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县域农村妇女发展困境与教育对策

2013-11-12张倩陈遇春

继续教育研究 2013年8期
关键词:农村妇女发展困境

张倩 陈遇春

摘要:农村妇女问题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文章选择西部7个贫困县20个乡村,对18-50岁农村妇女做了量表调查和访谈,从农村妇女的生产、生活、政治参与、文化教育等方面把握当前农村妇女的发展困难,梳理农村妇女培训的供给需求矛盾,提出了通过县域为单元的社区化农村教育解决农村妇女发展策略。

关键词:农村妇女;发展困境;培训对策

中图分类号:C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8-012-03

伴随着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村妇女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肩负起更多的家庭责任和社会任务。为了进一步把握农村妇女的生存状况,我们以贫困县为案例,针对18-50岁已婚农村妇女,开展了农村妇女的生产、生活、心理及培训现状与需求等多层面的案例调研,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以期为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奠定基础。

一、调查选样与研究方法

针对西部贫困县特征,我们选取陕西太白县、眉县、旬邑县、长武县以及甘肃的宁县、正宁县、泾川县等20乡村作为样本,根据各县统计年报,选取调查问卷对象。在研究对象上,把农村妇女界定为18-50岁的已婚妇女,在样本的选择上依据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收入结构为参照,调查内容涉及个人家庭基本情况、接受教育培训的状况、村务活动参与状况以及心理情况等4个部分,以全面反映农村妇女的生产生活及需求状况。

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800份。调查方法主要是以问卷为主,并做大量的访谈。回收调查问卷后,通过SPSS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数据处理。

二、农村妇女生产生活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妇女整体上表现出较多的共性特征。

(一)生产劳动方式单一,收入低下

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妇女主要是以自耕田方式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方式单一。从农村妇女的职业类型分布来看,78.0%妇女的职业类型为农业生产者,极少部分从事其他行业,从事餐饮和其他服务的占13%。大部分妇女皆以低产值的玉米、小麦等粮农种植为主。农业种植结构单一,生产水平较低,效益低下。而这种生产方式导致她们的收入来源单一,同时受自然条件及市场波动等不稳定因素影响,妇女的生产活动存在较大的盲目性。

从收入结构看,农村妇女的人均月收入低于500元的占到44.2%,在500-1500元的占30.8%,总体95%的农村妇女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且收入大多来源于农产品直接收入,大多未能达到本地区低保水平。

(二)家庭结构相对稳定,但生活质量较低,精神压力较大

由于这几个总体上人少地贫,信息交流不畅,农村家庭结构相对稳定,大多男性劳动力在本乡镇及周边地区务农或经商,“留守妇女”现象不突出。从样本调查看,家庭结构相对完整,几乎一半家庭为三代同住。其中有13.3%的妇女与父母共同居住,35.0%的妇女与公公婆婆共同居住,5%的与父母及公婆共同居住。46.7%的妇女有1-2个子女。这种状况使得农村妇女面对着“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境况。

从对农村妇女的心理调查看,85%的妇女表示生活负担沉重,16.7%的妇女感到身体状况较差,大多数妇女情绪低落,缺乏安全感。虽然79.2%的妇女长期与丈夫共同居住,但在夫妻关系中依然存在很多困扰,7.5%的妇女感到经常苦闷。

由于收入偏低,她们经常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一方面,自己要依靠务农维持生活,“靠天吃饭”;另一方面,庞大的家庭开支使得她们入不敷出。从支出结构看,用于医药费支出的占61.7%,教育文化费用占48.3%,服装小商品占38.3%,仅有23.3%用于农业生产支出。

与此同时,由于三代同居,老人年龄大都集中在60-70岁,84.2%的老人不具有劳动能力,子女年龄也大都集中在11-20岁,61.7%的在本地上学,在承担生活负担的同时,她们还面对着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的双重压力。

(三)文化活动贫乏,政治参与度低

由于生产劳动及家庭生活繁重,农村妇女的空闲时间较少,文化生活匮乏。调查问卷显示,农村妇女最多的文化生活便是“串门聊天”、“看看电视”、“打打麻将娱乐”等,精神文化生活相对比较匮乏。少数妇女会参加村里组织的扭秧歌、敲锣鼓等文化娱乐活动。

而在参与村务活动方面,调查数据显示,77.5%的妇女参加过村委会选举,64.2%的妇女参加过村民大会,但大都流于形式,妇女的参政意识薄弱,参政能力不强,对村务活动公开关注度不高,她们最关心的公共事务集中在以上几个方面。因此,对妇女进行参与村务活动意识与能力的教育培训已显得十分必要。

(四)文化水平偏低,接受培训机会偏少

通过样本调查看,农村妇女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小学文化占到35.8%,初中占到44.2%,仅有一小部分人拥有高中以上学历,中专技校及大专仅占2.7%。这就使得她们在空闲时间无法为自己“充电”,几乎没有时间阅读书籍,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来源主要还局限于电视与广播。

从调查来看,绝大多数妇女没有参加过系统的职业性培训。样本数据显示,79.2%的妇女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这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差距甚大,开展农民培训迫在眉睫。

三、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现状与供求特征

(一)培训供给现状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民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政府及各级业务部门纷纷开展了多类型、多层次的面对农民群体的技术培训,培训供给呈现以下特征。

1 农民培训起步较晚,培训方式单一

近年来,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各县均推进县域探索的农业品牌,实施规模的扩张和品质的提升,例如,陕西太白的“太白山”蔬菜、长武的“长武富士”苹果等。为此,县政府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为目标,充分利用农技中心、乡镇农技站、村农机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等培训平台,大力开展蔬菜生产技能的农民培训工作,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年平均举办生产培训800多场次,培训人数累计达到6万多人次。目前已有29人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绿证”。

从培训的类型看,主要依托农业产业项目带动,开展使用技能培训,对农民的文化需求、创业需求以及特殊群体的针对性培训缺乏培训面。

2 实行分类培训

西部县域的农民培训工作大多按照经费投入体制和项目管理体制实行分灶吃饭。对文化程度较低的一般村民,指导他们掌握一至两门易学易用的实用技术,使他们能够“吃饱”;对文化层次较高的村民,则向他们传授较为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吃好”。对那些已有成就、有影响的科技示范户、养殖能人,县上则进一步强化有机蔬菜种植、设施蔬菜栽培、土猪、土鸡、土蜂、娃娃鱼、林麝养殖等新技术培训,把他们培养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领头人。

(二)农村妇女参与培训现状

在对农村妇女的培训需求调查中发现,73%的妇女感到生产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只能从事传统农业,80%的妇女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职业培训。20.0%接受过相关培训的妇女认为,培训只是一种单一的技能培训,而且主要集中在种植技术方面。

从培训的时间安排和方式看,培训周期多为2-3天的短期培训,大多集中在农闲时期,缺乏系统性与长期性,在接受过培训的妇女中,80.0%是接受田间地头指导培训,而93.0%是采取开会学习方式,98%参加的为政府或其他组织提供的免费培训,但只有少数人获得绿色证书。由于培训的内容、时间过于统一、针对性不强,导致培训质量较低。

(三)农村妇女的教育需求特征

在访谈中了解到,农村妇女对生产、生活技能的培训需要十分迫切。特别是各县产业结构的调整,各乡镇产业布局变化,没有相应的市场技能依然难以满足她们生活的基本需要。但同时,妇女的培训动机、对培训内容和方式的需求也呈现出矛盾交织的特征。

1 有培训意愿,但缺乏主动性和自主性

虽然农村妇女在培训需求上表达了积极的意愿,但受家庭因素以及培训的组织方式的影响,她们对现实的培训缺乏主动性。调查数据显示,56.7%的妇女因为家务劳动繁忙而无法参加培训,仅有5%的妇女乐于积极主动去拓宽学习途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因此,如何充分调动农村妇女的培训积极性,解除她们的后顾之忧,需要各级妇联及相关部门做大量的宣传和动员工作。

2 培训需求结构单一,层次较低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妇女的需求大多停留在维持生活的阶段,绝大多数的农村妇女最关心的问题还是围绕在农民养老、提高家庭收入、子女升学和就业问题上,参与村务活动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就培训效果期望而言,目前,农村妇女最关心的问题还是通过教育培训后能不能适应职业发展,通过培训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或增加劳动收入,对教育培训是否会影响正常工作生活也非常关心。

3 培训需求内容多样,但差异较大

生活是一个多面体,针对妇女的培训不应该局限于生产方面,而应扩展到其生活的各个方面。她们目前需要的内容呈现多样性:她们有教育子女的压力,因此,需要教育知识;由于自己的文化水平低,难以满足孩子的课后的指导和帮助;她们有赡养老人的苦衷,由于53%以上的妇女都和老人同居,如何和谐相处,如何尊老爱幼,如何与亲戚处好关系,都有一个新时期的孝道文化和认识问题,这是她们苦恼中的最大障碍;她们也有文化娱乐的需求,丈夫不在,子女上学,闲暇时间,她们的文化方式需要提升。因此,需求的多样性依然很强烈。

调查发现,对这些内容的需求,不同年龄阶段的妇女对培训的需求具有差异性,18-25岁妇女的需求重点是“就业机会”、“技能培训”,兼顾“学历教育”的期望。25-44岁的妇女更多需求是“家政培训”、“女工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而45-50岁妇女的需求则是“心理咨询”和“丰富文化生活”等。

四、农村妇女教育培训供求矛盾原因分析

调查县总体农村培训起步晚,层次低,远没有形成一个有序的体系,面向农村妇女的培训更是匮乏。农村妇女对培训的需求也呈现出不积极的状态,存在需求类型多、层次低的问题。供求矛盾仍然有很大差异。通过调查分析看,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县乡政府对农村妇女培训的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

虽然各县对农村妇女培训都制定了政策、规划和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对农村妇女培训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一,有部分地方村宣传不到位,行动不到位,对培训经费、培训师资、培训管理、培训宣传等具体问题迟迟不解决,挫伤了一些农村妇女参与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的积极性。

(二)政府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失衡

首先,虽然政府每年举办大量的培训活动,但涉及面较窄,仅仅靠单一项目带动,对于农村妇女这个群体没有针对性,没有考虑到妇女的潜在需求,因此,她们的参与程度不高;其次,类型单一,培训大都集中在养殖、种植技术等农业生产方面,涉及妇女生活方面的类型很少,妇女对其缺乏兴趣;再次,培训组织不合理,在调查中了解到,一些妇女只是听到培训的消息却没有得到实际培训,也有些妇女反映培训只是由村干部决定培训人员,使培训流于形式。

(三)妇女自身诸多条件限制

1 文化水平制约

由于大多数妇女文化水平低下,从调查数据可知,35.8%的农村妇女仅受过小学及初中文化教育,高中及中专教育以上的仅占5.8%。农村妇女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等学历人才比例偏低,与现代化发展差距很大,因此,为农村妇女提供文化课补习、技能培训、科技推广等就成为迫切的硬性需求。

2 经济条件制约

调查显示,在接受过培训的妇女中,98%接受的是免费培训,有限的经济收入与来源使得她们无力承担其他的培训,不能主动选择自己所需。

3 思想观念落后守旧

受传统观念影响,农村妇女创业缺乏主动性,由于封建思想余毒尚未肃清,农村家庭中存在着男尊女卑观念,妇女在经济上不独立,并且传统观念认为,妇女所承担的责任就应当是照顾家庭、操持家务,使广大妇女创业的动力不足。

五、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培育农村新型妇女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不论是作为一个县域面向农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还是面向特殊群体的妇女教育与培训,仅仅实施政府推动型、项目带动式的技能培训难以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要求,也难以满足各类农民对技术、文化、生活以及相关教育需求。因此,政府应当全力调动区域各类教育资源,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的社区化,以满足她们对文化、技术、技能的普遍要求。因此,关怀农村妇女的身心健康,进一步提高农村妇女的科学文化素质,不仅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还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莫文秀,中国妇女教育发展报告(改革开放30年)[M],北京:社会文献科学出版社,2008

[2]吴碧英,当前农村妇女闲暇生活行为分析[J],福州党校学报,2008,(3)

[3]杜彬恒,陈遇春,农村留守劳动力教育需求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3)

[4]杨智,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化的路径探索[J],职教论坛,2012,(7)

[5]李惠,职业农民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

[6]陕西省统计局,陕西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R],2011

猜你喜欢

农村妇女发展困境
论农村离婚妇女的土地权益保护
两癌筛查技术在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防治中的效果分析
2007:义务教育学杂费也免了
长沙望城区戏曲文化发展困境探究
关于行业性科技期刊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湖南农村妇女参政问题研究
宁夏回族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免费手机软件盈利模式探讨
基建投资预算贴合工程造价控制阶梯化管理研究
农村妇女也应戴乳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