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歌《梨花颂》的演唱及思考
2013-11-12魏慧莉
魏慧莉
(黄山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京歌《梨花颂》是在交响京剧《大唐贵妃》原主题曲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改编的歌曲。目前关于《大唐贵妃》及其主题曲的介绍和研究都相对甚少,而对这首《梨花颂》的研究则更少。歌词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由著名的京剧学者、剧作家翁思再先生作词,仅用几句歌词就概括了全剧内容。原曲是由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深通京剧的杨乃林教授所作,曲调唱腔设计以京剧二黄调式为主调,加入了梅派唱腔特色,个人主唱与合唱相辅相成,委婉与大气相结合。旋律的起伏很大,而且朴实、含蓄,多有创新,与词义结合得恰到好处。从整体上体现出梅派的独特神韵和精髓。[1]著名声乐教育家鞠秀芳教授改编的版本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梨花颂》作为声乐独唱曲目的音域。唱腔细腻婉转,在不失原味的同时,更加深了难度,更为完善和抒情。
一、京歌《梨花颂》的曲式音乐分析
京歌《梨花颂》具有典雅动听、意境深远、回味悠长、感人肺腑的特点。[2]曲式指的是(歌)乐曲的基本结构形式。京歌《梨花颂》属于一部曲式结构形态,同时呈现复乐段特征。一部曲式是完整的曲式中规模最小的结构,可以由一个乐句、两个乐句、三个及三个以上的乐句组成,一般有比较明显的终止式,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或相对完整的乐思。《梨花颂》包含四个不规整的乐句形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符合典型中国音乐特征的起承转合的陈述方式。但是在其中某些部分,又融合了传统西方典型的结构形态。开始部分的两个乐句是平行结构形式,属于同头换尾类型,呈现开放型特点。
谱例1
后续乐句的发展逐渐融入京剧唱腔的音乐要素,使得旋律更加宽广而富有张力,并且乐句的形态也呈现多变性,一顿一挫的旋律线条,温婉地道出那丝丝情意,点点柔情,从而使得歌曲曲调典雅动听,意境深远。
谱例2
从整首音乐作品的结构特征来说,融合了一部曲式的多种特征,既涵盖了发展与引申,也格外强调线型旋律发展的轨迹。虽为强力的对比部分来加以烘托,但是伴随着歌词内容的发展,旋律在一个整体的空间内显得与歌词融合得恰到好处,使人回味悠长,感人肺腑。
二、演唱技巧
演唱这首歌曲应该有它自己独特的技巧和方法,既区别于传统的京剧,又在行腔、韵味上有别于现代民族声乐。目前国内大多数声乐演唱者都接受过西洋唱法的训练,如何能让演唱者演唱时既能带有原本的京味特色,又能运用现代的发声方法和技巧来演唱自如是非常关键的。
首先,咬字要正、行腔要圆。著名曲艺演唱家魏喜奎说过:“字正腔圆,首先应该是字正。字正,听众才能听清楚唱的是什么,才能引起往下听的欲望。而且字音念准,有利于行腔的圆润,促成听觉上的美感。”[3]以字行腔一直是我国戏曲与民族唱法的传统训练方法,也是国内声乐教学中的重要学术思想及方法。一直以来,声乐演唱者都遵循着以字行腔的原则和字正腔圆的理论。新的京歌创作作品在不断出现,与时俱进的思想在歌曲演唱上也应该有所体现。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在咬字行腔方面应作一些变化。一般在演唱歌曲时,在字的归韵收声上,总是把一个字的切音(字头)唱得较长,而本音(字腹)出现却很短暂。如:
谱例3
中的“花(hua)”字把“乎(hu)”音的时值放得长,而字腹a却连同hua音在很短时值内出现,这不仅不能发挥字腹元音发声的优势,而且弄混了字音。声音效果是窄亮型的,显得小气,这就与原本音乐想要塑造的雍容、大气的人物形象差的太远。所以演唱者不能靠嘴的前部唱每一个字,而应该做到一出口就由字头转到字腹,然后以字腹行腔到韵尾 (收声),同样也能达到吐字清晰的效果,而且听起来更加自然贴切。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实践证明可以稍稍借鉴一些西洋美声的方法,注重共鸣系统的充分发挥,打开喉咙,进而使整个共鸣腔体得到充分的运用。唱每一个字都是出口就由字头转到字腹,不要在字头上刻意地延长,这样唱出来的声音效果是宽亮型的,声音连贯、声区统一、母音一致、吐字清晰,正符合《梨花颂》所塑造的杨贵妃雍容华贵、端庄典雅的人物形象,同时还能表现出梅派宽亮、厚实、饱满的特点。
梅派声腔的音频特点是频率平缓、连弧推进、很少大起大落,梅派的精髓也正在于此。为了表现出梅派声腔的音频特点,往往不在于频率的畸高畸低、突快突慢,而在于“处事不惊”,“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如:
谱例4
其频率连线呈平缓推进的连弧形,不像有的流派呈“锯齿形”或“颠跳形”,音频的连弧推进能创出从容含蓄、韵味醇厚的唱腔体系。而想要形成梅腔“圆”的艺术特色,就不能轻易使用任何加“花”的手段,如颤音、滑音和装饰音,也不能行险腔和怪腔,也不要强调使用闪、垛、顿、拖等讨俏的技法,而是使其自然流畅。就算个别字有装饰音,如:
谱例5
中的“落”、“入”字,装饰音也要唱得短,不能唱得太长。有的人虽然腔唱得不错,但装饰音不对,或唱得太长,这样就会面目全非,无法表现梅派的精髓。同时每个字之间应紧紧连接,不能拉得太开,这一点与西洋美声对于声音统一、连贯、圆润的追求有相一致的地方。
其次,节奏对比的手段对于突出声音的表情和表现歌唱艺术的韵味美是非常有力的。首先要知道唱词的结构和表意单位主要是词和句,在词、句的演唱中,表达意的重要因素是重音处理。[4]语言的清晰度和说话人的情感色彩很大程度上是需要靠重音来体现的,一句话当中听起来最清楚、最响亮的字或词就是重音。通常歌词都要像诗歌一样讲究韵律,即句式大体整齐。句内将单字组成有一定规律的节奏单位,可称为“词拍”,不同类型的句子有不同的词拍组合形式。演唱这首作品时,要注意词拍划分,了解词拍的重音和词拍的顿逗。歌曲语言的抑扬顿挫处理一般比生活语言更夸张,但一般仍以生活语言为基础,因此歌曲的词拍重音通常是与旋律的重音相一致的。《梨花颂》的重音也是在强拍上,演唱时要注意在音乐的节奏重音上体现词拍重音。《梨花颂》以京剧二黄调式为主调, “二黄”一般以级进音程为主,其旋律的色调暗淡、凝重、平静。节奏缓慢时,多用来表现压抑的悲剧情节和忧郁的人物情绪;节奏强劲时,多表现悲壮的戏剧场面和凄楚、悲愤的人物情绪。“二黄”的入唱位置在强拍(任何节拍均如此),强拍入唱,强弱关系比较明确,节奏扎实、稳定,增强了旋律的凝重感和力度感。因此,二黄唱腔总是给人以沉静、悲凉之感。京剧唱腔的节奏有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即由“板式”来确定。《梨花颂》运用的板式是原板(2/4节拍),如音乐刚一进入
where ω is the central angular frequency. Based on Eqs. (2)and (3), the parameter values of C1 and L can be obtained as,
谱例6
就表现出一种雍容华贵、端庄凝重、深沉含蓄的形象。像其它类型的音乐一样,节奏越是缓慢,情绪越是趋于平稳、优雅,反之则越是活泼、激动。[5]在演唱《梨花颂》时,将满腔的激情、深刻的情感体验与音乐节奏的变化和人物的内心感情节奏相协调统一,使描绘人物的抒情性与戏剧性相结合,在用声、咬字、润腔上突出歌曲人物的雍容华贵、端庄凝重、深沉含蓄,塑造出生动而丰满、端庄娴雅、具有古典韵味的“杨贵妃”形象。
最后,做到将戏曲、民歌、西洋三种唱法相融合,并形成一种较为统一和自然的演唱风格,是演唱这首歌曲的技巧关键。那么在演唱整首作品之前,我们可以适当地运用意大利语元音来练习一下,从而获得母音位置的统一,达到音调的平衡,对于获得唱腔圆润、统一、美好的音质效果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如歌曲的第一句歌词,基本可以对应为:
梨花开春带雨 梨花落春入泥
i a a u e i i a o u u i
此生只为一人去 道他君王情也痴
i e i u i e i a a i u i e i
首先可以先用上面的元音字母来练唱,然后再根据民族唱法中十三辙的咬字归韵来作调整。
第二类鼻音字“中东、人辰、江阳、言前”。“只为一人去”中的“人”和“天生丽质”中的“天”都属于这一类,在高声区的“天”字,在演唱上有一定的难度,很容易憋到鼻腔里而上不了头腔,或者很容易捏住喉咙,唱得很挤。因此如果能把5个元音都训练得很好很统一的话,这个字在“i”上唱就能更容易一些。
第三类复音字“梭波、灰堆、遥条、油求、怀来”。“只为一人去”中的“为”,第一句“梨花开”中的“开”,这些字在吐字过程中口型变化较大,口腔要做出适当调节控制才能将字吐清楚。这一类字与鼻音字有些相似,也是在字腹稍作停留,但是比鼻音字更难发。比如“开(kai)”字,如像前面所讲,快速从“k”归到“a”,在“a”上保持一会以后再换到下个字的同时发“i”,听起来就是“卡伊”了,这时既要顾及状态、位置的统一,又要顾及咬字的准确,把音发在“a”和“i”中间的状态上就可以好唱一点了。
在演唱本首作品时,将戏曲、民歌、西洋三种唱法相融的技巧对于增强高音的穿透力和戏剧性的张力非常有效,更使演唱者声音圆润、松弛、收放柔韧有余,尤其提高了对声音的控制技巧。比如:
谱例7
不要把字咬死,整体上要通透,对大音程旋律,极高极低、极强、极弱声音的把握,快速音节的转换可以控制得得心应手。尤其是最后一段旋律婉转流畅、沁人心扉,通过华丽大气的音色,展现出一种别样的、荡气回肠的至情大爱,“迷”字一音,魂牵梦萦,回味悠长。细细品味歌曲内涵,在演唱上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物的雍容华贵、端庄典雅,明月为之闭、百花见之羞的古典美人形象历历在目。
三、京歌《梨花颂》的影响及示范效应
京歌《梨花颂》的创作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其有相当高的传播意义和研究意义。它的出现不仅体现了我国传统音乐的表现形式,更加顺应了音乐文化要符合时代发展这一形势。它的成功具有必然性。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就已经出现了京歌这一形式。继《故乡是北京》问世以后,作曲家姚明又创作了一系列的这种带有京味的歌曲,如 《我的中华》、《前门情思大碗茶》、《花好月圆》等。这一创作形式引起了其他众多作曲家的青睐,更多的京歌作品应运而生,《梨花颂》是其中相当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作品。
京歌《梨花颂》与传统京剧的区别及特点是它成功和被广泛传唱的重要原因。京歌是京剧与民族歌曲相结合而成的。因为京歌相对于京剧来讲,歌词更加通俗易懂,旋律更加朗朗上口,更易于被专业院校的声乐演唱者演唱和接受。其表现为:
第一,京剧的表演博大精深,想要唱得地道,演唱技巧方面就需专门训练,目前一般的院校声乐演唱者都没有经过专业的京剧演唱的训练,而吸收的是现代民族声乐演唱和西洋美声演唱的发声方法和技巧,所以京歌这种形式更易于被接受。
第二,虽然京剧是国粹艺术,但目前传统京剧的听众相对减少,能接受传统京剧的人也相对减少,而结合民族歌曲创作的京歌融入了时代的元素,更能被大家所接受,更加便于传唱。
所以京歌这一形式的出现是时代发展和音乐发展的必然。迎合了欣赏者,也迎合了演唱者。在近几年的歌唱大赛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京歌代表作,如《梅兰芳》、《梨花颂》等,这些京歌作品深受演唱者喜欢,被频繁传唱,所以更大程度上刺激了作曲家们在京歌这一形式体裁上的创作。我们也相信将会有更多优秀的京歌作品产生。同时,在京歌演唱上也要有它自己独特的技巧和方法。《梨花颂》是融传统京剧与民族声乐为一体的声乐作品,西洋美声与民族、戏曲演唱方法结合不但不显冲突,反增其美!
[1]潘世敏.漫谈交响京剧《大唐贵妃》[J].美与时代(下),2010(3).
[2]文昌严.两全,亦或两难——谈交响京剧《大唐贵妃》[J].戏剧之家,2003(2).
[3]武文波.对著名咏叹调《我愿生活在美梦中》的演唱体会[J].大众文艺(理论),2009(16).
[4]张璐.黄自艺术歌曲的演唱体会[J].文教资料,2007(11).
[5]王维平.唱情唱准确的情唱细腻的情——谈中国歌曲演唱的体会[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