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颜氏清脑2 号方”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2013-11-12韩天雄李青卿陈苑玲魏江磊施慧芬颜乾麟

中国中医急症 2013年5期
关键词:中风病中风证候

潘 新 韩天雄 李青卿 陈苑玲 颜 新 魏江磊 施慧芬 张 怡 颜乾麟△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0021;2.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上海 200072;3.同济大学中医研究所,上海 200092;4.上海市东南医院,上海 200023;5.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 200071)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病,约占全部脑血管意外的80%。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已经得到广泛认同,中医药在急性脑梗死早期治疗也得到愈来愈多应用。现将国医大师颜德馨的经验方“颜氏清脑2 号方”联合西医基础治疗急性期脑梗死(中风——中经络,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 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全部病例符合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和腔隙性梗死诊断标准;其中腔隙性脑梗死应具有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形式,并具有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表现,包括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的中风病和中经络诊断标准;分期符合中风病分期标准中关于急性期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纳入标准:符合西医脑梗死中动脉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或脑栓死、或腔隙性梗死(急性起病,有颈内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的诊断,症状起始时间<72 h,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4 分;中医辨证为中风中经络之风痰瘀阻证患者;年龄18~80岁。排除标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者;需要进行rt-PA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存在意识障碍者;合并有心、肺、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病、恶性肿瘤或精神病活动期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筛选前3个月内有参与其他药物的临床研究;过敏体质者(对两种以上食物或药物过敏);年龄不在18~80岁范围内的;服中药汤剂困难患者。

1.2 临床资料 病例来源于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上海中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东南医院急性脑梗死(中风—中经络,风痰瘀阻证)患者120例。其中男性70例,女性50例;年龄48~80岁,平均(67.4±8.45)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6.13±2.87)分;合并高血压病27例,糖尿病14例,冠心病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主要措施包括:控制生命体征稳定,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予以肠溶阿斯匹林;发病在1 周内的梗死灶较大患者酌情使用甘露醇;血压高者酌情控制血压。具体处理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1]。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颜氏清脑2 号方:珍珠母30 g,石菖蒲9 g,生蒲黄15 g(包煎),制半夏9 g,广地龙9 g,熟大黄6 g,黄连3 g,陈胆南星9 g。由院内自动煎药机煎煮,加水适量,煎煮1 h,煎后按每个处方为2次服用量装密封塑料袋,每袋250 mL。每日早晚各1次温服,每次1 袋。吞咽困难,或饮食易呛患者予鼻饲。均治疗2 周后观察疗效。

1.4 观察指标(1)安全性观察指标。一般生命体征观察:呼吸、心率、血压、脉搏、体温。血、尿、便常规治疗前后各查1次。肝肾功能检测治疗前后各查1次。不良反应随时监测。(2)疗效性观察指标。对感觉障碍、头晕目眩、半身不遂、喉中有痰、言语謇涩或不语、口舌歪斜、舌象和脉象各方面中医证候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Barthel 指数BI)、改良的Rankin 评级(MRS),比较治疗前后的积分变化,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修复的情况。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风病诊断与疗效标准》、《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标准》 评价中风病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积分评定方法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公式。临床痊愈:临床症状、阳性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95%。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7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中医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1.6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标准 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的减少(功能改善率)(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100%,以百分数表示。疗效评定(总的有效包括: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基本痊愈为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BI:100 分,MRS 为0 级;显著进步为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BI:≥85 分,MRS 为1~2 级;进步为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为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恶化为功能缺损评分增加在18%以上;死亡。

1.7 统计学处理 应用SAS8.2 统计软件。采用t 检验及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见表1。结果示治疗2 周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分,±s)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MRS、BI 评分比较 见表2。结果示两组治疗2 周后MRS、BI 评分相当(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MRS、BI 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MRS、BI 评分比较(分,±s)

2.3 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总疗效比较 见表3。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

表3 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总疗效比较(n)

2.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各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4。联用“颜氏清脑2 号方”治疗2 周能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内部分中医证候积分,尤其在感觉障碍、头晕目眩、喉中有痰、舌象症状改善方面具有明显疗效(P<0.01),在半身不遂和脉象改善方面也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改善言语謇涩或不语及口舌歪斜方面疗效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

2.5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见表5。结果示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疗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表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分,±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分,±s)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下同。

表5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分,±s)

表5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

2.6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见表6。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

表6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n

2.7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检查指标亦未见明显异常。

3 讨论

国医大师颜德馨认为脑具有“喜静谧”的生理特点,脑病具有“脑髓纯者灵,杂者钝”的基本病机。由于“诸髓者皆属于脑”,脑藏精髓,精髓属液属阴,至清至纯,以清灵为其性,以清静和谐为贵,故脑为中清之脏。生理状态下,静谧内持则头脑敏捷、清明聪达,如果脏腑失常,气机逆乱,常可上扰于脑神,出现精神意识方面的病变。诚如《奇效良方》谓“脑喜静谧而恶动扰,静谧则清明内持,动扰则掉摇散乱”。脑为清阳之总会,脑髓纯者灵,杂者钝,清静则纯,秽浊则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故脑当以清静为要,才能主乎神志之清。颜老据此提出“脑病宜清”的学术观点。

急性脑梗死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有关病因研究历代医家都有不同的见解。金元时期刘河间主张“心火亢盛”,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则推崇“湿痰生热”所致,三家之说都偏重于内因,纠正了唐宋以前偏于“外风致病”的观点。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杂证谟·非风》中亦强调“中风非风”,重申“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叶天士则进一步将其阐明为“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近代医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认为由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与肝肾阴虚,加之风、火、痰、瘀等因素影响,导致气血逆乱而发病。杨歆科[2]认为中风的病理机制为痰瘀互结。郦永平[3]通过临床大样本多中心现场调研,应用先进的数理统计方法—结构方程对脑梗死中医证候系统的研究,认为脑梗死直接的共同的病理要素是风瘀,而更深一层次的病理机制是阴虚、气虚、火热、痰湿等,表现在临床证候上,风瘀、阴虚、气虚、火热、痰湿既可合并出现,也可单独出现;无论是单独出现还是合并出现,都必然兼夹(或存在)着风瘀证的内容。可见近现代医家临床中过于偏重于风痰瘀,而颜老根据脑的生理病理特点提出“脑病宜清”的观点,创立了“颜氏清脑2 号方”。

方中珍珠母咸寒重镇,清肝泻火、平肝息风为君药;熟大黄、黄连通腑泻下、清热泻火助珍珠母泻火清脑为臣药,且熟大黄还有活血化瘀作用;半夏、陈胆南星、石菖蒲清热化痰、醒脑开窍,生蒲黄、广地龙凉血活血、化瘀通络复脑共为佐药;广地龙既有平肝息风之功,颜老认为“头顶之上,惟风可到”,临床倡用祛风药治疗脑疾,况《得配本草》又谓地龙“能引诸药直达病所”,故为使药。诸药合用既能釜底抽薪、泻腑降火;又能清热泻火,凉血清心;联合重镇息风以减浊邪上逆之势;配以活血之地龙、蒲黄达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效,蒲黄还有活血止血之功,能预防活血太过而并发脑出血出现混合型中风之虞。可见全方不仅针对急性脑梗死缺血性中风“血瘀”的基本病因,同时还兼顾祛风、化痰,而且更关键的是在选方用药时多注重选用寒性之品,彰显颜老“脑病宜清”的治疗大法,目的就是通过多靶点祛除病因,最终恢复“脑喜静谧”的清窍静府之本性。

[1]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0-37.

[2]杨歆科.中风证治从痰从瘀[J].江西中医药,2007,38(11):45.

[3]郦永平.脑梗死中医“证”的结构方程[J].四川中医,2006,24(8):27-30.

猜你喜欢

中风病中风证候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神奇T恤助力防止中风
探析古今中风病的发病机制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基于混沌和替代数据法的中风病人声音分析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中风防治灵Ⅰ号、Ⅱ号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152例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