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研究

2013-11-12郭强冯晓虹

继续教育研究 2013年8期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郭强 冯晓虹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步伐加快,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群体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题组选取江苏省5所开办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进行抽样调查,比较客观全面地对当前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只有准确把握中外合作办学育人模式的特点,将信仰教育、公民教育、公益理念、职业伦理、全球观念、改革创新思想等教育内容隐性融入价值观教育过程,才能取得中国特色育人工作的实效。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8-128-04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指出“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此为背景,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信息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不断演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命题,逐步成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成为近年来教育学界探讨的热点。

与此同时,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在校生数量渐趋规模化,合作模式呈现多元化。在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公布的《关于公布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相关信息的说明》显示:截至2012年9月,全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中,除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外已有27个开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经教育部正式复核批准的本科层次以上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共40个、项目666个(含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而加上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审批的以“国际课程实验班”、校际交换生(交流生)形式存在的各类型合作办学模式,年招生人数达几十万。随着中外合作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大学生群体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方法

近年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现实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逐步引起教育学界的重视和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从中国知网检索来看,近五年来,先后有1700余篇论文公开发表探讨高等教育领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这些理论的研究,对于一般状态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对于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学生在求学阶段同时面对中外不同的价值理念、教学模式,经历国内外不同的文化环境、思想冲击,学生的价值观始终处于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比较、判断、选择甚至冲击的过程中,而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原则、思路、方法和举措的针对性研究还处于相对空白状态。基于这些思考,课题组于2012年8-10月,以专题座谈、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西交利物浦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南京财经大学国际学院、南京工业大学国际学院等5个江苏省开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进行了实地调研。以此全面客观了解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的现状,并准确掌握一些现象和问题的规律及成因。本调查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1 样本抽取。课题组调查人员从南京及苏州5所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中随机选取8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791份,有效问卷774份,回收率为98.87%,有效回收率为96.75%。

2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取问卷法和访谈法来收集资料,其中,调查问卷由25个问题组成,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涉及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方面。

3 统计方法。分析工具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现状

抽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多数接受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教育培养的大学生,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状况是乐观向上、积极健康的。

1 多数大学生认同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拥有正确的人生信仰,并对党的事业满怀热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调查问及“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是否已经过时”,66.4%的学生表示“依然发挥作用”;在关于“你目前的信仰是什么”的选题中,43.8%的学生选择“马克思主义”,而选择西方民主自由、宗教、无信仰及说不清楚的分别为20.5%、6.3%、29.4%。由此来看,尽管在求学期间面对着中外双重、复杂的思想价值冲击,多数大学生还是比较认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

信仰作为人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它对个人的人生定位和成功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个人乃至整个民族、国家的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问及“你自己有没有真正的信仰”时,61.6%的学生选择“有信仰”;对于“你觉得信仰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意味着什么”,69.9%的学生认为“至关重要”,21.2%的学生选择“一定的意义”,持正面观点的合计为91.1%。选题“你是否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与之共同奋斗”,62.3%的学生表示“愿意”。总体来看,多数大学生对于信仰的认识还是比较正确积极的,并且对党和党的事业怀着信心和激情。

2 多数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对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感到满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阶段性目标,体现着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价值目标和人生追求。对于中外合作培养的大学生而言,政治立场和对党的认知评价自然成为调查关注的重点。选题“你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前景”。80.2%的学生持“充满信心”和“比较有信心”的观点。问及“你对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过程中的表现是否满意”,选择“非常满意”的学生占比为22.1%,“比较满意”占比为54%,两者比重之和为76.1%。此外,从座谈会交流情况来看,多数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给予了积极评价和肯定,对中国共产党在当前中国社会和发展进程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和领导力也广泛赞誉。

3 多数大学生认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较强的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指明了新时期高校育人工作的发展方向和本职使命。在选题“你是否赞同爱国是一个国民的基本道德素质要求”中,90.2%的大学生选择“完全赞同”和“比较赞同”。在问及“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你是否感到自豪”时,认为“非常自豪”和“比较自豪”的占比为64.4%。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认同调查方面,在座谈中,八成以上的大学生普遍表示“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等中华文化精神的精髓应该继续传承发扬。

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大学生作为时代精神的先锋和践行者,对改革创新的理解和认识是否到位直接关系着民族发展的未来。问及“你认为改革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如何”,69%的学生表示“非常有意义”,24.5%的学生认为“有一定意义”,两者合计后,持正面认识的学生占比为93.5%。选题“你如何评价三十多年改革创新精神在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作用”,76.4%的学生选择“至关重要”,19.8%的学生选择“一定的积极意义”,两项比重合计高达96.2%。由此可知,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由于接受到较多开放式的思想影响和观念引导,对于改革创新思想精神的认可度非常高。

4 多数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比较积极,对于社会不良风气和现象也有较高的辨识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标杆,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相对而言,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生活条件的优越性,注定了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具有其自身特点。对于社会上出现的哄抬物价、欺诈蒙骗以及假毒食品屡禁不止现象,81.40%的大学生主张“唯利是图,应依法严惩”。对于近年来国内发生的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之类的大灾大难,66.4%的学生选择“尽我所能,伸出援手”。关于社会上及互联网不时掀起的“煽动”、“蛊惑”、“谣传”之风,大学生们选择“尽可能了解事实真相后,再做决定”和“不偏听、不偏信,以大局稳定为重”的占比分别为57.5%和30%。这些数据充分体现了多数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辨识力和道德良知的喜人局面。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积极评价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乐观、健康一面的同时,还必须清醒认识到其中存在的客观亟待破解的问题,这些直接关系到中外合作办学育人的方向及成效。

1 总体认知不够完整,模糊肤浅。从调查及座谈的反馈情况来看,客观存在着多数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认识、理解的不到位现象。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方面,33.6%的学生表示“大致了解”,45.1%的学生坦承“仅仅明白一点”,且有8.9%的学生明确表示“一无所知”,真正“全面了解”的学生占比仅为12.4%。由此可见,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中的多数大学生群体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认知缺失、不够深刻的现象。

2 精神信仰不够虔诚,淡漠缺失。正如梁启超所言:“信仰是神圣的,信仰在一个人为一个人的元气,在一个社会为一个社会的元气。”信仰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就是当前学业和未来职业及人生终极追求的基本精神动力所在。从调查来看,关于大学生是否有真正的信仰,27.4%的学生表示自己“没有真正的信仰”,另有11%的学生回答“说不清楚”,明确表示自己有“真正信仰”的为61.6%,刚刚超过六成的比例。由此看来,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存在着精神信仰及其教育的缺失。

3 政治立场不够坚定,奉行实用主义。大学生是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重要群体,其政治态度和政治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政治价值判断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优劣性比较方面,43.9%的学生选择“两者各有优劣”,20.4%的学生选择“不管什么制度,只要民富国强就好”,而明确表示“社会主义制度更为优越”的仅为26.8%。这与我们记忆中高歌“社会主义好”的理想期待有着明显较大差距。在选题“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前景持何态度”中,23.8%的学生表示“半信半疑”,9%的学生选择“没有信心”,7%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而明确表示“充满信心”的学生占比刚刚达到六成。这些数据可以清楚反映出,中外合作办学相当部分大学生的政治态度缺乏坚定性,多数学生奉行实用主义的选择态度,政治意识更趋淡漠化。

4 理想追求缺乏大局观,偏重个人利益。调查发现,一些大学生在人生的理想追求方面,更多地从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问及“你认为自己人生最大的理想追求是什么”,41.6%的学生选择“追求属于自己的快乐生活”,7.1%的学生表示“不断获取更多的金钱”,9.2%的学生选择“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明确表示“努力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的占比仅为42.1%。关于选择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模式及出国留学的最主要动机问题时,选择“感受异国文化,丰富自己”、“在国外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两个方面的比例分别为31.2%和25.7%,而明确表示“学习先进知识技能为国效力”的仅为32.7%。数据客观体现了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多数学生理想价值追求偏向于个人利益、自我感受,社会责任和大局意识不足。

5 奉献与正义精神不足,冷静旁观有余。在“考察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爱心自愿服务精神”的选题中,有自愿无偿服务经历的学生仅为17.4%,表示“乐于参与自愿者服务活动”的学生占比为50.8%,而超过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在此方面可称为“三无人群”(无观念、无兴趣、无行动)。在选题“你对2009年长江大学勇救落水儿童群体的英勇事迹持何看法”中,53.1%的学生认为“大学生们现场施救缺乏冷静的分析、太莽撞”,25.6%的学生表示“自己会看具体情况再考虑是否救人”,另有10.6%的学生认为“3个大学生用生命换回2个儿童不值得”,而明确表示会“危在旦夕,救死扶伤,我会义无反顾”的比例仅为10.7%。我们不难发现,相当比重的大学生呈现奉献精神、正义感的缺失和淡漠,更多表现出的“冷静与观望”使得热血青年的原本精神失色。

四、对策建议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水平的提升,必须建立在有效把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育人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新手段、新思路,才能取得教育的实效。

1 明确一元化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高校育人总方向。中外合作办学的开放性、交融性决定了从专业培养计划的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到育人环境的规划都取决于合作双方或多方的协商共同决定,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德育的地位如何体现。毋庸置疑,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明确指出:“中外合作办学应当符合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致力于培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类人才。”可见,中外合作办学培养的人才标准是明确的,因此,必须旗帜鲜明地明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涵的一元化价值理念是合作办学总的指导思想。合作办学育人总的方向也要围绕培养具备专业知识、良好品行素养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知识青年这一高校育人的核心任务。

2 针对中外合作办学育人工作特点,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式与内容。与普通高校育人工作相比,中外合作办学由于其自身特殊的教育模式和师生群体,在意识形态领域受到价值观念西方化、社会思潮多元化等方面的冲击更为明显。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尤为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中外合作办学中有着重要和特殊的作用,是贯彻和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育人基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可否认,中外合作办学育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差异和碰撞。因此,针对交织在复杂思想环境中的大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决不能在保守、封闭的领域内开展教学活动,要适应中外合作办学的挑战,必须建立在对马列主义等传统经典思想理论融会贯通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大学生学习成长、就业、发展环境的变迁以及信仰教育、公民教育、公益理念、职业伦理、全球观念、改革创新思想等时代精神,以隐性化、现实指导性强、时代气息浓为特点,从全球角度、国际视野出发,调整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培养目标、形式和内容,避免直白式的说教、纯理论式的宣讲,从而才能培养具有创新思想、开放心态、现代观念、立场坚定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 有效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优势,创新教育的方式与方法。中外合作办学“X+Y”(3+1、2+2等)的培养模式使得育人工作呈现出异国、多校区、阶段性的特点,这就注定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客观上面临一些挑战和压力。而以互联网、移动终端、校园电视广播为载体的信息技术渠道相互融合,为中外合作办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筑了一个多功能、交互性、连续性、高效率以及辐射面广、渗透性强的综合系统平台。由于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家庭条件的普遍优越性,使得学生不存在拥有和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障碍,这也就确保了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条件。以人人网、博客、微博、即时通信工具MSN、QQ等为平台,及时深入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通过这些渠道实现与学生的良好沟通交流,并通过网络平台适时正确引导舆论方向,用客观、准确、积极、健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感染、影响学生成为破解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手段。

4 严格规范外教课程教学内容,避免西方价值观的扩散传播。中外合作办学特殊的培养模式无疑使得学生在大学阶段直接、大量接触外籍教师,面临异国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这些频繁交流的背后不能排除一些西方带有特定意识形态的教育机构或个人利用自身的科技及教育优势在中国寻找、培养“西方政治思潮”的宣传者和代理人。一些学生自然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迷惑。因此,中外合作办学的主管部门和承办单位都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具体措施。从主管部门的角度,要严格审查合作办学的培养计划方案及其合作办学的形式与内容,确保合作符合相关规定的精神要求;从开办高校角度来看,中外双方成立的理事会或工作委员会要在合作协议中明确体现这一主张,并从外籍教师的选聘、教学内容的监控、教材的审核、学生思想状态的掌握等方面积极开展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朱志明,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调查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0,(4):75-78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王华敏,李晓娟,黄蓉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知行现状调查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5):100-103

[4]李影,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树立的引导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1):52-53

[5]李红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思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96-100

[6]朱志明,林静华,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0):94-97

[7]孟建国,中外合作办学中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0):18-19

[8]郭强,孙秀成,信息化视阈下海外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与创新模式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00-105

[9]周平,陈长虹,论网络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J],继续教育研究,2011,(8):98-100

猜你喜欢

中外合作办学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于间断—平衡理论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的政策演进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中外合作办学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