晚
大侦探福尔摩斯
“看官”是什么官
警察与赞美诗
信息炸裂时代,读经典原著才是王道
寻找适合的解读方式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