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诗歌之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

2013-10-24王改娣杨立学

山东外语教学 2013年2期
关键词:露西层面模态

王改娣,杨立学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092)

1.0 引言

索绪尔把人类的交际方式分为语言和言语两个层面,前者指交际过程中交际工具所安身立命的规则,后者指具体的交际形式。后来发现人类的交际工具有时能表示一种额外的意义、一种功能,这种功能既不是语言,也不是言语,它体现主体性,这就是话语。(Benveniste,1971:208-209)福柯(M.Foucault)认为话语研究的任务不是去研究指涉内容的一系列符号组合,而是研究描述物象的系统话语实践,话语虽然由符号组成,但是话语“超出”这些符号的指涉,这个“超出”才是需要描述和展现的。(Foucault,2004:55)话语传递意义,反映出各种各样的功能,但是,并非只有语言传递意义,多种媒体如声音、图像等符号都能传递意义,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由此产生。媒体和模态是有区别的,媒体是指传递符号的物质手段,而物质媒体应用到社会交际中,形成一套具有特定语法系统的表意手段,就成为模态(Scollon& Levine,2004),所谓的模态,就是指如语法般有规律组合的媒体。

互联网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媒介的革命,人们可以穿越时空,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审美体验。在文艺领域,文字媒介本身已经让位于视觉媒介,审美活动越来越大众化,所有这些促进了多模态研究。多模态包括视觉文字在内的图像、声音、触觉等多种社会符号,这些社会符号都建构意义。在英诗欣赏中,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模态器官协同作用,对意义进行多方位建构。国外学者克莱斯(Kress,2001,2003)、劳亦思(Royce,2002)、雷文等(Leeuven & Jewitt,2001),国内学者李战子(2003)、胡壮麟等(2008)、张德禄(2009,2010,2012)、朱永生(2007)、顾曰国(2007)都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张德禄(2009)根据马丁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建构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框架。本文拟在此框架的基础上,根据英诗的特点建构有针对性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并进行逐层论述。

2.0 英诗之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建构

张德禄(2009)的框架把多模态话语分为文化、语境、内容和表达四个层面。文化层面对应文化语境,包括意识形态和体裁;语境层面涉及情景语境,包括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内容层面涉及意义和形式两个方面:意义层面涉及话语意义,包括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形式方面又涉及形式和关系,前者包括语言、图像、声觉和感觉,后者包括互补关系和非互补关系。表达层面涉及媒体,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两种:语言又包括伴语言和纯语言,非语言包括身体和非身体两部分。(张德禄,2009:28)张文非常清晰地建构了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在这一框架下,每一个层面既涉及到主体,也涉及到客体。英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话语形式,在多模态分析中有其特殊性,表现出一种非均质性,内容形式包罗万象,因此并非每一首诗歌都能在各个层次进行极致性地多模态展现。为了形象展现英诗的多模态性,下文试图在每一个层次都挑选一些英诗来反映在这一层次的多模态状况。

根据英诗的特点,参考张德禄(2009)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英诗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建构如下:

图1 英诗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

3.0 英诗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3.1 文化层面

文化层面涉及到影响英诗解读的宏观因素,是英诗产生的文化环境,主要分为前知识结构和语类结构两个方面。前知识结构包括社会的主流思想、状况、社会的规则和约束关系等方面。英诗是在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中产生的,因此其意义也就与特定的文化语境相关,如叶芝(W.Yeats,1865-1939)的《第二次降临》(“The Second Coming”),诗中出现高飞的猎鹰、混乱的世界、血污的潮流、失望的精英和狂热的恶人,这些奇异的画面让人匪夷所思。当时处于科技极度膨胀的现代主义时期,工具理性把价值理性排斥到极其边缘的位置,道德沦丧、信仰缺失是当时的文化语境,诗人由此感到世界末日的来临。只有在这样的语境中,诗的意义才得以彰显。原来第二次降临中那个狮身人面的怪物并非真正的基督,而是伪基督,是千年一个轮回的怪物,它的来临预示着世界的毁灭。只有从这一前知识结构出发,才能进入那个诗中所展示的畸形怪诞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一种阴森的气氛笼罩在所有的物象之上,使所有的物象拥有这种气氛所赋予的意义,形成化境。同样在现代主义文化语境下行走的诗人还有卡明斯、奥登、威廉姆斯、庞德、斯奈德等,没有现代主义这一大的前知识结构,对这些诗人作品的理解和阐释就难以深入和全面。

语类结构是指一个特定文本类别的组成模式,不同种类的英诗有不同的语类结构,如十四行诗体、歌谣诗体、戏剧诗体就具有不同的诗行数、音节数和韵式要求。有一种独特的语类结构称为意识流,如劳伦斯和艾略特的诗歌,涉及诸多意识流的片段,其诗歌缺乏文本连贯性,但却是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真实流动。人的思想有时就是这样不连贯的,对这一流动感受的诗歌书写也就成为意识流语类结构。不同的语类结构有不同的含义,如韵尾就蕴含意义:阳性韵阳刚、粗犷,阴性韵、三音节、四音节韵比较委婉、柔弱,有时有种滑稽的韵味;韵尾中清音节出现越多,显得越柔弱,相反,浊音节越多,则越刚强。因此,英诗表现为以一种语类结构对诗人前知识经验进行感性显现的作品。

3.2 意义层面

英诗的文本内容涉及到意义层面。文本产生话语意义,从话语分析而言,有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概念意义表示诗歌的内容,具体涉及到经验意义和逻辑意义。经验意义由及物性体现,主要表现为六个过程,如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Halliday,2000:106-107),这六个过程表明小句所体现的经验功能。小句与小句之间的关系,则由逻辑意义来体现。及物性的六个过程本身就能体现意义,物质过程表示叙事,而行为者(Actor)是进行事件的主角,行为者不变则表示叙事平稳,行为者变化较多则体现叙述视角的灵活。在华兹华斯(W.Wordsworth,1770-1850)的《她生活在人际罕至之地》(“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en Ways”)一诗中,第一、二行讲露西生存在无人问津的鸽泉旁,第九行讲她生无人知,第十行讲露西死亡的时候,这些诗行都运用了物质过程。物质过程是叙事,由此可以看到露西的生活是多么的孤独。第三、四行讲露西无人赞美、无人爱,第十一行表示露西现在的处所,即在坟墓中,这些都运用了存在过程,表示露西的存在状态。第五、六行,七、八行,十二行共四个关系过程,表述了露西的属性特点,如岩石旁的紫罗兰一般半隐半现,像一颗星星一样独灿天空,最后露西的夭亡让诗人感到无比悲痛。第九行有一个心理过程,表示他者的心理,这些人在露西辞世时,根本就注意不到,说明露西的生存境遇。这首诗物质过程运用的比较少,主要是非物质过程。物质过程一般是叙事,而非物质过程一般为描述(司显柱、洪丹凤,2010:104),由此可以看出,这首诗重描写,而轻叙事。

物质过程多表示做出某种行为,由此而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露西在诗中从来没有做出对别人造成伤害的事情,而柯勒律治(S.Coleridge,1772-1834)在《古舟子吟》(“The Rime of Ancient Mariner”)中的物质过程却大不相同。老水手一开始就拦住了去参加婚礼的客人,这时新郎家的门已经开了,客人厌恶地让老水手把手松开,老水手松开后,却用眼神控制住了客人,客人只好坐在石头上,只能选择听老水手讲故事。故事是如下展开的,老水手所在的船只驰出海港,驰过教堂、山川和灯塔,在风和日丽中向南行驶,这时客人顿足捶胸,因为新娘已经步入了大厅。故事依然继续,风暴终于来临,船只好向南逃窜,接着雾与雪降临,在危急时刻,一只信天翁穿过浓雾飞来,于是冰块开始分崩离析,舵手得以把船只开出险境。后来南风从船后吹起,信天翁紧紧跟随,但忘恩负义的老水手用弓箭射杀了信天翁。这件事情给水手们带来灾难,水手们非常怨恨老水手,他们把这只死掉的信天翁挂在老水手的脖子上,以示惩罚。叙说以上内容的所有英文诗句都是物质过程,讲述老水手如何拦住参加婚礼的客人,以及海上发生的事情。这是典型的叙事诗,当然叙事诗不可能完全是物质过程,如诗中描述风暴的惨烈时,描写新娘的美貌时就使用了关系过程。应该说这首诗是以物质过程为主,其他非物质过程为辅。

人际意义是文本的表达层面,涉及叙述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其对事物的推断、判断和评价等功能”(胡壮麟等,2008:115),在英诗中体现在语言层面的语气(Mood)、极性(Polarity)、情态(Modality)和意态(Modulation)等方面。通过英诗文本中的语气、极性、情态和意态这四个方面的分析,可以了解诗歌小句中诗人的态度、立场和其对事物叙述的肯定程度。语气由主语和限定成分承担,极性指小句中的肯定与否定,情态是指命题(proposition)中的可能性(probability)和频率(usuality),意态是指建议(proposal)中的义务与倾向(Halliday,2000:88-92)。

从情态方面看,迪金森(E.Dickinson,1830-1886)的《我死时听见苍蝇嗡嗡》(“I Heard a Fly Buzz—When I died”)一诗中只有最后诗行(I could not see to see)出现了一个情态词“could”,但表示能力,不表示可能性。诗中叙述的是真正面临死亡,而非一种可能性。从极性来看,所有小句都是肯定的,表明诗人对死亡持非常平和的态度,没有一点焦虑的迹象。海德格尔曾说过,死亡是神秘的,活着的人没有经历过死亡,因此无从知道,而真正知道死亡的人,已经无法说出来了。(Heidegger,1996:221)诗人在这里说出了死亡的过程,也只有诗可以做到这一点,亚里士多德认为诗高于历史,历史是讲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诗讲述将要发生的事情。(Aristotle/Barnes,1991:10)从语气上看,所有小句都是陈述,因此是对事件本身的叙说,没有疑问和命令,一切都很简朴。总而言之,诗人提供的全是信息,都属于命题的范畴,而且都是极性表达,没有表示可能性的中间成分,因此不存在情态和意态,没有关于命题频率和概率的判断,也没有关于提议的命令和意愿,诗中都是客观的事实陈述,而没有主观的判断,是诗人对整个死亡过程的叙事。

而一些劝诱性的诗中,情态展现就非常明显。在赫里克(R.Herrick,1591—1674)的《致少女,珍惜青春》(“To the Virgins,to Make Much of Time”)中,诗人一开始就下达命令,“当你可能的时候,去采玫瑰花蕾(Gather ye rose-buds while ye may)”,这是一种提议,要求执行命令,这个可能(may)就是一种意态,表示提议的义务的程度,即在可能的情况下去采。“花儿今天微笑,明天就要谢去(And this same flower that smiles today,tomorrow will be dying)”,“太阳升得越高,其旅程也将越短(The higher he’s a-getting,The sooner will his race be run)”是两个判断,属于情态中概率的判断,用“will”,表示虽然还不是事实,但概率非常大。前一句用花儿明日将要凋谢,喻指少女的容颜随时间的推移将会变老,后一句用太阳的升落表示人生苦短。最后一个诗节,诗人下达命令,“不要害羞了,趁现在还可以,赶快结婚(Then be not coy,but use your time:And while ye may,go marry)”,最后发出警告,“如果你失去一次青春,可能永远耽误下来了(For having lost but once your prime,You may for ever tarry)”,这次警告用的概率是程度性不是很高的“可能”(may)。有些译文把这种可能性译为一种肯定的极性表达,即就永远耽误了,这在情态概率的把握上是不准确的。

语篇意义指小句中信息编排所产生的意义,在英诗中体现为诗歌中小句的主位系统以及小句间的衔接状况。主位系统分为主位和述位两个方面,这在诗歌中非常值得考虑,因为诗歌句法常常异于常态,主位述位的不同排列产生不同的形式,因此,陌生化是诗歌语言的特点。如果主语为主位,则是无标记性的,如果其他成分作主位,则是有标记性的。述位中如果谓词被省略,也就形成标记性述位。华兹华斯在《她生活在人迹罕至之地》一诗中,第三、四行是标记主位,把“少女”(maid)从宾语位置提到主语位置,表明对少女的强调,强调少女无人赞美,无人爱。第五、六行为标记述位,谓词“is”省略,突出紫罗兰的半隐半现。第七、八行主位和述位都是标记性的,因为主语和谓词都省略了,展现露西像天空中唯一的一颗星那样美丽。最后一行“the difference to me”主位和述位又都是标记性的,主语和谓词均省略,这样强调露西的死亡使诗人惆怅万千。这种位置变化、省略等形式变异加大了诗歌阅读的难度,增加了理解阻力,但因此开启了读者的回味空间,使诗性得以展现。此外这首诗使用连接词“and”和“when”把独立的小句串联起来,形成完美的整体,使全诗衔接起来,展现整体的连贯。语篇意义就是靠这种主位系统的语言排列和衔接手段来实现的,英诗语篇层面的分析也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展开,即研究其主位系统和衔接手段的特点。

3.3 模态层面

模态层面涉及模态语法、模态展现及模态间性,这属于表达层面。意义的展现,并非只靠语言一种模态,图像、声音、文字都可以表达意义。语言是意义的重要载体,但不是唯一的。尤其到了现代,随着新媒介的出现,不同的媒介渐渐地渗透到意义的展现领域。因此在现代社会状况下,单独由语言文字本身展现英诗未免有些落伍。其他模态特别是图像和声音是诗歌语言模态的重要补充。一种模态是对事物一方面的描述,其描述是不完备的,人的大脑对一种模态长时间接触会感觉疲惫,因此更倾向于接触不同的模态。不同模态的有机结合会起到良好的展现效果,因为不同模态的有机组合会对事物有更全面的表述。

各个模态都有自己的语法,语言有语言语法,图像有图像语法,声音也有声音语法。有了语法规则,媒体才能形成各种各样的模态。语言语法比较常用,不再赘述。关于图像语法用赫里克的《致少女,珍惜青春》一诗为例来阐述。在第一诗节,玫瑰花瓣、花心、花枝是图素,这三个图素组成图像,另外一个图像由人的头、颈、躯干、四肢组成,时间的流逝又是一个图像,可以以钟表、日出日落甚至四季更迭来表示,这几个图像的有序结合,形成一个情节,即玫瑰花开时就要采摘,否则等时间一过,就成了明日黄花。第二诗节包括拥有相应图素的太阳、群山和其他环境形成的几个图像,这几个图像组合成一个情节,太阳升得越高,距离其落山也就越近。第三诗节,各个相应图素组成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这些图像,再加上表示时间的图像,就形成了人的成长过程,表现出一代新人换旧人的情节。第四诗节点题,羞涩的少女、婚礼、悔恨的泪水等图像构成这一诗节的情节。所有这一切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故事,一个完整的叙事。这样由图素、图像、情节和故事一层层按一定规则组合起来,就是图像语法。听觉语法与图像语法类似,听觉语法是各种声音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则组合起来,体现意义。

诗歌本身就是一种模态的展现,具象诗在这方面尤其突出。在卡明斯(E.Cummings 1894-1962)的《蚱蜢》(“r-p-o-p-h-e-s-s-a-g-r”)一诗中,语言是非常独特的,第一诗行是“r-p-op-h-e-s-s-a-g-r”,实际上这个词是“grasshopper”各个字母的颠倒,这是现代派诗歌的一个特点,看似不合常规,但这本身是有意义的,表示蚱蜢距离诗人还比较远,看不很清楚,最后一行是“grasshopper”,蚱蜢已经跳过来了,自然就能看得很清楚。第三行“a)sw(e loo)k”中出现了括号,这些括号阻碍了词汇的连贯,延缓了理解。第四行“upnowgath”和第六行“Eringint(o-)”被第五行的“PPEGORHRASS”(还是组成grasshopper的字母的特意排列,不过这次比上次清晰一点了)间断,连起来是“gathering into”,这种形式表示蚱蜢正在积聚力量。第七行的“l”,第八行的“eA”,第九行的“!p:”第十行的“S”,连起来是“leaps”,这样奇特的编排表明蚱蜢的跳跃过程,跳过来,距离近了,诗人就看清了,所以直到最后一诗行拼写才变得清晰起来,即成为“grasshopper”。这首诗文字形式本身隐含意义,这种意义来自文字深处,来自文字本身所蕴含的图像,可以说,在这首诗中,文字与图像达到一种和谐。与语言相关的图像设定要体现蚱蜢由远及近的跳动,有学者把字母勾连起来形成一个蚱蜢的摸样,这是把第七行至第十三行的字母连接起来,形成蚱蜢的图像。这表明语言层经过转换可以形成内容层面的图像。

(转引自 徐燕萍、杨乐,2005:6)

图像与诗歌的结合会让英诗达到单纯文字本身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在雪莱(P.Shelley 1792-1822)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中,对西风的描述充满了激情。该诗基本形式为三韵诗(terza rima),隔行押韵,第二行与下一诗节第一行和第三行押韵,基本上是五音步抑扬格,每一部分最后两行压韵,为双行体。尾韵都是以重读元音结尾,后面无轻读音节,因此是阳性韵,这种韵响亮、有力。诗中西风象征革命力量,扫除象征旧势力的落叶,最后诗人写道,“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遥远吗”,表明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于这样斗志昂扬的诗作,可以用图像与视频模态展现那宏大肃杀的场景,以音乐模态展示这首激情四射的狂飙曲。之所以可以展现诗中描述的几百年前的场景是因为电子媒介的进步已经可以使人跨越时空,感受模拟状态下的那份豪情与壮丽,所以诗中所描述的现象可以通过电子技术用多模态传达。但这种电子多模态展现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强烈的电子模态刺激削弱了接受者的想象空间,使英诗中丰富多彩的内容单一化。但在现代化的世界中,这种多模态展现已经不可避免。现在需要做的不是抵制电子多模态,而是应该探讨多模态与英诗丰富内涵的协调问题。

模态间性指模态之间的关系,展现英诗的各个模态之间的关系应该具有互补性。互补性关系指各个模态互相补充,形成一种优化、有机的整体,从而共同体现意义。并非模态越多就越好,过多的模态可能导致接受者注意力分散,只注意到有趣而不实质的内容。模态之间的关系应该有机地协调,只有如此才能使英诗的内容得以较全面地展现,甚至展现出更丰富的含义。正如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所说的“作者死了”,英诗成为作品之后,因为读者的参与,可能就离开了原初的状态,这种状态下对英诗的解读可能产生最初诗人并未意识到的内容,这是阐释学意义上的解读,与多模态的意义开启有关。每一种模态加入,都会产生意义,引起读者额外的理解与联想。

各个模态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平等,常常有主次之分,一种模态为主,其他模态为辅。如在赫里克那首《致少女,珍惜青春》一诗中,玫瑰的鲜艳与凋谢,太阳的升起与落山,人类从少年至老年的人生经历的展现以文字为主,以图像为辅,图像对文字有强化作用。虽然多模态之间关系有主次,但并非辅助性的就不重要,没有辅助性的模态,主模态就发挥不到其应有的作用。如在叶芝的《第二次降临》中,读到“螺旋”时,没有相应的图像模态,就难以理解叶芝意象的深层含义,这种文字和图像缺一不可。多模态之间是一种有机的组合,少一种模态则不完整,从而造成英诗之生命的缺失。

4.0 结语

从文化、意义、模态三个层面对英诗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能较全面地把握英诗的多模态话语状况,这三个层面分别从背景、内涵和表达层面展开。在文化层面,通过对前知识结构在英诗中的解读,发掘出英诗的理解应该置放到文化语境中去,应了解英诗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文化形态。从语类结构方面看,英诗具有特定的语类形式,不同的语类形式体现不同的意义。在意义层面,英诗的经验意义主要体现在及物性的六个过程上,人际意义主要通过语气、极性、情态、意态等方面得以表现,语篇意义主要通过主位和述位的标记性和衔接手段来实现。在英诗的模态层面,模态语法如语言语法一样具有规律性,各个模态都能从某个侧面展现英语诗歌的意义,这样就避免了单一模态于诗歌意义展现的局限性。同时,各模态应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以最优化的方式组合起来,共同体现诗歌的多模态意义。英语诗歌作为一种艺术作品有其独特的存在方式,多模态话语分析能够展现其多模态意义,对于其他方面的意义则需要其他理论予以研究。

[1]Aristotle.Th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M].Jonathan Barnes(ed.).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

[2]Benveniste,E.Problems in General linguistics[M].Coral Gables,FL:University of Miami Press,1971.

[3]Foucault,M.The Archeology of Knowledge[M].Trans.A.M.Sheridan Smith.London:Routledge,2004.

[4]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5]Heidegger,M.Being and Time[M].Translated by Joan Stambaugh.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6.

[6]Kress,G.&.T.V.Leeuven.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Arnold,2001.

[7]Kress,G.Literacy in the New Media Age[M].London:Routledge,2003.

[8]Leeuven,T.V.& C.Jewitt.Handbook of Visual Analysis[M].London:Sage,2001.

[9]Royce,T.Multimodality in the TESOL classroom:Exploring visual-verbal synergy[J].TESOL Quarterly,2002,36(2):191-205.

[10]Scollon,R.& P.Levine.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as the Confluence of Discourse and Technology[M].Washington,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2004.

[11]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2):3-12.

[12]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3]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1-8.

[14]司显柱,洪丹凤.对狄金森一首诗歌的功能语篇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0,(2):103-106.

[15]徐燕萍,杨乐.谈E·E·卡明斯诗歌中的“变异和突出”[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4-7.

[16]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24-30.

[17]张德禄.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与模态调用初探[J].中国外语,2010,(3):48-53.

[18]张德禄.论多模态话语设计[J].山东外语教学,2012,(1):9-15.

[19]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J].外语学刊,2007,(5):82-86.

猜你喜欢

露西层面模态
有苦难言
自发的绘画——露西·史蒂文斯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车辆CAE分析中自由模态和约束模态的应用与对比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基于HHT和Prony算法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识别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
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