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信息共享空间研究论文计量分析与述评

2013-10-21葛立辉张春花

河北科技图苑 2013年3期
关键词:图书馆空间服务

葛立辉 张春花

(邢台市图书馆 河北 邢台 054000)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是伴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学校教学改革、学生学习、接受信息方式的转变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它“以读者为中心”,集资源服务、技术服务、读者信息素养培育为一体,并以促进研究咨询与社会交往为增值服务的一站式整合空间,是对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的一种创新。其融和了目前图书馆开展的参考咨询、学科馆员、技术辅导等多种服务于一体,被图书馆界公认为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之一。本文通过文献计量的方法,对我国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现状加以概述和分析,并对信息共享空间的发展研究进行思考。

1 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文献调查的方法了解和分析我国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现状,笔者利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进行检索,分别以“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或“IC”为检索词,时间设定为2005年到2011年,剔除重复和与研究内容无关的文章,最终选择了490篇文章为研究对象。

2 我国信息共享空间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对于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起步较晚,2005年,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在《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之后关于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逐渐增多,尤其是近几年,无论是论文的发表数量还是内容都有很大的进步。

2.1 论文年代分布

分析研究论文的年代分布,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学科的发展过程及未来发展方向。本文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统计出2005年到2011年间信息共享空间研究的论文共490篇。如表1所示。通过检索发现,2005年4月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在上海图书馆学术报告会上做的题为《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的演讲,对国内信息共享空间研究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从2005年开始,有关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论文一直处于增长的态势。2007年,信息共享空间研究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将其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如任树怀的“信息共享空间实现机制与策略研究”被批准为“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等。再就是新兴技术也对信息共享空间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例如在全世界兴起的Web2.0为信息共享空间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平台。2007年之后信息共享空间研究迅速成为我国图书情报界新的研究热点。2008年,国内对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迅速发展,发表论文80篇,并于2009年达到峰值127篇,之后的两年研究逐渐成熟,数量也趋于平稳,并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表1 论文年代分布

2.2 论文的期刊分布

本次统计的490篇文章,分别来自112种期刊,其中刊载文章最多的期刊是《现代情报》,七年内共刊登了30篇。接着依次是《图书情报工作》刊登了28篇,《图书馆学研究》刊登了26篇,《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刊登了24篇,《图书馆杂志》刊登了23篇。另有15种期刊七年内刊登了2篇有关信息共享空间的文章,62种期刊刊登了1篇有关文章。表2列举了统计年间发表12篇以上的学术期刊。从表2中可以看出,信息共享空间研究论文几乎遍及了所有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图书情报工作》、《图书馆》刊登数量分列第二和第五位,《情报资料工作》、《图书与情报》、《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馆建设》等刊登量也都在10篇以上,成为我国几年来信息共享空间研究与交流的主要平台。因此,国内图书情报核心期刊在推动信息共享空间研究起了主要作用。另外《现代情报》、《图书馆学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等非核心期刊也都关注到信息共享空间研究,为信息共享空间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交流与研讨平台。

表2 论文期刊年份分布

2.3 作者发文数量及地理位置分布

通过调查发现,七年内发表过有关信息共享空间的作者共379人(第一作者)。其中发表论文最多的是上海大学的盛兴军,七年内发表了8篇文章;其次是复旦大学的成俊颖发表了7篇文章;接下来是南京大学陆宝益、上海大学任树怀和南京政治学院孙瑾七年内各发表了6篇文章,有48人七年内发表相关文章2篇。统计年间发文5篇以上的作者及地理位置分布如表3所示。从作者的地理分布可以看出,高产作者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南京等经济、文化、教育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尤其以上海为主。这一方面与国内信息共享空间研究最早起源于上海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经济、文化、教育发达地区的学者由于各方面条件比较优越,对学术研究中的新兴问题、热点问题关注程度较高。

表3 作者发表论文数量及其地理分布

2.4 作者所属机构的分布

2005年到2011年这七年间,发表有关信息共享空间论文的作者分别来自234 所不同高校和机构,详细数据如表4所示(表中列出了发表文章在6篇以上的单位及其发表时间)。发表文章最多的是上海大学,七年间发表了40篇论文,占全部文章的8.2%。其次是复旦大学发表了16篇,华南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分别发表了12篇。另有42所机构七年内发表文章2篇,145所机构发表1篇。从作者所属机构分布可以看出,进行信息共享空间研究的作者几乎全部分布在高校。这说明高校师生更关注信息共享空间这一新型服务模式,这不仅与这种新型服务模式在国外高校图书馆运行成熟,已经成为美国等国外高校图书馆界非常受欢迎的一种主流服务模式有关,而且与国内高校教育改革后图书馆读者群的学习和研究需求有关,同时也说明高校学者对学科热点问题和新型技术较为敏感和把握及时。

表4 作者所属机构及其论文数量

3 信息共享空间研究的主要内容

3.1 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

对于信息共享空间的定义,我国学者引用最多的就是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图书馆前负责人Donald Beagle和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前主席Nancy Kran对信息共享空间提出的概念。如刘晓霞[1]曾引用Donald Beagle对信息共享空间的阐释,认为信息共享空间有两个层面的含义:(1)虚拟层面上: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专门的在线环境。在该环境下,用户可以通过图形用户界面获取各种数字服务,还可以通过一个搜索引擎检索各个网络站点上的数字资源,不仅可以存取本馆的书目信息,还包括其他馆的各种馆藏,如纸质资源(甚至包括手稿)、数据库、网上资源等。(2)物理层面上:信息共享空间是指在数字环境下,专门为组织工作和提供服务设计的一种新型的物理设施空间。作为物理设施存在的信息共享空间可以是一个部门、一个大学图书馆的一层楼或者一个独立的物理空间。Donald Beagle强调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概念,是从物理和教育上各项功能整合了的空间,他从功能整合模式的角度理解信息共享空间概念对后来信息共享空间的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施强[2]则引用了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前主席Nancy Kran对信息共享空间的定义,他把信息共享空间看成是公共资源、制度安排或社会环境的总和,其作用是促进信息共享、共有和自由存取,鼓励人们在民主讨论中学习、思考和实践。

此外,我国学者对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还有一些新的认识。他们把信息共享空间作为一种社会的公共设施,可以给人们提供一种开放性的自由存取和利用。如上海图书馆的吴建中馆长[3]认为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动态的服务模式,它为图书馆员、计算机专家、多媒体工作者以及其他用户提供了一个交流的空间。具有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提高信息素养、推动研究与学习的特点。任树怀[4]认为: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确保开放存取的一站式服务设施和协作学习环境。孙瑾[5]提出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由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共同构成的,拥有最新技术设备,提供一站式的专业的信息服务的空间。

尽管众多学者或专家对信息共享空间概念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公认的基本观点是: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在互联网与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的基础上,结合了内容丰富的知识库构建了共享信息资源平台,在技能熟练的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计算机专家、多媒体工作者和指导教师的共同支持下,为用户的学习、讨论和研究等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培养用户的信息素养,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

3.2 信息共享空间的基本特征

我国大多数学者在信息共享空间的基本特征上大都引用了美国的罗伯特·希尔(Robert A.Seal)的观点。如邬宁芬[6]就认同罗伯特·希尔提出的信息共享空间具有普遍性、适应性、灵活性和公共性等四个基本特征。普遍性即是每一台机器都有相同的界面和检索电子资源的软件。适应性即是能适应各种用户的需求。灵活性即能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技术的进步。公共性即提供一种适合合作和交流的舒适的场所和空间。任红娟[7]则提出信息共享空间主要有三个特点:(1)协同性,认为用户之间以及用户与咨询和技术馆员之间组成的松散结构团队的协同工作是其特色之一。(2)通用性,无论是从内容角度还是操作界面,信息共享空间都具有很强的通用性。(3)动态性,信息共享空间必须对用户需求的变化和应用最新信息技术做出及时的反应,并不断地通过适时地调整人员、技术设备及服务空间格局来适应用户需求和技术的变化,从而充分发挥信息共享空间所起到的作用。

3.3 信息共享空间结构及构成要素

对信息共享空间的结构研究,我国学者孙瑾[9]认为信息共享空间由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共同构成,即:物理空间(PC)+虚拟空间(VC)=信息共享空间(IC)。其中物理空间主要是由实体的空间场所构成,包括馆舍、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各类实存设备。虚拟空间是指提供共享信息资源的虚拟场所,主要包括共享的智力信息和开放存取空间。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结合起来,即构成了完整的信息共享空间概念。

任树怀[9]则认为信息共享空间的构成可用一个三层模型来描述,即实体层、虚拟层和支持层。实体层提供具有可伸缩性的电子教室、促进小组研究的讨论室、指导读者写作和提高研究技能的咨询区,以及帮助读者开发数字作品的多媒体制作室等。虚拟层提供协作学习社区、在线通讯工具、网上课程、数据库、数字图书馆资源等,支持层主要由各类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构成,其中包括参考咨询馆员、IT 专家、多媒体工作者、指导教师和学习助理等,支持层的提出则突出了“人”这一因素的重要性。施强[2]提出要向用户提供信息共享空间服务,除了馆外空间和馆内空间支持外,还必须有组织管理空间的支持,包括信息共享空间服务管理理念的支持、管理制度的支持、管理服务人员的支持、用户检索使用培训的支持和服务评估、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支持。

在信息共享空间的构成要素研究方面,孙瑾[8]所提出的观点比较全面,其他学者的观点也都基本都包含在内。在调查各个大学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后,经过比较和综合,他提出最为完整的信息共享空间应包括以下部分:(1)参考咨询和学生工作站(Reference and Student work stations),读者可以享受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以及获得有关编程方面的技术问题的解答;(2)协作学习室(Collaborative-learning Rooms),读者进行合作研究的空间;(3)电子教室(Electron Classroom),主要用于教授用户基本的技术能力以及信息检索技巧;(4)多媒体工作站(Multimedia Work stations),向学生提供了辅助的工具用以集成信息、技术和知识;(5)商议站(Consultation Stations),提供更深层次的一对一的研究帮助和培训;(6)写作实验室(Writing Lab),为学生撰写论文提供研究报告;(7)延长的时间(Extended Hours);(8)休闲区(Lounge)。

3.4 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

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建立以图书馆为主体,独立或与学校其他部门联合构建,每个学校、图书馆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不同需要建立和适当调整建设模式,设计符合本馆或本校发展的模式,为用户营造一种自由高效地利用信息的环境。另一种是多个机构之间建立基于合作的信息共享空间模式。正如于静、杨雪晶[10]所说,基于合作的信息共享空间是资源、空间、技术共享,合作可以是不同高校间的合作,可以是不同机构的合作。高校图书馆可以和企业、社区、其他机构合作建立信息共享空间,促进学科间联盟、院系间合作、社会联盟等,扩大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

这两种构建模式也各自包含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在现有电子阅览室和参考咨询台等服务设施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和改造,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区与现有服务区相结合;另一种则是从空间布局、设备配套到人员配置,新建信息共享空间服务区。在实际构建和实现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上述构建模式和实现方式交叉运用。无论采用哪种方法,信息共享空间的实现目标和核心组成都是一致的。

4 国内信息共享空间研究的建议

国外关于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处于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而我国信息共享空间建设还在探索阶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无论是基础理论方面还是构建实现方面都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经验。所以,对于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有以下建议:

(1)加强对信息共享空间的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研究信息共享空间的相关理论,深入研究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和内涵、构成要素、服务内容等基础理论。基础理论的丰富和提高对于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和实现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和深刻现实意义。

(2)扩大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范围。由于信息共享空间的最早提出和实现都源于高校图书馆,而我国学者对国外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又大多是基于国外高校的成功实例。所以我国对于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也大都局限于对于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构建,而对于公共图书馆等其他类型的图书馆关于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的研究则很少。但是,随着社会信息量的急剧增加,人们对于公共图书馆的重视和需要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公共图书馆对于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和实现也非常急迫。所以,扩大信息共享空间构建和实现的研究范围则显得非常必要。

(3)加强信息共享空间研究的本土化。由于国内目前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刚刚起步,仅上海大学做出了信息共享空间规划之外,还没有具体的成功实例进行参考和研究。但由于国内外整体教育体制、信息共享环境、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保障体系等各影响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因素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国内信息共享空间实践 还存在许多问题,如资金问题、馆员的综合素质等问题。所以,对于我国的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研究要基于国内现状,根据实际条件和情况来对各图书馆进行信息共享空间的规划和实现。

[1]刘晓霞.Information Commons发展分析与启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1):128-130.

[2]施强.信息共享空间:意蕴、构成与保障[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3):53-57.

[3]吴建中.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3):7-10.

[4]任树怀.信息共享空间的规划与建设[J].图书情报工作,2006,(5):122-124,143.

[5]戴维民,孙瑾.论信息共享空间[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6):22-25.

[6]邬宁芬.信息共享空间:大学图书馆的机遇与挑战[J].图书馆杂志,2005,(11):30-33.

[7]任红娟.信息共享空间:高校图书馆服务新模式[J].图书情报工作,2006,(4):113-115.

[8]孙瑾.国内外information commons的发展现状及相关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6,(10):11-15,74.

[9]任树怀,孙桂春.信息共享空间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与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24-27,32.

[10]于静,杨雪晶.IC服务:高校图书馆的新服务模式[J].图书馆杂志,2007,(3):34-36.

猜你喜欢

图书馆空间服务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去图书馆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