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文化批判视域下的城市文化活力建构

2013-10-31周梅玲常东亮

学理论·上 2013年9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

周梅玲 常东亮

摘 要:每个城市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表现为一定的文化活力,这就是所谓的城市文化活力。大众文化无疑是当代城市社会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文化类型,大众文化的存在,一方面释放了城市文化活力,另一方面,大众文化的消极性又抑制了城市文化活力的激发,针对大众文化的消极性,通过重建大众文化的价值达到提升城市文化活力的目的。

关键词: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批判;城市文化活力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185-02

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消费取代生产成为社会的主色调,消费主义甚嚣尘上。从文化的视角来看,消费文化必然成为社会的主要文化形态,在这样的文化境遇中,大众文化因为其固有的特性则成为消费文化的表征并扮演着“代言人”的角色,而城市则成为消费文化的主要根据地,这意味着在当代城市社会中,大众文化无疑是城市中流传最普遍的文化类型,大众文化已经内化为城市的一部分,作为一种深层的肌理性的力量影响着城市的发展。作为一种现时代的生存方式的大众文化,具有贴近日常生活的特性,它的出现、形成与发展满足了大众的精神需求与心理需求,具有彰显城市文化活力的一面;但是大众文化的欺骗性、虚假性最终将会消磨掉人的个性,造成平面化、单一的生活方式和单向度的人,这又扼杀了活力,使得城市居民没有心理归属感与精神家园感。本文以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为依据,对当代大众文化进行深度透视,以期达到提升城市文化活力的目的。

一、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与城市文化活力

最先对大众文化进行关注,并做出重要理论贡献的是以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多诺、尤尔根·哈贝马斯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始终都是该学派关注的重要问题域。该学派的学者大多对大众文化持严厉的批判态度,尽管关注的视角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但是这些颇富真知灼见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均蕴含着丰富的活力思想。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与城市文化活力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众文化的政治意识形态性造成了城市文化活力的丧失。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大众文化进行了决绝的批判,其目的并不是一般地批判大众文化,而是在于从文化向度揭露与批判“大众文化的经济政治统治意义”[1]44,在这些学者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中充斥的大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具有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意义,发挥着政治统治的作用。大众文化具有商品化、伪民主化、标准化、娱乐化等特征,城市大众文化正是依赖这些特征发挥着政治意识形态的作用,来起到资本主义城市统治的目的。娱乐化、商品化是大众文化的本性,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文化通过满足城市大众的日常生活需求,迎合大众的精神与心理需求,通过“提供越来越多的承诺和越来越好的无限的娱乐消遣,消解了人们内在的超越维度和反抗维度,使人们失去思想和深度,在平面化的文化模式中逃避现实,沉溺于无思想的享乐,与平庸的、痛苦的现实相认同”[1]44,在这样的社会境遇中,文化成为单向度的没有批判性与创新性的文化,失去批判性与超越性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窒息了文化的生命活力,陷入了沉沦的异化状态。

2.大众文化的过度发展侵占了城市精英文化的生存空间而抑制了文化活力。随着大众文化在城市狂飙式的发展,“商业价值与大众传媒的结合使大众文化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平面化、反深度、复制、拼贴,不断地挤压着精英文化的生存空间”[2]112,在这样的时代境遇中,大众文化日益占据文化的中心地位,而占据主流地位的精英文化反而有“退居二线”、失却其主导文化的“中心话语”地位的危险,这可能导致城市文化呈现为一种缺乏批判性、反思性与超越性的混乱无秩序的状况,而秩序与活力是驱动城市文化发展的两种动力,有秩序而无活力会导致城市文化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有活力而无秩序会使得城市文化沦落到混乱无序的状态,最终也将导致城市文化丧失活力。

3.大众文化的出现与流行释放了城市文化活力。大众文化的出现与流行通过两个方面激发了城市文化活力:第一,大众文化的出现形成了文化的多元状态,多元文化的状态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参照系,有利于文化的创新与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释放了文化活力。第二,大众文化的大众化的特征使得它一反精英文化那种“藏在深闺无人识”的神秘性与神圣性特征,非常贴近大众日常生活,易于为大众所获得。此外,现代化的传播工具使得人们的大众文化体验变得容易。此外,大众文化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这决定了大众文化的受众十分的广泛,可以是城市社会中的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上述这些大众文化特有的大众化与共享性赋予城市空间以丰富的文化气息,从而也释放出了蓬勃旺盛的生命活力。

二、城市大众文化的消极性导致的城市文化活力问题

盛行于当代城市社会中的大众文化在满足城市生活主体精神需求的同时,由于其固有的消极性因素的存在,又存在着窒息活力的一面,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众文化消解了主流文化与扼杀了社会大众的个性与创造性。理论上,主流社会意识发挥着主导作用,统领着其他的文化类型,在大众文化盛行的今天,大众文化对主流文化的颠覆性特征,消解了主流意识,使得所有文化形式处于一种混乱的文化状态,这种混乱与无序状态抑制了城市文化活力的发挥。同时,大众文化是一种以大众为消费主体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盛行容易抹平社会个体的个性与创造性。在商业化主导下的大众文化导致城市文化的创造与生产由原来的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变成了以标准化、齐一性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工业的生产。文化创造的个性化特征在这样一种标准化的批量复制与生产过程中被削平与窒息了,作为大众文化受众的“大众”也在这样的过程中被抹平了创造性与个性,在作为城市文化创造性发展的灵魂与源泉的个性与创造性被扼杀的语境中,城市文化活力必然被窒息。

2.大众文化冲击了城市精英文化与加剧了城市居民的感官欲望。在城市社会中,随着大众文化的迅猛发展,大众文化不断挤压着精英文化的生存空间与主流话语地位。大众文化是一种感性与娱乐的文化,一方面这种文化通过感官刺激给人们缔造了一个梦想栖息地,满足了都市居民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们精神层面批判性、超越性维度的丧失。如现在名目繁多且十分火爆的电视相亲节目,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上海东方卫视的《百里挑一》等,这些节目正是典型的大众文化的表现,这类节目将神圣的爱情与婚姻搬上电视荧幕,作为一种电视节目来演绎,存在着将爱情与婚姻娱乐化与媚俗化的倾向。这助长了城市的物质化、娱乐化与享乐化价值观的盛行,在价值观的层面抑制了文化的创造性发展与生机。

三、重建大众文化价值,提升城市文化活力

大众文化的异化产生了严重的城市文化活力问题。提升城市文化活力与化解城市文化活力问题必须通过重建大众文化的价值来达到限制大众文化的消极性与反主体性因素的目的,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加强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引导。众所周知,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形态,相对于大众文化,具有更多的“文化自觉”的精英文化大多肩负着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引导着社会价值的发展方向,源于社会生活但又超越社会生活,如一些经典的文艺作品就是典型的精英文化,大多承载了一定的社会主流价值,起着引导社会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此外,精英文化“主张伦理的严肃性、创造性、个性风格、历史意识和言外之意的内在规范,因而,具有不断超越的精神动力”[2]114,因此,面对大众文化的异化的一面,必须充分发挥大众文化的引导作用,加强对大众文化的批判,限制其商品化、媚俗化与娱乐化等消极的一面。此外,而大众文化标准化、复制化的特征决定了必须加强精英文化的引导。只有这样,城市大众文化才能保持良性的发展状态与彰显出文化活力。

2.合理塑造城市精神,引导大众文化的价值追求。城市精神表现为一个城市共同的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该城市生活主体的价值取向。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精神,如自信与敢于冒险是巴黎城市精神的内核,具体到我国武汉,则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而闻名,辛亥革命能首先在武汉爆发就是对武汉独特城市精神的最完美的诠释。由此可见,城市精神的价值追求对城市生活主体的影响之深。在当代城市中,大众文化作为城市文化最重要的类型,大众文化自身消极性所蕴含的价值必然会对城市生活主体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要限制城市大众文化的消极影响,必须发挥城市精神的主导作用,通过合理塑造城市精神,引导城市大众文化的价值追求,彰显城市文化活力。

3.提升城市大众文化的人文精神,彰显城市文化活力。源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其内涵不断地发生着改变,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所有西方学者均认为“重视人的主体价值,人的尊严,人的自由意志,人创造文明和改善世界的潜能,以及人的追求和成就”[3]12。应该是人文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富有人文精神的理想的大众文化应该是充满着对人性的关怀,肯定人的价值,让公众在大众文化中获得感官愉悦的同时,能够获得心灵的提升,精神和自由的满足。西方与我国人文精神中蕴含的理性精神,对人性的崇尚,人的价值的关注应该被大众文化所吸纳,成为大众文化的精髓与灵魂,只有这样,方能彰显城市文化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晓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与限度[J],哲学研究,2003,(9).

[2]韩大强.大众文化的狂欢与精英文化身份的焦虑[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2).

[3]刘昕岚.“人文主义”与“宗教”——对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回顾以及对儒家人文主义的反思[J].中国文化研究,2004冬之卷.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
新时期我国大众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探析
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
一起审审题
北大教授力挺《创造101》:大众文化不是草履虫
浅析“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概述
大众文化背景下的民生新闻
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繁荣的历史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