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翻译教学中“度”的把握
2013-10-23刘万翔
刘万翔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现代服务与管理系,陕西 西安 710119)
1、引言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又有别于传统概念中的专科教育;它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技术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能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换句话说,高职教育培养的不是研究型的专门人才,而是应用型的实用人才。因此,它的教学目标是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突出“强能力,重实用”的职业教育特色。
2、高职学生的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是我国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提高全民族的教育水平,全面提升青少年整体素质的产物。高职院校每年高考录取在最末批次,陕西省前些年高职录取分数线大都在300分左右,近年则趋于更低,这说明高职学生在中学时代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远远低于一本和二本的学生。为了摸清高职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其它基本情况,笔者在每年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节英语课堂上,均对其实施问卷摸底和口头了解调查。下表为2008级英语专业新生基本情况调查结果。
2008级英语专业一、二班(每班40人)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
6 高考成绩未过300分者30 37.5%7英语成绩过100分者10 12.5%8 英语成绩80-100分者45 56.25%9英语成绩80分以下者25 31.25%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高职的生源比例农村大于城市,女生大于男生,绝大多数学生对英语具有浓厚的兴趣,78﹪的学生英语功底还是相当不错的。通过口头了解,我们得知个别学生甚至在高中时已通过了英语4级考试,只是由于“偏科”现象严重,从而导致了高考总分远远低于一本、二本和三本录取线。基于上述因素,笔者认为,高职翻译教学必须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抓手,同时兼顾部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教学内容既不能太深—太深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亦不能太浅—太浅会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关键在于将高职翻译教学的“度”把握的恰到好处。基于这一思路,笔者综合了数种翻译教材,编选了难易适度的自用教材,并依照下述教学步骤实施高职翻译教学实践。
3、高职学生须懂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
笔者在翻译教学实践伊始,即发现多数学生虽然学习英语达到8年以上,但其翻译理论基本知识几乎为零。
3.1 高职学生需要了解一些翻译历史知识
中国翻译的历史,可以追朔到三千年前的周代(钱歌川1972:2-3)。东汉时期,有人开始翻译佛经,到了唐代,佛经翻译达到鼎盛,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曾在印度潜心研究佛教经典17年,回国时带回600多部佛教经卷,在首都长安的慈恩寺内组织译场,不但把佛经由梵文译成汉文,而且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成为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张培基等1980:2)。到了明代,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开启了西方科技著作翻译的先河。清朝末年,面对衰朽的大清帝国,面对虎视眈眈的西方列强,中华民族中的一些精英开始睁眼看世界,向国人翻译介绍西方的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这一时期内,诚如康有为一首诗中之所云,“译才并世数严林”(钱钟书散文1997:306)。康有为诗中的严指严复,林指林纾。严复是我国清末新兴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先后翻译了10多种西方的哲学、经济学、法学及社会学著作,在当时的思想界和知识界影响极大,像平地一声春雷,震惊了整整一代知识分子(郭延礼1998:10)。林纾本人不懂外文,他与合作者(海归人士)以口述笔记的方式翻译了160多部外国文学作品。林译虽然删减、遗漏之处甚多,但林纾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生花之妙笔,翻译的小说、戏剧,可谓脍炙人口,对少年时期的郭沫若、茅盾、巴金、梁实秋及钱钟书等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钱钟书在海外学成归国多年之后,竟然“重温了大部分的林译,发现许多都值得重读,尽管漏译误译触处皆是”。(钱钟书散文1997:276)
“五四”以后,我国的翻译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如《共产党宣言》等被翻译介绍到中国,瞿秋白和鲁迅将俄国和苏联的优秀文学作品译介给中国读者,英年早逝的朱生豪先生将《莎士比亚全集》的大部分翻译出来,在其去世后得以出版。解放后我国翻译工作进入全新发展阶段,翻译工作者不仅将外国的优秀作品译成汉语,而且将中国的优秀作品译介给西方读者,前者如傅雷翻译的巴尔扎克的作品,后者如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英译本《红楼梦》。改革开放以来,各大专院校的外语院系均开设了翻译课,有些大学还成立了翻译学院。可以说我国的翻译工作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
3.2 高职学生须懂得翻译的标准
自从1898年严复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之后,翻译界关于翻译标准的论争从未间断。上世纪三十年代初,鲁迅曾和著名翻译家梁实秋先生就翻译的标准问题打过多次笔墨官司,鲁迅还就复旦大学教授赵景深提出的“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的翻译原则,专门写了《几条“顺”的翻译》一文进行批驳(鲁迅全集1996:1068)。1935年,林语堂先生提出了翻译“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后来,著名翻译家傅雷提出了“神似”论,钱钟书先生提出了“化境”论(赵起2008:22)。许渊冲教授提出了“三美论、三化论、三之论”,并就其论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许渊冲2006:73-131)。还有人对翻译作了这样的比喻:“翻译好比女人——漂亮的不忠实,忠实的不漂亮”。(钱歌川1972:36)虽然这个比喻未必恰当,但也说明了翻译要做到两全其美确非易事。新一代学者宋天锡先生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共核标准”、“个性标准”和“理想标准”。(宋天锡 2008:3-11)此外,当代许多大师级学者和外语界的著名教授如季羡林、朱光潜、王佐良、许国璋、李赋宁等均对翻译标准提出过自己的见解。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所有专家学者的翻译标准均未能脱离严复的“信、达、雅”三标准,只是表达方式不同罢了。虽然多数学者对这个“雅”字多有微词,因为严复的古雅早已被白话文所取代,成为历史。笔者认为,我们不妨从现代人的角度去理解“雅”,亦即文雅、优雅,或曰文笔优美。可以设想,在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里,一本翻译小说如能做到忠实通顺,文字优美,文采飞扬,定能吸引住读者;反之,无人愿意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去阅读一本味同嚼蜡的翻译小说。
3.3 既要使学生充分认识翻译的难度,又要使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
东西方文化有其共性,但个性差异非常之大。有一位英国语言学家说过:翻译是两种文化的统一(Translation is unity of two cultures)(许渊冲 2006:37)。然要真正达到这种统一,诚为难矣!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地写道,“我向来总以为翻译比创作容易,因为至少是无须构想。但是真的一译,就会遇到难关,譬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创作时可以回避,翻译却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弄到头昏眼花,好像在脑子里摸一个急于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鲁迅全集1996:1734)美籍俄裔作家弗拉基米尔·拉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在谈到翻译时,也对翻译之难作了精妙的比喻:The translation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is like“the slow journey at night from one village to the next with only a candle for illumination”(http://www).如果说将英文作品译成标准的汉语或其它语言绝非易事,那么,将汉语作品译成地道的英语则难度更大。陕西翻译界有专家在谈到著名作家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如被翻译成英文时这样说,“要将《白鹿原》最传神的译成英文,需要一个既对关中文化非常熟悉,对小说精髓理解透彻,而且又很精通英语的人”。(曾世湘 2012.8.7)在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外翻译家都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着深切的体会。笔者与外语界许多同仁一样,在长期的翻译教学和实践中,不可避免地都遇到过许多令人抓耳挠腮、绞尽脑汁的头痛问题。问题的关键是,作为翻译任课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既认识到掌握翻译这门“技能”并非易事,又使他们能够克服畏难情绪,充满信心,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学好这门课程?笔者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尝试。
4、高职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而且要尽力拓宽知识面
4.1 英语和汉语可以对等翻译
英语和汉语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可以对等翻译。例如: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浑水摸鱼,a drop in the ocean 沧海一粟,a gentleman’s agreement君子协定,to break the record打破记录,to add fuel to the fire火上浇油,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Just between you and me天知、地知——你知、我知,The more the better多多益善,This is an open secret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有些则基本对等: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半斤八两,Why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何必多此一举?(何必将石头往山上搬?)When the cat’s away,the mice will play.猫儿不在,鼠儿成精。(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Can the leopard change his spots?狗能改变吃屎的本性吗?Everybody’s business is nobody’s business.三个和尚没水吃。To err is human and to mend is a supreme merit.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
4.2 力戒望文生义,切忌逐字翻译
上世纪三十年代,曾有人将Milky Way译成牛奶路,闹出了天大笑话。2011年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播报的有人将开往贵阳的火车“贵阳”译成Expensive Sun,令人啼笑皆非。各大城市中英语广告牌上的翻译错误更是时有所见。笔者的学生中,有人将“最新消息”(the latest news)译成 the newest news,将“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译成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将“我会梦想成真”(My dream will come true)译成 My dream will become true.显而易见,上述列举的错译均是由“望文生义、逐字翻译”造成的。为了避免学生翻译中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笔者反复强调英语中“词的搭配”的重要性,并以汉语“打”为例作了说明。翻开汉英词典,打即 beat,但“打柴”须译成 to cut wood,“打水”须译成 to fetch water,“打毛衣”须译成 to knit a sweater,“打篮球”是 to play basketball,“打电话给某人”是to call up,而“打电报”是to send a telegram.由此可见,翻译中的“望文生义、逐字翻译”是要不得的。
4.3 避免英汉翻译中的陷阱
英语中的一些句式,特别是否定句在翻译时,必须倍加小心,否则就会掉入陷阱,出现误译。例如:
You can’t be too careful in your work.工作越细心越好。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oblem can’t be over emphasized.
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All workers are not skilled workers.
并非所有的工人都是技术工人。
Genius is nothing but diligence.天才无非就是勤奋。(勤奋出天才。)
The value of health is not esteemed until it is lost.
失去健康,方知健康之宝贵。
There was no one present without weeping.
在场者莫不流泪。
I don’t think the decision is wrong.
我认为这个决定是对的。
Every resolution is not practical.
并非每项决议都是切实可行的。
从以上的例句可以看出,凡带否定词的句子,翻译时须格外小心。另外,英语中尚有许多肯定句,所表达的却是否定的概念,翻译时也需特别留意。
He would be the last man to do that.
他决不会干这种事。
I’ll be damned if I’ll leave.
我决不会离开。
The evidence is clear,excluding all possibilities of doubt.证据确凿,毋容置疑。
4.4 充分认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灵活处理句子的翻译
4.4.1 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英汉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因而在思维模式和句式表达上差异甚大。英语的思维模式是由点及面的外展螺旋式,其表达方式是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轻到重,由弱到强,而汉语恰恰相反,由面倒点,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重到轻,由强到弱。(许建平2005:63)最典型的莫过于家庭住址,中国人说“我家住陕西省西安市案板街30号”,而英语表达正好相反,先是门牌号码,然后街道、城市、省、国家。
4.4.2 注意英语被动语态的翻译
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范围很广,而汉语中则使用较少,许多英语被动句翻译过来就要转化成汉语的主动句,方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He was asked a number of questions at the press conference.
记者招待会上,人们问了他很多问题。
The problem is being studied.问题正在研究。
少数情况下,英语的主动句须用汉语的被动句来表达。例如:
The clever failed because of their cleverness.聪明反被聪明误。
另外,以It﹢be﹢过去分词的被动语态句子须如是翻译:
It is said that...据说…
It is reported that...据报道…
It is well known that...众所周知…
I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必须指出…
It will be seen from this that...由此可见…
4.4.3 充分了解英汉句子结构差异
英语句子结构以主、谓、宾或主、系、表结构居多,许多句子运用不定式、分词短语、各种从句对主干结构进行修饰,因而有些句子很长,而汉语则善用流水句,从语法外形上看主次不是很分明。许多学生对英语长句望而生畏,颇有力不从心之感。其实只要抓住长句的主干,理清各种语法关系,长句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The lion eats the zebra that eats the grass,the snake catches the toad that eats the insect that nibbles the green leaves.
狮子吃斑马,斑马吃草;蛇吃癞蛤蟆,癞蛤蟆吃虫子,虫子吃绿叶。
To those old allies whose cultural and spiritual origins we share,we pledge the loyalty of faithful friends.United,there is little we cannot do in a host of cooperative ventures.Divided,there is little we can do—for we dare not meet a powerful challenge at odds and split asunder.
对那些和我们有着共同的文化和精神渊源的老盟友,我们保证以诚实朋友那样的忠诚。如果我们团结一致,就能在许多事业中无往而不胜;如果我们分歧对立,就会一事无成——因为我们不敢在争吵不休、四分五裂时迎接强大的挑战。
4.4.4 必要时须进行词类转换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有些词须转换词类,才能使译文通顺、自然。例如:
My admiration for him grew more.我对他越来越敬佩。(名词转译成动词)
It’s against the rule.这是违反规定的。(介词转译成动词)
I must be off now.我现在得走了。(副词转译成动词)
They thought differently.他们的想法不同。(动词转译成名词)
They are fighting for a better living condition.
他们为改善生存条件而斗争。(形容词转译成动词)
He noticed a very close agreement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on this problem.
他注意到两国在这个问题上的意见是非常一致的。(名词转译成形容词)
4.5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知识面越宽越好
众所周知,英语学习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一个人不可能样样都通,不可能任何知识都懂,但要学好外语,做好翻译工作,知识面却是越宽越好。
4.5.1 关心时事政治,不断积累时政和经济方面的知识与词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新闻媒体中使用英文的频率越来越高。常见的有:GDP国内生产总值,CPI消费价格指数,PC个人电脑,OPEC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WTO世贸组织 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EO主管、总管,PR公关,SAT学生专业能力倾向测试,JV合资企业,Cold War冷战,Vietnam War越南战争,Berlin Wall柏林墙,G-8 nations西方八国集团,G-20 nations二十国集团,APEC亚太经合组织,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道琼斯工业指数,blue chip绩优股,go Dutch各自付账(AA制),AIDS艾滋病,Hollywood好莱坞,Oscar,Emmy奥斯卡奖、艾米奖,Titanic泰坦尼克号,Las Vegas拉斯维加斯。另外,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一些西方的政治术语也经常见诸报端。例如:freedom of speech言论自由,separation of powers三权分立,Absolute power leads to absolute corruption.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等等。
4.5.2 学习者要具备一定的英美文学知识
要求高职学生全部熟悉英美文学知识是不现实的,但必须有常识方面的了解。学英语的学生如果不知道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的喜剧和悲剧,不知道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小说,不了解一点马克·吐温(Mark Twain)和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作品,其学习效果是不可能理想的,学习成绩也是不言而喻的。
4.5.3 学习者须具备一些宗教知识和希腊罗马神话知识
基督教在英美文化中的地位是非常突出的,My God,God bless you是人们的口头禅,美国国歌里高唱“上帝是我们的信仰”(In God is our trust),美元背面印着“我们信仰上帝”(In God We Trust)(刘万翔2010:43),这一切充分说明基督教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学生必须积累一些基督教和《圣经》方面的知识。此外,英语中许多典故出自希腊罗马神话,常见的人名和典故有:宙斯(Zeus,众神之王)、阿波罗(Apollo,太阳神)、维娜斯(Venus,美神)、丘比特(Cupid,爱神)、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盗天火给人间之神)。另外有些神话人物已演变成固定的词组,如the heel of Achilles(阿基里斯的脚后跟——致命的弱点),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罪恶的渊薮)等。
4.5.4 高职学生须懂一些科技翻译知识和广告翻译知识
现实生活中,常能碰到一些不懂英文的人将药品说明书、电器或机器使用说明书等让懂英语的人译成汉语,常能碰到有人找你将汉语广告译成英语。英文说明书的翻译不求文笔优美,但求绝对准确,假若意思译错,后果不堪设想。广告用语结构简单,行文简练,褒义词占绝对优势,形容词和专有名词出现频率高,如top quality(质量一流),latest style(最新款式),Quality first,Customer supreme(质量第一 用户至上),Good teeth,good health(牙好,身体就好),She works while you rest(她工作,你休息——洗衣机广告)。
4.5.5 英语学习者必须与时俱进
信息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语言也不例外。英语中一些原有的词汇已被当代人赋予了某些新意,如 party(派对),cool(酷),fans(粉丝)等。据说这些新概念是由港台传入大陆的,现已成为约定俗成的流行语。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TOEFL(托福),IELTS(雅思),talk show(脱口秀),clone(克隆)等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流行词汇,pink collar(粉领),freeter(飞特族),NEET(尼特,或称“三不”青年)等新词正呈加速流行之势。Pink collar是指高级办公室中的文秘人员。freeter代表的是一种自由的工作方式,专指34岁以下的年轻人,没有固定职业,只从事一些弹性很大的短期工作,反映了时下年轻人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NEET是 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的首字母缩写,意为“不上学,不工作,也不参加职业培训的年轻人”,(陈树培2007:205)故而译为“三不”青年,也有人音译为“尼特”。
4.5.6 外语学习者必须善于利用词典和互联网资源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词典是业界众多顶级学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翻译者必备的有效工具。英文单词大都一词多义,而且越是常用的词出错率越高,这就要求英语学习者要不厌其烦地查阅词典,案头须备一本乃至数本(不同的编者)英汉或汉英词典,科技英语翻译则需借助专用词典。再者,学习者要从广度和深度上学会利用互联网资源,因为人们普遍认为,互联网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
5、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于高职翻译教学而言,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更应使他们掌握必要的翻译技巧;不仅要使学生尽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还要求他们与时俱进,时刻关注英语语言学科发展的最前沿;不仅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笔译技能,而且要千方百计地提高他们的口译水平;不仅要把握住“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照顾多数学生日后的就业意向,而且要考虑到部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为他们进入高层次的学习(专升本、考研、出国深造)创造条件。因此,授课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提高授课艺术水平,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但要将自己的QQ号和email地址告知学生,而且要将自己的手机号告知学生,随时对学生答疑解惑,与他们交流互动,千方百计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尤为重要的是,一切从高职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充分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量体裁衣,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活动。实践证明,笔者在近年来的高职翻译教学实践中,所编选的自用教材,难易程度基本适合高职学生学习;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步骤,基本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可以说是比较准确地把握住了高职翻译教学的“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008级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有近五分之一的学生 进入了本科阶段学习,一名学生参加了研究生考试,两名学生出国学习,少数学生回原籍担任了中、小学英语教师,更多的学生进入了四星级和五星级酒店工作。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多数学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
[1]钱歌川.翻译的基本知识[M].台北:台湾开明书店,1972.
[2]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3]罗俞君.钱锺书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4]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5]罗俞君.钱锺书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6]林志高.鲁迅全集[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
[7]赵起.英汉翻译学实用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9]钱歌川.翻译的基本知识[M].台北:台湾开明书店,1972.
[10]宋天锡.翻译新概念(第四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11]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12]鲁迅.鲁迅全集[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
[13]http://www.russianlegal translator.com
[14]曾世湘.大学副教授质疑《白鹿原》英译[N].西安晚报,2012-08-07.
[15]许建平.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第二版)[M].北京:请华大学出版社,2005.
[16]刘万翔.美国宗教的渊源及诸教和谐共处的原因探析[J].世界宗教文化,2010(4):43.
[17]陈树培.英汉报刊翻译常见错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